王啟穎
2014年8月21-22日,習近平主席對蒙古進行了“走親戚”式訪問,將兩國關系提升至“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為兩國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人文交流是中蒙關系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國政治關系不斷提升同時,應不斷加強兩國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對鞏固兩國關系的民意基礎、推動中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進一步向前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中蒙人文交流現(xiàn)狀
自1989年中蒙關系正?;詠恚瑑蓢鞣矫骊P系逐步回暖,人文交流也日趨活躍。
(一)搭建多種交流平臺
目前,“文化周”、“文化月”等活動已成為中蒙文化交流的盛會。2004年、 2005年中蒙分別在烏蘭巴托和北京互辦“文化周”,之后,兩國不定期開展“文化周”活動,2012年兩國又開展了“文化月”活動?;マk“文化周”、“文化月”加深了兩國政府尤其是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信任。此外,兩國還提出互設文化中心,2011年,“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正式啟用,成為蒙古民眾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二)教育領域合作交流不斷加深
近年來,在蒙學習漢語人數(shù)以及到中國留學的蒙古學生人數(shù)都在不斷增加。據(jù)蒙方統(tǒng)計,蒙古國已有60多所學校開設漢語課程,在校學習漢語人數(shù)超過7500人;每年有將近2800人報名參加漢語水平考試;蒙古來華留學的人數(shù)也不斷增加,目前,每年有8000名自費或公費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中國赴蒙志愿者教師人數(shù)也從142名增加到170余名,并逐步分布到蒙古國各個省份。
(三)積極開展多領域人文交流
中蒙雙方還在科技、醫(yī)療、旅游、考古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等領域開展合作。1987年中蒙兩國恢復科技交流,簽訂《1987-1988年度科技合作計劃》,此后雙方定期舉行科技會議和簽訂科技合作計劃;2011年,雙方簽訂中蒙《2011-2015年科學技術合作協(xié)議》,科技合作不斷向前推進。醫(yī)療合作方面,內蒙古與蒙古國在蒙醫(yī)的傳承與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人員培訓等方面展開了積極地交流與合作,醫(yī)療合作步入新階段。旅游方面,每年有近百萬蒙古國居民到中國旅游、觀光,約占其總人口的1/3。此外,兩國在考古、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以及合作申遺方面均有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二、正視當前中蒙人文交流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中蒙人文交流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兩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仍有一些不盡完善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加強。
(一)缺乏完善的制度機制
當前中蒙人文交流活動是在兩國各自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下制定的,以各自需求為依據(jù),并沒有充分考慮對方的實際情況和感受,尤其是雙方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因此,兩國單方面制定的人文交流制度或政策有時會遇到排斥或抵制,直接影響到兩國人文交流活動的開展實效。
(二)以官方為主導,民間參與少
當前中蒙兩國人文交流,政府是主要推動者和參與者,大部分交流活動由官方組織,每項活動有特定參與者,受眾面小,各類民間團體、學術機構、企業(yè)、個人等進行的文化交流活動較少,難以涉及廣大中蒙民眾,使得兩國人文交流在“加強溝通、深化了解”方面未收到預期效果。
(三)人文交流存在不平衡
中蒙民間進行的非官方人文交流存在不平衡現(xiàn)象。蒙古到中國旅游人數(shù)遠高于中國到蒙古旅游人數(shù)。蒙古到中國旅游人數(shù)2009年是57.67萬,2013年已達到105萬,而中國到蒙古旅游人數(shù)則少得多,2009年是18.15萬,2012年僅達到22.85萬。而在教育、文藝、科技等其他領域,中國“走出去”多于“引進來”,對蒙古的宣傳和介紹較少,中國民眾對蒙古的國情、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狀況、傳統(tǒng)文化等各個方面缺乏了解。
三、加強中蒙人文交流與合作,助推中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不斷向前發(fā)展
(一)發(fā)揮官方作用,不斷完善兩國人文交流機制
發(fā)揮政府在兩國人文交流中的主導作用和引導作用,是兩國人文交流健康有序進行的基本保障。國家應從戰(zhàn)略高度將人文交流定為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夯實中蒙關系發(fā)展的人文基礎。習近平主席訪蒙時表示“中蒙要做常來常往的好朋友”,“進一步活躍人員往來”,“大力宣傳中蒙友好”。除兩國從戰(zhàn)略層面高度重視外,還要不斷完善兩國人文交流機制,將“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等活動制度化、常態(tài)化,同時還要建立合作協(xié)調機制和保障機制,從政府層面協(xié)調各部門,統(tǒng)籌規(guī)劃和解決兩國人文交流中的問題。
(二)加強中蒙教育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教育交流是中蒙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和深化友誼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應加強在蒙漢語教育的推廣。雖然在蒙學習漢語人數(shù)不斷增加,但仍面臨師資匱乏、教材不完善、漢語普及率低等問題。因此可以通過派出志愿者、提供教材和教學設備、組織蒙古教師來華進修等途徑,為蒙方提供支持和幫助,促進蒙古漢語教學。
其次,增加人文交流專項獎學金名額,擴大蒙古學生來華留學規(guī)模。此次習近平主席訪問蒙古時就提出“今后5年,中方將向蒙方提供1000個培訓名額。增加提供1000個中國政府全額獎學金名額”,以鼓勵更多蒙古學生來中國學習;同時,還可以設立專項基金,鼓勵中國學生和學者到蒙古訪問學習,促進中蒙兩國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交流。
最后,擴大教育交流合作的領域。蒙古國十分重視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較高,且重視對個人創(chuàng)造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們可以組織行政、科研、教學等各方面人員,進行互訪和召開研討會,學習對方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方法,促進兩國教育共同發(fā)展。
(三)擴大中蒙青年之間的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
未來中蒙關系的健康發(fā)展取決于兩國的年輕一代,當前蒙古青年一代在意識形態(tài)上對中國仍抱有很大偏見,在感情上缺少對中國的好感度。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擴大兩國青年間的交流,如組織中蒙各界青年相互交流、聯(lián)歡、考察;開辦中蒙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周、增加蒙古學者來華留學名額,鼓勵中國青年學者赴蒙交流等,加強兩國青年的交往、聯(lián)系,為雙方青年之間的學習、互動、交流搭建平臺。
(四)加強中蒙學術界的相互交流與溝通
當前兩國學術界對于中蒙關系的發(fā)展都有專門研究機構,加強雙方在學術領域共同研究,支持兩國智庫、學術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開展交流合作,對于促進中蒙關系發(fā)展十分有必要??梢酝ㄟ^舉辦論壇和學術交流活動,就中蒙雙方共同關心且影響兩國關系發(fā)展的問題如歷史觀問題、民族宗教問題、經(jīng)貿發(fā)展問題等進行學術領域的交流與研究,為解決中蒙實際問題提供理論支撐。還可以組織刊物介紹對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情況以及學術界最新觀點,對兩國學術界有影響的作品進行翻譯等,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對方的思想和觀點,還能夠影響雙方輿論界甚至為決策提供理論參考。
(五)建立中蒙兩國媒體定期交流機制
當今社會,大眾傳媒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徑,媒體在中蒙交流與互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和正確引導包括電視、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在內的各類媒體,使其客觀、公正地報導和評論中蒙關系,發(fā)揮中蒙交流的媒介作用,是兩國政府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為此,中蒙兩國應著眼長遠、開闊思維,著力構建相互尊重、信息共享、依法管理的良好傳媒秩序,建立媒體融合發(fā)展研究機制、新媒體交流合作互動機制和媒體重大問題磋商機制,不斷開創(chuàng)兩國媒體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六)擴大中蒙人文交流的民間主體
人文交流只有讓民眾成為主體,才能富有活力、持續(xù)發(fā)展。在中蒙人文交流中,兩國政府應注重讓民眾成為交流對話的主體,積極構建全民參與的交流平臺,擴大人文交流的廣度和深度。為此,一要打破人文交流活動參與者的領域界線,吸引各類社會主體參與人文交流,實現(xiàn)人文交流主體范圍從政界到普通民眾的轉變;二要充分利用沿邊地區(qū)地理優(yōu)勢,制定多元化優(yōu)惠政策,促進邊境人民往來,發(fā)揮友好關系的輻射效應,帶動內地人民的熱情;三要鼓勵一些規(guī)模較大、實力較強、層次較高的民間組織,積極參與、組織或承辦中蒙國際性會議及其他有關活動,特別是經(jīng)濟、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只有兩國民眾之間理解和接納對方,各項協(xié)議計劃才能得到具體落實,才能進一步推動中蒙關系向前發(fā)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科院俄羅斯與蒙古國研究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