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青
【摘 要】在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存在諸多弊端,如脫離實際、機械死板背教條、照本宣科等,使學生缺乏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然而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歷史教學 教學方法 有效性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上下五千年,天文地理政治科技,無所不包。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能既兼顧學生的考試成績,又能還原歷史課堂生動活潑的本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每個歷史教師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yǎng)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于興趣的重要性,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倍兰o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鸬湫睦韺W家皮亞杰更明確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笨梢哉f,古今中外無數學者、科學家都將興趣作為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當然,歷史課堂在提高趣味性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深藏于歷史長河中一個個雋永綿長的益智故事,一幅幅驚心動魄的軍旅畫卷,哪一點不能引發(fā)學生對浩瀚歷史的探尋與思索?借助故事軼聞、影像圖片、時事焦點等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比如,“西安事變”這一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教材敘述比較簡略,學生不容易搞清楚事變的來龍去脈及重要意義,倘若教師不顧學生,僅僅按照教材平鋪直敘地講解,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教師若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以及接受知識的實際狀況,對這一具有難度、跨度的重大歷史事件,先設計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入難、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坡度的問題(①事變前,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做了哪些事情?②事變的發(fā)動者是誰?③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方針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影響下,西北軍、東北軍和紅軍的關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④面對這種關系的變化,蔣介石兩次到西安,目的何在?⑤在對蔣介石“勸諫”和“哭諫”無效的情況下,張楊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⑥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出現了怎樣復雜的形勢?),再循序漸進地啟發(fā)誘導學生一步一個臺階地去探究這些知識的發(fā)生過程,體會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就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西安事變”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興趣,調動他們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二,精心設置課堂教學方法
“喜新”是人們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學生最煩教師一種方法、一種音調上課。教師上課力爭讓學生感受到時有變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師上課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靈活使用教學手段與學生互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出現美妙的境界,產生無窮的學習樂趣。長期的教學中我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教學情景和不同的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探究、創(chuàng)新。例如,現代教育技術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淺顯,一味過多過繁使用,效果不一定為佳。我在講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如果還是用多媒體呈現“圓明園被毀后的殘壁斷垣,不如讓老師講述圓明園未焚毀時的盛況和眾多數據,讓學生以此寫一則簡短的感想,或是討論一下“我國現在是否該重建圓明園”更有意義;在講紅軍長征時,教師用過多的詞語來粉飾贊美“紅軍戰(zhàn)士不怕苦,不怕累”,不如讓學生動筆算一算“中央紅軍一年行軍二萬五千里,大概每天走多少里(大概每天68里)”。隨即老師補充到:這期間包括休整、打仗,過雪山、草地,翻越高山、涉過險灘,而我們正常人輕裝步行每小時才能走八到十里路……這樣學生便體會更深??梢姼鶕煌虒W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學生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它不僅是促進學生“怎么學、會不會學”的關鍵,同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一堂課不是老師的獨角戲,而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教師在課堂上必須給學生以更多的自由,允許他們對別人甚至對教師本人的意見提出不同見解,而不是單純用自己的思維框式要求學生,否則必然會遏制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發(fā)展。讓學生參與教學,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在講重慶談判時組織學生討論“既然阻止不了內戰(zhàn)的爆發(fā),作為中共中央領導核心的毛澤東該不該親自到重慶去談判?”讓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不管說該或不該,都應給予鼓勵。因為說不該的同學,至少還保持著對蔣介石的警惕,對毛澤東安全的顧慮,這種樸素的情感應該得到呵護。讓學生體味到做主人的樂趣,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調動起來,老師來做個參謀,加以引導,把握好方向,何樂不為?以學生為中心來安排教學,這樣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喜歡的,課堂效率一定會很高的。
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要求學生要有思想性,學生應知道自己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課堂才會成為享受知識、追求知識、迸發(fā)思維火花的場所。課堂要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創(chuàng)造思維的空間,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總之,只要我們廣大歷史教師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內容,明確大綱要求,大膽探索,靈活教學,摒棄陳規(guī)陋習,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教學會更加有效,甚至高效;學生就會放飛希望,得到快樂,收獲成功!
【參考文獻】
[1]于友西. 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鄒時炎. 實用教學新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