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文森
1985年3月20日,中國首座核電站在浙江海鹽秦山拉開了序幕,原來不起眼的一座小山因核電的興建,斗轉星移,名震全球。經過三十年來秦山核電的建設,秦山閃耀著一系列奪目的光環(huán)。
他記錄了中國核電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記錄著嘔心瀝血的科學工作者,記錄著揮汗如雨的工程建設者,劈山圍海,披荊斬棘,記錄著雙鬢如霜的核電領航人。他們把自己的熱血注入到秦山,銘刻一個東方的情感;他們把生命融入到這座山峰,記錄著一代乃至幾代人的夢想。
現在的秦山已不是只有山野的鳥鳴聲和不奇的峰巒疊嶂,而是變成了中華大地上我國重要的核電能源基地。九座核電機組每年發(fā)出500多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相當于長江三峽水電站一多半的電量,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為人民造福。
東風時雨添錦秀,碧海蘊玉見魅力,秦山已成為東方的一顆明珠,照耀在祖國的神州大地上。
殫精竭慮 周總理的吐哺之情
中國核電的起步,離不開周恩來總理的關懷與囑托。1970年2月8日,當深謀遠慮的他肯定了核電之于能源的重要意義后,命名為“728”工程的中國第一座核電工程,變成影響中國揮灑盛世華章的開始。
1971年9月9日,周總理在聽取“728”工程匯報時仔細詢問“核反應堆用什么燃料?每年消耗多少?你們說這是增殖堆,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增殖多少燃料?”當匯報人談到熔鹽堆的種種優(yōu)點時,周總理以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一針見血地指出:“你們不要想得太美了,搞科研是相當復雜的事,要實事求是,不管別人怎么推,沒有把握就不要輕易上??茖W家要講科學,不要跟有些人學,話不要說得太滿,要留有余地……”這幾句話字字千鈞,字字珠璣??偫砝^續(xù)詢問:“圖紙搞出來沒有,有什么困難,會不會擠掉國家計劃?你們的工程要把材料、設備問題都考慮進去,把擴建工廠和工區(qū)建設都要放到工程計劃里提出來……”一個共和國總理對核電是這么關注,談得這么具體,是史無前例的。
1974年3月3日,周總理再次聽取了關于“728”工程的匯報,并依次與參加匯報的人員親切握手?!翱偫淼哪樤趺催@樣消瘦?”人們不安地交換眼色。殊不知總理身患癌疾,當時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七年,這一天,周總理從排得滿滿的日程里擠出時間來聽取匯報,當時醫(yī)務人員和救護車在會議室外待命。周總理已然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似乎在竭盡最后的力量把這項工程抓上去。
“大家坐,大家坐”,總理目光炯炯有神,十分專注地打量著人群。突然,他眼神一亮站了起來,從人群中拉出了一個十分清瘦的中年人,“小平,你看,這是誰?我來給你介紹一下,這是彭世祿,彭湃的兒子!”“唔!”鄧小平站起來,走到中年人身邊,緊緊地握了握他的手,熱情地詢問著。
當彭湃被國民黨在上海龍華殺害后,這位烈士的兒子彭世祿到處流浪,被周恩來從監(jiān)獄救出到延安,后又被送到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大亞灣核電站總工程師和秦山二期60萬千瓦核電站的首任董事長。秦山二期60萬千瓦核電站的100多個關鍵參數,全部是彭世祿核實計算的。當日,在中國第一座核電站建設的行列里,總理看到他時刻惦念的烈士遺孤在風雨飄搖里安然無恙,得到絲絲安慰。
匯報時,總理不停地提問題:“核電站排出來的廢料怎么處理?”“放到山洞里!”彭世祿起身回答說?!皶粫绊懙叵滤??以后挖出來會不會影響子孫后代?”周總理非常關心核電站的安全問題,每句話都問到了關鍵。他一再叮嚀:在核電站設計和建設中,對放射性廢水、廢氣、廢物的處理應作長遠的考慮,一定要以不污染國土、不危害人民為原則;要自力更生,通過建設核電站,積累經驗,培養(yǎng)隊伍,為今后發(fā)展核電打下基礎。周總理還饒有興致地走到核電站模型前邊看邊問,足足十分鐘。
夜幕降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小宴會廳里請大家吃飯,他把幾個年輕的知識分子拉在自己的桌上,不斷地往每個人的碗里夾菜,言談甚歡。誰會想到,兩個月后,這位深受人民愛戴的總理懷著許許多多造福人民的美好設想,包括他生前親自規(guī)劃的秦山核電站藍圖,離開了人世。在紀念緬懷周總理的日子里,一位媒體記者問:中國核電站的總設計師是誰?人們異口同聲、響亮地回答:周恩來。
值得告慰的是,今天周恩來的愿望已實現。安息在祖國壯麗山河中的周總理看到,肩負著歷史使命的秦山從第一座核電已發(fā)展到九座核電站,秦山核電從30萬千瓦跨越到100萬千瓦,熔鑄了中國氣派,塑造了國家形象!
熾烈激情 打破中國無核電的歷史
千秋偉業(yè),始創(chuàng)艱難;1981年國務院批準了發(fā)展核能的可行性報告,第一座核電站的廠址選定在浙江省海鹽的秦山,1985年3月澆灌第一罐混凝土。
當時正值我國核工業(yè)由單一的軍工行業(yè)向軍民結合轉變的戰(zhàn)略調整期,加之政治、技術、核電發(fā)展大環(huán)境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給核電的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慶幸的是,以蔣心雄、歐陽予、趙宏為代表的老一輩核工業(yè)建設者們牢記總理的輝煌意志,表示要齊心協(xié)力把秦山核電站搞成功,以熾烈的情懷投身到建設中去。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總像上足了勁的發(fā)條似的,不放過每一分每一秒。他們的智慧、汗水以及無私的奉獻精神像無名的沙石,鑄入到高高的反應堆廠房這個無字的豐碑之中。
經過81個月的苦苦奮戰(zhàn),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fā)電!
從此,中國改寫了沒有核電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夠自主設計建造核電站、第八個出口核電站的國家。
當然,這座上世紀70年代設計、80年代進行設備制造和安裝的原型堆核電站,客觀上因為先天缺錢而有一些不足。后期,秦山核電公司采用商用堆的國際通用標準,每年都投入數千萬的資金進行幾十項甚至上百項的技術改造,提升了核電站的功率和數字化運行。經過多年的安全運行,這座土生土長的原型堆日臻成熟,令人刮目相看。
秦山核電站建設的意義是深遠且廣泛的,它完整地走過了從科研開發(fā)、設計、建造、設備制造、電站運行維護和管理的全過程,真正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我國掌握了30萬千瓦核電站的完整技術。同時,拉動我國核燃料產業(yè),帶動了機械制造、電子儀表等民族工業(yè)整體水平的提升。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秦山核電站培養(yǎng)和輸送了一大批核科技與管理人才?;钴S在大亞灣、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嶺澳、田灣、福清、遼核、海陽、三門、桃花江等各個核電項目的近2000多人,是經過秦山核電站建設和運行實踐鍛煉和培養(yǎng)的,是中國核電的精英。
凝聚戮力 實現核電自主發(fā)展
如果說秦山核電站的建造成功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那么,于2004年5月3日全面建成投產的秦山二期,則是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當時的中國,在工業(yè)基礎、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等諸多方面均與國際上差得太遠,導致這個采用國際標準、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裝機容量為4×60萬千瓦的秦山二期,注定要在質疑和坎坷中成長。
一方面由于整個核電站的設計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開工時施工圖紙儲備量還不到6%,而按國際慣例,最少也要有 60%的圖紙到位才具備開工條件;另一方面,國外設備的引入給本來就滯后的施工圖紙設計增加了新的難度,大量的設計數據需要重新計算等。
有人斷言,秦山二期不可能按期建成發(fā)電!
事實上每推遲一天發(fā)電,僅每天財務費用支付就高達上百萬元。而且,工程造價的提高,既影響到核電的競爭能力,又會直接影響到國產化的形象。秦山二期的成功與否,對每一個核電決策者和建設者都是一種考驗。
而這一切壓力,并沒有抵過中國人“人定勝天”的信仰,看似是一步險棋的秦山二期,卻在周密的布局和高效的執(zhí)行中穩(wěn)步推進。
面對困難,中核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定凡帶領核電技術專家一年之內9次到秦山,7次親自主持召開現場協(xié)調會;面對拖期,核電秦山聯營公司的領導層建立了“每日碰頭會”和“周工程例會”制度,運行三個“提前介入”;為了堅持進度,上千名工人在沒封頂的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安全殼內施工,救護車就停在現場;在調試提前介入后,調試人員基本上沒有周末,沒有夜晚,餓了啃塊方便面,渴了喝口礦泉水,困了睡會兒硬板凳。
可以說,秦山二期的工期,是吃苦耐勞的核電建設者團結協(xié)作“搶”出來的,是勇于負責的群體冒著風險“拼”出來的,靠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先進的管理“奪”回來的。天道酬勤,在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后,2002年4月15日,秦山二期1號機組正式并網發(fā)電并投入商業(yè)運行,秦山60萬千瓦核電工程在延誤了一年半的情況下比計劃提前47天。
“核電國產化道路上多出來的坎兒,是對中國核電人毅力和精神的有意考驗,一旦跨過這些,必將一路彩虹”,二期正是如此。2號機組由于壓力容器焊縫的修補追趕上節(jié)點后,3、4號擴建機組出奇地順利,相繼投入商運。盡管二期工程一波三折,但為我國發(fā)展百萬千萬級核電項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經驗。
接軌國際 精紋細銹見神奇
秦山二核的建造成功,使我國核電國產化上了一個大臺階。而從加拿大引進重水堆核電交鑰匙工程的秦山三期工程的建成投產,則標志著我國核電工程項目管理水平實現了與國際接軌。它建立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實現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
三期工程是采用加拿大坎杜6重水堆核電技術,總裝機容量為2×7 2.8萬千瓦,總投資28.8億美元,作為國家“九五”期間的重點工程,也是當時中加最大的貿易合作項目。加拿大AECL副總裁潘凱恩說:“秦山三期工程是中加合作最好、工期最短、質量最高的坎杜(CANDU)項目,是以中國人為主體實現的協(xié)作,是中國人成功的故事?!?/p>
經過我國發(fā)展核電的成功實踐,中國人形成了自己的技術權威。僅就三期而言,在概念設計審查階段,就向外方設計單位提出問題919個。在設計審查時提出合理的設計改進意見,促成40項設計變更。整個工程總計在成熟的坎杜6型設計基礎上進行了96項設計改進,其中在國際坎杜6機組中第一次采用的技術改進有21項。而自主建設的經驗使我方大膽承擔了BOP部分的建造。
秦山三期工程是核電工程管理與國際接軌的成功實踐,培養(yǎng)了一批懂得國際慣例、能駕馭核電項目管理的專業(yè)人才,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為主的核電人才梯隊,在建造和調試中創(chuàng)造了多項世界紀錄:整個建設工期最短,反應堆廠房安全殼筒體滑模施工周期最短,排管容器燃料通道組裝和主管道安裝時間最短,從主系統(tǒng)冷態(tài)試驗到商業(yè)運行所用時間最短……
千瓦傳奇 聆聽春天的旋律
隨著核電技術和隊伍的成熟,我國發(fā)展核電的腳步得以加快并走在國際前列。方家山兩座100萬千瓦核電機組建設宛如一條河,匯流核電奔涌不息,這條河凝聚著變革的云水,最為湍急流汐,聚起巨浪,蔚為壯觀。
日前,1號機組已于2014年12月滿功率并網發(fā)電,2號機組2014年12月24日臨界,計劃于2015年3月并網發(fā)電,我們將在今年春天,見證秦山核電的煌煌巨作。
方家山工程采用大亞灣M310堆型,配套設施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團隊優(yōu)秀,工程經驗豐富,自然施工條件優(yōu)異,加之新組建的中國核電工程公司,集團化運作,可謂一切勢如破竹。
然而,正當方家山核電工程土建結束進入全面安裝施工的關鍵時刻,遇到了核電的重要設備主泵和DCS數字化儀表控制系統(tǒng)關鍵設備嚴重滯后,整個方家山工程有可能被延誤。
在嚴峻的形勢下,方家山核電管理人員積極調整思路,發(fā)出了“建功631”動員令,同時還成立了“聯合進度管理小組”,實施“計劃先行”和合署化辦公的模式,對現場和各種復雜接口的主線計劃進行對接、跟蹤、管控,保證了工程計劃在管控范圍之內,工作做到基本“無死角”,推動了工程進展。分管工程的副總經理曹水林深有體會地說:“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打破組織壁壘,化除復雜接口,共同商計梳理計劃邏輯關系,共同明確控制目標,共同發(fā)揮計劃龍頭作用。”
為更好地發(fā)揮秦山核電管理人才資源優(yōu)勢,方家山調試人員組成全部由經驗豐富的專業(yè)人員組成,不僅有各系統(tǒng)的專家、技術骨干,還有大量核電站“黃金人”參與。
何謂“黃金人”?就是核電站主控室操作人員。培養(yǎng)一名主控室操縱員平均要經過7年以上,難度不亞于培養(yǎng)一名航空飛行員,培訓費用最少要六七十萬元,多則達上百萬元。但秦山核電的“黃金人”與眾不同,他們是中國國產的“黃金人”,又是一支善于拼搏、能打硬仗、一專多能、經驗豐富的“黃金人”。
洪源平就是其中一位。這位年輕的中核運行公司副總經理,曾領導過秦山二期60萬千瓦3、4號機組的調試,具有神妙入微的指揮能力。在進度推進和安全質量管理雙重壓力下,沉穩(wěn)的他忙而不亂,科學調度、全面協(xié)調,提出“調設備、調人員、調文件”的管理理念,解決了幾項較大的技術問題,大大緩解了后續(xù)的調試壓力,使推后的工期提前很多。
調試隊核島組組長周志文也是一位老核電“黃金人”。他和他的核島工藝組兄弟們,從每一條管線到相應設備安裝仔細梳理,將核島相關設備調試到運行的最佳狀態(tài),運用調試的常規(guī)“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硬是將5個月的任務壓縮到兩個月完成。在承擔方家山核島的心臟——主泵調試時,他將一份3800頁的英文資料翻爛了好幾本,對重要的參數熟悉得滾瓜爛熟。正是懷著一份使命擔當,一種精神,一份責任,周志文和同事們完成了反應堆1號機組回路沖洗、安全殼打壓、裝料、臨界一系列重要工作。他深情地說,“我們的目標是把1號機組調試好了,順利發(fā)電,我有一種自豪感”。
目前方家山兩臺100萬千瓦核電機組已并網發(fā)電,秦山9座核電機組全部在運轉,總裝機容量將達到654.6萬千瓦,年發(fā)電量約500億千瓦,將成為我國目前機組最多、堆型品種最豐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基地。
如今秦山核電站以大氣、渾厚、豪放的氣概為中國夢增輝。東海滔滔,披荊斬棘,征戰(zhàn)能源。圓夢中華,九堆核能新增。正如秦山核電運行公司總經理張濤總結的那樣,“秦山就是秦山”。因為秦山有一種精神叫勇于擔當,有一種精神叫傳承創(chuàng)新,有一種精神叫甘于奉獻。核開金秋萬里春,秦山遍地志堅人,百萬雄獅昂首起,遍開神州氣象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