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diǎn)擊
中華大地,名勝古跡不勝枚舉,而你又游覽過多少呢?三山五岳不必說,大美蘇杭也不必說,壯麗長城更不必說,僅去一趟萊州就可結(jié)下神緣,那么,作者是如何結(jié)下神緣的呢?請看下文。
選文1
身在萊州修神緣
□淳家銳
山海靈秀的古邑萊州,以她獨(dú)有的氣韻和驕人的身姿,倚靠在千年的萊州灣畔,靜靜地任浩浩蕩蕩的時光淘洗她的面容。蹉跎歲月沒有帶走她的雋美,倒是增添了她的大氣與厚重。仙峰道谷沒有讓她沉迷神事,卻成就了她的廣博與盛名。
走進(jìn)萊州,便與歷史和文明撞個滿懷。忘情流連于云峰山、寒同山、大基山的名勝古跡,聆聽流傳了千年的成仙傳說和歷史故事,欣賞東坡先生的萊州詩話和《鄭文公下碑》,游覽“天光盡處指神州,碧海丹霞萬里秋”的景致,我如臨仙境,自己也飄然了,忽而虔敬地與古籍中走來的先賢大儒交流思想,盡情地觸摸其智慧的光芒;忽而又虔誠地拜讀北朝石刻,悉心感知那歷史延宕下來的氣息和溫度。我深知自己久居都市,心浮氣躁,生怕與恬靜幽深的東萊仙境貌合神離,不能把“心”扎入時間深處,打不開與她溝通、融合的心靈之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云峰山有勝景更有人文景觀,是我慕名已久的去處。山上的北朝摩崖石刻是古今書家的典范,我非書家,卻喜歡欣賞,同樣心向往之。石刻中最負(fù)盛名的《鄭文公下碑》,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為北魏光州刺史、魏碑鼻祖鄭道昭所書。有幸見識此碑實物,真是興奮不已。此碑石高兩米多,寬三米有余,石質(zhì)堅硬,刻工精巧,字跡清晰。書法雄渾精整,結(jié)構(gòu)寬博端莊,運(yùn)筆方圓兼?zhèn)?,顯得氣勢磅礴,落落大方,是魏碑書體中之精品,為歷代書家所重。《鄭文公下碑》出自從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筆勢尚有隸意,也出現(xiàn)了楷書筆法。書家包世臣評價:“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dú)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是“真文苑奇珍也”。而康有為在看過鄭文公碑后說,若有人未見過此碑,就無資格談?wù)摃?。我賞之盡興,欲求購其拓本回去研習(xí),不料未得,遺憾之余得知臨寫此碑文者甚少。我奇怪,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地位如此之高的《鄭文公下碑》,康有為、趙之謙、李瑞清、于右任、王蘧常等書界大家都說自己受其影響極大,怎么會少有人臨?。课艺埥掏械漠?dāng)?shù)貙<?,答曰:“書者,心畫也?!编嵉勒咽菍W(xué)問家、書法家,書藝達(dá)到了“天人合一”境界,每一件作品都在一種總的大格調(diào)下,又各有不同的面貌,有的規(guī)矩,有的縱肆,規(guī)矩的不顯拘謹(jǐn),縱肆的不顯狂放。固鄭字是才情大于功力的,不是從形跡上可以學(xué)得到的。所以,后學(xué)們求的是其精神的攝取,而不是形跡的相似。
萊州還有一個不被人熟知的去處,就是殘敗凋敝的東海神廟。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出歷史上這里曾經(jīng)巍然屹立著堪稱萬壑朝宗之墟的東海神廟。一邁進(jìn)神廟遺址的大門,眼前所見,野草莽莽,枝葉婆娑,一些從幾千年前流傳至今的斷壁殘垣佇立在不遠(yuǎn)的地方,帶著歷史痕跡的灰磚堆砌在草叢里,雖顯孤單,卻又有一份不能被漠視的堅守。萊州籍作家綦國瑞說,當(dāng)年的天文學(xué)家和經(jīng)緯學(xué)家根據(jù)天文、地理的精心測算,斷定水的神靈就在于此,因此確定了這里是祭祀的最佳地點(diǎn),西漢時期便御定在此修建了海水祠。《漢書地理志》記載:“東萊郡,縣十七……臨胸有海水祠?!焙K簦褪亲畛醯臇|海神廟。此廟建于西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宋太祖趙匡胤時期修成了規(guī)模雄偉的東海神廟。據(jù)明代學(xué)者任成里的《海廟祀典考》記載,早在舜時就有祭海之禮,三代以后,君王大祀天地,必祭海神。作為皇家祭祀的場所,祭天到天壇,祭山到泰山,祭海就到這萊州的東海神廟,足見這神廟的歷史地位非同一般。
身在萊州修神緣的徐先生是萊州之行留給我的別樣深刻和感動,讓我回京數(shù)月總是憶起他。我祈禱他的愿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qū)崿F(xiàn),屆時我好去重建的東海神廟暢游,一是欣賞他捐贈的所有收藏,二是認(rèn)真請教他與神結(jié)緣的不俗心得。這也許是我另一個貪婪的索求,但我有信心,這一天會來的。
(選自《中國文化報》2014年11月21日)
點(diǎn)擊
天臺山好在哪里呢?為何李白為之作詩,徐霞客三次到此一游,甚至還有312位詩人……開篇,作者做了大量鋪陳,意在說明天臺山之美,達(dá)到了令人神魂顛倒的地步。而等作者步入其中,這種美便真切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使人駕著云霧,穿梭于茶林之間,去鑒別那千差萬別的山峰,去領(lǐng)略那景色的秀美。在寫法上,本文一邊引用典故一邊寫自己的游覽感受,相映成趣,突出了天臺山的神秀!
選文2
神秀天臺山
□王劍冰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這是誰說的?是詩仙李白。李白對一座山竟然有如此向往之情,可見這山的不一般。果然就看到了太白讀書堂舊址,他就在天臺山結(jié)廬而住,滿足而去。還有一個人喜歡天臺山,那就是徐霞客。徐霞客走的地方可謂多,什么好景沒有見過,可是他三上天臺山,住了20多天,并寫下一篇文章,而且赫然標(biāo)于《徐霞客游記》篇首,只要打開此書,就打開了天臺山的風(fēng)光。
說天臺山好,還有312位唐朝詩人都來過。312位?我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天臺山卻記住了。王羲之、朱熹、康有為等歷朝大家,也是慕其名而登其山,走一遭才舒服。巧的是這里還是濟(jì)公的故里,他不出生在天臺山又該出生在哪里?這就給天臺山留下了許多得意,因而天臺山就說了,俺這是唐詩之路的目的地,徐霞客游記的開篇地,佛教南宗的發(fā)源地。江南四大名山之首還沒說呢。這樣一來,天臺山怎能不拽著我的腳步匆匆而來?
我看到老至隋朝的塔和依然開放的隋朝的梅,老得蒼茫一片。我看見山下田野里一片片紫云英紅紅紫紫。我看到朱元璋未做皇帝時討飯來過的地方,不知是真是假。我看見山上跑著的小狗牛,這獨(dú)有的景象分外有趣。我看見泛著紅色的赤城山,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掩赤城”就是說的它,赤城山是天臺的標(biāo)志。我看見濟(jì)公故里滿墻滿院都五彩繽紛,那是為濟(jì)公開的花。夜晚住在國清寺,一夜安靜得讓我醒了幾次,還真享受不了這天仙居。早晨一睜眼就打開陽臺門,哎呀,那個云霧,怎么就在我的周圍纏繞著。一層沒有一層有的,雙手托,單手抓,絲綢一般油滑、涼爽,呼吸一口,全然進(jìn)到了肺里。忽而頭頂一聲鳥叫,把所有的靜都叫破了,隨之而起的是百鳥朝鳳,鳳就是天臺山,天臺山上朝了。國清寺,建的真是地方。天臺山上的石梁,此刻正排山倒海,誰要是從石梁上過,會看到千山萬壑都變成了一股水,從那石梁下奔涌而出。是誰說泰山雄秀,峨眉魁秀,華山險秀,天臺神秀?這個“神”字,信然。
兩個打傘的女孩走上了彎彎的古橋,霧氣中頂出兩個“個”字。國清寺的溪水里,幾片紅葉從上游游下來,沾染點(diǎn)佛氣又向下游游去。其中一枚葉子被一個光腳的女孩撿起來,將那佛氣裝進(jìn)了口袋里。在國清寺里輕走,吃著國清寺的齋飯,喝著天臺山的清茶,讓你覺得周身都沾染了仙氣。
沿著山路一路逶迤,越往上越難行,不是因為路,是因為云霧,云霧將整個山都罩住了,車子在罩子里小心行駛。最后棄車而行,就看見了徐霞客上山的故道,不免為徐霞客感嘆,老徐為的是什么,整日里翻山越嶺,專走艱難之路。這才是境界。那條故道好陡好險,爬上去別說話,只顧喘氣了。爬上去就見了一棵棵彎腰拉胯的樹,妖魔一般在云霧間舞,問了才知道,都是些古茶樹,古老得成了這般模樣??每枚妓葡笮挝淖郑袷裁茨??像天臺山的云霧,干脆說吧,那就是天臺山云霧的風(fēng)骨。我在一根根風(fēng)骨中冷得發(fā)抖,而周圍竟然是茶林,海一般洶涌澎湃,我甚至相信,那些云霧是因為這洶涌澎湃而起的。不不,我又有了發(fā)現(xiàn),參差不齊、千差萬別的山峰,在更遠(yuǎn)的地方?jīng)坝颗炫?,啊,不起云霧才怪!云霧咕嘟嘟地冒著,你不知道從哪里冒出,風(fēng)挑起來,這里輕,那里濃,最后風(fēng)也沒有辦法,就讓一場細(xì)雨來,細(xì)雨沒有將云霧打散,反倒將我們一行人打得向下跑去。
于是,我又想起徐霞客,想起李白,想起那312位詩人,最后我們都成了癲狂的濟(jì)公。
(選自《文藝報》2014年10月31日)
對比欣賞
中華大地上,每一條路,每一汪泉,每一座山,都會以其別致的面容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心曠神怡且流連忘返。一幅畫,一篇文是我們的情愫,一句話,一段情是我們的體悟,“行到云深處,坐看云起時”是王維暢游自然的閑適。“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是李白笑對自然的陶醉。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讓我們通過《身在萊州修神緣》和《神秀天臺山》這兩篇文章,來欣賞作者筆下的奇異景色。這兩篇文章雖有相同之處,但各有側(cè)重。
一、從思想內(nèi)容上看
這兩篇文章題目中用到了同一個字“神”,營造了奇異的境界,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自然中的怡然之情,暢然之樂,景之所悟,情之所出,每一個景物背后都隱藏著作者對古往今來的自然和人文所表達(dá)的一種精神虔誠,也表達(dá)了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期望,從而更好地襯托出兩處景物的仙幻。略微不同的是前文突出歷史背后所展現(xiàn)的心之神,后文則強(qiáng)調(diào)物之所激發(fā)的物之神。
二、從寫作手法上看
兩文都穿插運(yùn)用了大量歷史典故及傳說,前文是一景牽一事,即一個景物后緊跟一個故事和典故,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后文是片段化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同時,前文好似作者回想之語,好像一個講解者在引領(lǐng)我們?nèi)秤稳R州;而后文則按照從下到上即走即有感悟的游覽順序來寫,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另外,前文重視歷史的人文氣息,后文則重視觀看景物的所感所想。
三、從語言特色上看
兩文都在描述景色過程中,引用典故、詩句,使得語言文雅凝重,不同的是前文語言凝重整齊,而后文句式交錯,不拘長短,表達(dá)自由,相對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