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中的“地”用的是比喻義,指老百姓的生活?!敖拥貧狻本褪琴N近百姓的真實生活,反映百姓真實的情感。記敘文情節(jié)設計“接地氣”,就是要按照百姓知、情、意、行的規(guī)律來設計情節(jié)。既食人間煙火,不將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違反生活的事理邏輯。
記敘文情節(jié)設計是要追求“視覺沖擊波”的,但再強烈的“視覺沖擊波”也必須有一個前提和底線,即故事在生活中發(fā)生、發(fā)展的“必然性”。有“必然性”才能“接地氣”,“接地氣”才會讓人相信它是真的。
如《懸念中的哲理》一文,老人講述他年輕時將鉆戒扔進大海,并在年老時吃海魚吃到一個硬東西。他的講述充滿懸念,以至于人們異口同聲地說他吃到了當年那枚戒指。其實,老人吃到的是一顆自己掉落的牙齒。如果無視生活中的事理邏輯,片面追求情節(jié)的離奇,作者就會安排那位老人吃到當年他扔進大海的那枚鉆戒。但這至少要把如下五個“不可能”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
1.鉆戒不是食物,但必須有一條魚對它有食欲,并把它吞到肚子里。
2.這條魚必須能夠陪這位老人一起“慢慢變老”。
3.這條魚必須被賣到這家海味館。
4.這條魚被賣到這家海味館的這一天,這位老人必須也恰巧來這家海味館進餐。
5.這條魚做好后必須被端到這位老人的餐桌上,而非其他顧客的桌上。
要算出那位老人吃到當年他扔進大海的那枚鉆戒的概率,看來必須動用巨型計算機了。這一結(jié)局在生活中就缺少事理邏輯上的“必然性”。在記敘文的情節(jié)設計上不僅根本就不“接地氣”,而且太“離奇”甚至“離譜”了。倒是原文“(老人)一顆早就磨損得差不多、搖搖欲墜了的牙齒滑進了喉嚨”的情節(jié)設計非?!翱孔V”,有“必然性”,讓人信服。為此,我們要提醒廣大學生:承認自己的平凡吧,生命里沒有那么多奇跡,很多時候你只是在“咀嚼”你自己。這也正是《懸念中的哲理》一文要告訴我們的一條生活哲理:“其實,很多意想不到的結(jié)局正是生活中極易發(fā)生的平常事,而不是想象中的奇跡?!边@是生活之道,也是記敘文設計情節(jié)時必須遵循的為文之道。
其實,生活中的事理邏輯并不玄奧,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琢磨得出。它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生活的柴米油鹽之中,就在每個人的為人處世之中。如二毛的《朋友來了有好酒》中的長段:
魯迅有一首著名的詩《自嘲》,就是在郁達夫做東的飯局上作成的。1932年4月5日在聚豐園,郁達夫請魯迅夫婦、柳亞子夫婦邊喝邊聊。魯迅晚年得子,對許廣平很疼愛,生完孩子的兩年中,魯迅花費了很大心血照顧他們母子。郁達夫飯桌上就打趣說,你這些年辛苦了吧。魯迅有些靦腆,當場回答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p>
魯迅是文學巨匠,但他也并不總是一名斗士;手里并不總拿著“匕首”和“投槍”;他也有七情六欲,“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一直以來,教科書上都把“俯首甘為孺子?!苯忉尦伞盀槿嗣瘛薄N覀兊褂X得,與郁達夫喝酒吃肉時的魯迅、“俯首甘為‘妻’‘子’?!钡聂斞甘歉旧?、更接地氣的,也是更可愛的文人。
那么,怎么來觸摸、琢磨生活中的事理邏輯呢?基本要領(lǐng)有四:
1.走進“五人”:自己、家人、親戚、同學朋友和鄰里、陌生人。
2.練達“五情”:親情、友情、師生情、鄉(xiāng)土情、家國情。
3.洞明“五理”:物理、事理、人性、世態(tài)、時勢。
4.揣摩“五道”:生存立足、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合作共事。
記敘文情節(jié)設計只有“接地氣”,才能真正觸摸到生活的脈搏,揭示出生活的深層底蘊,從而撥動讀者的心弦,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