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及世界文化交流持續(xù)發(fā)酵升溫,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融合勢必會豐富、發(fā)展和演變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目前,大量的英語詞匯涌入漢語之中,既豐富了漢語詞匯,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語言的互借在文化交流的層面當屬正?,F(xiàn)象;而崇洋媚外,對外來語的過度熱衷則屬非正常現(xiàn)象。
【關鍵詞】英語外來語 漢語 語言影響
【中圖分類號】H13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55-02
那些影響本土語言的從他國或地區(qū)引用來的語言,我們統(tǒng)稱外來語,我們通常理解的外來語的定義為: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詞匯。它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研究一門語言的發(fā)展變遷,離不開對該門語言外來語的探索和研究。
縱觀漢語發(fā)展主要經歷了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高潮在出現(xiàn)在漢唐時期,主要是在張騫打通西域絲綢之路之后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從西域的語言中我們吸收了諸如“葡萄”“駱駝”等西域外來詞;從佛教語言中吸收了“尼姑”“和尚”“菩薩”等佛教外來詞。第二次高潮是則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打開中國的大門的同時,也把列強使用的語言帶到了中國,此時漢語從英語吸收了“坦克”“沙發(fā)”“吉普車”等詞匯;從日語中吸收了“組織”“紀律”“方針”等詞匯。第三次高潮則出現(xiàn)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可以粗淺的認為這次高潮始于20世紀80年代,也正是我們所處的時代。
盡管我們吸收了世界上很多語言的詞匯,但是第三次吸收外來語的高潮對漢語言的影響是最深遠的,沖擊也是最大的。而第三次的漢語語言的變遷,主要受英語影響。
一 英語外來語大量進入漢語的原因
1.英語自身強大的影響力
目前,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和地區(qū)最廣的語言,它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第一語言,是馬耳他、巴基斯坦等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第二語言。英語是全球教育領域的主要語言,全球排名前20的大學基本都是位于英國或美國的高等院校。英語還是聯(lián)合國的官方語言和工作語言,也是國際貿易、國際旅游、國際司法、國際會議、國際航空和航海等場合和情境下使用最多的語言。因此,毫無疑問,英語是人類歷史上傳播最廣泛的語言,也當今最具活力的語言,借鑒和使用英語的機會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多得多,我國也不例外。
2.中國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大量的英語語匯進入到漢語當中,被人們逐漸認知、熟悉,并加以接受?,F(xiàn)如今即便沒學過英語的人也大都知道WTO指的是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GDP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盡管未必能說出它們的全稱,但這六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中國在與世界交流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充分意識得到了英語的重要性,對英語給予了相當?shù)闹匾?。教育部?guī)定英語為中學甚至一度規(guī)定為小學的必修課,一直到大學本科畢業(yè)。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入學考試都把英語作為必考科目。我國的酒店行業(yè),旅游業(yè)也都把英語作為員工的必要技能之一。此外,隨著各種外資、合資和外貿企業(yè)在我國各地遍地開花,這些企業(yè)招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具備熟練使用英語的能力。因此社會上有大批的人在終身學習、運用英語。正是這種全社會對英語學習的重視及全民參與英語學習和教育的熱情,為英語外來語進入漢語提供了機會。
3.文化失衡的結果
語言本身無高低貴賤之分,它只是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語言之間有相互借用的自由。但是,在實際的溝通交流中,各種文化之間的參與又是不平等的,也就是說有的語言使用面廣或使用的人群多,人們參與文化的程度也必然深得多。同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失衡也會造成文化的失衡,這也是文化顯現(xiàn)出強勢和弱勢的主要原因。比較明顯的一個實例就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后,打開國門,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與西方尤其是英、美緊密合作以后,日語中吸收了大量的英語外來語,意譯了大批外來詞,曾一度在國內引起了很多的討論,也引起了國內一些保守人士的不滿。
二 英語外來語對我國漢語的影響
1.英語外來語對我國漢語的積極影響
第一,英文外來詞最大的益處是豐富了漢語語言。漢語在吸收外來語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形式,音譯、音譯加表意、音譯與意譯結合、直接借用四種主要形式。這些外來語使?jié)h語更加簡潔、活潑、生動,同時富有異域風情和時尚氣息,是我國科學文化和大眾文化同國際先進文化接軌的重要橋梁。沒有語言的及時更新和融合,就沒有科學文化的欣欣向榮。
第二,加速了我國與世界文化融合的步伐。外來詞無疑有利于加速信息傳播的速度,也有利于加速知識更新的步伐。例如,20世紀90年代末,英國在全球首次通過無性繁殖手段(clone)成功地培育了一只綿羊。因為當時在漢語中沒有意義完全對應的詞匯,只能根據(jù)英語的發(fā)音音譯了一個新詞“克隆”。通過該詞的創(chuàng)造,國人很快熟悉和了解了這一世界先進生物技術的發(fā)展狀況,且人們在面對“克隆豬”“克隆?!钡刃屡d事物時,能夠很快地理解、融入。如今的地球就是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地出現(xiàn)的新事物層出不窮,覆蓋全球的電腦網(wǎng)絡系統(tǒng)又使新事物迅速得以傳播,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積極引進外來語能夠使我們的語言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當然語言本身也會面臨著日漸趨同,互相傳播、互相滲透、互相借鑒的發(fā)展軌道。
2.英語外來語對我國漢語的消極影響
第一,給漢語帶來一定的混亂。英語外來語帶來的并非都是積極影響,也有消極的一面。德國學者Cellard認為“一國人民接受異族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之內,對雙方都有好處……超過了限度,接受國人民會群起反對”。外來語的泛濫和過度使用肯定會給漢語帶來一定的混亂。我們常見到這種現(xiàn)象:老年人聽不懂年輕人嘴里的“貓”“鼠”“哥”“姐”的含義是什么了;家長已經聽不懂孩子們的“BTW”(順便說一下)、“BMW”(別摸我)是什么東西了?,F(xiàn)在,有大量的夾雜英文的奇怪話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這引起一些學者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如果任我們的漢語這樣混亂地發(fā)展下去,那么多年后我們口中的漢語就是半漢半英的雜交語言,又何談漢語言文化的傳承、發(fā)揚、光大。
第二,影響漢語的語言體系。英語外來語的過度異化使用會影響、改變漢語的語法結構進而影響漢語的語法體系。如不加以限制,漢語將逐步失去其本來面目,失去純潔性而變成半英文、半字母、半漢字的情況。英漢兩種語言分屬兩種不同的語系。英語屬于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支,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二者的語法結構和語序有很大差異,如,我先走。英語的說法是“I’ll go first”逐次翻譯成漢語就是“我走先”。再比如說“say no to smoking”,“對煙草說不”;“you know it”,“你懂的”。這些被英語改變的句式有巨大的影響力,已經變成了一些時尚人士的口頭禪,甚至還出現(xiàn)在媒體和影視作品中,引起更多人的模仿使用。
第三,英文外來語的泛濫也會對大眾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產生不利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社會生活的工具,也是人們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媒介。英語外來語對漢語的沖擊一方面折射出西方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對我國的影響。另一方面,這種大量引進的現(xiàn)象也折射出英語國家的文化對漢語文化的悄然滲透,它帶來的是西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種文化和思維方式的滲透是不動聲色、悄然進行的。尤其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形成有巨大影響。目前,這種影響力已經開始顯現(xiàn),有很多人開始審視兩種文化的差異,甚至有些人認為我們是落后的文化,這種消極影響,勢必會使他們產生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比如遠離傳統(tǒng)、向往自由等。
三 結論
英語外來語對漢語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已經泛濫到了非清潔不可的地步。我國國內的政界、語言學界尚無定論。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遵循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順其自然是符合漢語的發(fā)展趨勢的,我們沒必要也不可能將所有的外來詞鏟除干凈,如果有人提出在漢語中鏟除一切字母,或不準使用英語句式,也只能說明其在對外交流方面的封閉保守和缺乏自信。為了方便而借用外來語能夠極大豐富借入語的詞庫,并且使話語更為形象生動。但放著簡單易懂的現(xiàn)成的漢語詞不用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西式”或“洋化”,也是斷然不可取的,尤其是對新聞界和教育界而言。
參考文獻
[1]張勇先.英語發(fā)展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4~7
[2]吳倩倩.英語外來語及其對漢語語言的影響探析[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4):9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