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乖孩子”并不一定快樂,他們抗挫折能力弱;不讓“乖孩子”成為孩子的負擔。
關(guān)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物質(zhì)獎勵
在幼兒園、在小學,往往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乖巧、聽話、聰明,常常成為老師的好幫手,他們經(jīng)常受到老師表揚,也是很多家長羨慕的對象。如果我們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作為大家都喜歡的“乖孩子”,他們也有太多的不快樂。
“孩子真聽話!孩子真乖!”也許是大人一句普通的表揚話,也許是大人一句隨口說出來話,卻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孩子小小年紀就要學會討好、取悅他人,如老師、父母等。我們喜歡“乖孩子”,無非是讓孩子聽話、省心、不惹麻煩、便于管教。但這會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輸不起、怕批評、壓抑內(nèi)心真實感受等問題。
從性格發(fā)展看,“乖孩子”的最大問題是抗挫折能力弱,特別在意結(jié)果,刻意隱藏情緒。他們自我優(yōu)越感強、自尊心強,處處爭強好勝,喜歡在孩子中處于“領(lǐng)導”地位。“乖孩子”的頭銜似乎成了不少孩子的沉重負擔,為了保住這個“稱號”,他們不得不一直“表現(xiàn)好”,有了情緒也不能輕易發(fā)泄,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脆弱、敏感、多慮。
對于“乖孩子”的理解,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往往是聽話、懂事、自控能力強、不容易宣泄情緒的代名詞。當然,這僅僅是表象,孩子終歸是孩子,被壓抑的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宣泄和釋放,其結(jié)果往往表現(xiàn)得更為激烈、更為持久。當他們的優(yōu)越感被打破時,常常無所適從、情緒低落,表現(xiàn)出任性、發(fā)脾氣、不接受他人意見等特點。
這一切都是對兒童教育觀念的偏差所致。較之國外,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國幼兒教育小學化、成人化傾向十分明顯,具體體現(xiàn)在:對兒童個性發(fā)展存在誤區(qū),對幼兒進行不適當?shù)摹皩iL定向培養(yǎng)”,教育方式上重視課堂教學,忽視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重視兒童的智力開發(fā),忽視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習慣發(fā)展。
歐美國家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孩提時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玩”,通過“玩”來教育培養(yǎng)孩子,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天性,老師只是其中的觀察者和協(xié)助者,不能處于主導地位。成年人永遠看不懂孩子的精神世界,不能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所作所為僅僅為了他們自己,不是為了取悅我們。
從生理角度看,小孩大腦尚處于不斷發(fā)育階段,感受外界壓力的能力弱,因此大人眼里的孩子都很乖;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發(fā)育水平逐步提高,思維開始變得“敏銳”,隨之而來的是孩子們受到的壓力不斷增大,一旦無法承受,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隨之而來。
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乖孩子”像蘋果,與之相對的“熊孩子”像草莓,草莓出了問題在表面,容易及時發(fā)現(xiàn);而蘋果出了問題,外表依然漂亮,藏在里面的問題不容易發(fā)現(xiàn)。因此,“熊孩子”受傷僅僅是外傷,“乖孩子”一旦受傷,則是內(nèi)傷,而且傷情更
嚴重。
不讓“乖孩子”成為孩子的負擔,需要幼兒園、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取得整個社會的共識。
作為老師,要謹慎適當減少“乖孩子”身上的物質(zhì)獎勵和精神獎勵,少用“乖孩子”這樣標簽式的評價。面對“乖孩子”,要鼓勵他們學會真實面對自己、真實宣泄自己的情緒,學會欣賞別人。我們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長,比如我的畫畫得好,他跑步比較快,懂得從多角度去欣賞和肯定自己和別人。作為老師,不能事事主導,盡可能給孩子留下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作為父母,更要關(guān)注“乖孩子”的成長,而不是一味地因舒心而陶醉、因放心而忽視了“乖孩子”心理發(fā)展。一般來說,0~6歲是孩子個性形成的第一個關(guān)鍵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這個時期,如果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突發(fā)奇想”,對孩子感興趣的、有益的事情都鼓勵去嘗試,并對孩子的“奇想”和行為都給予肯定,那么孩子的性格就會良性發(fā)展。如果父母事事為孩子做主,過于包辦,經(jīng)常用“不可以”“不行”“必須”等禁止性的語言,孩子的天性就會受到壓抑,變得膽小、懦弱、順從。
12~18歲是孩子個性形成的第二個關(guān)鍵時期,即青春期和逆反期。這個時期,很多從小聽話、順從的“乖孩子”性情突然“大變”,他們“自我意識”增強,開始反抗老師和父母。此時,老師和家長要順勢而為、轉(zhuǎn)變心態(tài),多和孩子溝通,多使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尊重孩子的隱私,更不能使用“不要”“不行”“你必須”等強制性語言,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尊重,體會到你對他的平等,也滿足他自我成長、自我滿足的需要。這個時候,聰明的家長會把青春期和逆反期的孩子看成他們成長的“好機會”。家長應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入手,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擔當,獨立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有機會超越家長,逐漸讓孩子承擔起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有必要引導孩子學會“示弱”,學會“退讓”,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
參考文獻:
柳春.心理健康不容忽視[N].重慶日報,2004-11-29.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