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材料作文,審題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忌仨氉屑殞忣},辨明文體,認真分析,領會題旨。一般來講,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要仔細閱讀文題所提供的材料,全面、深刻、多角度地進行剖析,切實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實質、內涵和外延;不能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語,以局部代替整體,以個別代替一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當然,挖掘材料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是正確而且必要的,但必須把它放在整體語境下進行分析,不能顧此失彼,以偏概全,曲解題意。如:
一位偉大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問他:“你是怎樣雕刻出如此完美的作品的?”雕塑家回答說:“其實,這座雕像原來就在那里,我只是將它多余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痹谌松校憔褪悄亲裣?,只要去掉“多余的邊邊角角”,就能獲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審讀這則材料,如果只抓住關鍵詞“雕塑自我”,以此立意為“勤奮努力塑造自我”“通過多讀書塑造自我”“選擇好朋友塑造自我”“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情操塑造自我”等,都不是最佳立意,因為這樣的立意只抓住材料的只言片語,沒有準確把握命題者的真正意圖,有失偏頗。如果我們全面審視,把材料當作一個整體來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塑造自我”這個短語以外,“去掉多余的邊邊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信息。而“去掉‘多余的邊邊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內涵,只有緊緊圍繞這一點進行立意才是切合題意的。
二、多角度原則
在分析材料時,要善于運用發(fā)散性思維,站在不同的視角,提煉、羅列出材料隱含的眾多觀點,然后選擇一個便于自己駕馭的角度構思行文。如:
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于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边@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發(fā)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窮呢?”
對于這則材料,我們可以多角度地拓展思維:(1)從魯國夫妻二人的角度分析:他們不顧越國的國情,盲目到越國去賣鞋和帽子,由此得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脫離實際”“只有揚長避短,才能事業(yè)有成”等結論;如果反向立意,夫妻二人正因為知道越國人赤腳、披發(fā)才毅然前行,他們相信這正是一種機遇,鞋帽一定會大有市場,自己未必會窮,由此可立意為“敢于嘗試,敢于冒險,敢于改革是一種大智慧”“凡事要有長遠的眼光”“敢于走自己的路”“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等。(2)從“勸說者”的角度分析:他們目光短淺,思想保守,據(jù)此可立意為“思想守舊將一事無成”“開動腦筋,也會柳暗花明”“過分相信自己,畏首畏尾只能錯失良機”等。
三、限制性原則
與話題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強,通常有對象限制、主次限制、事件限制、數(shù)量限制等,解題時必須弄清相關的限制因素,做到精確入題,否則就有偏題之嫌。如: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長交給他一塊石頭,說:“明天,你拿這塊石頭去賣,但不是真賣,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p>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晚上,院長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去叫賣。在黃金市場,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
最后,院長叫男孩到寶石市場去賣,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十倍,甚至被傳揚成“稀世之寶”。院長對男孩說:“生命的價值也就像這塊石頭一樣,一塊很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p>
粗讀材料,可能有很多考生會立意為“珍惜友誼”“珍惜時間”“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學習機會”等,毫無疑問,這些立意都未免偏頗。只要我們全面深入地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則材料的主旨是“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材料中的“珍惜”暗含了一個重要的限制對象,那就是“自己”,忽略了這個限制對象,審題立意就會步入誤區(qū)。
四、傾向性原則
有些材料,只是客觀地敘述一件事,不帶命題者的任何主觀感情色彩和思想傾向;而有些材料則正好相反,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如: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shù)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它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
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昂檬轮健薄摆呏酊F”等詞語透露出的貶斥之情溢于言表。命題者對接上斷臂的做法明顯持否定態(tài)度,對斷臂維納斯則持贊賞態(tài)度。據(jù)此可立意為“凡事應順其自然?!比绻蛔⒁夥治銮楦袃A向,立意為“堅持就是勝利”就屬于偏離題意。
在寫作文中,因種種原因,有的考生在審題立意時常常步入以下幾種誤區(qū):
1.脫離材料,隨意而為。有的考生不以材料為依據(jù)進行聯(lián)想,置材料于不顧,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或掌握的素材,任意構思,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2.朦朧感知,似是而非。對材料不作深入解讀,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理解題意模棱兩可,只停留在表面,其結果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文章立意不能切中要害,缺乏深度。
3.抓一鱗而棄全魚。審題時不能整體把握,全面解讀,只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抓住一鱗半爪大做文章,其結果往往顧此失彼,因小失大。
4.抓現(xiàn)象而棄本質。材料展示的大多是一種直觀的表象,不少考生往往被表象所迷惑,審題立意時就事論事,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觸及骨髓,這樣的文章必定缺乏深度,很難躋身于高分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