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我在籌備“視覺語言叢書”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原研哉,是因為我覺得他的設計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設計不是純粹的平面設計,而是以建筑設計為出發(fā)點來思考設計。雖然他做的是平面設計,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體建筑的一個部分,所以具有一種很特別的氣質。
后來我經過與他的詳細交談才了解到,原來他進入平面設計領域其實是一個偶然。他一直想從事建筑設計,而他的母親是一個書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間感與書法世界的文化感,讓他在一開始的時候對平面設計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書中提到的,在剛從事這個行業(yè)時,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設計師。因為在他看來,僅僅依靠設計才能謀生并不是成為一個設計師的充分理由,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應該能夠豐富設計這一概念。
在原研哉看來,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他正是以這一想法為中心展開論述的。
“設計到底是什么?”為了給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顧了現(xiàn)代設計的發(fā)展歷程,并且策劃了“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一起來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試圖建立一種信息建筑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于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作為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委員,原研哉以“無中生有”的理念為圭臬,凸顯了“無”的力量。同時作為一名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師,他也把引導消費欲望作為自己的任務之一,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國的經濟正高速發(fā)展,經濟的繁榮給設計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在這種時候,能夠聽到原研哉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設計師對設計工作的思考,無疑是正逢其時。這也與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
回國以后,我也一直在從事設計工作。設計是什么?當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駛入快車道,創(chuàng)意時代的到來已成為無法拒絕的現(xiàn)實?!霸O計”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回到開頭,回答一下這個最為基本的問題?原研哉并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啟示.我想這也正是《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真正的意義所在.
設計在哪里?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而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我們穿戴著經過設計的衣、帽;生活在經過設計的房屋里,使用著設計過的各種日用品、電器等;在經過設計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設計的工具勞動著:就連我們漫步的街道也是經過設計的。我們無意識地生活在設計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fā)言。
想想我們曾經為之贊嘆的那些古人留傳下來的美麗器物吧,它們的巧奪天工令今人心馳神往,無法想象在那樣一個時代如何會有這樣的“設計”。但在當時,這也不過是人們?yōu)榱烁淖冏约旱纳疃龅呐αT了。生活是最殘酷的淘洗,只有適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傳,躲過漫長時日的侵襲。而藝術也好,文明也好,借著這些物質存在,才為我們所感知,認識,欣賞,繼承。
今天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受世界的矚目。正如原研哉在書中所談到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新基準,他囑咐日本人應該對此保持平靜和樂觀,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們呢?僅僅是依仗著青春期般的熱情是不夠的,我們也應該關注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爭取在“這塊土地”上做出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的設計。當創(chuàng)意成為產業(yè),當設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冷靜和謹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復提到的一個詞。在他看來,這是設計的源泉,也是設計的意義?!对O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說到底,是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設計師,因為你可以設計的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設計”,還有你的生活。
(選自《設計中的設計·序》)
閱讀上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1.請根據(jù)全文內容。概括世界設計大師原研哉的主要設計理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文章語言準確、平實,結構嚴謹,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應該能夠豐富設計這一概念”是原研哉的名言。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根據(jù)這句話其實也可以推斷出“一個真正的文學家(藝術家、數(shù)學家等).應該能夠豐富文學(藝術、數(shù)學等)這一概念”。請舉例說明這樣推斷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