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在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所謂“格物”,是指通過認(rèn)真觀察與品味,去窮究事物的道理。所謂“致知”,是建立在格物的基礎(chǔ)上,達(dá)到對人、事、物全面而準(zhǔn)確的理解。格物致知,它指導(dǎo)我們學(xué)會認(rèn)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明白人”。
林 中
許艷文
這片林子,高高低低站著一些樹,有樟樹、槐樹、梧桐樹,還有幾棵叫不出名字的樹。也不知它們到底站了多少年。
那些高大的樹總有幼年的時候吧?如果是我親手一棵一棵栽種的,我想我會清楚地記住每一棵樹的年齡、性格和特點,也會懂得怎么樣可以在風(fēng)雨來臨時庇護(hù)它們。
現(xiàn)在,它們一棵一棵地站著,面面相覷。你若稍稍留心,便不難發(fā)現(xiàn),林子中靠近路邊的地方,還半蹲半站著一塊碩大的石頭,白玉般光滑、潔凈、通亮、潤澤。石頭上仿佛刻有幾個字,到底是什么字呢?我左看右看,橫看豎看,都依稀莫辨。沒準(zhǔn)是那刻字的人有意的吧——行人路過,倘是一目了然,誰愿意久久駐足于此呢?當(dāng)然,這是我的瞎猜,懷揣這般心思或是想壞了人家,或是想好了人家,不就是希望留住路人嗎?難道石頭也害怕寂寞嗎?
林子里的風(fēng)景大抵如此。我經(jīng)常做著在林中獨自徘徊的夢,徘徊在孤寂的獨語中,可這樣的夢常常被晨起的鳥聲喚醒。頗有些不甘心似的,腦子里跳出“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的詩句,雖然放我身上不太合適,但至少那種對鳥兒的“惱怒”還是有些對胃口的?!皦膲摹钡亓R它們一兩句,頓時有了一種釋懷般的輕松。
無論清晨還是傍晚,鳥兒都會聚集在林中的枝頭喧鬧,它們那快活歡悅的啼鳴,不禁讓人心生搖曳。鳥語里分明蘊(yùn)含著某種秘不可宣的奧秘,可專屬于它們的密碼我們卻無從破譯。你且聽,它們到底在說些什么呢?我們真能聽懂嗎?也許,能夠讓我猜著了,愛戀?情誼?喜悅?興奮?你且聽,它們的歌聲彌漫在這片樹林里,彌漫在寒意逼近的空氣中,使一種浪漫與美妙縈繞于我們的心間。
我?guī)缀醭磷砹?,沉醉于鳥兒帶給我這樣似夢非夢的幻境中。
然而,你若是白天來到這里,是很難見到這些鳥兒的,它們悄無聲息,難道一只只都飛走了?它們會飛去哪里呢?林子不就是它們的家嗎?樹枝頭、石頭上、草叢里,都留有它們的痕跡與氣息。有了樹、石頭、鳥兒,這林子才有了生氣,有了溫度,它們都是這里缺一不可的主人,是它們共同營造了樹林的溫馨與美妙。
吃過晚飯后,又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林子里。夜,漸漸濃郁,寒意襲來。我癡癡地站在樹下,抬頭往上看,弦月已掛上樹梢,奶油般的月色從縫隙里漏下來,灑在草叢里,斑斑點點地,浸透著花草的芬芳。我有些恍惚了,難道我也成了這林子的主人嗎?何以有這樣一份割舍不下的惦記與牽掛呢?
林子靜悄悄的,我轉(zhuǎn)過身子,趁著月色想尋找那些棲息的鳥兒??扇螒{我怎么樣瞅來瞅去,就是看不到它們的身影。
(選自《散文選刊·下半月》,2015年2期)
作者內(nèi)心渴望接觸山林,親近自然,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細(xì)致入微的觀察和描寫,作者將所寫之物的特征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樹的筆直,石的長久,鳥的靈動,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些物的特性,正是作者內(nèi)心所渴望達(dá)到的一種高度。切入點小,而生發(fā)的情感浩瀚,成就了這篇佳作。
1.結(jié)合文本,分析文章中畫橫線的句子的含義。
2.請指出并分析作者在行文過程中所運(yùn)用的修辭手法,并說明其用意。
老 屋
傅漢林
故鄉(xiāng)的老屋靜靜地站在一長排房子中間,如中午垂頭憩于扁舟上的漁翁,沉默無語。
紅磚砌墻,紅瓦蓋頂,小片黑布瓦間著白色的石灰漿走出一溜屋脊線,線段中心捧出一個“福”字圖案,屋頂四角飛檐,各歇著一只雁兒,翅翎兒微微翹起。
老屋門前是手植的三株棕櫚樹,剛種上時高不及人的膝蓋,幾年后再見時,葉子亭亭如蓋,早已躥過了屋頂,綠葉如佛手,披拂在窗前,撐出一方陰涼,苔痕上階綠,顯著老屋的孤獨和滄桑。
屋后是五六棵橘樹,樹冠展開,探過人頭。秋季里碩果累累,自產(chǎn)自吃外兼送人,橘子飄香時,給左鄰右舍小孩曾帶來不少歡樂。
月明之夕,巷口乘涼時,老屋側(cè)影畢現(xiàn),山墻上面,覆蓋著一個隸書寫的大大的“人”字,一撇一捺,起筆、行筆、收筆一氣呵成,前檐是撇,后檐是捺,雁翎兒成了撇捺收筆的最好注腳。
老屋屋內(nèi)是二進(jìn)三間的格局,陳設(shè)簡樸,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
我生命中最美麗的一大段少年時光就是在這里度過的。
老屋護(hù)我如長者,我如幼雛依傍老屋為巢。遮風(fēng)擋雨之外,他還給我心靈的庇護(hù)。餓了回家吃飯,冷了回家取暖,受傷害了,回到老屋里找安慰,沒人時,就一個人坐在后門口高高的石檻上,沉思遐想,或端個小凳坐在屋后自家栽的一片小杉樹林中,看金色的陽光透過疏的、密的樹葉灑下斑斑點點的影子,有陌上萬籟俱寂而無市井喧囂聲,恰好隨了我喜靜的性格。
我曾想附庸風(fēng)雅,為老屋作半首詩或者取個××舍、××堂的好名字,目的不在彰顯,旨在寄托對老屋的些許感激之意。但轉(zhuǎn)念一想又有些汗顏,老屋是父母親胼手胝足、節(jié)衣縮食蓋起來的,并非我輩功勞,黃口小兒只有享受的份,哪有半點資格去指點品評。
回憶老屋才修建時,不過是一塊地勢低洼的黃麻地,父母親都是手藝人,宅基地到手后早已喜出望外,白天靠雙手干活養(yǎng)家糊口,晚上靠雙肩挑起老屋的臺基,臘月間,頂風(fēng)冒雪兩個月,硬是拱起一塊四四方方的小土山。老屋落成之際,來祝賀的親戚朋友都走后,看父親圍著場地收拾東西,整個人瘦了一圈。
父親出外謀生已快三年,時常講起故鄉(xiāng)孤零零的老屋沒人照顧。談話時,老眼中閃動著一些異樣的東西,弄得我的心也牽牽連連的。
這時候我才明白,老屋織出的綿密情網(wǎng),早已撒在兩代人的心頭,不知不覺,我也成了網(wǎng)絡(luò)中人。
(選自《散文選刊·下半月》,2014年11期,有刪改)
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讀者呈現(xiàn)出那個“老屋”,以及與老屋有關(guān)的事情。描寫老屋的每一處細(xì)節(jié),皆帶著一份真情。格物致知,方有所體悟。老屋織出的綿密情網(wǎng),是一份濃濃的親情。同時,本文筆風(fēng)樸實厚重,不急不躁,緩步之間,情感慢慢流淌,浸潤讀者的心田。
1.文中的“老屋”有怎樣的特點,請結(jié)合文章加以概括。
2.請概括文章所表達(dá)的主旨。
唐代的清明,一定不是這樣的。
唐代的清明,杏花一定很薄很細(xì),如在最細(xì)最薄的宣紙上,用羊毫點上淡淡的胭脂,再滲上水,輕輕一筆,暈染而成。
唐代的杏花就那樣寒怯怯地開著,開在山溝里,開在山洼中,開在故鄉(xiāng)老屋旁,開在祖先墳冢前。有風(fēng)吹過,一片又一片,悄然飄落。
唐代的清明,一定有雨,很細(xì)很柔,看不見,但觸摸得到,飄在臉上,牛毛一樣的清涼。
走在細(xì)雨里,衣服上,沒有雨的濕漬;手上,沒有雨的痕跡;甚至路上也沒有雨的印跡??墒?,剛出土門的草兒,卻潤澤起來,濕漉漉的;抬眼望向遠(yuǎn)處,一片空濛之色,那是清明雨吧,是清明雨在畫出千重哀愁,萬種憂傷。
唐人在清明里該打著傘吧,或者,該騎著驢吧?
他們一定會青衣薄衫,走過石橋,走過山陰道,踏著飄零的杏花,一步一步,走向遠(yuǎn)處的故山,走向祖墳所在的地方。
他們的清明詩文,總是那么多情,那么哀傷,讓人不忍卒讀,不忍卒聽,讀之腸斷,聽之鼻酸。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是他們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如河中之水,不舍晝夜,向東流去。
唐代的清明時節(jié),一定也有游子吧,他們大概也像我們一樣,孤帆遠(yuǎn)影,單人匹馬,或走向江南,或置身塞北,或飄零在千里之外。
他們的心中,一定也落花滿地,殘紅無邊吧?他們的靈魂深處,一定也細(xì)雨纏綿,詩意彌漫吧?
他們,一直在古詩中徘徊著,沉吟著,走了千里萬里,卻沒走出清明這個坎。每年,寒食一到,清明就來,他們或在渭城寒舍里,或在巴山驛站間,或在梁山泊水邊朱貴的酒店中,一杯濁酒,醉倒在清明的門檻邊。
他們流淚了,酒入愁腸,三分化為思念,三分化為孤獨,還有四分,平平仄仄,化成斷腸的句子,出現(xiàn)在線裝書中,出現(xiàn)在翰墨淋漓中。
一千多年過去了,清明雨沒斷,蛛絲一樣飄,飄在歷史深處,飄在方塊字壘起的小巷里,飄在斷橋邊,飄在渭水旁,飄在我們眼中,潤入我們心中。我們的心中,一時草色如染,柳色如洗,水色彌漫,一片空濛。
在空濛的天色中,在斷腸的清明雨中,我們也學(xué)著唐人,撐一把傘,在遍野的草色中,在盈耳的鳥鳴中,走出都市,走回山中,走向祖宗那遙遠(yuǎn)的墳塋。
走一回清明,我們的心就會變得安穩(wěn)沉靜一些,變得踏實一些。我們終于知道,無論走出千里萬里,我們都不是游子,不是過客。因為,我們有根。
這根,就叫——清明。
(選自《散文選刊·下半月》,2014年10期)
文章可以說“細(xì)致入微而氣勢磅礴”。細(xì)致入微,以小見大,體現(xiàn)在用全新的視角來解讀清明,品味清明。唐人的清明,不能不談“杏花”“細(xì)雨”“折傘”“輕衣薄衫”。而氣勢磅礴,實質(zhì)上表現(xiàn)在磅礴的文化和深邃的情感中。在語言美的基礎(chǔ)上,生成了底蘊(yùn)美,情感美。文章的“根”,在“故地與故人”上,“故地”與“故人”又與“清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可以說,情濃之處,皆是文章。
1.文章開篇說“唐代的清明,一定不是這樣的”,有什么作用?
2.請簡要概括“唐代清明”有哪些特點,并分析作者如此落筆的用意。
3.作者心中的“清明”,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