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指出,“胃不和則臥不安”,是說胃的生理功能紊亂、不協(xié)調,或出現(xiàn)病理性的障礙,會引起睡眠失調,嚴重者發(fā)展為失眠。中醫(yī)認為,人的正氣運行是一個不斷升降、出入變化的過程,正氣不斷地從陰出陽,再從陽入陰,形成人一天的醒寤活動和睡眠狀態(tài)的過程。而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司變化”,如果正氣不能通降,氣機從升至降的轉換變化受阻,人就會出現(xiàn)睡眠方面的問題。因此,胃功能的正常與否和睡眠密切相關。
過度熬夜的生活方式、喜怒哀樂七情過度、飲食無節(jié)、消化系統(tǒng)本身的疾病,以及與年齡相關的生理特點變化等都容易造成“胃不和”,這是當前臨床上導致睡眠失調的主要因素之一。中醫(yī)圍繞“胃不和”的病因辨證論治,通過藥物和食療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
入睡難、易早醒,要消食導滯。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或易醒,這類人通常伴有口臭、泛酸、上腹部脹悶不適,或兼有惡心嘔吐、沒有食欲、大便無規(guī)律等問題。治法為消食導滯、通降助眠。常用的中成藥有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日常還可用陳皮、普洱、山楂泡茶,常飲為佳。
多夢易醒,要除濕化痰。這類人往往有多夢、易醒,胸部和上腹部脹悶不適、惡心欲嘔,或兼有頭暈目眩、身體困重、咳嗽痰多、口中發(fā)淡不渴等癥狀。治法為除濕化痰、理氣助眠。常用的中成藥有平胃丸、二陳丸。平時可常用陳皮、生姜、茯苓、萹豆、薏米等煮粥食用。
睡不沉、醒后難再睡,要暖胃散寒。脾胃虛寒的人通常會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或醒后難再入睡,睡不沉、似醒似睡,遇冷尤甚。這類人大多怕冷,手足涼,腹中隱痛綿綿,食少便溏,或兼有小便清長。治法為溫里散寒,暖胃助眠。常用的中成藥有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顆粒、交泰丸。食療可用當歸生姜羊肉湯、紅糖姜茶等。
夢中易驚醒的人多肝氣犯胃。這類人同時還伴有脘腹和兩脅脹痛,或兼有身體轉動時兩腰脅引痛,口苦、打飽嗝、放屁多、小便短赤頻澀。治法為疏肝理氣,和胃助眠。常用的中成藥有逍遙丸、柴胡疏肝丸、龍膽瀉肝丸。日常宜常飲玫瑰花茶、蜂蜜柚子茶。
身體困重,出黏汗,要解表祛邪。風、寒、濕等外邪易侵犯于胃,表現(xiàn)出難入睡或睡不沉,身體困重感,汗不多而黏等癥狀。治法為解表疏邪,和胃助眠。常用的中成藥有藿香正氣丸。平時宜常飲藿香茶、茯苓姜棗茶。
好的睡眠要從日常生活方式抓起,應盡量按照“晝行夜眠”的規(guī)律,勞逸結合,避免熬夜。晚餐不可暴飲暴食,盡量避免在睡覺前1小時內進餐、飲茶、飲酒、喝咖啡,以減輕胃的負擔,才有利于保護胃的通降功能。其次,要注意保持平和舒緩的心態(tài),豁達的胸懷,使氣血運行舒暢,氣機能夠順利升降和出入,有利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