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康社會設計及其引申出來的“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一次有了明確而切實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和時間表,小康社會建設使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上了一個新臺階;小康社會理論設計是社會全面進步的設計,凸顯了民族全面復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標,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小康社會建設的實踐,提振了民族精神,培育了實干興邦的一代新風,為進一步推進民族復興大業(yè)創(chuàng)造了新的精神條件。
〔關鍵詞〕 鄧小平;小康社會;中華民族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5)01-0018-06
〔收稿日期〕2015-07-28
〔作者簡介〕楊勝群,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
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步走”的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今天,如同20世紀剛剛進入30年代之時,毛澤東對即將到來的革命高潮所作出的生動描述一樣,全面小康社會就像一只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的航船正向我們駛來,就像一輪朝日快要從地面噴薄而出,就像一個嬰兒即將呱呱墜地。
不是什么東西都能在歷史上留下來。有一些今天看起來很時髦、很新潮的東西,不要多長時間,人們就會淡忘。但是,小康、小康社會,不會在人們的詞匯中消失;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必將會被歷史永遠記載下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對小康社會建設的設計,必將深深地銘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
一、小康社會設計及其引申出來的“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第一次有了明確而切實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和時間表,小康社會建設使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是要改變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形成的落后挨打狀態(tài),追趕世界先進潮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使中華民族再次進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的最大愿望,許許多多先進人物為之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嘗試和奮斗,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前,沒有人對民族復興大業(yè)真正提出過正確的全面的途徑,更沒有人提出過切實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目標。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一些先進分子看到了國家落后,也看到了世界現代化的潮流。但是,他們對現代化的理解及其實踐都是非常有限的,他們都是想在不對封建專制社會制度進行革命性變革的條件下搞現代化,當然也就不可能提出對現實有重大突破的戰(zhàn)略性目標和設想。洋務派想到的只是眼下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造出了洋槍洋炮,但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一敗涂地之后,便銷聲匿跡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認識到“世界已進入工業(yè)之世界”,在推動政治改良的同時,提出“興實業(yè)”、“尚工”,但是,他們的思想從根本上沒有跳出封建主義農本思想的藩籬,也只能是對即將傾覆的封建王朝進行修補,而談不上什么長遠的目標。資產階級民主派孫中山是中國提出現代思想的第一人,他舉起了振興中華的旗幟,并主張大規(guī)模發(fā)展工商業(yè)。到他這里,中國綿延了兩千多年的農本思想和農本經濟受到嚴重挑戰(zhàn),失去了正統(tǒng)地位。但是,孫中山試圖在封建軍閥專制下通過發(fā)展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實現國家現代化,又陷入了實業(yè)救國的空想。他雖然提出了國家發(fā)展工業(yè)的一些具體計劃,但只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他也沒有提出國家現代化發(fā)展的根本性戰(zhàn)略和目標。
真正提出中國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和目標,并真正開啟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是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創(chuàng)立新民主主義理論,成功地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并且正確回答、解決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業(yè)國家在民主革命勝利后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特別是指出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工業(yè)化,變農業(yè)國為工業(yè)國,從而使中國的現代化由空想變?yōu)楝F實。新中國的成立,為國家大規(guī)模地進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條件。1954年9月,毛澤東、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即用三個五年計劃即十五年左右的時間打基礎,然后用七個五年計劃也就是到20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對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但是,客觀地說,當時提出這一目標特別是時間安排的客觀依據是很不足的。加上后來由于各種原因,黨從急于求成發(fā)展到指導思想上陷入“左”的錯誤,使這一目標的實施遭到嚴重挫折。1975年,應黨和人民的要求,周恩來在四屆人大重申“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并提出“兩步走”的設想。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周恩來提出的設想,明確現代化建設要分步驟進行,反映出黨和人民對現代化建設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提高了,但是仍然沒有改變20年前毛澤東作出的時間表,因此也就因襲了歷史留下來的難題。
鄧小平是毛澤東 “四個現代化”目標決策的參與者和實施者,也是周恩來 “兩步走”決策的參與者和實施者,深知其得與失。長時期以來,中國經濟建設從整體上走的是一條高速度、高積累、低效益、低消費的路子。到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仍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經濟體系也建構起來了,但是基礎薄弱,比例失調,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甚至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鄧小平清醒地意識到,到20世紀末中國要實現國際標準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國共產黨已經向世界宣布了這一目標,黨和人民也滿懷希望實現這一目標。鄧小平憑著自己的睿智和膽識,在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現代化的“中國標準”的概念,這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00美元的小康目標。小康目標,沒有改變毛澤東作出的時間表,也沒有改變周恩來提出的“兩步走”的設想。我國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了小康,實現了中國標準的現代化階段性目標,也就是說,兌現了毛澤東、周恩來的諾言,圓了中國人民一個世紀的夢!
小康目標的提出,開辟了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制定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長期戰(zhàn)略和目標的廣闊思路。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對中國到21世紀中葉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目標,形成了成熟的思考,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目標當時已經提前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提出,使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第一次有了明確而切實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和時間表,解決了20世紀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兩代偉人沒有解決好的歷史課題。這一戰(zhàn)略設想,把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振興中華與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訴求緊緊結合起來,把民族復興的目標具體化為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目標,使中華民族真正擁有了一個可感可觸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標。這一戰(zhàn)略設想,提出了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中葉跨世紀的80年間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措施、步驟等,使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真正擁有了一個切切實實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明確的時間表。
“三步走”戰(zhàn)略設想中,關鍵是第二步“小康”目標,這是中國現代化發(fā)展承前啟后的一個戰(zhàn)略階段。進入21世紀之后,中共十六大在實事求是地分析小康水平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就是: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一目標是對鄧小平“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設想的豐富和發(fā)展。進入21世紀之后,國際局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步伐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中國的發(fā)展面臨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期。能不能抓住21世紀頭20年這個戰(zhàn)略機遇期,對于中國向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邁進至關重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在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樹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將21世紀頭20年作為“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中第二步與第三步之間的一個戰(zhàn)略發(fā)展階段,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zhàn)略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功實踐,使中國實現了經濟社會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發(fā)展,為中國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并最終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小康社會理論設計是社會全面進步的設計,凸顯了民族全面復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標,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民族復興是經濟、社會的全面復興。社會全面進步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復興的最終目標。民族復興的過程,不單純是一個物質財富的積累過程,而且是一個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近代中國歷史上,從洋務派到維新派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想在不觸動社會根本制度的情況下,通過發(fā)展物質生產達到富國強軍的目的。孫中山在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之后,曾經對社會進步失去了目標,希望通過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現振興中華的愿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徹底的社會革命。毛澤東曾經概括說:中國革命是要“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由半殖民地變?yōu)檎嬲莫毩?,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將自己頭上的封建壓迫和官僚資本(即中國的壟斷資本)的壓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統(tǒng)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可能性”?!?〕毛澤東這里講的“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和“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無疑即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民族復興。毛澤東這一段話,不僅揭示了革命與民族復興的關系,而且揭示了社會進步與民族復興的關系,即民族復興的最終目標是社會的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在長時間中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陷入了“左”的認識。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極左思潮泛濫,對人們思想造成嚴重的混亂。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很多人對社會進步沒有了方向感和目標感,尤其是對社會主義社會怎么樣真正發(fā)揮優(yōu)越性感到茫然,再抽象地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和社會主義社會優(yōu)越性已經不管用了。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在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將小康目標發(fā)展為小康社會,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理論設計。這個理論設計的框架是:第一,小康社會是“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社會;第二,小康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發(fā)展、全面進步的社會,即“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第三,小康社會是共同富裕、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這一理論設計,引申“小康”這一傳統(tǒng)文化概念,將人們傳統(tǒng)的社會理想同現實訴求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社會優(yōu)越性具體化,勾勒出一個讓人們可近可親的社會愿景圖。
鄧小平的小康社會設計是社會全面進步的設計,既提出了社會全面進步的現實目標,又揭示了社會全面進步長遠的發(fā)展方向。之后,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這一目標方向,豐富發(fā)展了這一設計。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都根據形勢的發(fā)展和實際情況的變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這些目標和要求,集中體現了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和要求。中共十六大重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明確地將社會的全面進步作為民族復興的重要目標,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要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中共十七大又明確提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并將社會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這些都有力地推進了社會全面進步,有力地推進了民族復興大業(yè)。
三、小康社會建設的實踐,提振了民族精神,培育了實干興邦的一代新風,為進一步推進民族復興大業(yè)創(chuàng)造了新的精神條件
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提振民族精神,特別是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華民族是一個敢于爭先、不甘落后、自強不息的民族,近代以來追趕先進潮流、振興中華成為全民族的雄心壯志。這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最重要的精神條件。新中國的成立,一掃舊的精神積弊,中國人首先是從精神上完全“站起來了”,被長期壓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空前表現出來。毛澤東曾在開國前夕以詩的語言說:“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頭二十幾年里,中國共產黨一方面領導人民群眾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之后,盲目地提出“趕英超美”,陷入脫離實際,違背客觀規(guī)律,盲目地追求高速度、高指標并以政治運動的方式搞經濟建設的錯誤。到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人民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受到嚴重傷害,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陷入悲觀,“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似乎越來越遠。在這個時候,鄧小平領導中國共產黨糾正錯誤,開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并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新的發(fā)展目標,這就是小康社會目標和“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
小康社會目標和“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是要求成番成倍增長、跨越式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是一個體現中華民族追趕先進潮流雄心壯志的戰(zhàn)略目標。這一戰(zhàn)略目標,要求用總共一百年的時間實現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用了兩百多年或者一百多年才實現的目標。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在當時使處在困境中的黨和人民看到了國家發(fā)展的新的希望,振奮了精神。
小康社會目標和“三步走”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又是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戰(zhàn)略目標,是要求黨和人民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戰(zhàn)略目標。這一戰(zhàn)略目標立足中國國情,把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作為第一步,找準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起點和現實基礎。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從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開始的,然而中國就是中國,中國只能從這里出發(fā)。這一戰(zhàn)略目標,是依據中國發(fā)展的主客觀條件和實際發(fā)展情況逐步形成確定的,它所規(guī)定的經濟增長指標是經過嚴密測算確定的。因此,這一戰(zhàn)略目標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和不可移易性,它要求黨和人民必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1992年,已處在暮年的鄧小平曾經語重心長地對后繼者說:“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fā)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3〕
三十多年來,鄧小平小康社會設計和“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的成功實踐,使我國現代化建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使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小康社會建設的輝煌成就和成功實踐,極大地提振了民族精神,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育了實干興邦的一代新風,為進一步推進民族復興大業(yè)創(chuàng)造了新的精神條件。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目標一致、萬眾一心,人民群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表現出空前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奮發(fā)精神。因此,完全可以說,現在我們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C〕//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5.
〔2〕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的講話〔C〕//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3〕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C〕//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責任編輯 廖子夏 郭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