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祥 藺江霞 黃昌武 施愛民
摘要:通過對兩個棉花品種5個種植密度試驗,系統(tǒng)觀察了不同密度條件下棉花個體、群體的生長發(fā)育與產量建成情況,結果表明,以種植密度75000株/hm2,棉花個體發(fā)育比較充分,成鈴數(shù)在975000個/hm2以上,10月20日吐絮率在80%以上,11月10日前達到95%,皮棉產量水平接近1500㎏/hm2。密度過低時,群體難以達到較高產量;密度過高時,個體發(fā)育不充分,結鈴部位上移,吐絮期明顯推遲,不利于正常收獲和作物茬口銜接。
關鍵詞:棉花;夏播;密度
中圖分類號:S562.03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2095-3143(2015)01-0040-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1.008
0引言
近年來,由于春播棉花生長期過長、病蟲害加劇發(fā)生、人工采摘棉花費用高、棉花市場價格波動大,相對糧食作物而言比較優(yōu)勢低,甚至劣勢明顯,植棉面積顯著下滑,棉花產業(yè)陷入低谷。因此,縮短棉花生長周期、提高機械化、化學化、規(guī)?;?,實現(xiàn)糧棉油均衡增產,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的研究熱點。國內在農藝與農機相結合方面、提高短季棉花產量方面以及密度及密度配置方面的研究較多[1-6],但鄂中棉區(qū)棉花夏播的密度與產量效應的研究較少。因此,作者于2014年在湖北省荊門市農業(yè)科學院進行了華H3109和沙早1號兩個品種夏播5個種植密度試驗,為鄂中棉區(qū)棉花夏播的適宜密度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設計
供試品種為華H3109、沙早1號,分別以品種A、品種B表示;密度設45000、60000、75000、90000和105000株/hm2 5個梯度,分別以a、b、c、d、e表示。小區(qū)面積20 m2,三次重復。試驗地為漢江沖積壤土類型,肥力中等,地勢平坦。
試驗于5月27日播種,收獲截止期為11月10日。這樣設定可滿足油菜全幅移栽、大麥和小麥滿幅播種及適宜蔬菜的種植需求。
1.2管理
一次性施復合肥(N、P2O5和K2O的含量均為16%)750㎏/hm2作底肥。8月12日打頂,現(xiàn)蕾期、初花期分別進行化學調控。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同大田生產。
1.3氣候
播后氣溫正常,6月份和7月份較正常年份氣溫偏低、雨量偏少。8月底、9月上旬有連陰雨,10月份干旱少雨屬正常年份,11月初小雨天氣偏多。
2 結果分析
2.1密度對棉花生育期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出苗和現(xiàn)蕾階段棉花生育進程與密度無關,主要是因為棉花個體尚未充分發(fā)育,群體小,個體間尚無競爭關系;但開花階段,105000株/hm2處理由于群體過大,有部分生殖器官脫落,影響了開花期,且隨著個體的充分發(fā)育,彼此間相互干擾、競爭態(tài)勢加重,生殖器官脫落也逐漸加重,受此影響90000株/hm2、105000株/hm2兩個處理吐絮推遲1~2天(見表1)。
2.2密度對棉花農藝性狀的影響
2.2.1株高 密度在75000株/hm2以下時,對株高無影響。密度再加大時,個體間相互抑制,株高逐漸降低。當下部蕾鈴嚴重脫落時,出現(xiàn)“高大空”現(xiàn)象,尚待試驗驗證。
2.2.2果枝數(shù) 棉花個體果枝數(shù)隨密度增加逐漸減少,而群體果枝數(shù)隨密度增加而增加。
2.2.3始果枝著生位 隨著密度的增加,始果枝著生節(jié)位略增加,著生高度略增高。
2.2.4果節(jié)數(shù) 棉花個體的果節(jié)數(shù)隨密度增加而減少。密度在75000株/hm2以下時,群體果節(jié)數(shù)逐漸增加,密度再加大時,群體果節(jié)數(shù)有所減少,但相對穩(wěn)定。
2.2.5 群體葉片數(shù) 密度在75000株/hm2以下時,隨著密度加大群體葉片數(shù)量增加,在75000株/hm2時達到最大值,在75000株/hm2以上時,有所回落(見表2)。
2.3密度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2.3.1結鈴性 9月15日調查的成鈴數(shù)見表3,從中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加,單株成鈴數(shù)逐漸減少。群體結鈴數(shù)以75000株/hm2處理最高,達到100萬個/hm2;60000株/hm2時次之。
2.3.2單鈴重 單鈴重隨密度增加而降低,但在75000株/hm2以下時,下降較少,在90000株/hm2以上時,單鈴重比最低密度處理下降0.5 g左右。
2.3.3小樣衣分 用MJS-A型手提式鋸齒軋花機軋花測定衣分,結果表明衣分隨密度增加而降低,60000株/hm2比45000株/hm2降低不明顯,75000株/hm2比45000株/hm2下降近1個百分點,105000株/hm2比45000株/hm2下降2.0~2.5個百分點。
2.3.4單鈴絨重(單鈴皮棉 絨重隨密度增加而逐漸下降,105000株/hm2時較45000株/hm2的絨重減少15%左右。
2.3.5產量 以11月10日為收獲截止期,產量結果如表3。實際產量結果表明,密度為75000株/hm2時兩品種的皮棉產量均最高,華H3109比45000株/hm2高11.27%,沙早1號比45000株/hm2高2.4%;密度為105000株/hm2時兩品種的皮棉產量均最低,華H3109為45000株/hm2的88.67%,沙早1號為45000株/hm2的82.1%;75000株/hm2與105000株/hm2處理間有顯著差異。籽棉產量表現(xiàn)結果亦相似。
經收獲觀察,75000株/hm2及以下密度,95%以上的成鈴能在11月10日正常收獲;90000株/hm2密度90%的成鈴能正常收獲;105000株/hm2近20%的成鈴不能在11月10日前收獲,影響茬口銜接。
2.4密度對成鈴進程與結鈴部位的影響
2.4.1成鈴進程 隨著密度的加大,單株伏桃逐漸減少,105000株/hm2時8月15日前成鈴數(shù)只有45000株/hm2密度的30%左右,結鈴時間顯著推遲,主要原因是密度過大,下部蔭蔽,造成脫落較嚴重。
2.4.2成鈴部位 隨著密度的加大,單株下部果枝成鈴數(shù)逐漸減少,密度105000株/hm2的1~4層果枝成鈴數(shù)不到45000株/hm2的30%,結鈴部位上移現(xiàn)象十分明顯。其他密度差異不明顯。
3 小結與討論
3.1試驗結果表明,鄂中棉區(qū)中早熟棉花品種夏播的合理密度為75000株/hm2。密度過低,不能實現(xiàn)以密補遲。密度過高,引起結鈴部位上移,下部蔭蔽,對產量存在風險。但是,不同施肥水平和化學調控水平對密度影響較大,有待綜合研究。
3.2有限果枝類型品種,因為個體發(fā)育受到局限,密度效應可能與無限果枝類型不同,有待進一步研究。
3.3因為夏播棉花生育期比春播棉花短40~60天,病蟲危害的可能性相對減少,吐絮相對較為集中,密度對品質的影響如何,有待進一步系統(tǒng)檢測。
3.4夏播棉花因為植株較矮、密度大、鈴小,人工采摘困難加大,農藝與農機結合成為必然。配置與機械播種、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相互配套的密度、株行距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致謝
本文經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藍家樣研究員審閱指正。
參考文獻
[1] 李俊玲,李繼軍.冀中南棉區(qū)棉花苗期管理措施與問題探討[J].棉花科學,2014,36(4):36-38.
[2] 李金才,唐光雷,李存東.不同播期和密度處理對超短季棉個體形態(tài)發(fā)育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17):10220-10222.
[3] 李棟.棉花新品種JC-2適宜播期與密度試驗[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9):71-72.
[4] 馬宗斌,李伶俐,房衛(wèi)平,等.短季棉豫早73適宜播期與密度研究[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4(4):30-31.
[5] 蔣德江,李富洪.西昌棉花適宜播期和合理種植密度的探討[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0(2):11-12.
[6] 高峻嶺,李祥云,宋朝玉,等.密度、播期、有機肥對棉花產量及部分纖纖維品質性狀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8(6):20-23.
收稿日期:2014-11-19
作者簡介:胡國祥(1966-),男,湖北黃梅人,本科,正高職高級農藝師,從事棉花育種與栽培工作。
E-mail: huguoxiang19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