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斌
近年來,江蘇高考作文步入“新材料時代”。所謂“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則或多則材料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話題,要一求考生閱讀材料,根據(jù)自己對材料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進行作文。其材料的廣闊性、意圖的隱蔽性、寫作的開放性在保證高考作文的美感和信度的同時也給考生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那么如何進行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成為了廣大高三一線教師的關注點。筆者經(jīng)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三問三化法”。
一、“三問”
每一篇或幾篇材料被命題者遴選出來后,必然是有其核心的。如何撥云見日,透過重重迷霧找到那個核心,才是新材料作文審題的關鍵。這個時候,需要對材料進行發(fā)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問:
1.有幾個對象?
2.對象之間有何關系?
3.你如何看待這些事件?
即:同一對象的不同行為、不同對象的不同動作、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例如材料:一天,一個生物學家經(jīng)過一家農場,看見雞舍里的雞群中有一只老鷹,于是就問農場的主人,為什么鳥中之王,會落魄到這般與雞為伍的地步。農場主說:“因為我一直喂它雞飼料,把它訓練成了一只雞,所以它一直都不想飛,它的一舉一動根本就是只雞,而且根本不以為自己是一只老鷹了?!?/p>
生物學家想試試鷹是否還會飛。他把老鷹放在手臂上,然后說:“飛吧!”可是,那只老鷹有些疑惑,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是誰。然后,它看到雞群在地上啄食,于是又跳下去與它們做伴了。生物學家不死心,又把老鷹放到屋頂上慫恿它飛,結果也是一樣。第三天,生物學家把老鷹帶到了高山上,再次鼓勵它說:“你是一只老鷹,屬于藍天,張開翅膀飛翔吧!”老鷹回頭看了看遠方的雞場,再抬頭望了望天空,但還是沒有飛。生物學家把它舉起來向著太陽,奇跡發(fā)生了,老鷹開始顫抖起來,然后慢慢張開了翅膀,最后發(fā)出了勝利的叫聲,沖向了天際。
審題后便可以發(fā)問:
①有幾個對象?(鷹、農場主、生物學家)
②對象之間有何關系?(鷹:養(yǎng)在雞窩不會飛,然后受外界刺激飛起來了;農場主:把鷹養(yǎng)在雞窩,訓練它成為雞;生物學家:不死心,訓練鼓勵鷹并使其成功)
③你如何看待這些事件?
鷹:為什么鳥中之王會淪落到這般與雞為伍的地步?
(1)拒絕安逸
(2)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開始貪圖安逸的雞舍,與雞為伍,最后發(fā)出了勝利的叫聲,沖向天際。
(3)目標影響成長(是鷹就應該翱翔于天際,不要委身與雞群),明確目標定位。
(4)自我認識。(莫小覷自我、做真正的自己、要勇于沖破心理阻礙、錯誤的人生會妨礙自己的成長)
(5)挑戰(zhàn)環(huán)境,贏得成功。
農場主:一直喂它雞飼料,把它訓練成了一只雞。
(6)順木之天,尊重個性。
(7)環(huán)境影響人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造就人。舒適的環(huán)境下造就不出富有戰(zhàn)斗力的人生,成功的人生需要經(jīng)歷風雨和挑戰(zhàn)。
(8)有教無類。
生物學家:“它到底是一只鷹啊……輕輕的……張開翅膀飛吧”“又把它……慫恿它飛”“再次鼓勵”。
(9)鼓勵、贊美對人的影響(千里馬何以能奮蹄、奇跡源于激勵、大鵬同風起,扶搖九萬里)贊美產(chǎn)生動力,動力創(chuàng)造奇跡,奇跡源于激勵;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可想當然或一刀切;多一點激勵,少一點批評;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支持,少一點譏諷。若能這樣,差生也會奇跡般地變成優(yōu)生。
(10)要慧眼識才。
切題:正確認識自己、自信、目標、理想、鼓勵、贊美……
偏離題意的:從生物學家角度談要助人為樂;從主人的角度談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從鷹的角度談學會等待、把握機會、永不絕望、堅持等。
二、“三化”
對待材料中的信息,考生往往手足無措、無從下手。此時便需要從一團亂麻中抽絲剝繭,理出你需要的、能貼近生活的、易于下手的信息。
1.化具體為抽象
2.化非人為真人
3.化本能為精神
即:一切具體生活現(xiàn)象或事件要歸結為抽象的規(guī)律或方法,所有無關人的事件、現(xiàn)象要最終都要變成人的思維方式,所有看起來只是本能的行為習慣都要升格為精神層面的思想。
例如材料:在烈日炎炎的正午,當農民們忙于耕種而大汗淋漓的時候,水對他們是最寶貴的東西。 當一個牧羊人從山上下來,口干舌燥的時候,要是能夠趴在河邊痛飲一頓,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個人,盡管他坐在綠陰下的靠椅上,身邊放著漂亮的水壺,拿著精致的茶杯喝上幾口,也仍然品不出這水的甜美來。
首先,我們可以從“人物”的角度進行分析,需要從具體的一些物象和現(xiàn)象中得出抽象的規(guī)律:
農民是在“大汗淋漓”之后,方知水的寶貴;牧羊人是在口干舌燥的時候,才“最了解水的甜美”。
他們都是經(jīng)歷過困境,才品出 寶貴、甜美,由此提煉出立意:經(jīng)歷磨難、苦難才能夠懂得幸福,苦過方知甜。
另外一個人,盡管他坐在綠陰下的靠椅上,身邊放著漂亮的水壺,拿著精致的茶杯喝上幾口,也仍然品不出這水的甜美來。
生活中,我們應當摒棄外在的喧囂浮華,追求本真的東西,由此提煉出立意:追求本真。
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對比關系的角度立意:不同情境下的人、不同類的人,對事物的認知標準不同,所以感受不同,認知結果不同。因為需求,才會懂得珍惜。
這就將一些人的本能的行為習慣升格為了精神層面的思想認識,從而成為文章的立意,這種抽絲剝繭的方式非常有利于從看似玄乎的材料中看出端倪,找出突破口。
其實,材料作文最常用且最穩(wěn)妥的審題立意方法還是需要教者和學生自身的體悟。如果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寫文章定能既切題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