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內地漢姓維吾爾翦氏家族源流

      2015-04-29 00:44:03周泓
      民族學刊 2015年2期
      關鍵詞:維吾爾邊緣核心

      [摘要]本文以文獻資料與主體訪談記錄對應,考釋常德維吾爾翦氏家族源流;闡明士族世家之政治抱負、經世致用之理念與家國使命感的沿襲性。論析族性族源認同與政治歷史認同同存并重,質疑王明珂關于族源歷史記憶的利益資源選擇特性之論斷。認為在中間圈、邊緣圈內,當?shù)赝林?、世居族體構成地方勢力的核心圈層,此與族屬歷史通常吻合。主張邊緣研究在承認文化傳播、接觸與融合所生成的文化同質或相似性的重要性時,需要認識從邊緣看中心的意義及避免現(xiàn)代行政邊界概念。

      [關鍵詞]漢地;維吾爾;翦氏;族源認同;邊緣-核心

      中圖分類號:C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5)02-0021-05

      作者簡介:周泓,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所研究員,研究方向:人類學宗族與宗教研究。北京 100081

      桃源翦氏維吾爾人,自明清已見諸史籍考據。新中國史學界繼翦伯贊先生考述,主要由民族史界和常德市桃源縣與哈密地區(qū)史志接續(xù)考證,而民族學界未予研究。近年翦氏維吾爾后裔尤其是翦伯贊族侄,予以集中考溯,編修族譜百萬字,設立“翦伯贊故居”陳展館。而人類學界未予關注。這與內地(云貴贛豫)翦氏等漢姓維吾爾人支系的愈益衍生不相適宜。筆者認為應予關切。

      一、常德翦氏維吾爾源流

      桃源翦氏維吾爾人是元代西域高昌畏兀兒哈勒將軍后裔。哈勒祖先出自西域回鶻望族,屬高昌國哈密人。12世紀,回鶻在西遼的統(tǒng)治下,政治上沒有自主權,對西遼極為不滿。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成吉思汗西征。嘉定二年(1209),高昌都督哈勒隨高昌王亦都護,滅西遼派駐高昌的監(jiān)國,與亦都護歸順元太祖。此后蒙古人伐西域,滅西夏、金、宋都得到高昌都督和亦都護支持。1227年,哈勒統(tǒng)帥畏兀兒軍隊攻滅西夏,繼而屢立戰(zhàn)功。南宋嘉定九年(1216),鐵木真封哈勒為折沖將軍。[1]其后代于元代世襲官職。元至正六年(1346),蒙古察合臺后裔禿黑魯·帖木兒為汗,哈勒后裔哈勒·八十出任燕京總兵。[2]

      14世紀中葉,元亡明興,明太祖朱元璋啟用元朝的部分文武官員。太祖洪武元年(1368),哈勒·八十同徐達、藍玉、常遇春、沐英等歸順朱元璋。洪武二年至三年(1369-1370),明太祖命哈勒·八十與李文忠滅元將脫列伯,攻據大同、應昌,加封太子太保、光祿大夫。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派遣哈勒·八十率軍征剿湖廣,大獲全勝。洪武嘉獎哈勒·八十功績,以其翦敵有功,親賜姓為“翦”,更其名“八十”為“八士”。朱元璋且將義女吐葉公主(鄧愈之女)賜與翦八士為妻,取名朱氏夫人。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晉封翦八士為鎮(zhèn)南定國將軍,授職荊襄都督府都督,鎮(zhèn)守湖廣辰常一帶。[3]《桃源縣志》載:“湖廣辰州四十八峒及九溪衛(wèi)、九渡、水坪、散包、錄溪諸蠻連結作亂,侵略旁郡,八士奉旨討之。凡克四十八峒,后又攻銅鼓、五開、遭滴、騰浪、篤英、洪洲、古洲等,平之。”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武溪蠻叛亂,八士又奉旨進討,諸蠻見‘翦字旌旗,皆竄逃無蹤,自是諸蠻懾服而五溪收安”。翦八士之子拜著隨父征戰(zhàn),被朱元璋立為武狀元,封荊襄都督府總兵,又受遣和傅友德、藍玉、沐英征云南,亦凱旋班師回京。朱元璋晉封拜著為靖邊將軍,加太子太傅銜,誥授光祿大夫。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派遣沐英、翦八士、拜著等再征云南、貴州。沐英、翦八士歿于疆場,敕葬常德東關外黃龍崗?!?/p>

      哈勒·八士墓地立有墓碑,哈勒·八士生平碑文如下:

      哈勒·八士,字周有,原籍新疆回部哈密人。先明勛著燕京,官拜京都總兵。從明太祖征討,屢建奇功。后又征剿云、貴等處叛寇,旋師復命。太祖天顏有喜,以為翦除方寇,定國良臣,賜姓曰翦。公原名八十,太祖御筆親更八十曰八士,晉封鎮(zhèn)南定國將軍、太子太保。洪武五年,湖廣辰州四十八峒記九溪衛(wèi)、九渡、水坪、散毛、錄溪諸桐蠻連結作亂,侵掠旁郡,奉旨討平,凡克四十八峒;復令攻銅鼓、五開、遭滴、騰浪、篤英、洪洲、古洲等,誅其首惡,撫其余黨,多處既平,班師回京。洪武十四年夏五月,武陵五溪叛亂,奉旨征荊,師至,散走鼠竄無敵,繼而全勝。洪武十六年春,加封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洪武十八年,征云、貴等地,凱旋復命。洪武二十一年終于疆場。

      拜著從小愛武,長大跟父從征。八士死后,拜著襲其職為荊襄都督?!短以纯h志》載:“洪武十八年(1385年)四月,拜著奉旨討五開、遭滴,滅之。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奉旨征討云、貴,屢建戰(zhàn)功,論功晉封靖邊將軍,加封太子太傅,浩授光祿大夫。班師時不慎落入陷井陣亡,奉皆與父同葬于常德東關外黃龍崗?!?/p>

      拜著死后,朱元璋念其父子“安邦定國有功”,又念其同死于疆場,乃命其子孫世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仍率“翦旗營”官兵屯田常德、辰州、桃源一帶,戍守武陵。并敕建“薦德樓”于桃源縣治東新興鄉(xiāng)春村,敕建“鎮(zhèn)南堂”于翦家崗,朱元璋御筆親賜“威震南方”匾懸鎮(zhèn)南堂(均在楓樹回維村)以示紀念;敕造“忠勇坊”于碑樓崗,敕建“鎮(zhèn)南經殿”于楓樹口以西。

      拜著有二子,長子常蒲,次子常黎。拜著逝,常蒲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襲職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由于常蒲不樂仕官,洪武二十六年(1393)辭官北歸新疆,定居尉犁(今庫爾勒)。隨哈勒·八士至桃源諸將,亦有隨常蒲返回哈密者。常黎樂于常德、桃源山水,遂定居下來。常黎原為總兵,其兄北歸后,于永樂二年(1404)奉旨晉封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誥授中憲大夫,給田30頃,副將8名,養(yǎng)軍田720畝。①

      明代,翦八士后裔一直擔任武官職。翦常黎長子原狄,原狄長子成,成的長子祥,祥的長子錠均世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史。翦原狄、翦成、翦祥均有戰(zhàn)功。翦八士第八代孫、翦錠(七代)的長子相襲正指揮使。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武陵郡庫被劫,指揮使翦相率衛(wèi)部千戶兵追剿……限期未獲?!背苫迥辏ǎ?469),奉旨降翦相為常德衛(wèi)左所千戶職。至明隆慶三年(1569年)相的長子應朝,應朝的長子戎,戎的長子崇德(即桃源維吾爾族11世)相繼世襲常德衛(wèi)左所千戶之職。②

      明隆慶四年(1570),翦應朝應試獲郡庠生,系“數(shù)進武衛(wèi)之士”。清道光十三年(1833),翦如琰應試任湖廣督標中營千總。道光二十年(1840),翦如琰任湖廣督標中營千總,鎮(zhèn)守虎門殉國。民國8~17年(1919~1928),翦敦陛投身北伐,組織長沙工人大罷工。民國16年(1927)“敬日事變”,被捕身亡。翦八士后裔有貢生1人、庠生40人。明朝的翦應舉(郡庠生)、清朝的翦嵩芬(翦如琰之子,庠生)、翦山寬、翦山學(授蘭翎知縣)、翦山勝、翦恒魁(敕授文林廊)、翦恒珍、翦恒發(fā)(國子監(jiān)太學生)、翦恒泰,民國的翦敦勁和翦奎午(翦伯贊父親)皆系文人。③

      清季翦山勝等人編寫翦氏宗族輩份歌,以使翦八士子孫按此沿襲輩名:山體恒敦、萬象凝英、傳家以善、繼緒其榮、敏慎修德、謙和佐仁、洪開泰運、丕振芳聲、惟民光厚、景爾咸寧、克恭孝友、本立道生。翦伯贊父親翦奎午,屬“萬”字輩,名“萬效”,為翦八士第20代孫。翦伯贊輩名為“象”,系翦八士第21代孫。④維吾爾翦氏一系自祖輩高昌都督哈勒,職官襲十余代,自翦八士居中土迄今歷28代。

      二、考證資料

      《翦氏族志》 “原序”:“我始祖八士公,先明洪武五年,奉命南征;二十年,二世祖拜著公,亦奉命鎮(zhèn)常,三世祖常黎公,屯田戍守,因宦游以選勝,爰奠厥君其文治與武功,用綿厥緒,相承無替,與國俱長……。時乾隆二十九年,十三世孫如楫敬撰?!?/p>

      “二修志序”:“溯我始祖八士公,籍本回回,考回部世系源流,乃哈勒后裔。洪武五年,奉旨征剿,翦除苗蠻,屢建奇功,太祖龍顏有喜,官封鎮(zhèn)南將軍,賜姓曰翦,此姓之所由始也。二世祖拜著公,襲職征討,戰(zhàn)功益最,均詳縣志。。”(清光緒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

      “三修志序”:“溯我始祖八士公,原籍回部,自明興入朝,佐洪武服官授節(jié)。鉞征南蠻,及二世祖拜著公,勛烈爛焉?!囉袘e公以墨譜授如楫公,楫又以授山寬公……。”(1922年)

      “四修志序”:“維吾爾族‘翦姓始祖哈勒八十,字周有,原籍新疆回部哈密人。據大量史料記載,先明勛著燕京,官拜京都總兵,從明太祖,屢建奇功。因哈勒八十‘翦除敵對勢力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晉封為鎮(zhèn)南定國將軍,加太子太保銜,并賜其姓‘翦,更其名‘八十為‘八士,命其鎮(zhèn)守湖廣辰(州)常(德)一 帶,翦八士駐兵桃源翦家崗,設立大本營,適時為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這就是我湖南維吾爾族翦氏得姓的來歷?!薄昂槲涠荒辏ü?388年), 八士因平定南方終于疆場,其子拜著繼其父職,先后出征湖廣、云貴等地,屢建奇功,不幸死于云南戰(zhàn)場,與父敕葬常德東門外黃龍崗……拜著長子不愿為官,辭職 北歸新疆。明成祖朱棣,晉封次子常黎為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睋老当?,蔭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至第八世翦相,后降為常德衛(wèi)左千戶至第十一世。

      四修《翦氏族志》載《回部世系源流》:

      翦氏本姓哈,宋帝昺時,大元滅金,已有代宋之意,分派眾文武統(tǒng)帥師旅四路剿掃。哈勒率師改滅西零部落四五處,官封折沖將軍。元帝以厥功最懋,改賜姓翦, 寓周太王實始翦商之意。后勒死,其裔八士襲職,戰(zhàn)功居最。至明始(太)祖改封于荊襄都督,封鎮(zhèn)南定國將軍,鎮(zhèn)守辰常一帶地方。后八士歿,拜著襲職如故。著歿,子常黎不愿仕,讓職伯兄蒲,蒲后攜室歸回,所有八士之副將等均回籍。黎樂辰(溪)、常(德)山水,遂家焉。子孫繁衍,分居湖廣、廣西等省。大清同治三年甲子科鄉(xiāng)試后十六世孫山勝敬錄于岳麓之自省齋。

      翦伯贊《我的氏姓,我的故鄉(xiāng)》謂:“‘回部世系源流是我十六世祖山勝寫的,其寫作的時代,為清同治三年(1864),山勝恐怕是我族第一個有漢文修養(yǎng)的人。他是岳麓書院的學生,他之撰此文,決非憑空杜撰,而是根據回文的世系紀錄和明代的許多詔敕寫成的?!陧樦嗡哪晁薜摹短以纯h志》,也有同樣的記載,足證‘回部世系源流一文所記,該系實錄?!?/p>

      《回部世系源流》載: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西域回部,宋時為西域望族。元太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屢從征伐。有哈勒者,嘗從太祖征西夏部落,屢戰(zhàn)克捷,以軍功封折沖將軍。自是族 屬東徙,世仕元代,是為翦氏先世東徙之始。明興,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八十勇武有韜略,屢著戰(zhàn)功,太祖嘉之,以其翦除寇盜,賜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是為翦氏得姓之始。洪武五年,太祖封八士為荊襄都督、鎮(zhèn)南定國將軍,加太子太保銜,命其鎮(zhèn)守辰常一帶。是年,湖廣辰州四十九洞及九溪衛(wèi)、水坪、散毛、菉溪等蠻夷,連結作亂,侵掠旁郡。八士奉旨討之,凡克四十八洞。后又攻銅鼓、五開、曹滴、騰浪、篤美、洪州、古州等蠻,平之。洪武十四年五月,武溪蠻復叛,八士又奉旨進討。諸蠻望見‘翦字旌旗,皆竄逃無跡。自是諸蠻懾服而五溪以安。洪武十六年,論平蠻功,晉封八士為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洪武二十二年,卒于軍,奉旨敕葬常德關外黃龍岡。是為翦氏南遷湖廣之始。八士有子曰拜著,原任荊襄都督府總兵,自幼隨父征討,習于攻戰(zhàn)。八士卒,拜著襲其官。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旨討五開、曹滴諸洞蠻,平之。洪武二十二年,又奉旨進討云貴諸蠻,屢奏虜功。論功晉封靖邊將軍,加太子太傅銜,誥授光祿大夫。其后亦卒于軍。奉旨仍葬常德東關外黃龍岡。朝廷以八士父子,平蠻有功;又念其同死邊疆,乃命子孫世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仍率‘翦旗營營兵,屯田常德桃源,戍守武陵。 并敕建‘建功樓于桃源陬市屯戍之地,以昭忠烈。拜著生二子,長曰常蒲,次曰常黎。拜著卒,常蒲襲職為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常蒲旋辭官北歸西域回部。八士之副將,亦多隨從回籍。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自是翦氏之族,或在夷狄,或在中國,而常黎者,實為湖廣翦氏之始祖。常黎生原狄,原狄生成,成生祥,祥生錠,仍世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錠生柯,改授洞庭守備。自常黎以后五世誥敕盈館,棨戟臨門,赫然為世祿之家。以后失其官爵,遂為黎庶。自前明迄今,子孫繁衍。 分居湖廣、廣西等地,或力田為農,或服賈為商,皆聚族而居,尊奉回教。雖亦漸習漢人文書,然至今不與漢人通婚姻。至其勇敢好斗,則猶有先人之遺風焉?!盵4]

      三、訪談記錄⑤

      翦伯贊《中國史綱》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翦氏大家族系維吾爾人,其先祖自西域畏兀兒地出仕元朝大都。據翦伯贊父親翦奎午于民國十一年所書族譜,其祖先哈勒·八士將軍任元廷刑部侍郎,于至正十九年,由元順帝所派與蒙古大將薩布丁一同,至湖南“平定蠻人反抗”,繼而返回大都。后擁立朱明王朝,由明廷派駐湖南攻服湖光等地,御賜姓“翦”,立“鎮(zhèn)南將軍府”。其族人相繼由大都固原遷移常德,定居桃源?!短以纯h志》記,翦八士后人由明廷敕建鎮(zhèn)南堂、講經殿(清真寺)、薦德樓、忠勇房。楓樹崗(翦家崗)“維吾爾回民鄉(xiāng)”有明廷頒發(fā)“威振南方”銅匾。翦八士之子拜著隨父征,立功世襲,與父同葬常德。據《新疆人物志》(維文版),駐守并留居桃源的是拜著次子翦常黎;長子翦常蒲遷返西域今庫爾勒,與甘南、隴西所遷裕固族聚居。桃源翦常黎后代八房,長房、二房耕作養(yǎng)軍田,三房讀書習文攻科舉,四房仕官職,五房主習武,六房經商、事手工業(yè)手工藝,七房、八房充雇傭軍。故今河南長葛市伊家堂(清真寺)翦氏家族千人應為常德翦氏五房及六房后裔;云南騰沖翦氏為其七房八房后裔,“威振南方”銅匾現(xiàn)存于該地清真寺長老處,為其祭奠祖先時供奉。

      然而,《翦氏族志》一至四序均載,翦姓由明太祖御賜,唯四修《翦氏族志》所載《回部世系源流》記為元太祖所賜;另《回部世系源流》所載“常德衛(wèi)指揮使”在明朝嘉靖年和清康熙年《常德府志》中,均無翦姓。未知有無附會?

      四、余論與結語

      以上表明此族系政治正統(tǒng)之認同,不論在都城、地方還是邊域——在燕都仕元廷或明朝,平定與駐守湖廣,或充兵邊地云貴,皆認同政治信任之歷史地位。此構成其家族記錄的主線。翦氏自祖輩高昌都督哈勒-燕京總兵哈勒·八十(太子太保、光祿大夫、鎮(zhèn)南定國將軍、荊襄都督府都督翦八士)-荊襄都督府總兵、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翦八士之子拜著-拜著子常黎襲職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翦常黎長子原狄、原狄長子成、成長子祥、祥長子錠、錠長子相均世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史-相的長子應朝、應朝長子戎、戎長子崇德繼襲常德衛(wèi)左所千戶——職官襲十余代。而各地翦氏均認同桃源翦氏,亦因翦伯贊于民初作為孫中山廣州政府派員、宋教仁故交、馮玉祥老師而在北伐和國共合作中的角色作用,以及作為共和國史學家的聲望地位。又翦如琰應試任湖廣督標中營千總,翦應舉、翦嵩芬(翦如琰之子)-郡庠生,翦山寬、翦山學-授蘭翎知縣,翦山勝、翦恒魁-敕授文林廊,翦恒珍、翦恒發(fā)-國子監(jiān)太學生,翦恒泰、翦敦勁、翦奎午、翦伯贊皆系志士文人。亦表明,士族世家之政治抱負、經世致用之理念與家國使命感的沿襲性。

      同時,拜著長子翦長蒲一支遷返西域故地,次子后輩于今日追溯邊域畏兀兒先祖與血親;萬歷年桃源部分畏兀爾返遷西域,困頓于河南,迄今聚族于長葛市伊家堂周邊縣鄉(xiāng),歷三百余年;翦八士和子拜著幾度征戰(zhàn)云貴所留族人與其后裔騰沖翦氏,且往新疆尋根并求法律認可(2013年5月周泓訪談翦伯贊堂侄翦仲)。這說明族性族源認同與政治歷史認同是同存并重的。

      此外,河南澠池有劉姓維吾爾人。1953年,澠池縣改建火車站,要遷移劉家的祖冢。墓地埋葬著劉家前13代100多位先祖。人們挖出3塊1米多高的青石碑:一塊鐫刻于清光緒三十年,碑銘“劉氏祖塋記”,碑文由永樂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澠池縣儒學訓導李緯撰書;另兩塊碑是鐫刻于中華民國六年的“志銘”和“永垂——明中奉大夫劉公瑜貞墓表”,碑文由清代維吾爾人劉氏裔孫華國撰寫。老一輩大都知道自己是維吾爾族,但一直不能確認自己究竟來自哪里,也都避諱對下一代明說。第二十七代裔孫劉冠周敘述,從400年前維吾爾族劉氏第十三代定居北魚池村起,至今已繁衍32代,540口人。從第一代到現(xiàn)在已有580余年,可他們知道自己的身世族別只有54年。昭然于世的3塊青石碑,經省考古專家斷定:該劉氏是來自西域的維吾爾人。劉家是維吾爾人得到了確證。⑥洛陽澠池千余維吾爾人,歷隋唐宋元明清迄今于中原“飛地”孤自堅守族源信念和族屬實體,則質疑了王明珂關于族源歷史記憶的利益資源選擇特性之論斷。

      人類學中國東西部研究的學術區(qū),自其先輩北派與南派,即分別以漢人社會和族群、民族史為主要對象,——此同中國傳統(tǒng)行政基于中東部漢人區(qū)為中心的族體分布框架所形構的核心圈、中間圈、邊緣圈恰好一致,抑或學者的研究區(qū)正是符合了官方的治理構架和“正史”。似乎“漢人”需要“異質化”的邊緣而不是完全依賴內部的文化一致性以維持自身的認同邊界?!白逶礆v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王明珂認為,古代中國人以此界定華夏邊緣人群,將他們排于華夏之外,或將他們納入中國之內。遷入內地、處于族群關系中的“異族”,往往在華夏的歷史記憶中接受或找尋一個華夏祖先,以合理化自己的華夏身份,或以“失憶”擺脫不利于己的原族群身份[5]。

      然筆者認為,在中間圈、邊緣圈內,當?shù)赝林?、世居族體構成了地方勢力的核心圈層,[6]此與族屬歷史通常吻合。當族群文化、信仰與當朝的相近一致,二者空間距離或聯(lián)系緊密,否則往往反之。邊緣研究在承認文化的傳播、接觸與融合所生成的文化同質或相似性的重要性時,需要認識從邊緣看中心的意義及避免現(xiàn)代行政邊界概念。

      中心可以是并立的,如金燕京為中都、汴梁為南京,蒙元開平為上都、燕京為大都(圖示○-);中心是可分立或對立的,如佛教、道教與基督教信仰(圖示○→←○);中心是可分解和解構的,呈現(xiàn)為一種散中心(圖示∵);同時,中心可位于端頂或端底,如莊廟處于村口(圖示∩或∪);中心亦可移動、轉移或變動,遼、金、元、明、清都城中心由遼析津府大內(京城南廣安門)-金中都(城西南燕京古城)-元大都(城中北海子)-明北平(城中南)-清紫禁城、黃旗營(中、東)(圖示∷ )。[6]

      當中心力量引導邊緣主體時,社會政治認同強勢;而當族性歷史感強大時,邊緣則為引力重心,政治地位認同亦附著于族屬感,為血族意識承載,中心轉向邊緣本體。即邊緣-中心關系,存在族屬-社會雙向性,社會政治性強時,邊緣族體歸于中心;反之,中心取向轉向邊緣。誠然,在族緣與政權統(tǒng)治者王朝皇室合一時,則失去逆向性或雙向性。即非集權體制是上下、中心-邊緣雙向作用機制的前提。

      注釋:

      ①《哈密地方志》第四編“民族宗教”,附二《移居桃源縣的哈密維吾爾族》。

      ②《桃源縣志》之十一,人物考之十二“明翦八士”,清道光二十三年本。

      ③自常德市桃源縣“翦伯贊故居”陳展館。

      ④據翦伯贊父翦奎午于民國十一年所書族譜。

      ⑤2013年5月11日周泓訪談翦伯贊堂侄翦仲梳理。

      ⑥民族出版社副總編艾爾肯訪談。

      參考文獻:

      [1]張序善.哈密地區(qū)民族宗教志[G].哈密地區(qū)行署民族宗教事務處,1994.

      [2]翦伯贊.中國史綱[M].上海:上海生活書店,1945.

      [3]翦伯贊.翦伯贊全集(一)[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4]何光岳.三湘掌故[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5]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臺北:臺北允晨文化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7.

      [6]周泓.魏公村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維吾爾邊緣核心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軍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觀天和核心艙
      軍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軍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四、準噶爾對天山南北麓維吾爾人的統(tǒng)治
      一張圖看懂邊緣計算
      維吾爾醫(yī)治療卵巢囊腫40例
      維吾爾醫(yī)治療慢性盆腔炎30例臨床總結
      基于JAVAEE的維吾爾中介語語料庫開發(fā)與實現(xiàn)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核心價值觀 要害在核心
      在邊緣尋找自我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
      双桥区| 图片| 长垣县| 太仓市| 松江区| 繁昌县| 夏河县| 舞钢市| 勐海县| 兴安盟| 山东| 同江市| 德清县| 出国| 通许县| 青河县| 龙海市| 荆门市| 胶州市| 江陵县| 大洼县| 方正县| 姜堰市| 神农架林区| 深州市| 乐业县| 新乡市| 大洼县| 高阳县| 瑞安市| 崇义县| 邵武市| 浦江县| 宣武区| 呼和浩特市| 武宁县| 常宁市| 兴义市| 永城市| 喀喇沁旗|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