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萬隆會議是國際關系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亞非國家自己發(fā)起、
自己舉辦,并且沒有一個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萬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殖民主義大國主宰亞非國家命運的時代告終,宣告了亞非國家作為一支重要的新興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盡管萬隆會議召開距今已60年,國際局勢發(fā)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但萬隆會議所倡導的精神和原則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關 鍵 詞〕亞非會議、萬隆精神、亞非合作
〔作者簡介〕劉新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前駐文萊大使
〔中圖分類號〕D8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2 8832(2015)3期0088-10
2015年4月19—24日,印度尼西亞政府在雅加達和萬隆兩地舉辦以“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為主題的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包括34位國家首腦在內的近100個亞非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討論了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繼承、弘揚和踐行萬隆精神,促進亞非合作和亞非國家共同發(fā)展等問題,并審議通過了《2015萬隆公報》、《重振亞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宣言》、《巴勒斯坦問題宣言》三項成果文件。
撫今追昔,令我們情不自禁緬懷60年前在萬隆召開的盛會,以及老一代外交家為亞非合作和推動建立國際新秩序所作的努力。萬隆會議已過去60年,國際局勢發(fā)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會議倡導的“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和在中國、印度、緬甸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一、劃時代的歷史盛會
1955年4月18—24日召開的亞非會議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fā)起召開、討論與亞非各國相關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亦稱萬隆會議。實際上,最早提出召開亞非會議設想的人是印尼開國總統(tǒng)蘇加諾。早在1928年,蘇加諾在其《印度尼西亞和泛亞細亞主義》一文中,就強調正在爭取獨立公平的亞洲各民族之間團結覺醒的重要性,認為:“如果中國的龍和印度的水牛、埃及的人面獅、緬甸的孔雀、泰國的白象、越南的蛇、菲律賓的老虎以及印尼的公牛,都能團結一致、奮勇抗爭,必能把國際殖民主義的枷鎖砸得粉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加諾帶領印尼人民掙脫了荷蘭殖民者的長期統(tǒng)治,獲得了國家獨立。與此同時,世界被壓迫民族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到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亞非地區(qū)出現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這一歷史大趨勢給了蘇加諾巨大的鼓舞與信心,他認為實現泛亞細亞主義理想的時刻已真正來臨。
1954年12月,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五國總理在茂物會議上正式商定于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尼萬隆召開會議,并決定邀請中國參加。1955年1月15日,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Ali Sastroamidjojo)代表5個發(fā)起國向中國發(fā)出邀請書。周恩來總理認為,出席這次會議是打開中國外交局面的好機會。2月10日,他復電印尼總理,欣然接受了邀請,并指出萬隆會議“是歷史上第一次為了促進亞非各國間的親善和合作”、“建立和增進友好和睦鄰關系而召開的會議”。中國對于能夠參加這次會議“感到榮幸”。
萬隆會議的召開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首先,亞非人民的反殖民主義斗爭有了新的發(fā)展,許多國家已經取得民族獨立,或正在為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斗爭。但是“殖民主義在這個地區(qū)的統(tǒng)治并沒有結束,而且新殖民主義者正在謀取舊殖民主義者的地位而代之。不少亞非人民還在過著殖民地的奴隸生活,不少亞非人民還在受著種族歧視,他們的人權遭受著摧殘”。亞非人民需要進一步團結起來,深入進行反殖民主義的斗爭。其次,亞非地區(qū)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近代以來,因“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殖民主義的掠奪和壓迫,以致被迫處于貧困和落后的停滯狀態(tài)”。為了“克服殖民主義統(tǒng)治所造成的落后狀態(tài)”,并使“各自國家獲得獨立的發(fā)展”,亞非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合作,成為“亞非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再次,整個國際形勢雖然趨于和緩,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還在推行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懊绹谂_灣地區(qū)繼續(xù)制造緊張局勢,亞非以外國家在亞非地區(qū)建立的軍事基地越來越多”,使亞非人民“不能不關切日益增長的戰(zhàn)爭威脅”,并急切地盼望召開一個增強亞非國家團結合作的會議。五國政府的倡議,真實地反映了亞非人民的強烈愿望,得到亞非國家的普遍響應。
在歷時7天的會議中,2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4名代表沖破了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會議高舉“團結、友誼、合作”旗幟,確立亞非人民反帝反殖、求同存異和共謀發(fā)展的共同使命,創(chuàng)造了“萬隆精神”,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重要思想和政治基礎,成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聯(lián)合自強維護世界和平、實現民族獨立、建設富強國家的光輝指針。
會議發(fā)布的最后公報包括著名的《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強調主權、人權、平等、合作,體現了《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萬隆會議十項原則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道,共同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基本準則,發(fā)出了被壓迫民族要求獨立自主、尊嚴平等的正義呼聲,為相同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建立和發(fā)展友好關系提供了指導原則,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指明了有效途徑,為促進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萬隆精神”和“十項原則”的影響下,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迅猛異常。特別是非洲,在1956—1965年10年間,有33個國家獲得獨立,僅1960年就有17個,被稱為“非洲年”。在亞非地區(qū)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一向被稱為美國“后院”的拉美地區(qū)也掀起了反美風暴。1959年1月,卡斯特羅領導的“七·二六”運動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建立了革命政府。
總之,萬隆會議后,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國際事務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有力地推動了國際政治力量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曾經參加過萬隆會議的一些亞非國家,又成為奉行獨立自主政策和以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為宗旨的不結盟運動、77國集團的中堅力量,成為南南合作的忠實參加國。而南南合作,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爭取經濟獨立、發(fā)展民族經濟、鞏固政治獨立,促進發(fā)展中國家間的經濟合作,鞏固和加強發(fā)展中國家同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保持優(yōu)勢的發(fā)達國家的談判地位,以及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中國對會議的杰出貢獻
中國接受5個會議發(fā)起國的邀請后,開始積極準備參加亞非會議的各項工作,制定了中國代表團與會的總方針——爭取擴大世界和平統(tǒng)一戰(zhàn)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并為建立和加強中國同亞非國家的事務和外交關系創(chuàng)造條件,力求會議取得成功。中國還提出了最高和最低兩個綱領——最高綱領是爭取締結亞非國家和平公約或和平宣言,主要內容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殖民主義、要求和平、反對戰(zhàn)爭;最低綱領是爭取發(fā)表一個帶公約性質的公報,作為亞非會議的具體成果之一。在具體操作上,中國代表團確定,在會議上多提亞非國家的共性問題,而不突出中國的特殊問題;在向會議提出要求時,要從大多數亞非國家的共同要求出發(fā),再聯(lián)系到中國的要求;中國支持其他與會國的合理要求,而不要求他們支持中國的要求;中國代表團不向會議提任何不可能達成協(xié)議的議題,對某些國家出于對社會主義的不了解和疑懼而可能進行的攻擊、污蔑,中國則應采取正面申述立場和說明情況、不為所動的方針,避免會議陷入關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和爭論。
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周總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印尼參加萬隆會議。4月18日,會議隆重開幕。會議開始后就出現了兩種不同傾向,甚至還有人打著反共旗號向中國挑釁,會議氣氛極為緊張,局勢十分復雜。周總理沉著應對,排除各種干擾和破壞,為會議成功召開做出了杰出貢獻。
第一,扭轉乾坤的18分鐘發(fā)言。4月19日,有人在大會發(fā)言中提出所謂“共產主義威脅”、“顛覆活動”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對中國進行攻擊。針對這一情況,周總理當機立斷,決定將原來的發(fā)言改為書面發(fā)言散發(fā),并利用休會的短暫時間起草了補充發(fā)言。周總理首先明確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到共同基礎,亞非國家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這一鏗鏘有力的聲音、表明立場的堅定態(tài)度,使會場氣氛頓時好轉。接著,周總理對會上分歧較大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問題、宗教信仰自由問題、所謂“顛覆活動”的問題進行了擺事實、講道理的說服工作。短短18分鐘的發(fā)言,如同一陣清風,驅散了籠罩在會議上的陰霾,使會議沿著既定方向前進。
第二,高超的外交技巧和談判藝術。在周總理的發(fā)言之后,各國代表開始努力按照求同存異的方針去討論、解決問題。在4月22日的政治委員會上,有的代表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亞非國家相互關系的準則,有的則以種種理由不贊成采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概念和五項原則的數目。周總理認為,討論和確立亞非國家之間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的共同原則是亞非會議的一個主要內容,亞非各國在這個重要問題上應該達成一致的協(xié)議,至于協(xié)議的提法是可以變通的。次日,他在大會發(fā)言中以平等協(xié)商的口氣說,為了團結反帝,亞非各國“首先應該確定一些原則,讓大家來共同遵守,不進行擴張,也不去顛覆別的國家”?!拔屙椩瓌t的寫法可以加以修改,數目也可以增減,因為我們尋求的是把我們的共同愿望肯定下來。”接著,他提出了中國代表團的變通提案。這個議案將連日來各國代表發(fā)言中能為大家所同意的共同點,歸納成七項原則:(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2)互不采取侵略行為和威脅;(3)互不干涉和干預內政;(4)承認種族的平等;(5)承認一切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6)尊重一切國家的人民有自由選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經濟制度的權利;(7)互不損害。同時,他采納日本代表團的建議,將議案定名為《和平宣言》。周總理的發(fā)言吸引了會場內的每一個人,結束了在“和平共處”問題上的爭論,為會議達成一致通過的最終協(xié)議掃清了道路。各國代表經過反復磋商,終于達成共識,制定并通過了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全部內容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并且寫進《亞非會議聯(lián)合公報》中,成為《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的基本內容。
第三,震撼世界的69字聲明。會議期間,許多國家非常關心遠東特別是臺灣地區(qū)的局勢,有的國家對于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不甚了解。對此,周總理在全體會議上耐心地闡明了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但明確表示不要求會議討論,因為進行討論“就很容易使會議陷入對這些問題的爭論”。在會外,周總理同緬甸、錫蘭、印度、印尼、巴基斯坦、菲律賓和泰國代表團團長又就臺灣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闡明中國的合理主張:首先,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國干涉;其次,造成遠東,特別是臺灣地區(qū)緊張局勢的原因,是美國侵占中國領土臺灣,這是中美之間的國際問題,中國政府愿意與美國談判解決,但這絲毫不能影響中國人民行使自己的主權,進行解放臺灣的正義行動。在尼赫魯的建議下,周總理在全體記者面前發(fā)表了69字的聲明,讓美國和全世界了解了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qū)的緊張局勢問題。周總理關于臺灣問題的講話和聲明震動了萬隆,并且很快波及世界,獲得亞非各國以及世界輿論的理解、歡迎和支持,還促使中美大使級會談在3個月后的8月1日于波蘭首都華沙啟動,為世界局勢的緩和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四,提出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合作的指導原則。開展亞非國家間的經濟、文化合作是會議的主要議題,也是中國政府代表團此行爭取實現的一個基本目標。周總理在書面發(fā)言中明確指出:“我們大多數亞非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由于殖民主義的長期統(tǒng)治,經濟上還很落后。因此,我們不僅要求政治上的獨立,同時還要求經濟上的獨立。”“我們要求發(fā)展亞非各國獨立自主的經濟”,只有這樣亞非國家才能取得真正的獨立。因此,“爭取完全獨立是大多數亞非國家和人民長期奮斗的目標?!敝芸偫磉€高度重視國際經濟關系,主張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開展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他表示,為了消除亞非國家經濟和文化上的落后狀態(tài),“亞非國家需要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合作”,但是“合作應該以平等互利為基礎,而不應該附有任何特權條件”。在分組會議討論經濟合作問題時,中國代表團根據以上精神,再度闡明了中國政府關于亞非國家在努力建立獨立自主經濟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的主張,強調亞非國家相互間的經濟合作前途光明。
第五,廣交朋友結下累累碩果。為了增進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與友誼,謀求相互間的親善和合作,建立友好和睦鄰關系,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與中國已建交還是沒建交的、友好的還是不友好的,周總理都積極地在會內會外與之接觸,探討相互關心的重大問題,消除隔閡。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同27個國家的代表進行過接觸。在與各國代表們交往和接觸中,周總理結交了一大批朋友,在國際上樹立了平等待人、自尊自信而又謙虛自處的崇高形象。周總理辛勤播下的友誼種子,收到了顯著效果。在亞非會議之后不久,中國同亞非會議與會國之間的關系有了迅速發(fā)展。中國先后與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錫蘭、柬埔寨、伊拉克、蘇丹、加納和老撾等10個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中國正式建交的亞非會議參加國由會議開始前的6個發(fā)展到16個。周總理為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做出的卓絕努力和巨大貢獻得到了與會代表和國際輿論的一致公認和高度評價。黎巴嫩代表團團長當面稱贊周總理“在會上的每次辯論中都獲得勝利”,“取得比任何其他與會者都要大的成功”。外電評論說“周恩來是萬隆會議的靈魂人物和真正主角”。
三、萬隆精神歷久彌新
亞非會議召開迄今已有60年,在此期間,世界形勢發(fā)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全球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冷戰(zhàn)對峙不復存在。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各國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亞非各國經濟社會顯著發(fā)展,涌現出中國、印度、印尼、南非、埃及等一系列主要新興經濟體。亞洲經濟總量已占全球的1/3,非洲大陸的發(fā)展也在蒸蒸日上。亞非區(qū)域合作方興未艾,亞非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協(xié)調配合不斷加強。與此同時,亞非國家仍面臨地區(qū)沖突、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環(huán)境惡化、自然災害等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安全的挑戰(zhàn),國際關系中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不公正現象依然存在,全球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仍是擺在亞非國家面前現實而緊迫的挑戰(zhàn)。
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萬隆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是在歲月磨礪下歷久彌新,對國際關系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說60年前和平相處、求同存異是萬隆精神的時代主題,那么60年后的今天,最能抓住時代潮流和民心所向的則是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亞非國家應該與時俱進,在繼承和發(fā)揚萬隆精神的同時,賦予萬隆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政治上,應繼續(xù)本著互尊互信、平等相待的精神,呼吁遵守萬隆會議確立的,包括尊重人權與聯(lián)合國憲章、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爭端、尊重國際正義與義務在內的國際關系十項原則,要求切實增加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組織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維護聯(lián)合國等國際機構和國際法的權威性,推動建立更加民主、公正、包容的國際治理體系。經濟上,應該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分享發(fā)展經驗,在優(yōu)勢互補、相互支持的基礎上加強貿易投資合作,積極參加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規(guī)則制定,推動全球經濟朝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fā)展。安全上,要秉持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可持續(xù)安全,共同應對各種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堅持以對話合作增進互信,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冷戰(zhàn)思維與軍事同盟。文化上,要發(fā)揚亞非會議求同存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呼吁摒棄文明沖突和優(yōu)劣思維,推動不同社會制度與發(fā)展模式和諧共生以及各文化、宗教的交流對話、包容互鑒。
在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上,各國領導人在以下方面達成了重要共識:同意在亞非兩地區(qū)成立維和中心網絡,方便能力建設方面的合作;共同譴責打著宗教旗號的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要求促進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對話;大力培育貿易和投資作為增長引擎;努力建立促進增長且包容的、更公平的多邊貿易體系,以創(chuàng)造增長、就業(yè)和投資機會來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承認海洋問題的重要性和印度洋戰(zhàn)略地位對推進亞非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使海洋合作成為亞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支柱之一;幫助巴勒斯坦加強人力資源和機構建設。會議同意將4月24日定為“亞非日”,將萬隆定為“亞非團結首都”,并支持在印尼成立“亞非中心”。
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正是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推動會議得以繼續(xù)進行,由中國作為倡導國之一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成了萬隆精神的重要內涵。今天,在亞非合作面臨新形勢和新需求的情況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邊合作機制,恰好能夠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亞非合作提供機遇,為亞非合作插上有力的翅膀。中國提出的“親、誠、惠、容”、“真、實、親、誠”、“睦鄰、安鄰、富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時代合作理念,也正契合融入新時代內涵的萬隆精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與會充分顯示了中方推動亞非合作、促進亞非國家共同發(fā)展的堅定立場。與會期間,習近平主席不僅出席了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還同亞非國家領導人在萬隆重溫當年亞非領袖的“歷史性步行”,共同緬懷歷史、展望未來,攜手繪制共同發(fā)展的藍圖,并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發(fā)表了題為“弘揚萬隆精神,推進合作共贏”的重要講話,深情回憶了亞非甘苦與共、共謀發(fā)展的輝煌歷程,建設性地提出深化亞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合作三大倡議,以創(chuàng)新主張和實際行動宣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捍衛(wèi)和平、維護正義、促進繁榮的堅定決心。他指出,各國應該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加強亞非合作,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qū)人民。他強調,新形勢下,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進亞非合作,將于年內對已建交的最不發(fā)達國家的97%稅目產品給予零關稅待遇,并將繼續(xù)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他還宣布,中國未來5年內將向亞非發(fā)展中國家提供10萬名培訓名額;連續(xù)在華舉辦亞非青年聯(lián)歡節(jié),邀請2000名亞非青年來華;成立中國—亞非合作中心,設立中國—亞非法協(xié)國際法交流與研究項目;年內舉辦以弘揚萬隆精神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60年時光飛逝,世界記住了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的歷史一幕,領略了新中國立己達人、兼善天下的風范與胸懷,更不斷見證著一個日益發(fā)展繁榮的中國致力于共建亞非未來、促進世界繁榮的堅定追求與不懈努力。“我們應該弘揚萬隆精神,共同實現亞非振興夢想,為亞非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激蕩人心的話語,回響在萬隆上空,彰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不變情懷:前行的路上,中國與亞非偕行;發(fā)展的碩果,中國與世界同享。隨著時代的進步,萬隆精神只會升級,并將繼續(xù)成為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發(fā)展的源動力。
【完稿日期:2015-4-28】
【責任編輯:吳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