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美國有一個人能同時代表政、商、學三界發(fā)聲,那恐怕當首數(shù)耄耋之年的基辛格了?!巴饨簧裨挕薄ⅰ罢虃髌妗?、“超級外交家”……大師背后,必有伯樂。
他是全球最有發(fā)言權的外交家、戰(zhàn)略家;他是美國前國務卿,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是尼克松訪華特使,為中美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雖已耄耋之年,依舊筆耕不輟,2011年,他的《論中國》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如今,92歲亨利·基辛格的收官之作——《世界秩序》(中文版)將出版上市。
造就這樣一個世界級外交大師的,除去其自身因素,還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基辛格的一生中,還有三個十分重要的“伯樂”。
克雷默爾:
發(fā)現(xiàn)基辛格的第一個伯樂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國費爾特市的一個猶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隨父母遷居紐約。
1943年,基辛格加入美國籍,20歲便同幾百萬青年一起,脫下藍呢便服,穿上黃布軍裝,參加了美國陸軍。這樣一來,基辛格就加速成長起來了。
在軍隊中,基辛格遇到了同是德國裔的克雷默爾,克雷默爾是發(fā)現(xiàn)基辛格第一個伯樂。他與基辛格初次交談中,克雷默爾就認為基辛格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是一個天生奇才,等到基辛格服役完畢,他幫助基辛格選擇了美國一所大學,美國的一流大學“哈佛大學”。
克雷默爾在給人講過不止一次的故事中說:“我同亨利初次交談了20分鐘,就有一種十分驚奇的感覺。我遇到的這位20來歲的青年,雖然見的世面不多,卻什么都懂。當然我是心里這樣想,并沒有對亨利這樣講。要是真這樣講,就未免欠機智了。你不能對一個20來歲的青年講——你見的世面不多。但是,他的才智一望而知,是個天生的奇才”。我心里說,“真了不起!此人絕非等閑之輩。他有第六官能——歷史感的官能”。這倒不是說他的知識淵博,他還年輕;而是說,他急于要知道的并不是一些表面事物,而是產(chǎn)生那些事物的根本原因。他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質?!?/p>
艾略特:
將基辛格收為弟子
威廉·艾略特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哈佛大學政治系的泰斗級人物,也是后來的哈佛大學校長。
1947年10月的一天,剛剛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的基辛格,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前來拜訪艾略特。當時艾略特正在埋頭做學問,當他看到進來的又是一個本科生時,顯得有些不耐煩了,因為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學生來拜訪自己,希望得到他的指點,但又不按照他布置的要求去做。
按照對待以往其他同學的慣例,艾略特給基辛格開了一張書數(shù),一共有25本?!盎厝グ阉鼈兌技氉x一遍,然后寫一篇讀書報告給我,重點是比較一下康德的《純理性批評》與《現(xiàn)實理性批判》!”艾略特冷冷地說道。
室友們得知此事后,都勸基辛格不要聽那古怪老頭的話,千萬不要白白浪費時間去看那些晦澀難懂的“無用書”,但基辛格并沒有聽從室友們的建議,而是到圖書館一一借來了那25本書,之后便一本本地認真讀了起來,幾乎每天都要熬到凌晨兩三點。
3個多月后,基辛格終于全部讀完了那25本書,并且寫出了一份讀書報告。
當艾略特看到這份讀書報告后,驚訝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雙眼,因為許多年來,很少有人能做到這點。高興不已的艾略特主動要求成為基辛格的導師,而這可是許多哈佛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p>
此后,艾略特開始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傾注基辛格身上——教授給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1950年,在艾略特教授的指導下,基辛格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他的本科畢業(yè)論文,題目為《歷史的真義——關于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這篇本科論文長達377頁,埃利奧特教授僅看了前100頁,就提筆批了“最優(yōu)”?;粮竦恼撐闹两裨诠鹑员蝗颂崞穑驗樗恼撐钠^長,學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規(guī)則”。這條規(guī)則限定未來的大學生在撰寫本科畢業(yè)論文時,長度不得超過基辛格論文長度的三分之一。
后來,艾略特又推薦基辛格免試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他在推薦信中這樣寫道:“基辛格是我過去10年來所有學生中,最優(yōu)秀的一個,他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上無人能及!”
正是由于在哈佛大學中遇到艾略特這樣的“伯樂”,基辛格才得以有了后來的精彩人生。
尼克松:
不拘一格降人才
1968年,美國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在黨內總統(tǒng)提名中,洛克菲勒作為共和黨總統(tǒng)提名人之一,基辛格擔任洛克菲勒外交政策顧問,一心希望洛克菲勒能夠擔任美國總統(tǒng)。不過,1968年11月,尼克松擊敗民主黨總統(tǒng)競選人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成為第46屆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競選口號之一就是”結束越南戰(zhàn)爭”。尼克松在獲選勝利不久,就親自打電話給基辛格,在皮埃爾飯店召見基辛格博士,不拘一格降人才,聘用基辛格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開始向尼克松兜售他的結束越南戰(zhàn)爭的想法,并且推銷他的聯(lián)中抗蘇的初步思路。不想兩人一拍即合,為尼克松后來結束越南戰(zhàn)爭和打開中國大門奠定了戰(zhàn)略思路。
在尼克松當上總統(tǒng)和基辛格成為杰出的外交家之后多年,劇作家克萊爾·布思·盧斯還常常津津樂道當初的情景說:“這可是我的主意啊,那時我一心想把亨利介紹給尼克松,后來總算搞成了,我明知亨利不是尼克松派,他既不喜歡、也不信任尼克松,他是十足的洛克菲勒的人,但我還是相信他們會搞在一起的。我對尼克松說,我想你會賞識亨利的。我認為只要亨利同尼克松談上一小時,兩人就會非常投機的。”
在競選共和黨總統(tǒng)提名期間,基辛格曾經(jīng)將尼克松罵得狗血噴頭,但是尼克松卻不計前嫌,他看中的是基辛格的外交才能。
尼克松成為發(fā)現(xiàn)基辛格的第三個伯樂。
(《世界秩序》,亨利·基辛格/文,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