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內地M2/GDP高達195%,令多少人莫名擔憂
2013年內地GDP為56.885萬億元(流量概念,比如個人的工資收入),當年M2存量為110.652萬億(存量概念,比如住房\存款等個人擁有的資產),M2/GDP高達195.2%,以2011年世界銀行數據,內地M2/GDP為180%,列全球第10高,在大國中僅次于日本(240%)。為什么如此高呢,不少人士給出自己的解釋,房地產業(yè)崛起而占有是一說,僵尸企業(yè)占有也是一說,這些說法背后,都多少暗藏著莫名的恐懼,整個社會迷漫著“無論如何M2太多了,不能再這樣了”的“通識”?;诖耍泿耪{控只能緊不能松,貨幣的正常放松容易被指責為繼續(xù)貨幣放水,因為都說M2已經很多了,M2增速也不是很低,不缺錢。
二、中國內地M2/GDP高主要是間接融資,即貸款比例高而已
間接融資簡單地說,存款人A將100元存在銀行,如果A直接融資給B(或買B發(fā)行的債券或股票等其他證券),則100元存款將成為B的,A存款消失,總存款或貨幣供應不變,還是100元。如果銀行將A的100元存款全部發(fā)放貸款給B,而非A直接融資給B,則A仍擁有100元存款,B也因收到貸款而擁有存款100元,總存款或貨幣供應翻番為200元,如此不斷循環(huán),間接融資下貨幣供應量較直接融資模式至少翻倍。
本人在2013年4月26日的報告《高M2/GDP可疑,但未必絕對高危》一文中已經指出:全球來看,高M2/GDP有幾種情況,一種情況主要是分子M2過大,是商業(yè)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模式導致(間接融資模式創(chuàng)造的貨幣量倍數于直接融資),中國內地比較典型。假設金融機構不能將存款運用于貸款,只收取賬戶服務費,則融資只在個人企業(yè)機構之間直接進行,此存款少則彼存款增,總存款或貨幣量并不增加。但如果金融機構將存款全部運用于貸款,則產生的存款或貨幣量會至少2 倍于原始存款。雖然已經貸款的那部分存款一定時期內并不運用,實際上交由借款人支配,但最終所有權仍屬于原始存款人,某個時刻仍會啟用,可以說是在銀行創(chuàng)造貨幣的體系下,部分存款或貨幣供應量是重復計算的。即期存款或貨幣與經濟運行的關系更密切??傊碚撋峡梢哉f間接融資模式主導的金融體系的貨幣供應量應該偏大一些。假設無中央銀行,不用交準備金,則銀行能創(chuàng)造的最大貨幣乘數K=1/Rc,假設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為10%,則貨幣供應量最大可為11倍的原始存款。
金融機構信貸與GDP/M2與GDP二者的國際比較看,存在較高相關性。據世行數據,2013年全球154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二者相關系數達0.77。實證與以上理論推導一致。不過,共同趨勢下仍有個體差異,需要從統計口徑到經濟內部深入分析才能給出正確答案。(見圖1)
實體經濟活力下降導致的貸款周轉不暢是貨幣供應的質量問題,不是數量問題,即使債務人不拿貸款只發(fā)行債券也有垃圾債也有違約債之類,關鍵是差的失敗的債務人能否市場化退出。如果不退出,仍僵而不死甚至作為正常類貸款也有其合理性。這里需要點出的是,如果將存款\現金等貨幣供應看作是資金來源,其另一面就是貸款等資金運用,要解釋貨幣供應,從整體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出發(fā)來分析更周全更準確。
其他M2/GDP高的情況有主要是分母GDP相對較小的案例,如香港這一國際金融市場,其存貸款已經越境服務,超出GDP范圍,其本幣2012年M2/GDP高達240%。但是其貨幣多也是其貸款多引起,只是存貸款規(guī)模太大,遠遠超出了GDP。
三、實證數據揭示中國內地巨額貨幣供應去向及國際差異所在
從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來看,從1999年到2014年9月,M2增長9.2倍,資金來源(運用)總計增長9.4倍,從資金運用方看,企業(yè)占有了更多貸款,企業(yè)貸款增長貢獻了3.9倍,占9.2倍M2增量的41%,為第一大貢獻因素,第二因素是外匯占款增長,貢獻了2.3倍,占M2增量的24%,第三第四因素分別為住戶貸款增長(貢獻了1.8倍,占M2增量的19%)\證券投資增長(貢獻了1倍,占M2增量的11%)。從資金來源方來看,居民擁有了更多存款。居民存款增長貢獻了3.6倍,占9.4倍資金來源增量的38%,為第一大貢獻因素,第二大因素是企業(yè)存款增長貢獻了2.7倍,占資金來源增量的29%,第三因素是機關團體存款(機關團體包括學校及一部分由財政撥給經費的團體和其他事業(yè)單位)增長,貢獻了1.5倍,占資金來源增量的16%。2013年美國M2加上企業(yè)債券占GDP比例為153%,遠高于其M2與GDP比例(70%),美國的政府部門債券在中國內地多為政府貸款。而內地M2中有政府貸款轉化來的存款,美國以上數據153%中并未包括。如果考慮其政府的巨額債務,比較來說,內地高M2/GDP數據并不反常。反常的是企業(yè)進入及退出機制非市場化。
四、比較各國各部門的債務水平,還是從國民賬戶的資產負債表入手,從總債務入手
貸款只是債務的一種,但派生存款能力最強。內地總體債務水平,國際比較處于低位置。債務率為債務余額與GDP比例。
金融機構存款不計算在債務中,主要是由于將存款作為日常經營性負債,并且其還款次序優(yōu)于債券,內地金融機構發(fā)債籌資較少,主要依賴存款,這是其債務水平明顯低于國際的原因。如果將全部存款加上,金融機構債務率還是低水平,總債務率也還是低水平。
即使考慮影子銀行,如理財及表外資金來源,總債務比率仍為低水平,由于理財等來源缺少數據,我們從資金運用考察表外資金來源,從2002年以來的融資增量看,除貸款外的表外融資占貸款的比例只有2013年達到55%,其余年份不到44%,假設存量表外融資為表內貸款的一半,則占總存款的35%左右(貸款占存款約70%),則總債務率上升約35%,2012年總債務率由近400%升至約540%,仍為主要國家的低水平。
以內地2012年215%(其中金融機構債務不計算存款的口徑)、392%(其中金融機構債務加計存款的口徑)、540%(其中金融機構債務再加計影子銀行的口徑)的總債務水平計,分別列OECD共30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最低、第6低、第9低。所以,總體上中國內地債務率處于低水平。(見圖2)
只有非金融企業(yè)債務率高些,主要是股權性資本較少。以2012年內地非金融企業(yè)債務率113%計,列OECD共31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第10低,并不屬于高水平。
珍惜當前低債務水平的可貴,著力加大結構性改革、加大金融資產債務的結構調整、加大市場化改革步伐,但無須諱言正常的貨幣放松,特別是基于價格手段的貨幣放松,即特別是對應經濟低迷所要求的資金成本下降,而采取的基準利率下降及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內地的融資及債務主要是結構問題,債務總量并不是最突出的矛盾。當然并不是說全部債務都不存在問題,所有債務質量都很健康,其中一定也存在問題,不過,相對而言,國際比較來看,債務總量并不是最突出的問題和矛盾,融資結構及債務結構的問題更為迫切。在經濟低迷之時,適時啟動正常的貨幣放松,不必大驚小怪。
除此之外,應以市場化為導向,加大企業(yè)債券及股權的籌資力度,以對利率敏感的上市交易的企業(yè)債券價格來倒逼非市場定價的貸款利率的下降。各類理財類影子銀行應以能轉向發(fā)債的市場化方式解決。同時啟動失敗企業(yè)淘汰機制。如此,利率傳導機制才能更加順暢起來,融資結構才更加健康。
目前,金融債規(guī)模需要進一步提高,同時,非金融企業(yè)債更是需要加大發(fā)行量,非金融企業(yè)債目前占比很低,只占總債券22%,占總貸款的8%,對貸款定價影響有限。
〔楊青麗,1969年生,現為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持有香港證券業(yè)研究咨詢的RO(Responsible Officer 負責人)牌照。新浪專欄作家。研究領域為金融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