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群
從海峽兩岸游走類電視節(jié)目中挑選《臺灣腳逛大陸》作為研究對象,借鑒文化人類學當中“我者”“他者”的分析框架:在臺灣腳眼中,作為一個他者,剖析大陸呈現的奇異風景,追尋鏡頭背后體現的價值觀差異。臺灣腳鏡頭下的大陸,每一個城市都有可圈可點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可引起臺灣同胞的無盡遐思?!杜_灣腳逛大陸》體現了兩岸的文化認同,展望兩岸合作,未來兩岸具有的共同文化愿景。
我國旅游節(jié)目按節(jié)目形式來分,有資訊類節(jié)目,例如旅游衛(wèi)視的節(jié)目《旅游看今天》;游走類節(jié)目,例如《臺灣腳逛大陸》;答題類節(jié)目,例如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綜藝大觀》、旅游衛(wèi)視的《世界真奇妙》。按節(jié)目內容來分,有美食旅游類節(jié)目,例如《美食大三通》《蔡瀾品味》《一城一味》《舌尖上的中國》《品味咖啡》;居住旅游類節(jié)目,例如旅游衛(wèi)視2012 年開始播出《最美旅游地產》;購物旅游類節(jié)目,例如《GO GO購》和《淘最上海》;旅行旅游類節(jié)目,例如旅游衛(wèi)視《有多遠走多遠》、臺灣《冒險王》。[1]
臺灣電視節(jié)目在旅游領域涉足早、發(fā)展逐漸成熟。臺灣只有2300萬人口,卻有200多個廣播電臺、60多家有線電視臺、5家無線電視臺,是全世界影視媒體覆蓋率最高的地區(qū)之一。其中中天、東森、TVBS都設有大陸新聞中心或部門。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針對大陸題材的《臺灣腳逛大陸》《大陸尋奇》等電視節(jié)目在臺灣較流行,同時也在大陸頗受歡迎,呈現兩岸文化互動的特殊風景(表1)。
電視節(jié)目《臺灣腳逛大陸》主持人
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兩岸隔絕了60年,但政治隔膜遠遠大于兩岸文化隔膜。畢竟血濃于水,兩岸都是一家人。筆者曾經撰文——看待一部電影,可以從本位文化出發(fā),也可以從異文化角度出發(fā)。由于角度不同,形成了文化人類學當中“我者”“他者”概念。[2]在此,借鑒這種框架分析《臺灣腳逛大陸》:在臺灣腳眼中,作為一個他者,大陸呈現怎樣的風景?每一個鏡頭的背后都體現怎樣的價值觀差異?如何實現他者和我者的互文?
表1 臺灣地區(qū)錄制的典型旅游類電視節(jié)目
當前電視欄目名稱中主要運用比喻、夸張、通感、反復、雙關、對比、擬人、裂錦、仿詞、借代等10種修辭格。如果說江蘇衛(wèi)視靚裝頻道的《領袖時尚》是用“領袖”借代“衣服”,那么《臺灣腳逛大陸》則是用“臺灣腳”借代“臺灣人”,以眼代人,慧眼看兩岸,大眼看大中國。[3]這樣的借代都使人產生聯想,使節(jié)目形象更突出、特點更鮮明?!杜_灣腳逛大陸》節(jié)目主持人不固定,多為漂亮年輕、性感超群、活力四射的女生,抑或是高大帥氣、風流瀟灑、內涵十足的男生,他們(她們)操臺腔國語,充滿青春與活力。大陸電視臺沒有系統(tǒng)播放《臺灣腳逛大陸》的全部節(jié)目,但是各個城市、省份卻零散地引進其中涉及到本地的幾集,以起到旅游宣傳效果。[4]隨著節(jié)目的播出,在中天電視的互聯網論壇中,大陸網友留言和評論最多的是《臺灣腳逛大陸》各個單元的跟進板塊,網友灌水發(fā)帖,與熒屏互動,與臺灣腳互動。節(jié)目組到大陸拍攝時經常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協(xié)助,同時也宣傳了大陸各個城市。
中天娛樂電視臺推出《臺灣腳逛大陸》《大陸尋奇》《經典中國》等大陸系列旅游節(jié)目,其中最知名的是《臺灣腳逛大陸》。2003年11月29日《臺灣腳逛大陸》在中天娛樂電視臺首播,節(jié)目已拍攝300多集,后在互聯網視頻中上傳,供廣大網友下載。主持人以臺灣人視角介紹大陸各地山川名勝、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足跡踏遍中國大陸3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這檔節(jié)目深入挖掘中國大陸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細微之處,大陸諸多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帝王將相、平民趣事、饕餮美食,乃至遺址保護、歷史傳承、民眾生計都娓娓道來。而臺灣省陸地總面積只有約3.6萬平方公里,遠非大陸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無垠。在“臺灣腳”眼中,大陸是一片神奇的國土!他們是以他者的眼光,審視大陸:中國文化地理竟然有如此的深度和廣度?。ū?)
《臺灣腳逛大陸》關于大陸的例子舉不勝舉,每一個城市都成就他者眼中的一段傳奇。筆者試分析其中兩例:(一)在電視旅游節(jié)目《臺灣腳逛大陸》之《魅力城市哈爾濱》中,從介紹中央大街和圣索菲亞教堂的建筑開始,到介紹哈爾濱獨特的飲食文化、哈爾濱的金代歷史文化、哈爾濱的業(yè)余生活文化結束,將哈爾濱防洪紀念塔、圣索菲亞教堂、龍塔等地標恰當運用到鏡頭之中,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多個取景單元立體性呈現了哈爾濱多元文化景觀,使古香古色的名勝古跡和厚重典雅的歷史文化有效結合。觀眾在收看且不感到單調的同時又能觸摸哈爾濱的城市形象,達到“看其畫,便知其意”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歐式建筑文化、俄式餐飲文化是哈爾濱的外來文化風景,那么金上京博物館(金代文化)、依蘭縣坐井觀天遺址(北宋時期)、道外區(qū)道臺府(清朝官衙)則體現濃郁的中國風。哈爾濱極樂寺更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極樂寺的七級浮屠塔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點,塔中是拱形窗戶,不是傳統(tǒng)的方形窗戶)。(二)舊青島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迷人的歐式景致,掩蓋著德國、日本殖民者的陰影;新青島,有一片海,有一座山,有一個港口,有一片高樓,有一批品牌,有一群愛吃海鮮燒烤喝啤酒的人。隨著鏡頭漫步,傍晚海風一吹,人的骨頭酥軟,應和著大海的呼吸,作一次徹底的放松。這是何等的愜意?
在《臺灣腳逛大陸》中,每一個城市都有可圈可點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可引起臺灣同胞的無盡遐思。該片中選取的多個城市如同多個點逐漸拼接和還原了轉型時期中國的多元文化場景,共同構成大中國的文化版圖。
表2 臺灣腳鏡頭下的大陸傳奇
大陸地域遼闊,而反觀臺灣,地域狹小,兩岸都各自走了一段曲折的現代化歷程,但至今尚未統(tǒng)一。臺灣腳作為一個他者,歷史悲情油然而生,不免反思臺灣未來何去何從?!杜_灣腳逛大陸》實際上可以更好地讓臺灣民眾反思臺灣未來,同時也讓大陸民眾重新審視臺灣。當臺灣意識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的語境,便可以發(fā)揮出其對于大陸形象的“兩岸認同性”。臺灣文化是復雜、多元的,它的根屬于中華文化,但實際上是經由本地原住民、荷蘭殖民、鄭氏父親經營、清朝統(tǒng)治、日本殖民、國民黨統(tǒng)治等歷史文化混雜而成的,臺灣文化已經不完全等同于中華文化,且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臺灣受眾因此在解讀大陸形象時,會以多元的角度考慮,但總體上對于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感仍然非常強烈。例如,受訪的新聞工作者認為,《臺灣腳逛大陸》《大陸尋奇》等文化旅游節(jié)目均有較高的收視率,受眾反饋較好,新聞媒體工作者在選擇節(jié)目主題時會無形中融入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以達到與觀眾的互動與共鳴。臺灣電視新聞中包含的多元的臺灣意識能否作為語境,以及能否有效參與新聞寫作并形成與受眾的有效互動,在于其形象建構的“在地化”“政治化”和“認同化”。“在地化”和“政治化”是臺灣意識參與大陸形象建構的淺層表現,分別是臺灣意識中本土意識和政治意識的具體表現,這是臺灣意識作為“政治認同”的作用;“認同化”是臺灣意識參與大陸形象建構的深層表現,是臺灣意識作為“文化認同”所產生的作用,是形象建構的升華。三者是臺灣意識參與大陸形象建構在不同階段的差異化表現,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11]
讓我們拋開政治的偏見,正視歷史,進一步帶給兩岸民眾堅定的信念:“臺灣腳”所呈現的大陸景觀,不是“他者”的想象,而是我們共同擁有的同一個家園!當“臺灣腳”鏡頭下的大陸不再是充滿異域風情的草莽異鄉(xiāng),當觀看《臺灣腳逛大陸》的觀眾從中獲得的不再是異文化的獵奇尋古,當“他者”的空間想象轉變成“我者”的共同書寫與正視歷史,那么就會極大縮小兩岸影視界、文化界、政治界的價值觀差異。隨著兩岸的政治和解,《臺灣腳逛大陸》將不再是“他者”的空間想象,而是增加中國文化地理版圖的一個“地方”文化認同[12],《臺灣腳逛大陸》將成為中國邊疆行的一個注腳。只有求同存異,在“他者”和“我者”之間,在跨文化對話之中,在同一個中華文化生命體的內部之中,尋找到共同的文化身份和政治認同。
第一,兩岸不同的眼光?!杜_灣腳逛大陸》基本上無高端的學術講解,而是以旅游探奇眼光感受大陸,但是限于政策等原因,攝制組很難進入大陸居民鮮活的故事場景之中,缺少與大陸人深層次的心靈溝通。較之于大陸拍攝《京杭運河·兩岸行》則是另外一種模式:每一集都有一位貫穿全片的人物,采訪高端學者,也關注尋常百姓的不尋常事。[13]盡管兩岸眼光差異明顯,但是未來可以取長補短,摒棄政治偏見,誠如中國古語所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保ā吨芤住ご髠鳌罚瑑砂逗献鲗⑹且黄饷鞯奈磥?,具有共同的文化遠景。
第二,兩岸影視合作。1949年至1987年,臺灣當局阻隔兩岸的文化交流,包括禁止兩岸影視節(jié)目交流。20世紀80年代,個別臺灣記者通過香港、新加坡、美國等繞過臺灣當局的限制,輾轉來到大陸參觀訪問。后來,臺灣藝人凌風沖破禁令,得到大陸有關單位的支持,和大陸相關人員一起合作拍攝《八千里路云和月》,從此拉開了兩岸電視合作旅游節(jié)目的序幕。2000年以來,兩岸電視合作旅游節(jié)目的合作形式多樣,進行趣味性包裝,把大陸的歷史、地理、文化景觀系統(tǒng)地介紹給臺灣觀眾,讓臺灣民眾更加直觀地理解大陸和兩岸現狀。從他者的獵奇,向我者的本位關懷過渡,兩岸電視媒體通過資源共享、人員交流、傳播互通、落地播出等合作方式,不斷深化影視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獨特風格的電視藝術精品。[14]
第三,兩岸旅游合作。選修筆者《遺產旅游與文化產業(yè)》研究生課程的臺灣學生告訴我:他們來大陸之前,都對大陸充滿了無盡的想象與一定的隔膜。盡管他們的課本里與旅游導覽手冊中有諸多關于大陸的介紹,《臺灣腳逛大陸》關于北京的幾集也都看了,但是只有當他們真正用雙腳走在大陸的土地上時,才能深切的感受到這片土地是多么的廣闊與深沉?!耙郧拔也荒芾斫獯箨懢谷挥信P鋪大巴車與臥鋪火車,鄉(xiāng)間甚至還有人力計程車(俗稱蹦蹦、三輪摩的),來北京一年了,暑假出游基本上是乘坐這幾種交通工具,大陸的風光無限,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訪談樣本1,2013年12月)如果臺灣學生不僅是以《臺灣腳逛大陸》為腳本在大陸觀光,不再用“驚呼不已、大開眼界、嘆為觀止”形容大陸,而是如同走在自己家里一樣坦然自在,感受屬于自己的文化,傳承屬于自己的歷史,那么旅游就真正起到了消解兩岸政治隔閡的潤滑劑作用,傳遞著“兩岸一家親、兩岸都是中國人”的正能量。
[1]孟思.旅游節(jié)目編導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6-8.
[2]張祖群.《花木蘭》的文化地理解讀:我者、他者眼中的英雄[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4):49-52.
[3]梁艷.電視欄目名稱的文化語言學分析[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16-19.
[4]馬海江.一個趨勢的開始——評臺灣中天電視大陸題材節(jié)目[J].視聽界,2010(4):86-88.
[5]馬海江.臺灣電視媒體對大陸的報道現狀——以中天電視大陸題材節(jié)目為例[J].聲屏世界,2010(11):64-65.
[6]莊曉蓉,王勇森.臺灣媒體看青島[J].走向世界,2010(17):32-33.
[7]林麗明.海交會搭建兩岸文化旅游交流平臺[N].福建日報,2006-05-14(1).
[8]黃安.電視媒體中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12,17,26-27.
[9]陳利華.鄭成功信仰是維系兩岸的重要文化資源[J].炎黃縱橫,2012(6):10-11,9.
[10]董帥奇,賈琦,孟紅濤.發(fā)揮文化特色優(yōu)勢 強化汴臺交流合作——2013年開封市對臺工作綜述[N].開封日報,2014-01-04(1).
[11]包揚.臺灣電視新聞與大陸形象建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58.
[12]張祖群.沒有邊疆,哪有內地——《遠方的家?邊疆行》的文化地理學解讀[J].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33(1):102-106.
[13]何志華.從《京杭運河?兩岸行》拍攝看兩岸電視媒體的合作[J].東南傳播,2011(2):127-128.
[14]林潔.自然與人文元素的藝術組合[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