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松
(濟南社科院,山東 濟南 250099)
?
扁鵲里籍盧邑說新證
張華松
(濟南社科院,山東 濟南 250099)
據(jù)《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秦越人為“勃海鄭人”,此“勃?!睂嵵庚R國盧邑(故址在今濟南市長清區(qū)歸德鎮(zhèn)盧城洼)西側(cè)的古湄湖,“鄭”在盧邑之南,即齊國平陰邑(故址在今長清區(qū)孝里鎮(zhèn)東障)。扁鵲居家于齊、趙之間的“鄭”地,故而《史記》僅稱其為“勃海鄭人”。金元時期的長清鵲里(今齊河仁里集)有可能是扁鵲故里的具體所在。北魏時就已存在的盧城東扁鵲墓,也是扁鵲里籍在盧邑的一個力證。
扁鵲秦越人;盧;勃海;鄭;扁鵲墓
有關(guān)戰(zhàn)國名醫(yī)扁鵲秦越人的里籍,西漢揚雄《法言》說“扁鵲,盧人也”;東漢高誘注《戰(zhàn)國策》,稱扁鵲為“盧人,字越人”;三國吳人韋昭注《漢書》,亦認(rèn)為扁鵲是“泰山盧人也,名越人”;唐人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黃帝八十一難序》,稱扁鵲“又家于盧國,因命之曰盧醫(yī)也”。他們都認(rèn)為扁鵲里籍在齊國盧邑(盧城故址在今濟南市長清區(qū)歸德鎮(zhèn)盧城洼)。現(xiàn)代學(xué)者又列舉春秋經(jīng)傳不乏以“秦”為氏的魯國大夫,魯國西陲又有以“秦”命名的城邑,以及以扁鵲針灸行醫(yī)為題材的漢畫像石刻只見于山東等史實,作為扁鵲之“姓秦氏”乃山東舊族、扁鵲里籍為齊地盧邑的旁證①劉敦愿:《漢畫像石中的針灸圖》,《文物》,1972年第6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扁鵲盧人說似乎并未得到世人普遍的認(rèn)可和接受,比如白壽彝先生任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就明確寫道,扁鵲為“勃海鄚州(今河北任邱縣)人”②白壽彝:《中國通史》修訂本第四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9頁。。
“勃海鄚州”說的首倡者是晉人徐廣。原來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開篇就說:“扁鵲者,勃??む嵢艘?。”傳中扁鵲又自稱:“臣,齊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鄭?!币驖h代勃海郡并無“鄭”,倒有個“鄚”的地名,鄚、鄭(鄭)字形相近,于是徐廣就大膽假設(shè):“‘鄭’當(dāng)為‘鄚’。 鄚,縣名,今屬河間?!蹦铣瘎⑺闻狁棥都狻?、唐人司馬貞《索隱》人云亦云,都沿襲了徐廣的謬說。這就是扁鵲里籍“勃海鄚州”說、亦即今河北任邱說的由來。扁鵲鄚人說,是缺少根據(jù)的一個假說,不足采信。但是對于《史記》“扁鵲者,勃??む嵢恕边@句關(guān)鍵性文字,主張扁鵲里籍盧邑說者,一般又都避而不談,即便偶有談及,也是牽強地將“勃?!弊鳛辇R國的代稱,而“鄭”的地名又很難予以落實,故而不能取信于人。為此,我們撰作此文,作為扁鵲里籍盧邑說之新證。
《史記》替春秋戰(zhàn)國人立傳,籍貫一般籠統(tǒng)地以先秦國別標(biāo)示,寫作“齊人”或“楚人”等,很少用漢代的政區(qū)去追述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妒酚洝贰氨怡o者,勃??む嵢艘病保浴安?ぁ睘楸怡o的郡望,原本就令人生疑。再看傳中扁鵲“夫子自道”:“臣,齊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鄭?!薄安!眱勺值暮竺娌]有一個“郡”字。司馬遷根據(jù)扁鵲自述來記扁鵲的籍貫,于“勃?!敝笠膊辉撚幸粋€“郡”字。所以早就有學(xué)者斷言,《史記》“勃海郡”的“郡”字應(yīng)是后人傳抄過程中誤入的,并找到了版本上的有力證據(jù):“《太平御覽》卷七二一采《扁鵲傳》就沒有‘郡’字。日本丹波元簡據(jù)彼邦流傳的宋本《太平御覽》也沒有‘郡’字。……沒有‘郡’字,傳首的‘勃?!蛡髦械摹R勃?!耆y(tǒng)一了?!?盧南喬:《扁鵲年代、名、籍辨證》,盧南喬:《山東古代科技人物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版,第48頁。
扁鵲為“勃?!比?,而非“勃??ぁ比?。但是,我們所要強調(diào)的是,此勃海,并非今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此“勃?!本驮诒R邑附近。
有關(guān)“?!钡尼屃x,《說文》云:“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惫痧ァ墩f文解字義證》曰:“《廣雅》:海,晦也。《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渡袝检`曜》: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边@是說,凡屬眾流所歸的一眼望不到邊的大水,皆可以“?!毕喾Q。而稽考文獻(xiàn)古籍,在盧城之西,古濟水流經(jīng)之地,的確曾有一片“?!?,其在中古稱“湄湖”。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濟水》記濟水流經(jīng)平陰城(故址在今長清孝里東障)西,然后,“濟水右迤,遏為湄湖,方四十余里”。又于垣苗城之后,寫道,“濟水東北,與湄溝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濟”。 按,湄湖在唐宋時稱作“湄溝泊”,唐《元和郡縣圖志》卷十“齊州·長清縣”訛作“淯溝泊”,稱淯溝泊在長清縣城西南五里*按當(dāng)時長清縣城在升城,升城,據(jù)《水經(jīng)注·濟水》所述,在盧縣故城東北,也即今歸德鎮(zhèn)盧城洼東北方向。,“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生焉,數(shù)州取給”。北宋《太平寰宇記》所記同此。從地理形勢上看,今長清孝里、歸德兩鎮(zhèn)瀕河之平原洼地,以及黃河以西東阿縣牛角店鎮(zhèn)和齊河縣馬集鄉(xiāng)、趙官鎮(zhèn)、胡官屯鎮(zhèn),中古時代都在湄湖的湖區(qū)之內(nèi)。至于上古時的湄湖,湖區(qū)想必更大,西界大約在今齊河西境的仁里集,甚至在齊河與茌平交境線附近,因為在此南北一線的東面,迄今沒有發(fā)現(xiàn)早于唐代的文化遺址。
有關(guān)“湄湖”的得名,《水經(jīng)注》引《爾雅》:“水草交曰湄?!庇忠夺屆罚骸颁兀家?,臨水如眉臨目也?!贝艘会屃x,實在不足為訓(xùn)。我們認(rèn)為,“湄”之名,緣于“?!?,因為湄、海二字,古音相通。
上古湄湖喚作“?!保C據(jù)來自于殷末帝乙或帝辛十年征夷方(人方)的卜辭記錄。
陳夢家先生曾根據(jù)殷墟卜辭整理成《正人方歷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56年版。,表中,商王有一段行程是:
十月乙酉在香;
丁亥在噩;
海支為地名,次為駐軍之地。也就是說,在香邑(長清窯頭灰山遺址)西南方向,晚商時有地名“海支”。商王順濟水漂流而下,據(jù)上揭《殷末十年征夷方取道濟水考》的測算,在這一區(qū)段平均日行15里,海支至香為兩天的行程,共計30里,那么海支就應(yīng)在古湄湖的岸邊。由于商王征夷方歸程取道陸路,曾駐足于湄湖東岸的異,那么海支很有可能在湄湖西岸。
“海支”顯然因“海”而得名,那么,晚商時盧故城以西有一片稱作“?!钡乃?,就是中古的湄湖,似乎可以肯定?,F(xiàn)在的問題是,這片“海”在上古時是否稱“勃?!蹦??答案也應(yīng)該是肯定的。
眾所周知,商族發(fā)跡于亳,最初的國號也叫亳。因早期商族不常厥邑,步履所及,往往用“亳”來命名新遷之地。亳,也寫作博、薄、勃、蕃、布、濮、般等,以聲類韻部求之,皆“亳”的同音假借字或一音之轉(zhuǎn)?!百瘛比艟徸x之,便是“薄姑”、“蒲姑”、“蒲吾”、“番吾”。商族輾轉(zhuǎn)遷移之“亳”,文獻(xiàn)可考者,主要分布在商族發(fā)源地的河北中南部,以及古濟水流域。八十多年前,傅斯年先生就曾明確指出:
蒲姑、博、薄、亳等地之分配,實沿濟水兩岸而逆流上行。試將此數(shù)地求之于地圖上,則見其皆在濟水故道之兩岸。薄姑至于蒙亳皆如此。到西亳、南亳方離開濟水之兩岸,但去濟水流域仍不遠(yuǎn)。大凡一切荒古時代的都邑,不論在哪一州,多是在河岸上。一因取水的供給,二因交通的便利。濟水必是商代一個最重要的交通河流。*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民族與中國古代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頁。
當(dāng)然,蒲姑、博、薄、亳等地之分配,是沿濟水兩岸而逆流上行,還是順流下行,還有可商榷的余地,不過古濟水兩岸是這些地名的一個主要分布帶,卻是不爭的事實。
商族不僅以“亳”命名城邑,亦用來命名河流,所謂博水、濮水、蒲水皆是。當(dāng)然用來稱呼一片大水時,便是“勃海”了。在商代,勃海固然可以指今渤海,但是也可以指與商族的生活和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的重要湖泊。
經(jīng)研究,巨野澤古名“勃?!?,這個古名一直沿用到漢初?!妒酚洝ず忧吩疲骸敖裉熳釉庵卸記Q于瓠子,東南注巨野,通于淮泗?!薄稘h書·武帝記》說是“元光三年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入勃海?!眱晌膶φ?,可知這個勃海是巨野。另外《山海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淮南子·地形訓(xùn)》所稱“勃?!?,也都是巨野澤*何幼琦:《海經(jīng)新探》,《歷史研究》,1985年第2期。。因商族和商朝的關(guān)系,巨野澤可以稱作勃海,那么距離巨野澤不遠(yuǎn)的湄湖,其有勃海之稱,實不足怪?!对娊?jīng)·商頌·長發(fā)》:“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左傳·定公四年》:“取于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蒐。”相土為商族始祖契之孫,相土之時商人已有東西二都,自鄭玄以下至王國維,皆主張相土的東都就在泰山腳下。那么,“海外有截”之“?!?,肯定不是指今日的渤(勃)海,而是指濟水流經(jīng)的渤海,不僅可以指巨野澤,也可以指湄湖。
殷商時,湄湖之稱“勃?!?,是因為湄湖西岸是商族的一個重要的活動區(qū)域,那里也有一個稱作“亳”的有商人宗廟先君之主的重要城邑。
茌平縣東南隅的樂平鋪鎮(zhèn)土城村,東距齊河縣仁里集僅12公里,殷商時大約就處在古湄湖西岸,那里有一處陽城故址,北魏(后魏)茌平縣治此?!端?jīng)注·河水五》:
河水又徑楊墟縣之故城東,俗猶謂是城曰陽城矣。河水又徑茌平城東,城內(nèi)有故臺,世謂之時平城,非也,蓋茌、時音相近耳。
葉圭綬《續(xù)山東考古錄》卷之四“東昌府·茌平縣”:
后魏茌平縣故城在東□□里,一曰時平城,一曰鼓城,一曰布鼓城,一曰博固城?!吹涝环Q此為故城,即后魏縣治矣。《魏志》茌平治鼓城。《寰宇記》聊城縣‘博固城,《隋圖經(jīng)》云:或謂之布鼓城,即石勒時筑,在大河之曲?!?dāng)在(茌平)縣東、長清西?!蛞詾榧础稇?zhàn)國策》‘齊必效鼓’之鼓邑,不知是否?《長清志》稱在其縣西,即此城也。
山東省境內(nèi),茌平古地理一向號稱難考,誠如葉圭綬氏所言,“沿革之難稽,古跡之俱盡,百五州縣中,茌平居首矣”。樂平鋪的陽城故址,是否就是《水經(jīng)注》中的陽城,陽城與鼓城,是一城二名,還是各為一城,都值得進(jìn)一步考證,但是中古時期陽城、鼓城都在此附近,還是可以肯定的。陽城,在漢朝為楊墟縣城?!皸睢迸c“商”,一音之轉(zhuǎn),“楊墟”其實就是“商墟”,說明這里在殷商時曾是號稱“商”的眾多城邑中的一個。至于“鼓城”,顯然是“博固城”、“布鼓城”的省稱,而博固、布鼓,一如“薄姑”、“蒲姑”、“蒲吾”、“番吾”,俱為“亳”之緩讀。由此看,殷商時這里也應(yīng)當(dāng)有個亳邑。
那么在考古學(xué)上是否也能得到一些佐證呢?我們只需看看在陽城故址周圍幾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的殷商文化遺址或含有殷商文化的早期遺址,見于《中國文物地圖集·山東分冊》,就有教場鋪、梁莊、前王屯、腰莊、南陳、東一甲、十里鋪、李孝堂、馬家坊、韓王、大劉莊、辛戴張、臺子高、崔莊等等,遺址分布之密集,實在令人震驚。因此可以肯定,這一帶在殷商時期必是殷商王朝在東方的一個統(tǒng)治中心,有商邑,有亳邑,實在不足為奇。既然有亳邑在此,亳邑東側(cè)那片濟水縱貫其間的湖泊——中古的湄湖,其在商代乃至周代喚作“勃(亳)?!保蝗缇抟皾芍畣咀鳌安!保簿褪乔槔碇械氖铝?。
總之,盧城以西的古湄湖,殷商時喚作“勃海”,是無可懷疑的?!吨芏Y·夏官司馬·職方氏》:“河?xùn)|曰兗州,其山鎮(zhèn)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在周代,古湄湖可能又名“盧維”,但是“勃?!钡墓琶]有廢掉,而是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戰(zhàn)國之世。由于它是盧地最重要的地理標(biāo)志,故而扁鵲要自稱“勃?!比肆?。
《史記》稱扁鵲為“鄭人”,扁鵲自稱“家在于鄭”,為此人們一般認(rèn)為扁鵲曾長時間定居于河南的鄭,而稱“鄭人”。在1985年9月23日至25日于長清縣召開的扁鵲(秦越人)里籍論證會上,與會專家學(xué)者則一致認(rèn)為《史記》所謂扁鵲“家在于鄭”之“鄭”,當(dāng)為齊國地名(非鄭國),具體地望待考*史蘭華,張在同主編:《扁鵲、倉公、王叔和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頁。。這個推測是有道理的?,F(xiàn)在,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上古盧邑附近確有地名為“鄭”,其與中原作為國名的“鄭”,別是二地。
我們知道,鄭國開國之君鄭桓公友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8年)始封于鄭(今陜西華縣)。不久,鄭國東遷,立國于“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即今河南鄭州(一說在新鄭)。然而鄭之得名,遠(yuǎn)早于鄭桓公之時。殷墟卜辭有“奠”、“侯奠”、“北奠”、“南奠”、“奠師”、“多奠”、“云奠”,“奠”作為地名,便是“鄭(鄭)”。鄭原是殷商王室支裔的大族,據(jù)研究,其最初立國于今河南鄭州的“鄭父之丘”, 商代,鄭族已開始散處各地。周滅商之后,鄭人作為殷商遺民被迫繼續(xù)外遷,因此見諸金文及早期文獻(xiàn),又有鄭、鄭伯、鄭姬、鄭宮、鄭田、南鄭、西鄭、鄭(奠)虢、鄭邢(奠井)等等名目,進(jìn)一步證明鄭之名早在鄭桓公受封之前就已存在*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柒《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商周時期,名“鄭”之地,所在多有,其中就有一“鄭”在今濟南長清境內(nèi)。
殷末十年商王遠(yuǎn)征夷方,返程中,三月辛亥,由香步于異。在《殷末十年征夷方取道濟水考》一文中,我們已經(jīng)考知,香在今長清老城西南郊窯頭灰山遺址,異在今長清歸德前平、小屯一帶。商王在異駐留了兩天之后,于甲寅日,從異步于□。一日行程,□大約在今長清孝里鎮(zhèn)境內(nèi)。孝里鎮(zhèn)南四里的東障片區(qū),有一處張營遺址,原本是一片高臺地,可能是一片古墓地,那里曾出土有商代的青銅爵等器物。異的下一站□應(yīng)該就在東障一帶。
陳夢家《正人方歷程》有關(guān)商王“甲寅,在異,步于□”的這條歷程記錄,來自《英》2565,因?qū)贇堔o,“異”之下一站,知有其地,不知其地的具體名稱。近讀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引門藝《黃組卜辭補綴》,始知這個地名為“奠”*孫亞冰,林歡:《商代地理與方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385頁。:
甲寅卜,在異,貞今日王步[于]奠,亡災(zāi)。
乙[卯卜],在奠,貞王田師東,[往]來亡災(zāi)。茲御。獲鹿六,□□十。
此“奠”為地名,顯然就是“鄭”。商王在鄭住了一天兩夜,期間還曾去“師東”——“師”之東田獵,收獲頗豐。“師”,大概就是《左傳》襄公十八年的“邿”(詳后)。晚商今長清孝里東障一帶有地名為“鄭”,是可以肯定的。商王丙辰離開鄭,繼續(xù)他的歸程,17天之后,也就是四月癸酉,到達(dá)了“云奠河邑”。這是歸程所經(jīng)過的第二個名為“奠”的地方,這個鄭應(yīng)該在殷商都城大邑商(今河南安陽)附近。
東障位于古濟水、今黃河的東岸,在春秋戰(zhàn)國時是齊國西陲重鎮(zhèn)平陰邑的所在地。平陰一名,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八年》(前555年):“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薄捌疥帯币幻容^晚出,我們推測,進(jìn)入春秋以后,東障仍是殷裔鄭人的一個聚居地,“鄭”作為平陰的古名,在當(dāng)?shù)厝四抢镆恢钡靡员A艉褪褂谩?/p>
據(jù)陳槃先生的考證和研究,西周末年鄭桓公之能由陜西之鄭,順利地東遷至河南之鄭,并于周平王二年、四年,輕易滅掉虢、鄶二國,成為東周初年王室最倚重的諸侯,“亦即由于桓公頗掌握陜西、河南之鄭人故”,深得作為殷商遺民的鄭人的愛戴和支持*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柒《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我們再來看東周初年,鄭國對于今長清東障一帶似乎頗感興趣,大概也是有緣由的?!蹲髠鳌る[公三年》(前720年)記載:“冬,齊、鄭盟于石門,尋盧之盟也?!笔T在東障西南十余里。齊鄭石門之會,是在重修昔年“盧之盟”的舊好。杜預(yù)注:“盧盟在《春秋》前?!卑础督癖局駮o(jì)年》“(周平王)三年,齊人滅祝?!弊<醋0?,在盧東北四十里,即商王征夷方往返都曾經(jīng)過的噩(今濟南槐陰古城村)。齊國只有滅祝,才有可能與鄭國舉行盧之會,則盧之會必在齊滅祝之后。東周初年,鄭國遷國于河南未久,就同剛剛占領(lǐng)濟右走廊的齊國連續(xù)舉行盧之會、石門之會,其間必與殷商遺民鄭人聚居于平陰邑有關(guān)。
商族人擅長經(jīng)商,故而后世業(yè)商者稱“商人”。商亡,殷商遺民依然固守著“肇牽車牛遠(yuǎn)服賈”的傳統(tǒng),而西周末年鄭桓公率領(lǐng)鄭國公室東遷,之所以能順利地立國于河南,據(jù)《左傳·昭公十六年》載鄭子產(chǎn)“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云云的追述,正是因為他們獲得了當(dāng)?shù)厣倘恕笊踢z民鄭人的支持。春秋鄭國商人之聞名于世,又是盡人皆知的事實。那么,我們再來看春秋時的平陰邑,也是商人輩出之地?!蛾套哟呵铩るs下》載:“景公祿晏子以平陰與稿邑反市者十一社,晏子辭。”社即“書社”,齊國最基層社會組織單位。25家為1社,11社就是275家。景公要賞賜晏子的這275家,都屬于“反市者”。反市者,就是指販買販賣的商人。平陰與槀邑兩地的“反市者”共275家,以一半計算,平陰一地的“反市者”就多達(dá)130多家,可見當(dāng)時平陰邑商業(yè)之盛。考古調(diào)查證明,在古平陰城南側(cè),分布著春秋晚期至西漢時期的大型手工作坊遺址,僅暴露出的部分,面積就有10萬多平方米,也可佐證當(dāng)年平陰工商業(yè)的繁榮。
總之不論如何,今孝里東障一帶,殷商時是殷裔鄭人的一個聚居地,故而地名為“鄭”。進(jìn)入春秋戰(zhàn)國,雖然齊國在此建置平陰邑,不過民間仍沿用“鄭”的舊名。此地毗鄰盧邑,且地處濟右走廊——齊國出入中原的交通要道之上,盧人扁鵲長住此地行醫(yī),故其自稱“家在于鄭”。這應(yīng)該是目前有關(guān)扁鵲“家在于鄭”的最近乎事實的解釋。
最后,再就“東障”一名的緣起,稍作考論,對“鄭”在今日東障的結(jié)論或許有所裨益。
考“東障”之名,古已有之,或許早自隋朝立平陰縣于榆山(今平陰縣治所在),此后人們就用“東障”來指稱古平陰了。至于“東障”的得名,或以為是由于東障位于古濟水東岸,東障南側(cè)又有古齊長城障塞的緣故。東障又寫作“東張”,也有人說張、王乃東張土著大姓,故名“東張”。我們推測“東障”一名,可能同“鄭”等商族人聚居于此有關(guān)。東障在明清乃至民國年間,一直隸屬于肥城縣,而肥城縣地上古時是商族的一個重要聚居地,這是以前我們所不曾注意的。光緒《肥城縣志》卷十“雜記”:“城西北三里曰喬家莊,光緒二年有農(nóng)人鋤地得銅器四,文曰:‘商邱叔作其旅簠,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r(nóng)人不識,黠者市之,販于濟南,得重價焉?!痹诜食且詵|不遠(yuǎn)的泰安道朗龍門口水庫,1960年也出土有銘文相同的兩件“商邱叔簠”*王恩田:《人方位置與征人方路線新證》,王尹成主編:《杞文化與新泰》,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年版,第554頁。。另外,肥城的肥河又名“康河”,肥城龍莊、平陰斗祭臺都有古墓“康王墓”,“商”“康”一音之轉(zhuǎn)。凡此都表明濟東的東障及毗鄰的今肥城、平陰一帶,的確是殷商的重鎮(zhèn),與茌平之“商”隔水相望,則此東障喚作“東商”,實有可能。先秦時代,“商”“章”二字通假,故“東商”可以寫作“東章”,訛作“東障”。
自從齊國于春秋前期滅祝、滅譚,控制了濟右走廊之后,就不斷越過濟水向西蠶食衛(wèi)國的領(lǐng)土,所以到了春秋后期齊景公的時候,今聊城以東就被納入了齊國版圖*《左傳·昭公二十年》齊景公謂晏子語:“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為人多矣?!薄柡蠼K戰(zhàn)國之世,齊、趙兩國大致就以黃河或清河為界*《漢書·溝洫志》載王橫言:“齊與趙、魏以河為竟(境)”。,河之東、濟之西的今聊城地區(qū),大部分時間內(nèi)都是齊國的地盤。不過也有例外。
齊宣公五十一年(前405年),趙、魏、韓三晉聯(lián)軍于龍澤(即雷澤,故址在今鄄城鄆城之間)大敗齊軍。次年(前404年),趙烈侯、韓景侯以及魏將翟角共同率領(lǐng)三晉聯(lián)軍攻陷濟右巨防(齊長城,在孝里東障南側(cè),今遺址猶存),并占領(lǐng)了平陰城,俘獲了齊宣公。此役,今本《竹書紀(jì)年》以及1928年河南洛陽金村戰(zhàn)國初年韓國墓地出土的羌編鐘銘文都有記載*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jì)年輯證》附錄王國維《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78頁?!妒暇庣娿憽芳翱坚?,見《徐仲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210—216頁。銘文記戰(zhàn)役經(jīng)過,大意是說:二十二年,韓將羌造劍,跟隨韓國君主征秦征齊,攻入長城,先會師于平陰,然后挺進(jìn)寺力,武力奪取楚京。寺力、楚京,俱在古平陰附近,詳見本文第四節(jié)。。
又據(jù)《史記·田齊世家》記載,齊威王九年(前348年),齊國“起兵西擊趙、魏,敗魏于濁澤而圍惠王?;萃跽埆I(xiàn)觀以和解,趙人歸我長城?!?濟右平陰一帶長城的失守,當(dāng)發(fā)生在齊威王即位前后?!妒酚洝ぺw世家》記載,趙成侯五年(前370年),趙國攻打齊國,兵鋒直抵鄄城。 “九年,與齊戰(zhàn)阿下。十年,攻衛(wèi),去鄄?!迥?,助魏攻齊”。大概正是此時或稍后不久,趙軍攻占了齊國西南境長城。趙國占領(lǐng)古平陰一帶齊長城,時間可能長達(dá)十年之久。
《史記·趙世家》:趙肅侯六年(前344年),“攻齊,拔高唐?!备咛茷辇R國西陲戰(zhàn)略重鎮(zhèn),高唐失陷,濟水以西地區(qū)自然要一度歸屬趙國了。
齊湣王十七年(前284年),樂毅統(tǒng)率燕、秦、韓、趙、魏五國之兵伐齊,于濟水以西大敗齊軍。隨后燕軍渡過濟水,一路凱歌高奏,占領(lǐng)齊都臨淄。趙國則乘機占領(lǐng)了齊國在濟水兩岸的大片領(lǐng)土。齊襄王五年(前279),田單率領(lǐng)齊人反攻,一舉收復(fù)七十多座城邑,趙國仍然占領(lǐng)著原屬于齊國的“濟東三城合盧、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戰(zhàn)國策·趙策四》),大約在齊襄王十九年(前265年)才歸還齊國。由此看來,趙國這次占據(jù)今長清古濟水兩岸為時二十年之久。
總之,戰(zhàn)國之世,濟水兩岸尤其濟西之地,趙國曾數(shù)度占有?!妒酚洝贩Q扁鵲“為醫(yī)或在齊,或在趙”,對于這一句話,我們當(dāng)然可以釋讀為:扁鵲行醫(yī),經(jīng)常來往于齊、趙兩國之間,但是更可以釋讀為:扁鵲故里盧邑以及“家在于鄭”的鄭地,有時地屬齊國,有時地屬趙國。正因為扁鵲居于齊、趙之間,所以《史記》為扁鵲立傳,開篇既不稱他是齊人,又不稱他是趙人,僅稱其為“勃海鄭人”。
齊國盧邑故址在今長清歸德西南盧城洼,古今無異詞。那么,春秋戰(zhàn)國盧邑的轄地究竟有多大呢?《左傳·襄公十八年》十一月,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lián)軍進(jìn)占平陰之后,兵分三路圍攻京茲、邿、盧。京茲,應(yīng)該就是上文提到的戰(zhàn)國初年編鐘銘文中的“楚京”。《后漢書·郡國志》“盧縣”條下“有景茲山”,注引杜預(yù)曰“在縣東南”。是知京茲邑在景茲山下,大致方位應(yīng)在今長清東南境,今長清雙泉學(xué)城的城子頂古城遺址或即其地。邿,應(yīng)該就是編鐘銘文中的“寺力”。邿,杜預(yù)注“平陰西有邿山”,可能有誤,因為今東障以西并無山丘。邿山應(yīng)在東障東北方向,因為在長清五峰山以南的仙人臺有已被考古發(fā)掘的西周春秋邿國貴族墓群。盧邑東南有京茲邑,東面有邿邑,那么盧邑在濟水以東的轄地就僅限于長清歸德以及長清城區(qū)了。所以我們推測,盧邑轄地主要在古濟水以西。后世政區(qū)的疆域,很大程度上沿襲先秦固有的城邑分野。漢魏至隋唐近千年間,盧縣在濟水以西都有大片轄地,甚至盧縣縣城也長期在濟水以西的今茌平縣境內(nèi);盧縣建置被撤銷以后,原屬盧縣的濟西轄地歸屬于長清縣。長清縣轄有濟西之地,這一狀況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jì)中葉。要之,先秦時的盧邑,濟西有其轄地。
那么,扁鵲既為盧人,其故里在濟西,也就實有其可能。
濟西平原,地勢低洼,屢屢遭到水患的侵?jǐn)_,滄海桑田,歷史上城邑聚落沉淪于地下者不勝計數(shù)。不過有一個古地名對我們考證扁鵲故里所在,卻十分重要,這就是“鵲里”。元初被蒙古政權(quán)封為漢人“四大世侯”之一的長清人嚴(yán)實(字武叔),就出生在鵲里,死后也葬于鵲里。《元好問全集》卷二十六《東平行臺嚴(yán)公神道碑》明言:嚴(yán)實“葬于鵲里之新塋”。道光《濟南府志》卷十八《祠祀·長清縣》:“嚴(yán)公祠,在縣西五十里,祀元魯國公嚴(yán)實?!?/p>
鵲里,今為德州市齊河縣西南境的仁里集。至于鵲里如何改名仁里,康熙十一年《長清縣志》的幾條資料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
卷二《建置志·屬署》:“鵲里遞運所,在縣治西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大使何本建,員革后改為公館?!?/p>
卷二《建置志·郵鋪》:正西茌平路,有野鵲窩鋪,距長清城五十里。
卷五《賦役志·里社》:“按長清舊籍,洪武中所置里甲,多元末土著。永樂間,詔徙直隸川陜等處民占籍清邑,分隸各倉里屯?!蔽鱾}有野鵲窩保。
由“鵲里遞運所”的建置,可以知道,明洪武二十六年仍有鵲里之名??墒堑搅撕髞恚谷桓淖鳌耙谤o窩保(鋪)”了。難道鵲里本名野鵲窩,鵲里為野鵲窩的別名?答案是否定的。齊河縣情網(wǎng)上有一篇《野鵲窩的傳說》,上面說:“在齊河縣西南部,有一個集鎮(zhèn),叫仁里集,是方圓一二十里的中心村鎮(zhèn)。仁里集曾名野鵲窩,傳說,天下只有兩個叫野鵲窩的村,一個是山西的野鵲窩,一個是山東的野鵲窩。明朝嘉靖年前,山西野鵲窩的移民來到現(xiàn)今野鵲窩這個地方,見水豐草茂,木秀林蔥,成群的野鵲飛逐嬉戲,搭窩棲息,不禁觸景生情,想起山西老家的野鵲窩,遂在此聚集而居,命此村名為野鵲窩,以示不忘故地之意。后來,附近一帶的人們離家外出幾十里或更遠(yuǎn),都說家是野鵲窩的。”可見齊河“野鵲窩”的傳說,起因于明嘉靖年間的移民。明初以后,山東尤其魯西的外來移民大多來自山西,即民間所謂的“問咱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崩哮?,即烏鴉,在民間信仰中為不祥之鳥,故而“老鴰窩”或改作“老鸛窩”或“喜鵲窩”。移民來到鵲里,不知“鵲里”一名的本義,于是就改稱“野鵲窩”了。總之,先有地名“鵲里”,后有地名“野鵲窩”。
齊河野鵲窩改名為“仁里集”,是清末的事。有關(guān)“仁里集”一名的來歷,齊河縣情網(wǎng)上說:“仁里物阜民豐,人民熱情好客。清末年間,民間貿(mào)易活躍,商賈云集,故為仁里集?!眱H僅因此就改名為“仁里”,這一說法實在勉強。
因此,我們做一大膽的設(shè)想,無論是鵲里,還是仁里,其得名皆有可能與扁鵲有關(guān)。因扁鵲故里在此,故名鵲里;因醫(yī)為仁者之事,扁鵲故里故稱仁里。
盧人扁鵲故里有可能就在鵲里,也就是今天的仁里集。
仁里集以東,我們說過迄今沒有發(fā)現(xiàn)早于唐代的文化遺址,推測春秋戰(zhàn)國時其正位處湄湖的西岸。仁里集西10里,即今齊河與茌平交界線西側(cè),是早期文化遺址的密集分布帶,除了上文提到的14處遺址之外,還有縣城西側(cè)著名的尚莊遺址,以及縣東北境的望魯?shù)?、楊官屯遺址,縣南境的遲橋、高垣墻遺址。茌平縣南接?xùn)|阿縣,東阿縣的早期文化遺址集中分布在縣境中部,主要有香山、鄧廟、魏莊、冢子、王宗湯、前趙、王集、青冢子等遺址。東阿縣西南毗鄰陽谷縣,陽谷縣早期遺址集中分布在縣境東部和東南部,主要有皇姑冢、景陽岡遺址、黑堌堆、紅堌堆、黑土坑、王莊、阿城等。
以上三縣文化遺址都位于古濟水西側(cè),集中分布在從西南向東北呈條狀帶的低緩岡阜、坡地和堌堆上,絕大部分遺址的年代,上起史前龍山時代,甚至是大汶口時代,向下延伸到春秋戰(zhàn)國甚至秦漢時期。仁里集就位于這個古文化遺址分布帶的東側(cè),如果我們以上的推想成立,扁鵲故里在仁里集,那么這條異常發(fā)達(dá)的古文化帶的存在,便可以為我們的推想提供一種有力的支持。因為,很顯然,若無深厚的文化土壤,扁鵲的誕生則難以想象。
按照《史記》本傳的記載,扁鵲行醫(yī)的最后一站是秦國,秦國太醫(y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遂派刺客刺殺了扁鵲。
扁鵲墓,自古至今,見于記載,全國共有十處:
1、山東長清古盧城東?!队详栯s俎》前集卷之七:“盧城之東有扁鵲冢,云魏時針?biāo)幹?,以卮臘禱之,所謂盧醫(yī)也?!?/p>
2、長清靈巖山,見《山東河南二省古物調(diào)查表》。
3、山東歷城,位于鵲山西麓(今屬濟南市天橋區(qū)),有康熙三年鹽運司商人張文茂立石,上刻“春秋盧醫(yī)扁鵲墓”。
4、河北任丘,見《畿輔通志》卷一百七十。
5、河北朝城,《大清一統(tǒng)志》卷十二“河間府”:“按《元和志》,冢在朝城縣羅城西北隅?!?/p>
6、河南開封,《醫(yī)乘》卷上:“扁鵲墓在閶閭門外西北菩提東。原在子城內(nèi),唐元和十五年,宣武節(jié)度使張宏靖徙葬于此?!?/p>
7、河南湯陰,始見載于南宋(范成大《攬轡錄》、樓鑰《北行日錄》)。
8、山西永濟,墓在清華鎮(zhèn)(固市)東,墓碑有“大觀元年”字樣。
9、陜西臨潼,《臨潼縣志》:“扁鵲墓在縣東北三十里?!?/p>
10、陜西咸陽,《畿輔通志》卷一百七十“古跡·陵墓六”:“按諸書所記扁鵲墓凡五處。扁鵲為秦太醫(yī)令所刺殺,則《咸陽記》言冢在城東者為然矣。任丘之冢,殆因《史記》‘鄭人’之文而偽托者?!?/p>
以上十處扁鵲墓,以盧城東的扁鵲墓最為古老,起碼北魏時就已存在,且從當(dāng)時醫(yī)生每年都用酒肉祭禱于墓前的情形看,也得到世人廣泛的認(rèn)同。扁鵲墓應(yīng)以此處為真。這也是扁鵲故里在盧邑的一個力證。
《史記》中,扁鵲為虢太子治病,給他作助手的是他的弟子子陽和子豹。在漢代其他典籍中,協(xié)助扁鵲為虢太子治病的弟子還有幾個,比如《韓詩外傳》、《說苑》都說,當(dāng)時“子同捧藥,子陽灸陽,子游按磨,子儀反神,子越扶形”。其中,子同或作子容,子儀或作陽儀。總之,扁鵲門下有很多弟子。我們推想,正是這些隨從的弟子護(hù)送扁鵲靈柩返回故鄉(xiāng),入土為安的。
在濟南地區(qū),扁鵲遺跡還集中分布在濟南城北郊的藥山、鵲山一帶。
藥山位于古濟水之南,山上舊時盛產(chǎn)陽起石,據(jù)傳扁鵲曾采藥于此,故稱藥山。鵲山位于古濟水之北,據(jù)傳因扁鵲在此煉藥而得名。過去鵲山上有扁鵲祠。鵲山西麓扁鵲冢,高約二米,冢前碑碣上鐫刻“春秋盧醫(yī)扁鵲墓”,下書:“大清康熙三年鹽運司商人張文茂立石?!本蛡魇牢墨I(xiàn)看,鵲山與扁鵲關(guān)系的認(rèn)定,至遲始自北宋,北宋齊州知州曾鞏泛舟北湖(鵲山湖)以及陳師道登臨鵲山的詩文作品就是明證。
鵲山、藥山距離盧邑不過百里之遙,況且又是由盧邑往返于齊都臨淄的水陸必經(jīng)之地,當(dāng)年扁鵲行醫(yī)于此,采藥于此,實有可能。而這也正是古人附會扁鵲葬于此的原因和背景。
[責(zé)任編輯:王 戎]
張華松(1962- ),男,濟南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K231
A
1003-8353(2015)07-0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