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丹
(閩清縣白樟鎮(zhèn)中心小學,福建 福州 350804)
當前,在習作的教與學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師“怕教作文”,學生“難寫作文”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能正確認識和理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對此,本研究主要聚焦在兩方面:一是正確認識讀與寫的內涵。讀——小語課本中的文章絕大多數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提供了規(guī)范而又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材料與習作實踐范例;寫——“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1]二是正確整合讀與寫的教學,“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教師要借助教材舉一反三,練就閱作與寫作……”[2]
誠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目的,讀能導寫,讀能促寫,讀與寫要有機結合。那如何借助教材文本,切實練就學生習作技能?
“題好一半文”。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對所讀文章題目細細解讀揣摩,那學生在獨立審題與擬題時就有章可循。為此,我們可以將課文題目進行比較歸類,讓學生發(fā)現并總結出擬題的規(guī)律。如,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后,很容易發(fā)現這些課文都是以景物或景觀擬題的。學《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爬天都峰》等課文,發(fā)現這些課文題目是以事件的內容擬題。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狼牙山五壯士》《詹天佑》等課文后,發(fā)現這些課文是以人物姓名作為課題。再者,有的課文課題還運用了修辭手法來擬題,如,《鳥的天堂》的課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擬題,把大榕樹比作鳥的天堂,形象生動;《蟋蟀的住宅》的課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擬題,表現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
這樣經常對課題揣摩歸類讀解,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學到各種作文擬題的方法,為日后習作審題與擬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學生在寫一處景物類文章時,就能將學到的擬題方法綜合活用,擬為《我家的搖錢樹——果園》等。
小學生習作的過程就是從模仿到創(chuàng)寫。課本中許多的篇章語言都能成為學生“學寫”的范例,我們要根據學段目標,充分借助教材文本,把準仿寫的訓練點,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引導學生從中習得寫作技巧。
1.讀解及仿寫完整句。第一學段主要側重引導學生對完整句的讀解仿寫,為日后的習作打基礎。如《王冕學畫》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句子:“一個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邊放牛。”這個句式里的四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很完整,在此處可引導學生觀察周邊人的行為,并用什么時間?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四要素來進行說寫訓練。
2.讀解及仿寫結構段。小語課文中有很多的典型構段方式,常見的有總分式、轉折式、承接式、并列式、遞進式、因果式等。這些段式為學生寫好段落提供很好的實例。如,《貓》一文中的第一自然:“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边@段文字先總寫貓性格古怪,而后列舉出多種矛盾性格來具體表述這一特點,是典型的總分式構段。讀解出這一結構特征之后,可以進行遷移性仿寫練習,使學生會用“總分”構段方式寫其它段落。
3.讀解及仿寫謀篇法。第二、三學段可注重引導學生從文章結構及謀篇布局方法上進行仿寫。如《頤和園》這篇參觀記按照游覽順序,采取移步換景方法,描寫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等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敘游覽過程的動詞進行品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晰地感受頤和園的景點分布,體會頤和園的美麗,而且文章的結構之美和作者的謀篇布局之智很自然地注入學生心中,學生就可照著這樣的寫作方法學寫參觀記。
4.讀解及仿寫典型技法。如,“運用了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形象”是《橋》這篇微型小說表達上的一大特色。在讀解出這一文本秘妙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學寫。如,小練筆:運用環(huán)境烘托人物的描寫方法續(xù)寫以下片斷,“一大清早,王芳就神采奕奕地去上學了,一邊走,一邊嘴里還哼唱著快活的兒。要問她為什么這么高興?原來,她今天要去參加區(qū)優(yōu)秀學生的頒獎典禮。不用說,她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了!……”在學生的續(xù)寫中,發(fā)現他們能抓住小鳥的歡歌、小草的點頭、輕風的祝賀等景物特點描寫來烘托王芳此時心中的“喜”。
就這樣,引導學生讀一句仿造一句,讀一段模寫一段,讀一文照寫一文,模仿中學會寫,學生的寫作技能必得以提高。
教材中的插圖是編者根據文本內容精心編排的,它是教材的第二語言,為學生學習文本服務。作為教材的二度開發(fā)者的語文教師,要巧用文本中豐富多彩的插圖,架設說寫橋梁,訓練學生讀寫。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中編配了一幅周總理與傣族人民同慶潑水節(jié)的激動、幸福畫面。教這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插圖上人物的穿著、動作、神態(tài)之后,讓學生用“我發(fā)現了……”句式表達插圖的內容,學生觀察后紛紛描述:“我發(fā)現了周總理穿著傣族服裝,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同傣族人民一起歡快潑水”;“我發(fā)現了周總理挽著褲腳,站在水中,和傣族人民一邊潑水,一邊說著祝福的話……”在學生暢言之時,再繼續(xù)追問:“你覺得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這樣利用插圖對學生進行看、想、說訓練,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描述技能。
有些課文的某些情節(jié)寫得較簡略或結尾寫得較含蓄,給讀者留下懸念和想象空間,這就是文本留白。挖掘文本的留白點進行想象拓寫,非常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想象和表達能力。
1.想象補寫。如,《魚游到了紙上》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圍觀的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眹^者贊嘆什么?議論些什么呢?文章在這里留白了,于是我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圍繞著聾啞青年作畫的專注和畫技的高超,老人、青年還有小孩是怎樣贊嘆和議論的這一主題進行練筆。學生寫道:一位老人豎起大姆指,嘖嘖稱贊到:“喲!這位青年人把魚畫得栩栩如生啊!”;一位小孩驚叫起來:“這位畫家的技術真高啊,媽媽,我要拜他為師!”……這樣的補白練筆不僅讓學生深刻體會聾啞青年的高貴品質,而且還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既得意又得言,一舉雙得。
2.想象續(xù)寫。如,《凡卡》一文是在凡卡甜蜜的睡夢中結束了,但是夢終究會醒的,凡卡睡醒之后會發(fā)生什么事?命運將會怎樣?……這個故事還是牽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于是我引導學生順著文章的思路想象續(xù)寫。學生筆例:“凡卡,凡卡!你在哪!”一個急切的聲音把凡卡叫醒了,凡卡的美夢沒了,半睜著眼睛。“啊!老板來了,又要打我了,我會昏倒的,誰來救救我吧!”凡卡以為老板來了,慌得到處亂撞……這樣對文本結尾進行續(xù)寫訓練,應該說是一次理解上的創(chuàng)新,一次表達上的提高。
改寫是對原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進行重新組合、重新表達,可以改變文章體裁、改變敘述順序、改變人稱等。如學習了《鯨》這篇說明文后,可以讓學生以第一人稱寫一篇《鯨的自我介紹》。再如,學習《牧童》《清平樂·村居》古詩詞后,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其中的一首古詩詞以現代文的形式寫故事,讓詩中的人物更形象,更生活化。這樣對文本進行重組改寫,很好地練就了學生創(chuàng)新表達技能。
上所述只是“加強練筆指導”的探索,而習作教學更重要是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因此,語文教師只有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挖掘文本中讀結合的訓練點,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讀中導寫,讀中學寫,才能不斷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