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史研究中音樂技術分析與音樂學分析探究
黃麗蓉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西方音樂史是人類音樂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門學問,誕生于18世紀,其本身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與專業(yè)性,為西方音樂史學的發(fā)展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隨著音樂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西方音樂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逐漸加深,并且在音樂科學研究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音樂技術分析和音樂學分析是音樂史研究中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不同音樂作品的音樂技術分析和音樂學分析,可以引發(fā)人們對音樂作品深層次的思考,從而促進音樂史學研究觀念的不斷轉變。基于此,文章著重從音樂技術分析和音樂學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對西方音樂史的相關研究進行闡述。
關鍵詞:西方音樂;音樂技術分析;音樂學分析
收稿日期:2014-04-05
作者簡介:黃麗蓉(1969-),女,福建仙游人,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J612.2文獻標識碼:A
音樂史屬于人文學科,其更多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xiàn)。音樂技術分析是音樂史研究的一種方法,是對音樂史加以理解與把握的一種必要工具。研究西方音樂史必須將音樂技術分析與音樂學分析有機融合,把握蘊含在音樂學本體之下的人文精神及其現(xiàn)實價值。因此,也有研究中指出,西方音樂史研究中所對應的學術取向應當是將技術性的音樂分析與人文性的歷史研究相結合的工作,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音樂批評形式。
一、西方音樂史學
西方音樂史的研究可以理解為對西方音樂發(fā)展歷程的考察與反思,而通過對西方音樂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西方音樂的發(fā)展歷程,同時為音樂史的研究工作創(chuàng)造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音樂學的分類中,音樂史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已經(jīng)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音樂學研究領域中逐漸增加了很多新的科目,如音樂文化史、音樂風格史、和聲史等等,這些技術學科都具有相似的歷史發(fā)展軌跡,而且同屬于作曲藝術的范疇,因此被納入到西方音樂史的研究領域中。[1]對于西方音樂史的研究,通??梢詮娜齻€角度進行分析,即西方音樂歷史、西方音樂史的文化和西方音樂史技術。而且由于音樂符號本身的復雜性等因素的影響,在研究的過程中要堅持歷史的眼光、客觀的研究態(tài)度,才能走入到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中。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西方音樂史以歷史音樂學為載體形成了具有其獨特之處的研究領域和學術范圍,其研究過程可以理解為對音樂歷史的思考與反思?;谵q證理論的西方音樂史學研究具有較強的學術意義和研究意義。
二、音樂技術分析
在19世紀,音樂技術分析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2],音樂技術分析學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兩個部分,其一是尋求音樂作品達到結構上的統(tǒng)一性;其二是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本質與內(nèi)涵進行研究。如英國音樂學家安·本特(Ian D.Bent)在分析中指出:音樂技術分析的任務是將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在結構上進行描述與分解,從而通過對比的方式得出分析結論。[2]本學科重點關注音樂作品的內(nèi)在結構,其中心內(nèi)涵是從“純音樂”的角度來感知音樂作品,在經(jīng)過分解等處理后對音樂作品的結構形成認知,明確各個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其在整個音樂作品結構中發(fā)揮的作用,因此也能夠更加全面與準確地認識音樂結構的組織規(guī)律。
可以說,音樂技術分析作為一種特殊的了解與把握音樂的手段,具有理性化、系統(tǒng)化的特點。音樂技術分析必須以一個音樂作品中最理性化的載體為依據(jù),即樂譜。當然,分析過程中除了對樂譜進行詳細研究外,還需要關注在樂譜中無法表現(xiàn)出來的音樂維度,以提高分析的全面性與深層性。音樂作品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概括性作品,不同習俗,不同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所處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都會對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直接影響,因此對音樂作品的認識不能夠簡單的定量化。而分析家們往往僅關注音樂作品中可測量的部分,沒有將音樂作品放在一個更廣義的維度中對其內(nèi)涵進行理解。
音樂技術分析是目前音樂史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其主要是通過技術的層面對音樂作品中體現(xiàn)的作曲技術進行分析,即單純的從技術層面對音樂作品進行研究,卻無法深入探析音樂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事實上,音樂史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每一部音樂作品中都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僅僅通過音樂技術分析是無法深入到音樂作品的核心部分,無法感悟人文精神在音樂作品中的體現(xiàn)。因此,研究西方音樂史,不僅要從音樂技術分析的方面進行,而且要深入探究音樂作品深層次凝結的人文精神。
三、音樂學分析
音樂學分析與常規(guī)意義上的音樂分析是有差別的,相較于音樂分析而言,音樂學分析更具有綜合屬性,層次上更高。音樂學分析是在對音樂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以音樂作為本體,在此基礎之上將音樂本體還原至包括社會背景、歷史背景、人文背景在內(nèi)的各種音樂主體當中,通過這種方式來把握音樂作品的特殊內(nèi)涵,并結合現(xiàn)實與歷史,形成準確的分析判斷結論,在此過程當中將現(xiàn)實價值與歷史價值融合起來,對音樂作品的認識自然也能夠向著更高層次發(fā)展。
“音樂學分析”這種研究方法是于潤洋教授為后人對西方音樂史領域進行研究所總結出來的一套可行性方法。其主要原因是:音樂學分析研究對象是音樂作品,將音樂結構進行分析與分解,同時達到對音樂結構中的相關因素的研究。其方法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對音樂本體的分析;其二是對音樂社會以及歷史內(nèi)涵的分析。[3]其中,表層音樂本體分析在音樂學中是非常關鍵的部分,這是因為音樂作為一種語言表達的手段,能夠將音樂作品所需要傳達的語言通過不同的節(jié)奏、不同的音樂力度、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調(diào)式呈現(xiàn)出來,進而也能夠了解作曲家的現(xiàn)實情況。后人也只有通過對音樂本體所承載的音樂語言進行探究的方式,才能夠將音樂作品的研究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作為實現(xiàn)以上目標的基礎,若沒有了對音樂本體的分析,其他內(nèi)容就會缺乏深層意義,顯得空洞。
從音樂技術角度分析音樂作品,可以了解音樂作品的內(nèi)在結構;通過音樂學分析角度可以進一步透視音樂作品的人文價值。另外,從不同角度進行音樂作品分析的方法具有多樣性,如比較學方法、系統(tǒng)分析法、心理學分析法、音樂圖像法等。
例如對門德爾松《第四交響曲》的研究,可以在音樂技術分析的基礎上把相關領域的研究方法相互融合,如藝術心理學、社會學等。我們可以應用藝術心理學方法研究門德爾松的創(chuàng)作風格、手法,同時結合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門德爾松所處時代、環(huán)境、人群、家庭對他的精神、情感生活乃至對他音樂風格的影響。
音樂學分析是在音樂技術分析和音樂史分析二者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從宏觀技術角度出發(fā),通過現(xiàn)象研究力求在音樂史和音樂作品本體之間探索出兩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方便我們對音樂作品更深刻內(nèi)涵的領悟與探索。[4]于潤洋教授在對西方音樂作品分析中就明確闡述到,“音樂學分析”應該是一種具有深層次、專業(yè)性、綜合性的分析方法,在“音樂學分析”當中,不單單需要對音樂作品外在表現(xiàn)的藝術風格、審美特征、以及音樂語言進行分析;同時還應當反映音樂作品所代表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做出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價值判斷,在此過程當中將現(xiàn)實價值與歷史價值融合起來,對音樂作品的認識自然能夠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例如:研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悲愴交響曲》,主要是通過音樂技術分析的角度對作品的主題和框架進行整體把握,再從細微之處研究。通過對其音樂技術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他采用古典樂曲的四章結構,主題是單二部曲式,調(diào)性是開放的,有連續(xù)的離調(diào)和轉調(diào);從宏觀上看,作品的內(nèi)容具有哲學深度,表達作者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強烈渴望與追求。
在對西方音樂史的研究中,釋義學奠基人伽達默爾提出了一種基于“視界融合”的研究方法。學者認為對音樂作品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必須把握視界融合的視角,即將研究學者所處的客觀現(xiàn)實視界與通過藝術作品中所傳遞反映的歷史視界相互融合,在客觀視界與現(xiàn)實視界相融合的背景下,引導分析學者對音樂作品的分析進入一個更深層次與全新的視界當中,從而實現(xiàn)對認識與理解的創(chuàng)新。歷史認識具有逐步推進的特點,隨著認識時間、認識觀念、評判標準,以及研究者的不斷變化,在對相同問題進行分析中所得到的結論會是千差萬別的。因而,以上特點決定了對音樂作品的分析不能停留在某一時間段,而應當跟隨后人研究的進展,不斷給出新的釋義。
例如:歌劇《卡門》為了強調(diào)并突出卡門熱情潑辣的同時追求自由的音樂形象,在音樂語言的使用上生動鮮明,聲配器手法也非常的豐富巧妙,配合充滿戲劇性的情感發(fā)展。在整個音樂作品中,舞曲、詠嘆調(diào)、進行曲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反復交替出現(xiàn),使受眾能夠感受到樂曲本身所傳遞出的爽朗流暢情感。這一音樂作品成功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因素:民間因素、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并將三者融為一體。然后,悲劇因素再漸漸主宰整部歌劇,最后吞并了其他兩個因素。歌劇情境更加真實,色調(diào)更加濃艷和豐富多彩,促使歌劇更加戲劇化?!犊ㄩT》這一音樂作品中通過曲式、曲調(diào)等因素的融合,凸顯出了粗獷的自然美,且在曲感上表現(xiàn)出了非常強烈的民間特點,對后輩寫實派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力。特別是對于強調(diào)特色、熱情以及奔放情感的音樂作品而言,其所表現(xiàn)出的吸引力是非常強烈的。《卡門》作為該時期最典型的音樂作品之一,對于19世紀末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與發(fā)展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把音樂作品置于社會大文化進行分析的方法,能夠一目了然地掌握音樂風格技法在不同時代的特點,并且能夠深入詮釋社會精神如何融匯于音樂之中、社會文化如何體現(xiàn)于音樂作品中。
綜上所述,隨著西方音樂史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音樂技術分析與音樂學分析也形成了新的視角和思路,打破了以往二者之間相互對立的局面,實現(xiàn)了辯證統(tǒng)一。音樂技術分析需要讓音樂作品回歸到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重新審視;音樂學分析則在針對音樂作品時代背景、特征等進行分析的同時,也需要從音樂分析技術的角度強調(diào)對作品整體創(chuàng)作思維和風格的把握,實現(xiàn)對音樂作品及其歷史文化的多維度探究。
參考文獻:
[1]胡斌.文化認同——音樂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理論視角[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3).
[2]吳新偉.論西方音樂史學人類學化的發(fā)展傾向及研究方法——兼及中國人研究西方音樂的幾個問題[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4).
[3]賈春玉.論《西方音樂史》教學中音樂本體分析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3(5).
[4]于潤洋.現(xiàn)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5]于潤洋.釋義學與現(xiàn)代音樂美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