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錄
(山東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山東青島 266590)
【比較借鑒】
登記對抗主義下多重所有權變動論
李宗錄
(山東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山東青島 266590)
針對我國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各種解釋觀點皆不圓滿,其根源在于從公示要件主義下所有權唯一變動的法律理念解讀登記對抗主義下生效要件與登記的效力關系?;凇暗怯泴怪髁x=生效要件(所有權變動)+登記(對抗優(yōu)先效力)”立法構造,不宜將未登記產生的“不得對抗”的效力解釋為買受人之間對所有權變動的“否定權”,亦不宜認定交付只能發(fā)生一次完全的所有權變動,否則登記只能對受領交付的第一買受人具有意義。當特殊動產的買賣存在多重所有權變動的可能時,登記才有繼而發(fā)生對抗優(yōu)先效力的余地。
登記對抗主義;所有權變動;特殊動產
我國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蔽覈鴮W界普遍認為該規(guī)則確立了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模式,但對該條的適用卻存在較大爭議。尤其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8號文件),不但沒有平息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對物權法第24條的爭議。這些爭議再次觸及了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模式下所有權變動的理論基礎以及交付與登記的效力關系問題。因而,我們有必要對物權法頒布之后針對登記對抗主義下所有權變動解釋的觀點進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礎上反思這些觀點存在不足的根源。
(一)解釋觀點的梳理
第一種觀點認為,在未登記情形下交付只是發(fā)生了所有物的轉移而所有權未發(fā)生變動,登記才會發(fā)生所有權轉移。*參見程嘯:《論動產多重買賣中標的物所有權歸屬的確定標準》,載《清華法學》2012年第6期。由于該觀點不但否認了交付是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且將登記作為所有權變動的依據(jù)——實為登記要件主義的觀點,明顯與登記對抗主義的立法不符。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未登記情形下交付只發(fā)生不完全的物權變動,登記后才會發(fā)生完全的物權變動;*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guī)定》,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頁。更為具體的解釋認為,在登記對抗主義下僅依據(jù)生效要素發(fā)生的多重買賣情形,所有權變動的效力是不完全的,剩余的效力仍保留在出賣人手里,因而出賣人有權再次處分所有權。*參見楊代雄:《準不動產的物權變動要件——〈物權法〉第二十四條及相關條款的解釋與完善》,載《法律科學》2010年第1期。該觀點雖然堅持了交付是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但其所主張的“不完全的所有權變動”本質上是對一個完整所有權的
分割,與所有權完整性的特性相悖,*參見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頁。且無法解釋不存在善意第三人的情形下受讓人取得所有權的完整性。*參見王淑華:《我國機動車物權變動公示登記對抗主義之檢討》,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第三種觀點認為,即使在未登記情形下第一買受人也應發(fā)生完全的物權變動,后買受人則可因信賴未登記的權利外觀通過登記而善意取得。*參見龍俊:《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5期。該觀點主張第一買受人取得了完全的所有權,但第二買受人卻是因為信賴出賣人為登記權利人的外觀而依登記取得完全的所有權,這就造成了登記對抗主義與善意取得制度的混淆,而且無法解釋如何通過適用我國物權法第106條之規(guī)定依登記而善意取得所有權。*龍俊博士在其《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一文中以當事人合意發(fā)生物權變動的登記對抗主義為例以經濟效率邏輯分析的方法對信賴保護說進行了檢討,卻忽視了我國物權法上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情形,其主張依登記使后買受人善意取得所有權,實質上是否定了交付作為所有權變動生效要件的依據(jù)。正如有學者認為,雖然該觀點能夠解釋登記的后買受人取得完全的所有權,但信賴保護說本身這種邏輯上的合理性是其異化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結果,該理論構造已經偏離了登記對抗主義的重心,有登記要件主義傾向,必然造成對登記對抗制度實質性的修改,這不但無法發(fā)揮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應有的功效,而且會與相關制度發(fā)生適用上的沖突。*參見郭志京:《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3期。
第四種觀點認為,登記對抗本身并不包含(新)物權變動,但由于不登記就不能對抗第三人,反過來第三人就可以主張物權沒有發(fā)生變動,第三人實際上是在否定不登記的物權變動之存在,因此將登記對抗限于僅僅賦予第三人以“否定權”,以實現(xiàn)將其與第三人的物權取得相分離。*同⑤。該學說堅持了登記對抗本身并不包含(新)物權變動的法理前提,從而避免了從登記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視角對登記對抗主義進行理論解釋的困境。然而,該學說進一步認為,登記對抗的本意僅僅是賦予第三人否定他人物權變動的權利,而非自己取得物權的權利,因此只需要解釋第三人行使否定權的理由,而不需要尋找其取得物權的根據(jù)。*同⑤。該學說存在的問題是,若第三人僅依據(jù)第一買受人未登記就可行使“否定權”將有兩個后果:(1)實質上是以未登記否定了第一買受人依生效要件已經取得物權的效力;(2)否定權雖實現(xiàn)了“登記對抗”與第三人物權取得相分離的目的,但卻割裂了登記對抗與生效要件的聯(lián)系,而且存在不必取得物權的第三人反而優(yōu)越于已經取得物權但未登記的第一買受人地位的可能。筆者認為,登記對抗的效力包含兩個方面:未登記時不得對抗的效力與登記時如何發(fā)揮其對抗的效力,這兩個方面應予全面考慮,才能對登記對抗的含義和效力作出合理解釋。既然登記對抗本身并不包含(新)物權變動,那么就不能依登記與否對物權變動作出肯定與否定的判斷,換言之,既不能依不登記來否定已經發(fā)生的物權變動,也不能依登記來斷定物權發(fā)生了變動。因此,我們不但不能對第一買受人未登記的物權予以否定,而且應當在堅持該物權變動有效的前提下來進一步檢討登記的效力。
第五種觀點認為,交付和登記均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在一個當事人受領交付,而另一個當事人已經辦理轉移登記(未受領交付)的情況下,已經取得物的占有的權利人不能對抗經過登記取得物權的善意的權利人,即在特殊動產一物數(shù)賣的情況下,登記應當優(yōu)先于交付。*參見王利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載《法學研究》2013年第4期。同樣的觀點認為,特殊動產的所有權變動雖采交付生效、登記對抗主義,但這并不意味著交付的效力優(yōu)先于登記,交付后未登記時,應不得對抗善意的登記權利人。*參見劉保玉:《論多重買賣的法律規(guī)制——兼評〈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10條〉》,載《法學論壇》2013年第6期。該觀點雖名義上主張登記對抗主義立法,但在交付與單純的登記發(fā)生效力沖突時卻選擇了登記的效力優(yōu)先于交付的效力,這實際上認可了單純的登記具有了使所有權變動的效力,那么這是否還是登記對抗主義下登記所具有的效力?還是僅僅是一種立法上利益平衡的選擇呢?*同②。如果僅僅是一種立法上對利益平衡的選擇,那么單純的登記優(yōu)先于交付的觀點就不是在登記對抗主義法理下推導的自然結果。*參見周江洪:《特殊動產多重買賣之法理——〈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評析》,載《蘇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第六種觀點認為,交付應為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登記僅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而對抗要件在我國現(xiàn)行法上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參見崔建遠:《再論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載《法學家》2010年第5期。在同一輛機動車出賣給數(shù)人,交付給第一買受人卻登記在第二買受人的名下時,第一買受人而非第二買受人取得該車的所有權,因為第二買受人未受領機動車也就沒有取得機動車的物權,無物權者不會優(yōu)先于有物權者。*參見崔建遠:《機動車物權的變動辨析》,載《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4年第2期。第六種觀點遵循了交付為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登記為對抗要件的規(guī)則,值得贊同。但存在的疑問是,在第一買受人受領現(xiàn)實交付的情況下(不登記),其后的善意后買人也將不可能再次受領交付,善意后買人即使登記也無適用對抗效力的可能,*法國僅依當事人合意即發(fā)生所有權變動,我國在當事人合意與登記之間插入了交付,使當事人合意僅在債權層面發(fā)揮效力,而交付肩負了所有權變動的效力,使登記對抗效力的發(fā)生必不能跨越交付這一生效要件。這是否意味著交付種類的不同會對登記對抗主義的適用產生影響?
(二)對以上解釋觀點之根源的反思
以上解釋觀點皆不圓滿,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其根源在于以下兩點:
1.登記對抗主義下所有權只能唯一變動的法律理念是其根源之一。
德國民法上公示要件主義立法是所有權唯一變動法律理念的典型體現(xiàn)。在公示要件主義立法模式下,所有權只有一種類型——所有權始終是實質性的,不存在名義所有權,因此于一物數(shù)賣情形,在交付或登記之前,當事人合意不會產生名義所有權變動——只會產生數(shù)個平等的債權變動,當出賣人將其財產交付或登記為其中任一買受人時,只有受領交付或取得登記的買受人取得所有權,同時出賣人完全喪失所有權。
然而,若將公示要件主義下所有權唯一變動的理念運用于解讀公示對抗主義下的所有權變動,將不可避免的遭遇困境。第一種觀點之所以主張交付不發(fā)生所有權轉移而是登記才會發(fā)生所有權轉移,其目的在于對特殊動產多重買賣情形下由登記的善意第三人最終取得所有權作出合理解釋,但卻否定了交付作為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的規(guī)定,且犧牲了單一買賣情形下所有權變動的合理性,該觀點其實內含著登記對抗主義下所有權也只能唯一變動的理念:在多重買賣情形下,既然法律規(guī)定由登記的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那么就應推導出交付不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解釋。第二種觀點雖然主張交付會發(fā)生所有權變動,但為了解釋多重買賣情形下登記的善意第三人最終取得所有權,在所有權只能唯一變動的法律理念下,不得不將依交付取得的所有權進行分割,而后通過登記彌補了依交付所取得所有權的不完全性。第三種觀點雖然堅持了依生效要件發(fā)生了完全的所有權變動,但由于該觀點依然內含著所有權唯一變動的理念,在該理念下,由于第一買受人完全取得所有權,那么出賣人就喪失所有權而成為無權處分人,只能引進善意取得制度對善意的后買受人取得所有權進行解釋。第四種觀點為了避免第三種觀點對登記對抗主義的異化,主張不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只是賦予第三人否定未登記的權利人取得所有權的權利,也是由于該學說內含著所有權唯一變動的理念,在該理念下,只能通過僅僅賦予第三人的否定權,回避第三人是否取得所有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登記對抗與生效要件的聯(lián)系。
由此可見,基于所有權唯一變動理念對登記對抗主義下所有權變動解釋的觀點,要么否定交付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效力,要么對一個完整所有權進行分割,要么需要在無權處分下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要么僅僅賦予第三人主張否定所有權已經變動的權利,這些觀點皆存在內在矛盾,因而我們應避開將公示要件主義下所有權唯一變動的理念用作解釋登記對抗主義下所有權變動的前提,另辟蹊徑才能走出解釋上的困惑。
2.因對登記對抗主義的立法構造存在不同認識,從而導致對我國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中的交付與登記的效力關系的爭議,此亦為根源之一。
第一種觀點隱含的結構是“交付(占有的轉移)+登記(所有權變動)”;第二種觀點隱含的結構是“交付(不完全的所有權變動)+登記=完全的所有權變動”;第三種觀點隱含的結構可表示為“第一買受人與出賣人的買賣合意(完全所有權變動)+善意后買人取得登記=善意后買人取得完全所有權(第一買受人同時喪失所有權)”;第四種觀點隱含的結構可表示為“合意或交付(先買人取得所有權)+先買人未取得登記=善意后買人否定權”。第五種觀點認為交付與登記都是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公示方法,而登記的效力優(yōu)先于交付的效力,該觀點內含著結構可表示為“登記的效力(所有權變動)+交付的效力(所有權變動)”,由于第五種觀點更多的是從特殊動產交易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對受領交付的權利人與登記的權利人的一種利益上的衡量,并非嚴格遵循登記對抗主義的法理而得出的結論,*參見周江洪:《特殊動產多重買賣之法理——〈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評析》,載《蘇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因而該構造也許并非其本意,也就不必過于究問其正當性,但卻為我們對物權法第24條的規(guī)定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登記對抗主義立法留出了拷問的空間。第六種觀點內含著“交付(所有權變動效力)+登記(對抗效力)”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的主張,該構造應予贊同,但對登記的對抗效力如何具體產生及其內容未作出詳細闡述。
綜上可見,由于各種觀點中包含或隱含著對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的不同理解,其結果就是基于各自的理解,來解讀我國登記對抗主義下所有權變動的內在效力關系。筆者認為,一方面,公示要件主義下所有權唯一變動的法律理念會誤導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的解讀,另一方面,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不確定的理解又會導致對所有權變動的誤解,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因而應對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反思,才能對交付與登記的效力關系作出合理解釋。
法國、日本法上所有權依當事人合意發(fā)生變動,登記這一公告方式只具有對抗效力。*參見孫憲忠:《論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qū)分原則》,載《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筆者認為,對該立法構造作出多重所有權變動的解釋存在合理性,于單一買賣情形多重所有權變動是一種潛在可能,而在多重買賣情形所有權變動則是一種普遍存在。
(一)“不得對抗”的效力并非相互的“否定權”,而是賦予多位買受人之間平等的所有權變動的法律地位
根據(jù)《法國不動產登記法》的規(guī)定,不動產所有權依據(jù)當事人意思表示發(fā)生的各項變動,不經登記者不得對抗第三人?!安坏脤埂笔呛涡Я??根據(jù)法國1955年特別法令及相關判決來看,“不得對抗”的效力應是指第一買受人與出賣人之間生效的意思表示雖會產生所有權變動的效果,但其賦予當事人的權利對于參與同樣交易的第三人視為不存在,即第三人得無視該未予公告的權利。*參見尹田:《物權法理論評析與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頁。繼受法國登記對抗主義立法的日本民法規(guī)定,“物權的設定及轉移,僅因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fā)生效力。”“不動產物權的取得、喪失及變更,非依不動產登記法及其他關于登記的法律規(guī)定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渠濤編譯:《最新日本民法》(2006最新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頁。日本學者對此的解讀是,日本民法雖然對未經公示的物權變動予以認可,但是原則上第三人可以把它作為未發(fā)生的物權變動來對待;而且,就登記這一公示方式而言,其法律意義在于未經登記的物權發(fā)生變動與經過登記的物權變動發(fā)生沖突時,未經登記的物權變動不會被認可。*參見[日]田山輝明:《物權法》(增訂本),陸慶勝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頁?!盁o視該未予公告的權利”與“不會被認可”的表述是一種回避法律觀點的模糊處理,并未明確所有權如何變動的法律涵義,因而需要對“無視該未予公告的權利”與“原則上第三人可以把它作為未發(fā)生的物權變動來對待”的表述進行法理上的檢討。應予深究的是,“無視”與“把它作為”到底是何涵義?其是指未予公告的權利根本不存在,還是說,雖然發(fā)生了所有權變動,只是由于該權利變動未予公告,故僅對參與同樣交易的第三人而言該權利未發(fā)生變動?實際上,這兩種理解皆不正確,理由在于:
首先,未予公告的權利根本不存在這種見解是不能成立的。這是因為法國、日本法上通過法律規(guī)則明確的將當事人的合意作為所有權變動的依據(jù),*日本民法的奇特之處在于,民法典采取物權與債權區(qū)分的宏觀架構,卻對物權變動采取公示對抗主義立法,當事人合意是物權變動的直接依據(jù),由于“泛意思主義”法律觀念的影響,日本民法對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qū)分原則采取了騎墻式的不徹底態(tài)度。參見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頁。本文認為,從物權變動的微觀視角,日本民法與法國民法上公示對抗主義立法基本一致,只是法國民法上沒有物權與債權的概念區(qū)分,而日本民法雖然接受了物權與債權的概念,在形式上采用了與德國民法典類似的立法框架,但物權變動的規(guī)定在實質上卻是法國法模式的。若在單一買賣的情形適用該法律規(guī)則認可當事人合意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效果,而在多重買賣的情形卻不認可當事人合意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效果,則是對該法律規(guī)則實質上的否定,這顯然是矛盾的。
其次,所有權變動未予公告并非賦予參與多重買賣交易的權利人之間相互否定的權利,只是說明參與同樣交易的第三人可以將第一買受人與出賣人之間的所有權變動作為未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效果來對待,但不是否定已經在第一買受人與出賣人之間的所有權變動的效力。假設未登記所產生“不得對抗”的效力是一項“否定權”的話,那么買受人之間的否定權與出賣人之間的關系又如何界定呢?就任一買受人與出賣人的關系而言,他們之間的合意仍然是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依據(jù)當屬無疑,否則買受人就無法約束出賣人,也就是說即使賦予買受人之間所謂的“否定權”,也并不意味著其中一個買受人可以否定另一買受人與出賣人之間的合意的效力,否則他也就否定了自己與出賣人之間合意的效力,從而根本上否定了以當事人合意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法律規(guī)定。因此,所謂買受人之間的相互否定權,只是由于皆未登記的所有權變動之間所產生的相互無對抗力的一種效力體現(xiàn),并不是一項真正獨立的權利。
(二)登記所產生的對抗效力是一種“優(yōu)先效力”
從法國、日本法上考察,登記對抗主義立法在“不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之前總設有一個物權變動的生效規(guī)則,皆以正面肯定的口吻表達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物權變動的生效依據(jù)。換言之,無論法國還是日本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立法都是在確認當事人意思表示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素的基礎上,進而確定登記的“對抗”效力的,該立法構造可用“當事人合意(所有權變動)+登記(對抗效力)”的模式來表達。由于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中包含著使物權發(fā)生變動的“生效效力”和因“登記”發(fā)生的“對抗”效力兩種效力,因而登記對抗主義立法首先需要確立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生效要素,賦予當事人依意思表示發(fā)生完全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但是在當事人間的物權變動予以登記公示之前,由于出賣人仍然保留著對不動產的原始狀態(tài)(仍然是登記權利人),如果又出現(xiàn)了與同一出賣人相對的其他買受人時,出賣人與后買受人之間也因買賣合意發(fā)生了所有權變動。由于買受人之間相互處于同等地位,因而需要進一步確立以登記來斷定某一買受人是否享有“對抗”其他買受人的優(yōu)先效力,若買受人皆未登記則相互不享有對抗他人的優(yōu)先效力,而相互處于同等的權利地位,而當其中某一買受人取得登記時,其可依據(jù)登記取得“對抗”其他買受人的“優(yōu)先”效力。*孫憲忠教授認為,在法國登記對抗主義下,登記只發(fā)揮證明某一財產變動的作用。參見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頁。本文認為,從登記本身不能發(fā)生物權變動的角度來看,登記的確具有證明依當事人合意發(fā)生物權變動的作用,但不能忽略對登記本身具有的對抗優(yōu)先效力作用的分析。憑借登記的對抗優(yōu)先效力,登記的買受人最終從多位所有權人中“勝出”,成為所有權的最終歸屬者,同時保留在出賣人手中的實質所有權也消滅。
(三)一個法律預設的當然適用對多重所有權變動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對法國、日本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下所有權變動的解讀務必遵守“當事人合意(所有權變動)+登記(對抗優(yōu)先效力)”的立法構造。在該立法構造中,登記對抗效力必須在依生效要件已經發(fā)生所有權變動之后才能發(fā)揮作用,這種生效要件與登記之間的效力關系不但適用于單一買賣情形而且適用于多重買賣情形,正是二者效力關系的架構使多重所有權變動存在合理性:于單一買賣情形多重所有權變動是一種潛在可能,而在多重買賣情形所有權變動則是一種普遍存在。
但是,多重所有權變動的合理解釋除了依據(jù)生效要件與登記的效力關系之外,還隱含一個重要的法律預設:由于當事人合意并沒有改變出賣人對特定財產占有的原始狀態(tài),因而第一買受人取得所有權時并不能消除同等地位的第三人出現(xiàn)。正是這個法律預設的當然適用對生效要件與登記的效力關系向多重所有權變動的解釋進行了過渡鏈接:
首先,在第一買受人與出賣人形成買賣合意時,第一買受人取得的所有權只是形式所有權,出賣人并不喪失實質所有權,因而出賣人可以再與其他買受人達成買賣合意,其他買受人也取得形式所有權,出賣人仍不喪失實質所有權,*參見董學立:《對法國物權變動債權意思主義的再思考》,載《北方法學》2014年第3期。因此出賣人再次出賣的行為并不構成無權處分,也就不必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其次,只有其中某一買受人取得登記時,該買受人才依登記的對抗優(yōu)先效力最終取得實質所有權,同時出賣人喪失實質所有權。
以上法律預設的當然適用主要體現(xiàn)為法理上的解釋,而非邏輯上的完全證成。當我們正視登記對抗主義立法的存在,而不是從消極的角度批判其缺陷,那么以上法律預設的當然適用就存在合理性,而基于該法律預設,針對登記對抗主義內在效力關系理論解釋上的諸多矛盾也將得以化解。
(一)我國登記對抗主義下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獨特之處
與法國、日本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立法相比,我國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不是以當事人合意而是以交付為生效要件。我國登記對抗主義立法將交付作為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卻使人們對交付與登記的關系產生了爭議:既然交付是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堅持了物權變動與債權變動的區(qū)分原則,那么交付是否只能發(fā)生一次完全的所有權變動,即應當遵照德國公示要件主義立法模式下交付使動產發(fā)生所有權唯一變動的效力,同時出賣人也因交付喪失完全的所有權呢?
假如交付只能發(fā)生一次完全的所有權變動的話,將意味著出賣人向其他買受人轉移特殊動產占有的行為都不屬于交付,也就不會發(fā)生第二次所有權變動——因欠缺交付要件不會出現(xiàn)第二個取得所有權的買受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登記只對受領交付的第一買受人具有意義,但即使其不登記其他后買人也不能通過登記取得對抗受領交付的第一買受人的權利,因而登記作為對抗要件將失去意義。由此可見,交付只能發(fā)生一次完全的所有權變動的解釋不應予以支持。這就要求于特殊動產買賣時存在多個并列的所有權變動的可能,在此基礎上登記才有繼而發(fā)揮其對抗優(yōu)先效力的余地。
(二)交付的種類與多重所有權變動的關系
參照法國、日本法中隱含的法律預設及其當然適用的路徑,在我國登記對抗主義立法下,若要特殊動產買賣時存在多個并列的所有權變動的可能,在此基礎上登記才有繼而發(fā)揮其對抗優(yōu)先效力,只能于出賣人在交付后對特殊動產的占有狀態(tài)仍然與未交付時的原始狀態(tài)保持一致才有適用的余地。這種原始狀態(tài)的保持是在出賣人交付特殊動產后并不喪失占有的事實或者受讓人并不實際占有特殊動產,而且出賣人交付后繼續(xù)占有特殊動產的事實并不能通過交付之后發(fā)生的其他法律關系的介入而形成(交付的同時達成繼續(xù)占有的法律關系除外)。根據(jù)物權法對交付種類的規(guī)定,筆者發(fā)現(xiàn):
1.在登記對抗主義下,特殊動產的現(xiàn)實交付與簡易交付不可能出現(xiàn)多重所有權變動的情形。在現(xiàn)實交付與簡易交付情形下,由于第一買受人在受領交付時已經事實上占有特殊動產,在這種狀態(tài)下善意第三人不可能再次受領交付,如果出賣人通過借用、租賃、騙取方法非法侵占第一買受人已經占有的特殊動產,則必將破壞原始的占有狀態(tài),在此情況下,出賣人的法律地位已經屬于無權處分人,后買受人成為無權處分下的第三人,這將使善意第三人與第一買受人之間的法律地位不同等,實質上是第一買受人因優(yōu)先適用登記對抗主義下的所有權變動規(guī)則享有優(yōu)先于第三人的法律地位,這是因為第三人應當在登記對抗主義的效力之外,需要通過考察是否能夠滿足無權處分下的善意取得制度來確定所有權歸屬,而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是附加于第三人的一種負擔——不同于直接依據(jù)登記對抗主義的生效要件取得所有權,此情形下,如果善意第三人以合理價格購買特殊動產并已受領交付,則第三人善意取得所有權,登記與否將不是適用善意取得的依據(jù)。
2.在登記對抗主義下,只有特殊動產的指示交付與占有改定兩種情形才可能出現(xiàn)多重所有權變動的情形。這是因為在“交付(所有權變動效力)+登記(對抗優(yōu)先效力)”的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下,交付是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我國有學者認為我國物權法第23條規(guī)定的動產所有權變動的“交付”應僅指現(xiàn)實交付,而將“例外”解釋為觀念交付或替代交付。參見朱巖:《〈物權法〉中“交付”的體系解釋及其相關疑難問題》,載《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3期。但大多數(shù)學者的主流觀點,例如王利明教授、崔建遠教授、楊立新教授等論著中皆認為動產(包括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交付應當涵蓋交付的所有方式。本文贊同主流觀點。但在占有改定與指示交付時,由于出賣人對特殊動產占有的原始狀態(tài)沒有改變,因而第一買受人取得所有權時并不能消除同等地位的第三人出現(xiàn),在出賣人將特殊動產同樣以占有改定或指示交付于善意第三人時,多重所有權變動的情形就出現(xiàn)了。由于登記不是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因而不是登記直接導致了所有權的變動,而且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也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參見陳益青:《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探析——兼評我國〈物權法〉第24條》,載《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那么在邏輯上會得出第三人取得所有權是因占有改定或指示交付使所有權發(fā)生了變動的結論,換言之,占有改定或指示交付對第一買受人與善意的后買受人都會發(fā)生所有權變動的效力,而在單一買賣情形下,買受人為了避免潛在的同等地位的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需要通過登記來確定自己已經取得所有權的地位,以絕后患。
3.若第一買受人以占有改定的方式受領交付(未登記)后,出賣人又將該特殊動產現(xiàn)實交付于后買受人時,則會出現(xiàn)二重所有權變動情形,這是因為第一買受人占有改定的受領交付的方式沒有破壞出賣人原有的占有狀態(tài),而且占有改定與現(xiàn)實交付這兩種交付方式在效力上是等同的,并不存在誰優(yōu)先于誰的效力,因此仍需適用登記來確定對抗優(yōu)先的效力。但是,在出賣人將該特殊動產現(xiàn)實交付于后買受人后,將不可能再次向其他后買受人交付該特殊動產,因而不可能再次出現(xiàn)所有權變動情形,若出賣人通過借用、租賃、騙取方法非法侵占“恢復”占有狀態(tài),其他買受人也只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來判斷是否取得所有權。
(三)第三人的范圍與多重所有權變動的關系
我國學界對登記對抗主義下“善意第三人”存在的爭議,主要在于如何界定未登記的物權人不能對抗的第三人的范圍。由于未登記物權雖原則上可對抗債權,但在法律特別規(guī)定時卻存在不能對抗債權的例外,因而,如果將未登記的物權不能對抗的第三人全部納入登記對抗主義下的第三人,也會使該問題擴大化。
根據(jù)本文對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與多重所有權變動的分析,我國物權法上第三人的范圍可分兩個步驟予以界定:
首先,依據(jù)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中的生效要件與登記對抗要件的關系,第三人應是成就“生效要件”的一方當事人,其目的在于取得或設定某一物權,而且其是否具有有利地位應由“登記對抗要件”決定。這是因為,若某一第三人要取得登記對抗優(yōu)先的效力,則意味著其已經成全使物權變動的生效條件。我國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采登記對抗主義,由于特殊動產所有權的轉移以交付為生效要件而不是以當事人合意為生效要件,因此第三人的范圍應是指那些受領交付的買受人。
其次,依據(jù)登記對抗主義下交付的種類與多重所有權變動的關系,第三人應是以占有改定或指示交付方式受領交付的買受人。由于在出賣人以現(xiàn)實交付與簡易交付方式向第一買受人交付特殊動產的情況下,若再次向他人出賣該特殊動產,必將破壞占有的原始狀態(tài),則不會發(fā)生多重所有權變動,出賣人將成為無權處分人,其他買受人將成為無權處分下的第三人。
基于以上依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構造對第三人范圍的界定標準,以下兩種“第三人”應當排除在登記對抗主義下第三人的范圍之外:
第一,對債權(有擔保物權的債權除外)優(yōu)先于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特殊規(guī)定的情形,可以對抗所有權人(或其他物權人)的第三人,這些第三人不屬于成全生效要件的一方當事人,應排除在登記對抗主義下的第三人。例如,承租人、侵權人、一般債權人、破產債權人應排除在登記對抗主義第三人的范圍之外,當屬無疑。
第二,無權處分下的善意第三人應當排除在登記對抗主義下的第三人范圍之外。就我國特殊動產買賣而言,在登記對抗主義構造中,第一買受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以及多位善意第三人之間處于平等的并列地位(皆未取得登記時);而在善意取得制度構造中,原所有權人、無權處分人、善意第三人之間處于層進關系。登記對抗主義下善意的后買受人之所以取得所有權,是由于登記對抗主義立法本身內含著所有權變動的效力,而非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所致。
鑒于法國、日本法上“登記對抗主義=生效要件(所有權變動)+登記(對抗優(yōu)先效力)”立法構造蘊涵著多重所有權變動的解讀,我國特殊動產所有權變動的解釋,首先應當摒棄公示要件主義下所有權只能唯一變動的法律理念,在排除善意取得制度異化干擾的基礎上,不宜認定交付只能發(fā)生一次完全的所有權變動,否則登記只能對受領交付的第一買受人具有意義,當特殊動產的買賣存在多重所有權變動的可能時,登記才有繼而發(fā)生對抗優(yōu)先效力的適用余地?;诘怯泴怪髁x立法構造中隱含的法律預設的當然適用,我們發(fā)現(xiàn)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存在多重所有權變動情形及其潛在的可能,據(jù)此可進一步合理解釋依登記的對抗優(yōu)先效力確定所有權的最終歸屬。
[責任編輯:滿洪杰 王德福]
Subject:The Theory of Multiple Ownership Chang Under Registration Antagonism
Author & unit:LI Zonglu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Tht various explanations to the change of special movable ownership in our country are all imperfect,because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quirement of validity and registration under registration antagonism has been explained from the legal ideas that the change ofownership only happened under the doctrine that real right change must be notified in public.based on the legislative conformation that “the registration antagonism=the requirement of validity (the change of ownership)+registration (the priority of antagonism)”,it’s not proper to explain that the ownership of special movable can’t be changed before registration,for it just can’t counter the third party at this time.Meanwhile, it’s not proper to explain that delivery can only change the ownership fully for once,or registration can only make sense to the first buyer who have accepted the delivery.Only when the deal of special movable have the possibilities of multiple ownership change,will registration have the chance to apply the priority of antagonism.
registration antagonism; the change of ownership; special movable
2015-07-15
李宗錄(1975-),男,山東日照人,法學博士,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物權法、侵權法。
D923.2
A
1009-8003(2015)06-01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