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應用倫理學基礎研究概況

    2015-04-15 18:06:22鄭根成浙江財經(jīng)大學倫理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關鍵詞:倫理學倫理原則

    鄭根成(浙江財經(jīng)大學倫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應用倫理學基礎研究概況

    鄭根成
    (浙江財經(jīng)大學倫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20世紀60、70年代以降,應用倫理研究已經(jīng)蔚然成為倫理研究乃至當代學術研究的一道亮麗的學術景觀。然而,已有的應用倫理學研究更多地關注具體的實踐道德問題,而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應用倫理學本身作為一個重要問題的研究。雖然學者們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的內(nèi)容、學科性質(zhì)及其方法等問題也有所研究,但這些研究散見于各論著之中,并沒有形成一個關于應用倫理學基礎理論的系統(tǒng)架構,這使得關于應用倫理學的討論缺乏一個共同的基礎。

    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應用倫理學方法

    20世紀60、70年代以降,應用倫理研究已經(jīng)蔚然成為倫理研究乃至當代學術研究的一道亮麗的學術景觀,之所以謂之“景觀”,是因為,第一,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中的交叉學科研究所衍生的跨學科性。當代應用倫理學興起以來,這一研究迅速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成為一個世界性學術熱點;同時,應用倫理研究更多是在各學科交叉處生發(fā)出新的研究——幾乎每個領域都衍生出了有其自身獨特問題域的應用倫理研究,其視閾之廣在學術研究層面已難有出其右者,這使得應用倫理研究突破了倫理學的學科限閾而拓展至多學科領域。第二,關注現(xiàn)實道德問題所呈現(xiàn)出的實踐性。當代應用倫理研究摒棄了元倫理學以來的“元”敘事特點,轉而直接關注道德實踐。在這種研究中,應用倫理學積極干預現(xiàn)實生活,質(zhì)詢公共政策,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最切近生活且最具應用趨向的理論探究。第三,多元化態(tài)勢下的爭歧。在極廣域的應用倫理研究中,學者們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達到一致,各種應用倫理研究都是在爭歧紛呈中進行的,這些爭歧甚至包括了應用倫理學是否有必要?應用倫理學到底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還是只是一個研究領域?有沒有一個學科意義上的應用倫理學方法?等等。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中的這些學科“元”課題以反思的姿態(tài)拷問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的最基礎問題。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的爭歧中還伴隨著一種極其悖謬的現(xiàn)象:即試圖為解決實踐道德問題而誕生的應用倫理學似乎并沒有為實踐道德的解決提供太多的實際性幫助,相反,其研究似乎還促生了更多的問題。

    其實,倫理學的“應用”旨趣早在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發(fā)軔之初就已發(fā)生,在 《尼各馬科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就已經(jīng)在實踐智慧的論證邏輯中提出了實踐問題的道德解決的應用思路。當代意義上的“應用倫理學”研究發(fā)端于西方學界,首肇于醫(yī)學與經(jīng)濟領域中的職業(yè)道德問題探究。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有學者都視應用倫理學為職業(yè)道德研究,概源于此。當代中國的應用倫理學研究則濫觴于改革開放之初的道德反思,經(jīng)濟倫理研究首倡當代中國應用倫理研究。整體地看,中西方當代應用倫理學都肇端于科技發(fā)展與社會生活變適中的技術與道德問題,其生發(fā)邏輯極好地詮釋了倫理學的實踐特征與應用趣向?,F(xiàn)在,應用倫理研究視野已經(jīng)超出了我們生活于其上的地球,而投向了浩瀚的宇宙——宇宙?zhèn)惱怼⑻諅惱?。這種研究一方面昭示了應用倫理學的興盛與繁榮的態(tài)勢,但也在另一個層面道出了應用倫理研究的冒進與淺薄。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的“景觀”中,我們既能看到人們對應用倫理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又能看到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基礎理論層面的種種缺失。

    一、應用倫理學研究內(nèi)容

    在當前的應用倫理學研究中,人們對應用倫理學到底研究什么這一問題,并沒有達成一致。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循兩種進路進行探究:一種進路是直接探究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另一種進路則是從當代應用倫理學實踐標準的來源把握其研究內(nèi)容。

    1.關于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人們大多認為,當代應用倫理學首先研究人們所面臨的實踐問題的倫理維度。這一維度的研究其實包括了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問題本身的倫理意蘊,即具體問題的倫理研究;二是問題之于倫理理論建構的價值或意義,即從個體、個別的問題出發(fā),探討整體、類的道德價值建構與倫理理論建構;哲學之為哲學、倫理學之為倫理學,其特質(zhì)恰在于以微見著。其次,應用倫理學還須作行為分析的研究,這一行為分析的目標最終乃在于行為的道德正當性基礎。具體來說,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包括了三個基本項:第一,特定倫理關系和道德境遇的辨識原則和判斷方法。這是要求應用倫理學在面臨具體道德境遇中的實踐道德問題時,首先要從倫理的維度考察問題的倫理意蘊,并在關照普適價值的立場上對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作正當?shù)膬r值判斷。第二,特定倫理關系和道德境遇中的價值選擇和規(guī)范建構。在這里,當代應用倫理學不僅要確認在特定道德境遇中的倫理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問題,它同時還要對倫理原則、道德規(guī)范本身的價值正當性與實踐可操作性作深入探究。也就是說,應用倫理學不但要解決既有理論的應用研究,還要解決“應用的理論”。當代應用倫理學正是在這個層面超越了倫理理論與原則的簡單應用,而建構了自己獨特的問題域。第三,特定倫理關系和道德境遇中的行為設計和實施技術。這里的行為不是指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一種在相對宏大的類的視閾下的且基于倫理、道德視角的行為設計與實施技術[1]。

    由于當代應用倫理學是在現(xiàn)實社會問題促推而生的新興跨學科研究,其中最典型的應用倫理學問題大多有著重大性與迫急性特點,因此,不少學者把當代應用倫理學解讀為關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大道德問題或道德難題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在一些簡單的討論中,人們并不需要訴諸于原則的討論,因為在這種討論中,人們在原則問題與最后的行為選擇上比較容易達于一致,故此,應用倫理學要處理的問題是存在沖突或?qū)α⒌膯栴}上。甘紹平就提出:應用倫理學的任務應當說是在于分析現(xiàn)實社會中不同分支領域里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的倫理維度,為這些問題所引起的道德悖論的解決創(chuàng)造一個對話的平臺,從而為贏得相應的社會共識提供倫理上的理論支持①甘紹平:《論應用倫理學》(《哲學研究》,2001年第12期)。類似的觀點還可參見:龔天平:應用倫理學是一門以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難題為研究對象的倫理學的分支學科(龔天平:《論應用倫理學的問題域》,《襄樊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趙慶杰:應用倫理學所關注的主要是倫理沖突和道德悖論問題(趙慶杰:《應用倫理學之“應用”含義析》,《學術論壇》,2004年第3期)。。這種觀點所內(nèi)蘊的邏輯是:其一,應用倫理學是倫理學在既有的規(guī)范倫理學、元倫理學之后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更具實踐效能的新型態(tài)倫理學。其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還會面臨一些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雖然也反映了技術發(fā)展與社會生活變遷的影響,但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與解決并沒有太大意見分歧。這些問題并不是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應用倫理學要解決的是具有重大爭歧的道德問題。

    2.當代應用倫理學實踐標準。美國學者湯姆·彼徹姆綜合各種學術著作中關于應用倫理學的內(nèi)容的論述,認為應用倫理學研究大致可以歸為三種進路[2](P1-16):

    其一,內(nèi)在主義進路。內(nèi)在主義的進路所辯護的是源于職業(yè)的實踐標準,或組織與群體的實踐標準的應用倫理。循這一進路的應用倫理學研究者大多把應用倫理學解讀為實踐倫理學的同義詞,并進而認為,職業(yè)中的道德框架是源于具體角色義務與職業(yè)德性。也就是說,他們強調(diào)實踐慣例是應用倫理學(實踐倫理學)的主要資源,其最具代表性的觀點來自麥金太爾,麥金太爾把實踐解讀為一種合作行為,人們通過這種合作追尋那種內(nèi)在于有組織的公共生活的善。麥金太爾認為,那種內(nèi)在于實踐的善,如內(nèi)在于職業(yè)中的那些善只能通過投身實踐才能獲得,并只有實現(xiàn)了與那些卓越標準相一致的時候,才算是真正實現(xiàn)了這種善。因此,內(nèi)在于職業(yè)中的標準就決定了一個好的職業(yè)者意味著什么。

    霍華德·布洛迪與弗蘭克·米勒也提出了一種解釋醫(yī)學倫理學基礎的內(nèi)在主義的形式:醫(yī)生通過成為醫(yī)療職業(yè)中的社會化接受一套闡明醫(yī)療實踐核心本質(zhì)的道德價值,這些道德價值闡明了他們的職業(yè)角色的義務,同時,也闡明了作為醫(yī)生的行為的道德恰當,醫(yī)生的職業(yè)完整性就是由保持與這種內(nèi)在道德相一致而構成的[3](P384-410)。

    然而,湯姆·彼徹姆本人并不認同這種研究進路,他的立場是:沒有人能為職業(yè)角色包含了道德義務與理念作理性的論證。因為,眾所周知,內(nèi)在于職業(yè)的道德可能并不一定充分而全面,也不一定有高度的一致性或道德上的可接受性。職業(yè)標準或傳統(tǒng)并不能構成職業(yè)中道德恰當?shù)谋U?。更不幸的是,醫(yī)療、商業(yè)、新聞、工程及其它領域中的職業(yè)規(guī)范還時常把道德簡單化了,并使其不可避免地僵化了,有時還會表達出一種不恰當?shù)耐暾耘c權威性。

    布洛迪與米勒試圖通過區(qū)分與職業(yè)相適應的核心道德規(guī)范與那些在職業(yè)倫理學中的僵化的、不系統(tǒng)的規(guī)則來回應彼徹姆的批評。他們提出,內(nèi)在于職業(yè)的道德應當也可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即使是醫(yī)療道德的核心也應不時地重估與重構,而這種重構是由那些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之中,受社會影響的人來實施”[3](P384-410)。有趣的是,這種回應在某種程度上認同了彼徹姆的批評,因而,它其實也表明了一些內(nèi)在于職業(yè)的道德標準可能是狹隘的、并不具備廣泛的適用性。而且,從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特別是最近的倫理學發(fā)展史來看,訴諸于職業(yè)道德的內(nèi)在標準以重構適應文化發(fā)展的有意義的職業(yè)傳統(tǒng)與組織道德是不太可能的。

    其二,形式主義進路。形式主義的進路則強調(diào),應用倫理學所確立的規(guī)則依賴于外在標準的論證。形式主義進路的邏輯起點是:是否存在與內(nèi)在標準相對的、外在的職業(yè)倫理與制度倫理的標準呢?外在的道德所包含的規(guī)范與價值是對內(nèi)在道德提供支持、補充、修正的規(guī)范與價值。公共輿論、法律、宗教組織與哲學倫理學都曾是這種內(nèi)在道德。

    持這一進路研究的學者們認為,倫理理論提供了適當?shù)膽脗惱韺W基礎。伯納德·吉爾特與丹納·克勞澤是其中的代表,他們提出,一個統(tǒng)一的道德理論對于應用倫理學中的合理判斷是必不可少的。他們的理論的目標是提供一個為爭論的各方都能認可的共同的框架,在道德直覺不能提供明確指導的境遇下,也為人們提供有效的行為指導。他們相信,他們的理論能使細心的人意識到應用倫理學的問題,明確實際境遇的倫理特點、辨別問題解決方案的道德可行性與非道德可行性、明示違背道德準則在何種條件下才是必要、可能的。[4](P219-236)但吉爾特與克勞澤的觀點同樣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質(zhì)疑:不論一種特定的理論是否能成其為道德權威,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即一種哲學理論能否用以批判內(nèi)在于職業(yè)的標準或解決實踐的道德難題尚不明了,如果可以的話,這種哲學理論又是如何用來批判內(nèi)在于職業(yè)的標準或解決實踐的道德難題,同樣并不明了。如果我們相信一種倫理理論能提出最好的基礎,那么我們就能在實踐問題與政策問題中建設性地使這一理論的規(guī)范更具體,并運用之。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并沒有這種理論,而且人們大多認同的觀點是,類似的理論似乎也不太可能出現(xiàn)。不論是在哲學理論之中,還是在哲學理論之外,聲稱具有最高權威的道德理論本身比由這些理論所促生的社會道德本身更具爭歧性。即使是一人相信某種特定的理論是正確的,他同時也應該明白,其他人并不一定必須接受這種觀點。

    其三,內(nèi)外綜合進路。內(nèi)外綜合進路則宣稱,職業(yè)、組織或群體內(nèi)的實踐倫理學的明確架構本身會受到更深廣的文化架構的影響。這種進路承認,不同的文化與群體中實現(xiàn)道德認同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職業(yè)成員與其它(信任的)組織既受其成員關系的約束,又受到更廣域的文化與社區(qū)的約束。因而,實踐中的權威即包括了職業(yè)與組織傳統(tǒng),又與社會期望所蘊含的道德標準相關。如果有必要,人們會希望某一職業(yè)或組織變革其實踐,以使社會的主流道德得到尊重。根據(jù)時下的理念,不同的社會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相應的,職業(yè)的內(nèi)在道德也各各有異,因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在道德。崔斯特瑞姆·恩格爾哈特認為,在正統(tǒng)猶太教、羅馬天主教、印度教與世俗人文主義這一廣域的社群間,職業(yè)實踐的本質(zhì)與要求存在著深刻的分歧。對那些并不處于一個共享相同道德理念的道德異己者來說,我們既找不到對世俗道德權威的一致認同,也無法找到一致認同的道德正當?shù)慕鉀Q方法。道德異己者從不以相同的方式來看待世界。因此,道德異己者無法通過合理的理性論證來解決道德論爭[5](P135-147)。根據(jù)恩格爾哈特的觀點,不同的社會或群體間不存在一致認同的道德。例如,正統(tǒng)猶太教的觀點決定了那些是可以接受的或那些是不能接受,但這也只是對于接受其獨特規(guī)范的猶太國家中的人們而言的。內(nèi)外綜合的進路強調(diào)內(nèi)在道德都有其特定文化的外在道德的根基。這種立場體現(xiàn)了對內(nèi)在道德與外在道德關系的洞見,但它的缺點則在于:過于強調(diào)多樣性,而忽略了基本的相似性,即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中有著良好訓練的職業(yè)者近乎一致的道德目標、道德旨趣、道德認同這一核心。例如,全世界的醫(yī)生都共享相同的康復、減輕患者苦痛、治療不適、診斷測試及其它方面的目標與技術。這些群體的職業(yè)實踐共享著相同的道德觀點(盡管有限)及道德規(guī)范。自相矛盾的是,這種理論過于夸大了同一職業(yè)或群體中的道德認同,事實上,即便是在存有較高程度的道德認同的職業(yè)或組織中,也有價值多元化的趨向。

    二、當代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研究概況

    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的基礎理論問題中,最核心議題是應用倫理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這一問題實質(zhì)是拷問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目前學界的主要觀點包括:

    1.認為應用倫理學是應用性的倫理學或倫理學的應用。這種觀點強調(diào)應用倫理學是理論倫理學的應用,其實質(zhì)是把理論倫理學所確立的根本理念、一般價值原則和基本活動準則應用于當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助力于解決當代人們生活中的實踐道德問題,并為人們提供各種作為行為選擇之參考的價值體系。在這種研究進路中,一般道德理論、倫理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被解讀為解決實踐道德問題的工具①R.G.Frey,C.H.Wellman.,A Companion to Applied Ethics.Blackwell Publishing,2003,pp.2江暢:從當代哲學及其應用看應用倫理學的性質(zh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第35-40頁)。。盡管有些學者沒有明確提出這種觀點,但他們在分析應用倫理學中的具體問題時,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邏輯進路。這一進路的積極意義在于對當前應用倫理研究中所存在的某些脫離哲學、倫理學研究的不良傾向的批判與反思,正如江暢所指出的:在當前的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存在一種忽視應用倫理學是理論倫理學、理論哲學的應用的傾向,似乎不要哲學和倫理學、不研究哲學和倫理學也可以研究應用倫理學。對這種傾向加以批判,呼吁應用倫理研究應準確把握其研究的倫理維度,避免名不符實的浮夸,這無疑是可取的。但是,把應用倫理學簡單地解讀為倫理學的應用,容易導致應用倫理學研究的以下誤區(qū):首先,它側重于道德理論體系,特別是倫理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建構。其基本的思路是:應用倫理學所探究的現(xiàn)實問題產(chǎn)生于既有倫理原則、道德規(guī)范的失效或低效,因此,重構有效的倫理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系統(tǒng)就是必要的。更有研究者自覺不自覺地把相關原則與規(guī)范的建構工作看成是解決現(xiàn)有問題的首要乃至于最重要的方式。在實際的研究中,其具體表現(xiàn)就是人們對倫理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的關注遠甚于對現(xiàn)實問題本身的關注,更進一步的表征就是,許多應用倫理學的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急就于倫理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的鋪陳,而忽視了其它一些更為基礎的理論探究。其次,這種思路所潛藏的基本邏輯是:道德理論和原則是源于道德自身的純理論構建,是一種外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先在”,或先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外在”,而不是內(nèi)生于現(xiàn)實生活的價值探尋;與之相關的是,現(xiàn)實生活只是道德實踐的對象,是接受道德理論和原則作用的客體。循此思路的應用倫理學研究勢必疏遠現(xiàn)實生活,其理論也必定是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的自話自語。再次,把應用倫理學解讀為倫理學的應用是一種機械的應用思路,它把應用倫理學研究看成是道德理論和原則、規(guī)范在現(xiàn)實生活具體領域的個別化、特殊化過程,它缺乏對道德理論與原則、規(guī)范的反思:既缺乏對道德理論與原則、規(guī)范的價值合理性的理論探究,也缺乏對道德理論與原則、規(guī)范的現(xiàn)實有效性的理論論證。事實上,這種研究已經(jīng)完全偏離了倫理學 “實踐理性”的正途,是不可取的[6](P1-5)。

    2.把應用倫理學解讀為與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并列的倫理理論型態(tài)。①參見Shelly Kagan,《Normative Ethics》.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8,pp2。趙敦華也認為:“應用倫理學不是倫理學原則的應用,而是倫理學的一個獨立學科體系和完整的理論形態(tài)”。參見,趙敦華:《道德哲學的應用倫理學轉向》(《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在論及倫理學的型態(tài)界分時,都認為應用倫理學是倫理學在規(guī)范倫理學、元倫理學之后的又一倫理學型態(tài)。這種觀點蘊含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應用倫理學的意義不是應用的倫理學,而是被應用于現(xiàn)實的倫理學的總和;其次,應用倫理學的意義不是相對于倫理學一般或道德哲學而言的,而是相對于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能被應用于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倫理學而言的。這就是說,這種觀點把應用倫理學看作是倫理學在既有的規(guī)范倫理學、元倫理學之后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型態(tài)的倫理學。然而,這種觀點實質(zhì)上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支持,因為,當代應用倫理學在何種意義上以及如何區(qū)別于元倫理學、規(guī)范倫理學等問題上缺乏實質(zhì)的論證;更為重要的是:脫離了規(guī)范倫理學、元倫理學作為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基礎,當代應用倫理學還能否成其為一種所謂的倫理研究?

    3.應用倫理研究不成其為獨立的學科研究。當前學界,有些學者基本不認可應用倫理研究的獨立學科地位。吳新文認為:“在最精確的意義上,應用倫理學可以被界定為在當代社會各種道德難題的促動下,由哲學、倫理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組新興交叉、邊緣學科群”②吳新文:《反思應用倫理學——兼論應用倫理學與理論倫理學的關系》(《復旦學報》,2003年第1期)。類似的觀點還可參見 :孫慕義認為,應用倫理學還不是一門真正的學科,它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與體系,只是一個松散、缺乏嚴密邏輯結構的“應用問題群”,只是便于對實踐問題的解釋、闡明、陳述和對職業(yè)規(guī)范的探究(《質(zhì)疑應用倫理學》,《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7期,第31-34頁)。包邊宗:“應用倫理學又稱實踐倫理學或?qū)嵱脗惱韺W,它是對社會生活和人們交往的各個領域、方面的倫理道德問題進行研究的倫理學科的總稱”(《我國應用倫理學研究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前景》,《淮陰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楊通進:“應用倫理學是由不同學科組成的學科群(生命倫理學、經(jīng)濟倫理學、環(huán)境倫理學被公認是當代應用倫理學的三個典型學科)”(《應用倫理學與道德哲學之異同》,《河北學刊》,2005年第1期)。;鄧安慶也不認為應用倫理學有一個所謂的共同的本質(zhì),在他看來,應用倫理學的“應用性”只能是基于對所有差異性的尊重與開放,而不在于追求本質(zhì)的統(tǒng)一性[7](P13-18)。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的基本立場是:并不存在一個所謂的一般應用倫理學體系,或者說,當前的應用倫理研究尚未型構一個整體的應用倫理學體系。也有人認為,所謂的應用倫理研究只是指代一個研究領域,而不是一門學科。不認同應用倫理學的學科獨立性的另一種思路是:倫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的價值科學,換句話說,倫理學從來就是應用的,在這個意義上,應用倫理學研究并不異于倫理學自身的理論進路,因此,沒有必要把應用倫理學看成是新的獨立的學科型態(tài)。

    4.有學者提出應用倫理學主要研究職業(yè)領域內(nèi)的倫理、道德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應用倫理學被解讀為職業(yè)道德研究。隨著應用倫理研究的全面展開與不斷深入,這種觀點已基本被糾正。因為,應用倫理學關注的問題及其對這些問題思考的視野都超出了職業(yè)道德的范圍。墮胎、安樂死、克隆、死刑與懲罰的合法性及其限度、言論自由與對情色作品的適當管理、同性戀、企業(yè)的倫理責任、動物的道德地位、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失衡,等等,都不只是某個特殊的職業(yè)所面對的問題,也不是任何一種職業(yè)倫理學能夠單獨解決的。甘紹平指出,盡管應用倫理學與職業(yè)道德研究都會關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其研究范圍也有相通之處,它們的研究視角也往往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但職業(yè)道德有著悠久的歷史,而應用倫理學則是一門興起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新興學科。更重要的是,職業(yè)道德研究是把人們已經(jīng)達成共識的道德觀念付諸實踐,即應用共識;而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則是幫助人們就重大而充滿爭歧的道德問題達成共識;它不是要應用共識,而是要反思共識——應用倫理學往往還會對職業(yè)道德傳統(tǒng)的合理性提出質(zhì)疑與反思,以幫助人們克服并拋棄那些過時的、過于僵化的職業(yè)傳統(tǒng)。彼徹姆也指出:“盡管各種職業(yè)角色都有其規(guī)定的道德義務與道德理念,但職業(yè)標準根本不能確保道德的適宜性,更糟糕的是,醫(yī)療、商業(yè)、新聞、工程及其它領域的職業(yè)規(guī)范往往把道德要求過于簡單化并使其過于僵化,同時職業(yè)規(guī)范所宣稱的完整性與權威性往往也有些過頭了。 ”[8](P1-16)

    有意思的是,與大部分學者將應用倫理學解讀為一門與理論倫理學相對應的應用性學科不同,亞伯拉罕·艾德爾等人則應用倫理學解讀為一門理論性學科。應用倫理學同理論倫理學一樣,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它既不贊同于政治倫理學、經(jīng)濟倫理學、管理倫理學、家庭倫理學、生態(tài)倫理學等部門倫理學,又不是一套可以直接操作的規(guī)范體系,但它又離不開這兩者。[9](P4-5)

    三、當代應用倫理學方法研究概述

    關于當代應用倫理學的方法,學界的主要觀點包括:

    1.多元方法論。鄧安慶等人認為當代應用倫理學是后哲學文化的產(chǎn)物,這決定了當代應用倫理學風格的多樣性及其本質(zhì)無法統(tǒng)一:整個世界“沒有某一種研究和論證風格被應用倫理學領域的哲學家們所共同采用。多樣性是應用倫理學——包括其問題、目的、方法和結果——的一個標志”[10](P49-50)。與之相關的是,當代應用倫理學的方法也只能是多樣的,因為“要把解決某一領域倫理問題的方法或程序作為‘本質(zhì)’的原則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將失去其應用性特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8](P13-19)。

    2.“程序方法論”。甘紹平是國內(nèi)第一個較為系統(tǒng)地論證應用倫理學方法的學者。受羅爾斯的契約理論、恩格哈特的生命倫理學理論以及哈貝馬斯的交談倫理等理論的影響,其方法論尤為強調(diào)共識與對話:共識是倫理規(guī)范的合法性與權威性的必要條件,而要達到共識,就必須訴諸理性的對話,以謀求道德共識為目標的理性的交談程序便構成了應用倫理學探討問題的最基本的方法——應用倫理學首先是一種程序方法論,其唯一目標是通過交往對話而達成道德共識[11]。甘紹平對應用倫理學方法的理解還基于他對應用倫理學本身的把握。在他看來,應用倫理學是“分析現(xiàn)實社會中不同分支領域里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的倫理維度”。這意味著,“應用倫理學的根本特點就在于關注倫理沖突與道德悖論、探究道德難題:其中絕大部分的問題是體現(xiàn)著新舊價值觀念沖突或現(xiàn)有的道德規(guī)范沖突的兩難選擇;或者就是那類并非一定要作出非此即彼之抉擇,而是需對不同的利益進行平衡考量的問題;再有就是某種倫理要求與現(xiàn)實實踐之間的沖突,以至于該要求難以實現(xiàn),失去了得到辯護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在解決倫理沖突與道德悖論的過程中,共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當代應用倫理學中,程序的重要性更甚于共識:“為了解決倫理沖突,在民眾中間能夠形成共識、達成一致的首先不是某種具體的立場、某種具體的觀念,而是一個中立的程序——交往對話,共識首先只能是關涉到規(guī)范與價值之多元性的處置程序,共識只能是在程序問題上才是可能的、有意義的”[11]。

    3.工程模式的方法論。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研究中,特別是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的早期階段,工程模式曾是最受關注的應用倫理學方法。工程模式將倫理學中的應用類比于工程學與應用科學中的應用,進而將應用倫理學解讀為一般倫理原則、道德規(guī)范在特定道德問題中的應用。在這里,“理論”是一般性的理論或普遍原則規(guī)范,通過邏輯推理,得出能直接指導行動的結論。這是一個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過程。于是,這種應用模式實際上只是道德理論和原則規(guī)范在不同現(xiàn)實生活領域的個別化、特殊化。它既沒有任何中介環(huán)節(jié),又用不著進行道德價值上的某種轉換,只關注道德理論和原則規(guī)范的唯一性、絕對性及其現(xiàn)實生活中的劃一化、普及化,至于道德理論和原則規(guī)范是否正確可靠、合理恰當,則毋需去認真而深入地考慮。換句話說,工程模式將應用的倫理原則、道德視為獨立于且優(yōu)先于它們在特定社會境遇中的人類行為中的“應用”,由是,應用倫理學就成了一個三步操作的邏輯演繹:第一步,構建普適性原則及其理論基礎;第二步,實證地描述包含了主體動機與意圖的特定的社會與組織境遇;第三步,道德原則被應用于特定境遇下的各行為中[12](P213)。工程模式的三步操作邏輯是基于這一模式的三個理論預設:第一,倫理學理論構成一個特殊的知識體系,其內(nèi)容是普遍的道德原則,這些原則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換言之,建立在元倫理學的正當性證明之上。對這一知識體系的掌握可以通過適當?shù)膶W科訓練而實現(xiàn);第二,只有進行邏輯推演,即根據(jù)有關經(jīng)驗事實從一般原則中推演出能指導行動的結論(規(guī)約與禁令),才能把這個知識體系付諸應用;第三,從一般倫理原則推導具體倫理決定的過程,可以是也應當是公正的、無利益偏涉的。這就是說,倫理應用推理本身在價值上是中立的,是不受實質(zhì)性倫理觀點制約的,實質(zhì)性倫理觀點只存在于被應用的那些普遍原則之中[12](P210)。

    4.應用倫理學方法的三種模式。當代應用倫理學興起以來,人們在其方法論問題上各執(zhí)一端,未曾一統(tǒng)。彼徹姆與澳大利亞學者斯蒂芬·科恩等人認為當代應用倫理學最具典型性的方法模式有三種①相關內(nèi)容參見:Tom L.Beauchamp.,The Nature of Applied Ethics.See A Companion to Applied Ethics.Edited by R.G.Frey and Christopher Heath Wellman.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pp.1-16;關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應用倫理學方法還可參見 Stephen Cohen.,the Nature of Moral Reasoning:the Framework and Activities of Ethical Deliberation,Argument,and Decisionmak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p.57-62:

    其一,強調(diào)一般倫理理論與原則、規(guī)范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強調(diào)應用倫理學是一般倫理理論、原則與規(guī)范在具體現(xiàn)實道德問題研究中的應用。在自上而下的方法中,一般倫理理論或原則與規(guī)范被解讀為外在的先在,或先在的外在,并被認為是可以直接應用于實際的特定境遇之中。在能夠直接且清晰地根據(jù)某一準則或原則得出道德正當性判斷的情況下,該方法似乎是可行的。但這一方法內(nèi)在地蘊含了這樣一個邏輯:即一般理論、原則優(yōu)先于實踐、組織規(guī)則與案例判斷,這又使得它看來并不那么可信。因為,這種道德優(yōu)先性并不是普遍可接受的。在實際的應用倫理學研究中,該方法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在復雜的情況下,我們的道德推理應當能確立規(guī)范本身在特定境遇中的實踐可行性;然而,在實際的道德推理過程中,我們還時常會考慮到信仰、文化預期、可能結果的判斷以及前援判例等,以幫助充實理論、原則,并為其提供充分的正當性依據(jù)。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并一定具有絕對的優(yōu)先性。第二,實際的情況可能是并沒有明確的原則、規(guī)范可以應用,因為,實際情況可能是人們有豐富的選擇空間,更嚴重的是,這些倫理原則、道德規(guī)范還可能是相互沖突的。比如在關于墮胎的道德爭論中,支持墮胎的人的核心立場是懷孕者有權處置與自己生命相關的事情,只要這些種處置并不違背法律要求;而反對者的核心立場則是,胎兒的生命權利等同于人的生命權利,是不能被隨意消滅的,等等。第三,這一方法還會導致論證的無限性,即論證的無窮盡性要求。因為,任何一個層面的原則、規(guī)范的應用都需要更高層面的原則的支持。除非有一個不證自明的原則,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此,尚沒有一個這樣為人們所共同認可的原則。

    其二,強調(diào)道德傳統(tǒng)與經(jīng)驗以及特定境遇的自下而上的方法。這種方法從具體的實踐案例出發(fā),推導出具體道德境遇下的人們“應當如何道德地作為”的結論。在這種方法論中,倫理原則、道德規(guī)范的意義、功能及其重要性都源于此前的特定境遇下的道德推理,或者說倫理原則與道德規(guī)范是從各種案例中所達成的社會共識所發(fā)展而來,因此可以運用于新的情況。持這一方法論的人們認為:正是在各種類似案例處置過程中,人們才確立了對某種道德的信念,也因此確立了某種道德傳統(tǒng)。相應的,與知道解決當下境遇中的問題當基于何種原則相比,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推理并采取相關行動要重要得多。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時常作類似的推理,有時,也的確能在這些類比推理中達成對自己結論的自信。這一方法所面臨主要問題包括:第一,范例或特定境遇自身顯然不能作出道德判斷。在案例之間的轉換或致力于特定境遇的相關特點,人們意識到相關的道德原則必須與案例或境遇相聯(lián)系。然而,原則不是案例或境遇的一部分,而勿寧是解釋、聯(lián)系案例與境遇的方法。所有的類比推理都需要一個相關的規(guī)范,以提出一個對象或事件與另一個對象或事件相同或不同的相關方面。但類比自身卻不能發(fā)現(xiàn)或建構與境遇相關的那些規(guī)范。因此,自下而上的模式似乎也是事先為當下的案例或事件預設了作為核心道德要素的原則、準則。第二,面對同樣的境遇,可能存在著相互沖突的類比推理、判斷與案例解析。這使得人們對其論證力量產(chǎn)生懷疑:不同的類比與新案例是否會促生出不同的“正當”?由于對案例道德相關性特點的識別完全是依靠那些對案例作判斷的人得出,但這些人卻可能從不公正、先在的偏見或不恰當?shù)念惐鹊贸鲞@一判斷,而這些都未經(jīng)公正原則與人權的檢驗。換句話說,這一模式缺少一個穩(wěn)定的規(guī)范框架,并因此而缺少了對判斷的控制,也無法阻止偏見的產(chǎn)生,同時也很難建構社會傳統(tǒng)。第三,由于自下而上的模式過于依賴前援案例分析,從而可能導致對實際所面臨案例的相關特點的忽視,這使得其結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確實時常作類似的類比,也在確實能在這些類比中達成對我們自己的結論的自信,然而,這種類比卻也時常失敗。類比無法為真相與確定性提供保障。無論兩種境遇具有多大的相似性,但類比仍可能誤導甚至促生錯誤的結論。

    其三,融貫論?!叭谪炚摗笔窃谇岸叩姆此寂c批判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道德推理方法,即融合了一般規(guī)范與倫理理論、道德經(jīng)驗與特定境遇的理論分析與案例分析的方法。在當下的研究中,人們普遍認為,對應用倫理學來說,作為頂端的理論、原則與作為底端的案例與特定判斷都不構成充分的資源。因為,它們?nèi)魏我环蕉紱]有足夠的力量提供與需要相一致的可靠結論;原則需要針對案例的具體化,而案例分析則需要來自一般倫理理論與原則、規(guī)范的關照。這種思考的結果是當代應用倫理學方法擺脫了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單向的、機械的推理模式,而轉向綜合了兩種推理模式要點的“融貫論”模式發(fā)展。

    “融貫論”模式在程序上與羅爾斯在正義探討中提出的“反思平衡”有相通之處,故此,也湯姆·彼徹姆與斯蒂芬·科恩又都認為應用倫理學的方法是“反思平衡”的方法[13](P20)。但這種解讀值得商榷:“反思平衡”源出于20世紀中期人們對歸納邏輯的正當性討論,后來,這一理論主要應用于倫理學與政治哲學,并有較大發(fā)展。羅爾斯《正義論》中的應用使得反思平衡成為一個頗受關注的概念。羅爾斯設想人們在 “無知之幕”的遮蔽之下進入“原初狀態(tài)”,如果此時的條件足以產(chǎn)生出與人們對正義的深思熟慮的信念相符合的原則,那么,一切事情當然就可以順利地進行下去。然而,如果“原初狀態(tài)”下的條件并不足以產(chǎn)生出這種原則,那么,我們就有必要進行一種“反思平衡”的推理,即我們要么修改我們對“原初狀態(tài)”的說明,要么修改我們現(xiàn)有的判斷。這個過程可能會有很多反復,“這樣反反復復,有時改變契約環(huán)境的條件,有時收回我們的判斷并使我們的判斷與原則相一致,這樣,我認為我們最終將會找到一種對原始狀態(tài)的說明,這種說明既體現(xiàn)了合理的條件,又產(chǎn)生了符合我們經(jīng)過適當修改和調(diào)整的深思熟慮的判斷?!保?4](P20)雖然,“融貫論”的道德推理在其形式上確實與“反思平衡”有一致的地方,然而,反思平衡的應用并不局限于道德推理,在非道德推理的實踐推理與邏輯推理中也可以大有作為:“從實踐倫理學的觀點看,他的理論似乎可應用于從醫(yī)學到企業(yè)、法律等的許多方面”[12](P15-16)。 羅爾斯在為反思平衡作注時也提出,反思平衡并不專屬于道德哲學,他指的是納爾遜·古德曼早在1955年就在其《事實、虛構與預言》中對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的邏輯論證中就運用了這種方法[14](P21)。

    四、反思

    盡管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已經(jīng)蔚然成為當代學術研究的一道亮麗的學術景觀,但其基礎理論的研究卻明顯滯后且爭歧紛呈。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

    1.應用倫理學本身這個很重要、很基本的問題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這使得應用倫理學的討論明顯缺乏一個共同的基礎。瓦倫西亞大學學者阿德拉·科爾蒂納認為,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出自于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即她所謂的“社會現(xiàn)實的命令”;雖然,由于現(xiàn)實領域的多樣性與研究自身的多樣性,實際的應用倫理學研究也確實呈現(xiàn)各種樣態(tài);然而,科爾蒂納還是認為,應該有一個共同的主線可以貫穿所有的應用倫理學,因為,正是應用倫理學所共享的結構和特性組成了應用倫理學這一知識樣態(tài)[14](P3-31)。然而,事實上,在已有的研究中,這種所謂的主線并不清晰?;谑?,甘紹平指出:應用倫理學當前的現(xiàn)狀是,在其分支學科領域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了人們對作為一個總體的應用倫理學之學科性質(zhì)與地位的思考、總結與探索[15](P2)。

    2.人們過于強調(diào)當代應用倫理學是當代社會發(fā)展與技術進步所促生的新興研究,卻忽視了問題的另一方面:當代應用倫理學是一般道德哲學成長進程中的一次自我反思與蛻變。人們大多認為,在當代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伴隨著技術發(fā)展與社會生活變遷而來的大量現(xiàn)實問題需要倫理學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在現(xiàn)實道德問題急迫性態(tài)勢下順勢而起的當代應用倫理學已較好地詮釋了倫理學的實踐特征與應用趣向。但是,人們過于關注當下的、具體而微的實踐道德問題,而把當代應用倫理學狹隘為倫理學之于現(xiàn)實的 “應激反應”,并進而走向了機械應用的歧途。也就是說,人們更愿意把當代應用倫理學看成是能為20世紀60、70年代以來社會與科技發(fā)展進程中所衍生的急迫道德問題提供解決出路的研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斯蒂芬·圖爾閩才強調(diào),是醫(yī)學拯救了倫理學:因為,在他看來,在當代應用倫理學興起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更多地關注倫理學研究中的概念問題與認識論問題,而很少人關注規(guī)范倫理學研究,更少有人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道德問題。但70年代以來,情勢逆轉:醫(yī)學領域中凸現(xiàn)出了越來越多的道德問題,如產(chǎn)前診斷、安樂死、克隆人、墮胎,等等。同時,人們在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還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有現(xiàn)實的答案,這成為倫理學家們登場的絕佳時機[12](P266-279)。

    然而,當代應用倫理學發(fā)展更為實質(zhì)的一個方面卻是:當代應用倫理學是一般道德哲學成長進程中的一次自我反思與蛻變。具體來說,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是倫理研究在反思元倫理學研究的基礎上向規(guī)范倫理學的回歸。事實上,這種反思是在兩個層次上進行的:一方面,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是批判、反思此前元倫理學的研究進路,摒棄了元倫理學以來的“元”敘事方式,轉而直接關注道德實踐;另一方面,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也反思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的研究,因為,傳統(tǒng)規(guī)范倫理學的方法在面對當代社會的現(xiàn)實時有發(fā)展的必要。這里所提示的實質(zhì)問題是,當代應用倫理學并不是一項超越或溢出了傳統(tǒng)倫理學的全新研究,其研究內(nèi)容與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的倫理學家們所研究的內(nèi)容其實是一致的。雖然,新時代會提出一些新的研究問題,但其性質(zhì)卻與傳統(tǒng)倫理學所研究的那些與人們?nèi)粘I蠲芮邢嚓P的內(nèi)容并無本質(zhì)的區(qū)別。更為重要的是,應用倫理學構成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規(guī)范或原則,如正義、仁慈、理性、善,等等,在傳統(tǒng)倫理學的研究已經(jīng)被充分討論過,而在當下的應用倫理學研究中,這些概念、規(guī)范或原則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或被顛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理解應用倫理學的時候,還是應當把應用倫理學解讀為倫理學自身在新時代的發(fā)展形態(tài)。

    3.作為一般道德哲學的自身反思與成長,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理論及其實踐本身還揭示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進路:即“應用”原本是一種檢驗與發(fā)展理論的方法,就像在自然科學與經(jīng)濟學領域一樣,在自然科學與經(jīng)濟學領域中,其理論都有明顯的應用取向,而其應用也大多有明確的理論基礎。作為一般道德哲學的自反式反思與發(fā)展,應用倫理學的“應用”趣向所體現(xiàn)的實際是“應用”作為檢驗倫理理論的重要方法,正是在這種檢驗視界中,人們找到了傳統(tǒng)倫理學、元倫理學在當代社會中實踐的短板與發(fā)展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中,還有一些學者仍然停留在機械地、無批判地應用理論的研究狀態(tài),而未曾把握“應用”的理論建構旨趣,而這正是當代應用倫理學研究中最受詬病之處。

    [1]竇炎國.關于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問題[M].道德與文明,2000,(4).

    [2]Tom L.Beauchamp.The Nature of Applied Ethics.See A Companion to Applied Ethics[M].Edited by R.G.Frey and Christopher Heath Wellma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3]Brody H and Miller F G.The internal morality of medicine:ex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managed care[J].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8,(23).

    [4]Clouser K D and Gert B.,A critique of principlism[J].The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0,(15).

    [5]Engelhardt H.T.and Wildes K.,The four principles of health care ethics and post-modernity In R Gillon(ed), Principles of Health Care Ethics[M].London:John W.

    [6]唐凱麟,彭定光.論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使命[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7]鄧安慶.無本質(zhì)的應用倫理學[J].哲學動態(tài),2005,(7).

    [8]Tom L.Beauchamp.,The Nature of Applied Ethics.See A Companion to Applied Ethics[M].Edited by R.G.Frey and Christopher Heath Wellma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9]Abraham Edel,Elizabeth Flower&Finbarr W.O.Connor.,Critique of Applied Ethics:Refl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M].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4.

    [10]See Lawrence C.,Charlotte B.Becher(ed.)Encyclopedia of Ethics[M].Volume One,Garland Publishing Inc.New York, 1992.

    [11]甘紹平.什么是應用倫理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8).

    [12]Joseph P.Demarco,Richard M.Fox.,New Directions in Ethics: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Ethics[M].New York: Routledge&Kegan Paul Inc,1986.

    [13]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4]Adela Cortina and Domingo Garcia-Marza and Jesus Conill.,Public Reason And Applied Ethics:The Ways of Practical Reason in a Pluralist Society[M].Ashgate Publicing Limited,2008.

    [15]甘紹平.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A Review of the Basic Studies of Applied Ethics

    ZHENG Gen-cheng
    (Institute of Ethic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Since 1960s,Applied Ethical Studies(AES)has grown as a splendid part of Ethical studies or even contemporary academic studies.However,the AES so far concerns more on specific questions of practical morality and to some extent neglects the Studies itself as an important question.Though scholars made some explorations in the contents,discipline nature and methods of contemporary AES,their explorations are scattering in various works and fail to form a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for the basic theories of AES,which means void of a common ground for discussions of the discipline.

    applied ethics;discipline nature;applied ethics method

    B82-06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5.04.005

    1674-8107(2015)04-0027-10

    (責任編輯:吳凡明)

    2014-12-29

    鄭根成(1970-),男,湖南耒陽人,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應用倫理研究。

    猜你喜歡
    倫理學倫理原則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開拓·前沿·創(chuàng)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yī)生命倫理學》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倫理學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堅守原則,逐浪前行
    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與完善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蟻族現(xiàn)象”的倫理學思考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夏邑县| 阿克陶县| 高雄市| 青铜峡市| 赤壁市| 贺兰县| 辽源市| 赤城县| 汉沽区| 永登县| 抚顺县| 东海县| 会同县| 镇沅| 镇赉县| 车致| 河间市| 大连市| 三河市| 西藏| 额济纳旗| 弥渡县| 汶上县| 徐闻县| 合阳县| 收藏| 射洪县| 西昌市| 清水河县| 河津市| 柘城县| 康马县| 甘泉县| 时尚| 永宁县| 益阳市| 紫云| 昌邑市| 莱阳市| 资中县|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