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劉洋 周鴻立
摘要: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玉米苞葉資源豐富而優(yōu)質。本文對玉米苞葉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進行了綜述,包括黃酮類物質、花青素和花色苷、木糖醇、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為玉米苞葉的深度開發(fā)和綜合利用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玉米苞葉;生物活性成分;黃酮類物質;花青素;木糖醇
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廳重點科研項目(20130303050NY)。
中圖分類號: S65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6.018
玉米苞葉(Corn bract)為禾本科。玉米屬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外苞葉。吉林省是玉米種植大省,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種植面積約4576.0萬畝,每畝玉米可采集苞葉40 公斤,玉米苞葉資源非常豐富,且品質優(yōu)良。作為農業(yè)副產(chǎn)物,目前在廣大農村,玉米苞葉主要作為牲畜飼料使用。少數(shù)優(yōu)質玉米苞葉被加工成籃子、床墊、地毯、工藝品等??傊?,對玉米苞葉的深加工仍停留在低水平重復階段,造成大量浪費。近年來,受玉米須啟發(fā),不斷有學者對玉米苞葉中的生理活性物質進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發(fā)現(xiàn)玉米苞葉中富含黃酮、花青素、花色苷、木糖醇、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活性物質。本文對近年來有關玉米苞葉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作以綜述,為玉米苞葉中功能因子的深入開發(fā)提供依據(jù)。
1 黃酮類物質
黃酮是玉米苞葉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田洪磊等人[1]早在2006年就采用超聲波輔助技術對玉米苞葉中的總黃酮進行了提取,探索出該法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提取時間35分鐘,提取溫度60℃,乙醇濃度60%,料液比(克/毫升)1∶50,超聲波功率700瓦,玉米苞葉中總黃酮最大提取率可達1.225%。徐艷陽等人[2]運用微波輔助技術對玉米苞葉黃酮進行了提取,提取率為0.613 毫克/克,總黃酮含量為(0.586±0.024)毫克/克。在此基礎上,詹萍等人[3]發(fā)現(xiàn)玉米苞葉總黃酮具有良好的超陰離子自由基和羥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其IC50分別為0.14 毫克/毫升和1.5 微克/毫升,對上述兩種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高于維生素C。王艷、張沐新等人[4,5]從玉米苞葉乙醇提取物中分離純化了4個黃酮類化合物,采用紫外(UV),紅外(IR),質譜(MS),一維核磁共振(1D-NMR)和二維核磁共振(2D-NMR)方法對制備的單體化合物結構進行表征,鑒定它們分別是苜蓿素1、苜蓿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2、苜蓿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苜蓿素-7-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其中,化合物1~3為首次從玉米苞葉中分離得到的已知化合物,化合物4為首次發(fā)現(xiàn)的全新化合物。在總黃酮純化方面,陳瑞、孟雪等人[6,7]對幾種常見大孔吸附樹脂進行比較,篩選出S-8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玉米苞葉總黃酮吸附劑。
2 花青素與花色苷
吳克偉等人[8]研究了紫玉米苞葉中花青素的超聲波輔助提取工藝,確定最佳工藝為乙醇濃度79.25%,料液比(克/毫升)1∶30,超聲時間24.98分鐘,花青素得率為3507.7毫克/100克。在此基礎上,吳克偉等人[9]又對紫玉米苞葉中花色苷的大孔吸附樹脂純化工藝進行了研究,確定選出XAD-7HP 型為最佳吸附樹脂,純化后產(chǎn)品的花色苷含量可達到14.98%。
3 木糖醇
木糖醇是一種天然甜味劑,甜度與蔗糖相當,由于其體內代謝不受胰島素調控,因此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長春工業(yè)大學以玉米苞葉為原材料,成功探索出木糖醇提取方法。該法克服了以玉米蕊為原料的傳統(tǒng)工藝中色素和雜質較多的缺點,所得產(chǎn)品收率和純度較高,具有一定推廣價值[10]。
4 膳食纖維
采用化學—酶法[11]可從玉米苞葉中成功制備膳食纖維,得率為48.36%,膨張力為1.72毫升/克,持水力為3.716 克/克。該研究為膳食纖維新資源的開發(fā)提供了線索。
5 微量元素
趙春桂等人[12]比較了玉米須、玉米軸和玉米苞葉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結果表明,玉米苞葉中富含鎂、鉀元素,含量與玉米須接近;鍶元素含量高達2452 微克/克,高于玉米須和玉米軸。
目前,玉米苞葉的開發(fā)利用尚處初步探索階段,相比玉米須而言,其活性成分的研究報道較少,且主要集中在國內,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田洪磊,田呈瑞,詹萍.玉米苞葉總黃酮提取工藝研究[J]. 糧食與油脂,2006,(1):24-26.
[2] 徐艷陽,陳佳麗,李科靜,等.微波輔助提取玉米苞葉黃酮的工藝優(yōu)化[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4,35(13):74-79.
[3] 詹萍,田洪磊,李開雄.玉米苞葉中總黃酮提取及其體外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8,15(6):108-112.
[4] 王艷.玉米苞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D].吉林大學, 2010.
[5] 張沐新,劉銀燕,孫薇,等.玉米苞葉中新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和鑒定[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11,32(11):2554-2557.
[6]陳瑞,曹葉霞,高雁.大孔樹脂對玉米苞葉類黃酮吸附性能的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3(2):178-179.
[7] 孟雪,吳春.大孔樹脂分離純化玉米苞葉總黃酮方法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3):284-286.
[8] 吳克偉,趙曉燕,張超,等.響應面法優(yōu)化超聲提取紫玉米苞葉花青素工藝條件的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9,(3):137-
141.
[9] 吳克偉,趙曉燕,李應彪,等.XAD-7HP 大孔樹脂純化紫玉米苞葉花色苷的研究[J].中國調味品,2009,34(6):103-106.
[10] 玉米苞葉提取木糖醇獲得成功[J].江西科學,2002,4: 256.
[11] 莫緒.玉米苞葉膳食纖維的制備研究[J].廣西輕工業(yè), 2007,23(9):24-25.
[12] 趙春掛,侯建明,孫玉蘭,等.玉米須、玉米軸、玉米苞葉微量元素測定[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1994,(3):41-42.
作者簡介:張揚,博士,吉林化工學院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生物制藥系,講師,研究方向:天然藥物化學。
通訊作者:周鴻立,博士,吉林化工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食品科學系,教授,研究方向:天然活性物質與功能性食品開發(f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