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外媒新聞報道的傾向性——以昆明“3.1”事件為例

    2015-04-12 02:38:42賈珍霞
    關(guān)鍵詞:批評性物性語料

    田 菲,賈珍霞

    (華北理工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河北 唐山063009)

    批評性語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至今已有3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作為一種主要的語篇分析方法,它主要分析以語言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并通過語篇揭示其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和權(quán)力關(guān)系。CDA的主要分析對象之一就是新聞報道。新聞報道力求公正,標榜中立,但是受報道者自身價值觀、利益立足點的影響,報道也可能產(chǎn)生偏頗。有意識地提及、凸顯、強調(diào)某些精心挑選的事實,按照自己的修辭意圖調(diào)節(jié)受眾的情感,從而在受眾中產(chǎn)生對自己的觀點最具接受性的心理狀態(tài)(劉亞猛,2004)。因此,利用批評性語篇分析的相關(guān)理論分析新聞報道,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報道者潛在的觀點。

    目前,國內(nèi)學(xué)者對新聞?wù)Z篇的批評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具有明顯意識傾向性的政治、經(jīng)濟類新聞?wù)Z篇,也有學(xué)者分析災(zāi)難性新聞?wù)Z篇,但是針對涉恐突發(fā)事件報道語篇的分析比較少見。本文在批評性語篇分析框架下,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指導(dǎo),對外媒昆明“3.1”事件相關(guān)報道進行批評分析,是對批評性語篇分析領(lǐng)域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一、理論框架

    批評性語篇分析最重要的理論基礎(chǔ)是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韓禮德認為語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而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是批評性語篇分析所采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表達主客觀世界的經(jīng)驗,主要由及物性系統(tǒng)(transitivity)和詞匯選擇(lexical choice)來實現(xiàn)。本文著重從及物性和詞匯選擇兩方面對外媒昆明“3.1”事件相關(guān)報道進行批評分析,考查其概念功能的實現(xiàn),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層含義,幫助讀者理智分析,做出正確地判斷。

    二、外媒昆明“3.1”事件報道的概念功能分析

    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車站發(fā)生了針對無辜平民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傷。事件發(fā)生引起了中外媒體的廣泛關(guān)注,外媒對此進行了第一時間報道,但是其報道充滿偏見。本文選取外媒官網(wǎng)關(guān)于昆明“3.1”事件的四篇報道為語料,分別為:Knife-wielding attackers kill 29,injure 130 at China train station (CNN),Terrorist attack leaves 34dead on eve of annual Chinese political meeting(Fox News),China mass stabbing:Deadly knife attack in Kunming(BBC),China blames Xinjiang militants for deadly attack at station(Reuters)。從及物性和詞匯選擇兩方面對語料進行量化分析,以期揭示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揭示報道者及其所代表媒體的立場和態(tài)度。

    1.及物性

    Halliday認為及物性可以把人類的經(jīng)驗分為六個過程:物質(zhì)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guān)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 程 (behavioral process)、言 語 過 程 (verbal process)和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胡壯麟等,2008)。正如 Fairclough(1992)所說的“選擇哪類過程來表達一個真正的過程會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意義?!眻蟮勒呖梢赃x擇運用及物系統(tǒng)中的不同類型的過程報道同一事件,通過對六個過程的篩選表達微妙的態(tài)度。以下是四則報道的及物性分析中六大過程的分布情況:

    表1 及物性系統(tǒng)數(shù)據(jù)

    上表顯示,四篇報道對物質(zhì)過程的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言語過程,再次是關(guān)系過程和心理過程,均無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這符合新聞報道的特點,追求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件,忽視心理情感的描寫。相比較而言,F(xiàn)ox news和Reuters的報道中使用了較多的關(guān)系過程,關(guān)系過程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guān)系,常常用于介紹新聞事件的背景信息或者對事件做出評價和判斷。

    物質(zhì)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一般包括動態(tài)動詞,“動作者”(Actor,即邏輯上的主語)和動作的“目標”(Goal,即邏輯上的直接賓語)三部分(胡壯麟等,2008)。四篇語料使用了大量的物質(zhì)過程,“動作者”主要可以歸為三類:襲擊者,群眾和中國官方。通過對語料進行分析,這三類“動作者”的數(shù)量見下表:

    表2 物質(zhì)過程的主要參加者數(shù)量統(tǒng)計(單位:個)

    上表顯示,絕大多數(shù)物質(zhì)過程以群眾作為邏輯主語,其次是襲擊者,卻極少以中國官方作為邏輯主語。體現(xiàn)了報道者的意識傾向性:首先,報道者運用大量物質(zhì)過程描述在場群眾的恐慌,動詞"started running","ran away","killed",and"injured"向讀者展示極其混亂的場面,暗示中國的社會治安混亂。再次,襲擊者作為邏輯主語在物質(zhì)過程中居于第二位,報道者稱襲擊者為"the slaughter","members of a separatist group from Xinjiang","the killing spree","the attacks","a knife-wielding man","a knife-wielding gang"和"11'terrorists'"等等,中國政府早在3月1日就對外公布昆明3.1事件是恐怖襲擊,但報道者仍然用"separatist","knife-wielding men"和加引號的"terrorists"稱呼暴恐分子,顯然是對事件定性的質(zhì)疑。第三,外媒報道較少以中國官方為"動作者",刻意忽視中國政府應(yīng)對此次事件所做的努力。

    言語過程是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常用的動詞有say,tell,talk,describe等(胡壯麟等,2008)。以上報道中言語過程占了很大的篇幅,大量使用引語,可以增添報道的真實性,獲取讀者的心理認同。另一方面,報道者通過對引語的篩選和加工,可以借別人之口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影響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四篇報道的言語過程的"講話者"可歸為三類:在場群眾,新聞媒體和中國官方。通過對語料進行分析,這三類“講話者”的數(shù)量見下表:

    表3 言語過程的主要參加者數(shù)量統(tǒng)計(單位:個)

    大多數(shù)言語過程中,報道者使用中性動詞"say"報道整個事件,大量報道在場群眾,但是極少關(guān)注中國政府的發(fā)言,體現(xiàn)其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且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外媒使用中性動詞"say"報道在場群眾和中國官方,但是涉及到新聞媒體時,動詞多用"reported,quoted,referred to"等。例如:The report referred to them as"terrorists".一方面,報道者說明消息來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報道者并不贊成其說法,加引號說明報道者并不贊同把此次事件定性為恐怖主義。

    關(guān)系過程常用于對事件作出評判。CNN報道:Mass knife attacks are not unprecedented in China.Some occurred in 2010and 2012,but the attacks happened at schools and didn't appear to have political connections.直接給這起恐怖襲擊扣上“政治事件”的帽子,報道稱,“這并非在中國發(fā)生的首次大規(guī)模持刀襲擊。2010年和2012年也發(fā)生了一些事件,但那些襲擊發(fā)生在學(xué)校,并未表現(xiàn)出有何政治關(guān)聯(lián)?!彼坪跻欢ㄒ獙⑺^“民族矛盾”坐實。Reuters報道:The attack comes at a sensitive time as China gears up for the annual meeting of parliament,…。將這起恐怖襲擊與中國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掛鉤,稱“襲擊發(fā)生在一個敏感的時間”,言外之意這是中國的政治問題,是在質(zhì)疑中國的安保措施。這兩篇報道對于關(guān)系過程的選擇帶有很強的評論和判斷意味,也代表了其政治立場。

    四篇報道中,心理過程的“感知者”均為在場群眾,用"saw,hear"等動詞描述受害人的恐懼,借此渲染恐怖氣氛。

    2.詞匯選擇

    通過詞匯來給事物分類是新聞媒體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創(chuàng)造或產(chǎn)生偏見歧視的途徑。報道者對詞匯的選擇受其情感和價值觀的影響,代表了他們的立場。

    標題一般被認為是奠定整個文章基調(diào)的題眼,對文章的理解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CNN扭曲昆明“3.1”暴恐事件,在標題中給恐怖分子加上引號,極不情愿用“恐怖主義分子”定性疆獨者。Fox news的標題刻意強調(diào)此次事件發(fā)生在兩會前夕,與政治掛鉤。BBC的標題稱其為中國致命地持刀襲擊,并且另加了副標題"Chinese state television described the incident as a"violent terror attack"將暴力恐怖襲擊三個詞加上引號,還強調(diào)其所引用的是中國官方報道“未經(jīng)證實”。Reuters在標題中用"militants"激進分子、好斗分子代替恐怖分子。

    在報道的正文中多次出現(xiàn)"knife"一詞,極力把這次事件與大眾印象中使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怖活動區(qū)分開。正文中亦多次出現(xiàn)"knife-wielding,mass knife attacks,deadly knife attack attacker","Knife-wielding men,separatist"等詞,否認事件是恐怖襲擊。

    "Han majority,Xin jiang,Uyghurs,Turkic"等詞的使用強調(diào)中國的民族矛盾,強化漢族人與維族人的對立,漢族占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暗示中國的民族不平等,是漢族對維少數(shù)民族的侵略,歧視導(dǎo)致矛盾升級,最終爆發(fā)了這次襲擊事件,給讀者的感覺是爆恐分子是受害者,是應(yīng)該同情的,中國政府需要對這次襲擊事件負責(zé)。

    Reuters報道稱"Xinjiang is home to the Muslim Uighur people,many of whom chafe at Chinese restrictions on their culture and religion.",用了"restrictions"一詞,稱中國社會存在民族歧視,是中國政府對維族人的限制和不公平待遇引發(fā)了矛盾沖突。

    從上述報道對詞匯的選擇可以看出:一些外媒依然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涉及新疆的恐怖主義活動,有關(guān)云南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報道別有用心、有失公正。

    三、結(jié)論

    本文對外媒關(guān)于昆明“3.1”事件相關(guān)報道進行個案分析,為批評性語篇分析提供了不同的語料選取視角。結(jié)果顯示,及物性過程選擇的差異往往能體現(xiàn)報道者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不同的詞匯表達也能表明不同的意識傾向。一些外媒在報道該事件時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中立客觀,而是利用報道來傳播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所以我們閱讀時要有批評意識,以免誤讀。

    [1]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84-85.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概論[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8.

    [3]Fair clough,N.1992.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London:Polity Press.

    [4]辛斌.英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芻議[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7(4).

    [5]溫憲十足的虛偽與冷酷[N].人民日報,2014-03-03.

    猜你喜歡
    批評性物性語料
    R1234ze PVTx熱物性模擬計算
    能源工程(2022年1期)2022-03-29 01:06:26
    中韓天氣預(yù)報語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狀態(tài)方程在天然氣熱物性參數(shù)計算的應(yīng)用
    煤氣與熱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30
    張培基譯本《故都的秋》批評性分析
    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反思歷史——歷史學(xué)科批評性思維
    基于語料調(diào)查的“連……都(也)……”出現(xiàn)的語義背景分析
    低孔低滲儲層物性下限確定方法及其適用性
    淺談英文報刊的批評性分析
    華語電影作為真實語料在翻譯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
    《苗防備覽》中的湘西語料
    青海省| 延吉市| 博罗县| 眉山市| 鞍山市| 武邑县| 拉萨市| 饶河县| 西畴县| 元阳县| 珲春市| 莆田市| 华坪县| 河间市| 大埔县| 大邑县| 嘉义市| 集安市| 上蔡县| 太原市| 泰宁县| 泰和县| 双柏县| 巨鹿县| 调兵山市| 泰和县| 海淀区| 繁昌县| 莱阳市| 通山县| 宣威市| 灵宝市| 榕江县| 大足县| 汉源县| 台山市| 宁南县| 钟山县| 盐津县| 勃利县| 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