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蜀吳統(tǒng)治下江陵軍事地位之演變

      2015-04-10 16:39:42
      關鍵詞:孫吳西陵江陵

      宋 杰

      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先后為蜀漢、孫吳抵御曹魏的軍事重鎮(zhèn)。顧祖禹曾說該地:“自三國以來,常為東南重鎮(zhèn),稱吳、蜀之門戶?!庇址Q它是兵家盡力攻奪的要沖,“蓋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東西之強弱系焉,此有識者所必爭也”①(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652 頁。。從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和經(jīng)濟條件等因素來分析,江陵位于江漢平原的中心地段,土沃水豐,物產(chǎn)富饒;又是南北交通干線“荊襄道”與長江航道匯合之處,水陸輻輳,便于交通和商業(yè)發(fā)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漢末戰(zhàn)亂爆發(fā)后,爭雄天下的諸強都想奪取這塊要地,以便讓自己在割據(jù)混戰(zhàn)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軍南征荊州,劉備攜民眾撤往江陵,企圖憑借當?shù)氐呢敻贿M行抵抗,但由于行動遲緩而喪失了戰(zhàn)機?!安芄珜⒕T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shù)十騎走”②(晉)陳壽:《三國志》卷32,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878 頁。。曹操占領江陵之后,遂即出榜安民,對臣下大行封賞。“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③《三國志》卷1,第30 頁。。江陵的陷落實際上宣告了曹操此次荊州戰(zhàn)役的勝利結束。

      赤壁戰(zhàn)敗后曹操北歸,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對抗周瑜率領的孫劉聯(lián)軍。建安十四年(209)冬,曹仁終因損失慘重而被迫撤離。此后至太康元年(280)西晉統(tǒng)一天下,江陵雖然經(jīng)歷過吳、蜀兩度易手(劉備借荊州和呂蒙襲取南郡),但是從三國南北對峙的政治地理格局來看,這一地區(qū)始終歸屬南方政權,與北據(jù)中原的曹魏、西晉為敵。不過,若是仔細分析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蜀漢和孫吳控制期間,江陵在軍事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有顯著區(qū)別的。前一個階段,江陵是蜀漢西征與北伐的后方基地,又是荊州戰(zhàn)區(qū)的指揮中心,為其主帥旌節(jié)所駐之處,憑借附近地域人力財賦的支持,劉備和關羽先后在益州和襄樊獲得過巨大勝利,并給曹魏一方帶來了沉重壓迫。后一個階段,自孫權襲破關羽,占據(jù)荊州,即在這一地區(qū)轉為守勢。黃初三、四年(222~223)魏軍圍攻江陵之后,孫吳遷徙民眾于南岸,僅留偏將率少數(shù)軍隊把守,致使該城變成了孤懸江北的前線要塞,從此南郡方向再也沒有給曹魏及西晉造成過實質性的威脅。下文即對此分別予以詳述。

      一、“規(guī)定巴蜀,次取襄陽”的后方基地——周瑜、劉備、關羽治下的江陵

      (一)周瑜駐節(jié)江陵與其戰(zhàn)略謀劃

      孫劉聯(lián)軍占領荊州之后,孫權任命主帥周瑜領南郡太守,屯據(jù)江陵。其他作戰(zhàn)方向的部署為:“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羨;呂范領彭澤太守;呂蒙領尋陽令。”①(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66,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098-2099 頁。劉備則被安排在相對窮僻的長江南岸,對于位置重要且物產(chǎn)富庶的北岸江陵地區(qū),則根本不想讓其染指。據(jù)史籍所載,周瑜設想的戰(zhàn)略計劃是以江陵為前進基地,先入四川消滅勢力孱弱的軍閥劉璋,再乘勢北取漢中,然后憑借秦嶺山區(qū)的險要地勢采取防守,將主力集中在荊州攻奪襄樊,以取得北蔽江陵和進兵中原的門戶,這一方案獲得了孫權的首肯。事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p>

      在周瑜心目之中,劉備是孫權爭奪天下的潛在威脅,必須嚴加防范。他曾上書說:“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yǎng)虎?!雹凇度龂尽肪?4,第1271 頁。所以在其西進北征的作戰(zhàn)計劃中,是不準備對劉備委以重用的,他甚至勸孫權乘接見時將其軟禁起來。不過,孫權認為此舉會削弱反曹陣營的力量,又將使自己有嫉賢妒能的惡名,所以沒有接受。周瑜給自己的戰(zhàn)略謀劃命名為“規(guī)定巴蜀,次取襄陽”③《三國志》卷54,第1271 頁。。從當時形勢來看,實現(xiàn)此項方案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吳軍在赤壁和南郡之戰(zhàn)中接連告捷,士氣旺盛,在奪取要地夷陵之后,鎮(zhèn)守峽口的劉璋部屬襲肅即來歸順,從而打開了入川的大門。胡三省評論道:“先取夷陵,則與益州為鄰,故襲肅舉軍以降?!雹堋顿Y治通鑒》卷65,第2094 頁。劉璋、張魯部下兵將的戰(zhàn)斗力也遠遜于周瑜統(tǒng)轄的吳師,恐怕難以抵擋。曹操西有關中的馬超、韓遂為患,無法直接出師與孫吳爭奪漢中、巴蜀。劉備當時勢力較弱,尚需倚仗孫權壯大羽翼,還不能為此事與其反目爭斗;而且他的兵眾被隔在江南,即便想阻攔吳師入川也是有心無力。周瑜認為自己很有把握取勝,在給孫權的書箋中說此行是“憑賴威靈,謂若在握”⑤《三國志》卷54,第1271 頁。。他曾親自赴京(今江蘇鎮(zhèn)江市)請命出征,獲準后立即動身返回駐地籌備入蜀作戰(zhàn),但在途中患病而猝亡于巴丘。這一突發(fā)事件致使孫吳西取益州的戰(zhàn)略計劃宣告夭折。

      就上述史實來看,孫吳攻占南郡之后,即對該地給予特殊的重視。戰(zhàn)區(qū)主帥周瑜和軍隊主力就駐扎在江陵,他還擔任南郡太守,身兼軍事、行政兩方面要職。周瑜不僅制訂了以江陵為后方基地西征北進的作戰(zhàn)規(guī)劃,而且對同床異夢的合作者劉備著意防范,將其勢力排斥出江北要地,由此可以窺見南郡在孫吳決策集團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上е荑び⒛暝缡牛茨軐崿F(xiàn)其雄才偉略。

      (二)劉備對荊州北部的謀取與治理

      蜀漢統(tǒng)治江陵地區(qū)的時間,起于建安十五年(210)劉備“借荊州”。周瑜在當年突然病故,打亂了孫吳預定的作戰(zhàn)部署。繼任的主帥魯肅擅長外交與策劃,但缺乏統(tǒng)率大軍作戰(zhàn)的韜略與膽魄,守成有余,進取則不足,他和接任南郡太守的老將程普都難以擔當入蜀作戰(zhàn)的指揮任務。另外,此時的軍事形勢亦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引起了孫權的擔憂。曹操出兵關中打敗馬超、韓遂,鞏固了自己的后方,并積極準備“四越巢湖”,計劃從壽春、合肥、濡須一線的水路進兵江南,直逼孫權的江東根據(jù)地。在此前一年的七月,曹操曾親率水軍至合肥,“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十二月,軍還譙”①《三國志》卷1,第32 頁。。留張遼、李典等領兵駐守。此項軍事行動可以視為兩年后曹軍經(jīng)合肥大舉入侵的預演和籌備,給孫吳方面造成嚴重的威脅。孫權的全部兵力約有十萬左右②《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而長江上下數(shù)千里防線漫長,必然導致駐軍數(shù)量的分散,若要集中力量到東線來抵抗曹操主力的進犯,荊州江北的兵力即將明顯削弱,恐難完成防御的重任。再者,劉表治理荊州期間曾與孫吳長年交兵,存在很深的歷史積怨,而劉備又頗具人望,當?shù)乩裘耧@然更愿意接受他的統(tǒng)治,所以多有歸順。魯肅清醒地看到了這一局面,因此建議把南郡等地借予劉備,最終得到了孫權的采納。荊州移交之后,當?shù)貐擒娬{到云夢澤以東的江夏郡。如魯肅接任主將職務,“初住江陵,后下屯陸口”③《三國志》卷54,第1271 頁。?!度龂尽菚こ唐諅鳌吩唬骸爸荑ぷ?,代領南郡太守。權分荊州與劉備,普復還領江夏,遷蕩寇將軍。”此舉對三國政壇頗有震動,“曹公聞權以土地業(yè)備,方作書,落筆于地”④《三國志》卷54,第1271 頁。。

      借得荊州之后,劉備將自己兩員心腹勇將關羽、張飛派駐到江陵地區(qū),以應付來自襄陽方向的曹軍進攻?!度龂尽な駮りP羽傳》曰:“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同書同卷《張飛傳》曰:“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在南郡?!笨拷龒{峽口的夷陵地區(qū),則委任向朗出任軍政長官。向朗是襄陽宜城人,“荊州牧劉表以為臨沮長。表卒,歸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夷陵四縣軍民事”⑤《三國志》卷41,第1010 頁。。按臨沮縣鄰近夷陵,向朗熟悉當?shù)厍闆r,又在劉備危困之際前來投奔,說明政治上相當可靠,所以被委此重任。但是劉備仍然駐扎在江南的公安,這是因為吳軍撤走后南郡地區(qū)兵力銳減,為了安全起見,他還不敢將荊州牧治所遷回到北岸的江陵。此后孫權又企圖聯(lián)劉伐蜀,結果遭到拒絕。劉備阻止孫瑜率領的吳軍過境,并再次調整了兵將部署?!笆龟P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jù)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孫)瑜還”⑥《三國志》卷32,第880 頁。。值得注意的是,股肱能臣諸葛亮安置在江陵來輔佐關羽。劉備占據(jù)荊州南部時,曾派諸葛亮在當?shù)刂蚊窭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曰:“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整其賦稅,以充軍實?!弊⒁读懔晗荣t傳》云:“亮時住臨烝?!迸R烝縣治今湖南衡陽市,漢時屬長沙郡。

      赤壁戰(zhàn)后,江陵地區(qū)經(jīng)歷了長達歲余的戰(zhàn)亂,社會經(jīng)濟遭到了很大摧殘。如當時龐統(tǒng)所言:“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雹摺度龂尽肪?7,第955 頁。此語主要是針對江北的南郡等地而發(fā),因為南岸諸郡并未受到兵災的嚴重破壞。劉備“借荊州”后委任諸葛亮赴南郡主持政務,是為了發(fā)揮其“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⑧《三國志》卷35,第930 頁。的長處,盡快使江陵地區(qū)休養(yǎng)生息,醫(yī)好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同時也使關羽能夠專治軍事,避開陌生的民政庶務,揚其長而避其短。任命二人分管江北的軍政要務,可謂相得益彰。劉備在建安十六年(211)接受劉璋的邀請入川助戰(zhàn),又將整個荊州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力移交給諸葛亮和關羽?!跋戎髁糁T葛亮、關羽等據(jù)荊州,將步卒數(shù)萬人入益州”⑨《三國志》卷32,第881 頁。。

      (三)關羽治下江陵的重要地位

      劉備入蜀后遂進駐葭萌,抵御漢中張魯?shù)娜肭?。次年劉備與劉璋反目,隨即領兵南下,但在雒城受阻將近一歲;為此在建安十九年(214)令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溯江入蜀助戰(zhàn),留下關羽鎮(zhèn)守荊州。當年張飛等攻克巴東、巴西諸地后,與劉備在成都勝利會師。《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曰:“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奔凑饺蚊P羽為荊州軍政長官。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遣呂蒙等偷襲南郡、擒殺關羽,蜀漢在當?shù)氐慕y(tǒng)治即告結束。關羽獨轄荊州雖然只有短短五年,但是從史料記載所反映的情況來看,當時南郡及附近地區(qū)的經(jīng)濟情況大有好轉,提供了充裕的兵員和糧餉物資,致使蜀漢在此戰(zhàn)區(qū)的軍事力量顯著增強,能夠由被動防御轉為主動進攻,將戰(zhàn)線向北推進到襄樊,并全殲曹魏精銳的“七軍”,獲得前所未有的勝利。江陵作為荊州軍政長官的駐所與入蜀及對魏作戰(zhàn)的后方基地,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下文分別予以論述。

      1.江陵成為蜀漢荊州的統(tǒng)治中心。劉備出任荊州牧期間,由于勢力較弱,尚不敢把治所設在南郡。他派遣關羽、張飛等進駐江北,自己躲在相對安全的南岸公安城。諸葛亮曾言及當時形勢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腑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雹佟度龂尽肪?7,第960 頁。但是關羽統(tǒng)治荊州時期的行政中心則已移到北岸的江陵,將其作為后方基地。例如,關羽及將士的家小和府庫錢糧都安置在那里。史載呂蒙襲取江陵,“蒙入據(jù)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孫) 權至”。②《三國志》卷54,第1279 頁。荊州的兵仗武備也多儲藏在江陵,《吳錄》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糜)芳,芳內畏懼?!雹邸度龂尽肪?4,第1279 頁。關羽主持荊州軍務時,曾下令增筑江陵城墻,相當牢固?!端?jīng)注》卷34《江水》曰:“(江陵)舊城,關羽所筑,羽北圍曹仁,呂蒙襲而據(jù)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艘恕!睋?jù)《元和郡縣圖志》所言,關羽是將舊城的面積向南延伸,新舊城區(qū)之間加筑城墻相互隔離?!敖旮牵莩潜居兄懈?,以北舊城也,以南關羽所筑”④(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51 頁。。這樣既擴充了城市的容量,又可以在敵人突破某面城墻時,能夠憑借中間的隔墻繼續(xù)抵抗。關羽圍攻襄樊時,董昭曾向曹操建議將孫權謀襲荊州的書信傳給關羽,“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⑤《三國志》卷14,第440 頁。。胡三省評論道:“羽雖見權書,自恃江陵、公安守固,非權旦夕可拔?!雹蓿ㄋ危┧抉R光:《資治通鑒》卷68,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167 頁。另外,關羽擊敗于禁所率“七軍”之后,將大批俘虜都遣送到江陵囚禁,這是由于他認為該地是自己可靠的后方。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于)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這些人在呂蒙率軍入城后才得以釋放,“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據(jù)江陵,撫其老弱,釋于禁之囚”⑦《三國志》卷47,第1120-1121 頁。。由此可見,關羽修筑的江陵城不僅堅牢難攻,城內面積也頗為廣闊,故能容納突然增加的數(shù)萬俘虜。

      2.荊州兵員財力的顯著增強。前文已述,劉備進川時曾帶走荊州人馬數(shù)萬。時隔三年,諸葛亮、張飛、趙云又奉令入蜀,其麾下兵力多少史無明言。據(jù)《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記載:“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云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云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狈从炒朔髡鞯牟筷犞两荩ń裰貞c市)后兵分兩路北上,戰(zhàn)事都很順利。若是軍力單薄恐不能如此。據(jù)史書所載,張飛麾下兵力有萬余人⑧《三國志》卷36《蜀書·張飛傳》:“(張)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漢中,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余日。飛率精卒萬余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zhàn),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郃?!庇衷疲骸跋戎鞣?,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薄9烙嫹直硇械膶④娳w云之人馬與張飛相差不多,合計約有兩三萬人。如果考慮到糧草運輸和后勤支援的部隊與民夫,此番入川耗費的荊州財物人力是相當可觀的。

      值得注意的是,留守荊州的關羽并未因為兵力削弱而對曹魏采取守勢。恰恰相反,他在后來大舉進攻襄樊,其攻勢之強勁猛烈令人驚詫。關羽此役率領的蜀漢軍隊有多少人馬,史書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他能夠全殲于禁的精銳“七軍”,僅俘虜就有三萬,若是加上戰(zhàn)死與潰逃者,魏軍喪失的人數(shù)應該會有四萬以上。而在實際上,關羽此戰(zhàn)之前面對的敵眾,除了于禁的“七軍”,還有駐守襄陽、樊城等地的曹仁所部;即便是保守的估算,這兩支部隊合計兵力也會有五六萬人。關羽敢于向他們發(fā)動進攻,且殲滅七軍,圍困襄陽、樊城多日,以至于威震華夏,迫使曹操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按照軍事常識來判斷,進攻一方的兵力應該較多,因此關羽所率的人馬可能會有六七萬人,至少不會低于守方敵軍的數(shù)目。

      從上述情況判斷,劉備入川之后,諸葛亮、關羽在荊州的治理相當成功,為其后來的西征巴蜀和北進襄樊之役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和糧餉。據(jù)《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自素皆嫌羽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狈从吵鲫P羽軍隊的糧餉兵器供應分為兩條途徑:其一是南郡地區(qū)的財賦,由駐守江陵的麋芳籌措發(fā)送;其二是荊州江南諸郡的物資,先匯集到公安,再由傅士仁負責轉運到江北。當時蜀漢已割讓湘水以東三郡與孫吳,江南僅有武陵和零陵郡部分地域,皆多為山鄉(xiāng)僻地,夷漢雜居,物產(chǎn)貧瘠;蜀漢荊州雄厚的兵員物資,看來應該主要是由江陵所在之南郡提供的。關羽在當?shù)仡H有民望。連孫吳大將呂蒙也說:“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jù)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雹佟度龂尽肪?8,第1344 頁。但依筆者所見,關羽乃一介武夫,且為人驕橫,未必會有策略和耐心去關照民政庶務。荊州地區(qū)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恐怕依靠的還是此前幾年諸葛亮施政的功勞??酌魃糜谥螄碡敚跋戎魍獬?,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②《三國志》卷35,第916 頁。。處理荊州庶政對他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即使在他離開以后,當?shù)毓倮粢矔凑掌溥z教行事。

      3.蜀魏荊州戰(zhàn)線的進退演變?!敖枨G州”后關羽初蒞南郡,在北邊與東方曾經(jīng)受到曹魏沉重的威脅,雙方交兵之地距離江陵不遠。而至建安二十四年(219)關羽北征時,蜀魏對峙的戰(zhàn)線已經(jīng)推進到襄樊。這一情況從側面反映了蜀漢統(tǒng)治下荊州的經(jīng)濟、軍事力量由弱變強,所以能夠扭轉局勢,掌握了作戰(zhàn)的主動權。

      南郡北界襄陽,東鄰江夏。赤壁戰(zhàn)后,“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樂進守襄陽”③《三國志》卷47,第1118 頁。。與孫劉聯(lián)軍交戰(zhàn)。建安十四年(209)冬,曹仁率軍撤離南郡,回到曹操麾下,并在后年三月隨其出征關中,“以仁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破(馬)超渭南”④《三國志》卷9,第275 頁。。襄陽的軍務仍由樂進主持,據(jù)史書記載,他曾頻頻南下進攻?!度龂尽の簳愤M傳》曰:“后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縣山谷蠻夷詣進降。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旌陽長梁大,皆大破之?!卑磁R沮原為漢縣,在今湖北當陽縣西北,當?shù)赝嫌新房蛇_峽口所在的夷陵,東南則道通江陵。樂進獲勝后,曹魏并未能占領臨沮。史載呂蒙襲取江陵后,孫權派遣潘璋、朱然到臨沮設伏,劫殺關羽等人;可見當時該地仍為蜀漢所轄,不屬曹魏。臨沮縣境約離江陵二百余里⑤《三國志》卷36《蜀書·關羽傳》注:“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

      旌陽縣未見于兩漢史籍,曹魏景初元年(237)十二月,“分襄陽臨沮、宜城、旍陽、邔四縣,置襄陽南部都尉”⑥《三國志》卷3,第110 頁。。史家認為“旍陽”即為旌陽,盧弼《三國志集解》云:“錢大昕曰:旍陽即旌陽。洪亮吉曰:《廣韻》‘旍’同‘旌’,則屬一縣無疑?!雹撸ㄇ澹┍R弼:《三國志集解》卷3,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7 頁。謝鐘英道:“按其地望當與臨沮相近。”⑧(清)洪亮吉、謝鐘英:《補三國疆域志補注》,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二十五史補編·三國志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第487 頁。梁允麟考其地在今湖北當陽市北,“縣蓋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分當陽縣置”⑨梁允麟:《三國地理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 頁。。前述曹操遣精騎自襄陽追擊劉備,“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當陽之長坂”。按《南齊書·州郡志下》云:“江陵去襄陽步道五百,勢同唇齒?!笔钱旉栔两陜H百余里。旌陽既然是由當陽縣北境分置,和江陵的距離亦不會遠,大約在百余里至二百里之間。臨沮、旌陽分別位于江陵的西北和北方。

      據(jù)史籍所載,當時蜀魏荊州交兵的地點還有江陵以東的青泥、尋口和荊城等地。建安十七年(212)劉備曾遣使謂劉璋曰:“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于(張)魯?!雹佟度龂尽肪?2,第881 頁?!度龂尽肪?,第276 頁。青泥之地望在漢朝竟陵縣境,屬江夏郡,有河道通往漢江。洪亮吉云該縣“有青泥池?!断戎鱾鳌窐愤M在青泥與關羽相拒”。謝鐘英按:“時建安十六年,羽守荊州?!稑愤M傳》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皆走之。當即此事。《寰宇記》在長壽縣。當在今安陸府北,三國時江夏、襄陽接界處也?!雹冢ㄇ澹┖榱良?、謝鐘英:《補三國疆域志補注》,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二十五史補編·三國志補編》,第560 頁。梁允麟考證竟陵在今湖北潛江市?!坝星噗璩?,在西北,與關羽荊州轄境交界”③《三國地理志》,第173 頁。。

      尋口與荊城戰(zhàn)地見于《三國志·魏書·文聘傳》:“太祖先定荊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聘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與樂進討關羽于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輜重于漢津,燒其船于荊城?!敝x鐘英按:“《樂進傳》:‘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赣戧P羽當即在此事。時聘屯江夏石陽,兵勢西向,尋口當在安陸府西南,漢水東南,非蘄春郡尋陽縣尋水入江之口也?!雹埽ㄇ澹┖榱良?、謝鐘英:《補三國疆域志補注》,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二十五史補編·三國志補編》,第555 頁。梁允麟則認為尋口亦應在漢當陽縣境,又指出《三國志》載文聘與關羽交戰(zhàn)事跡有前后錯置之誤。“《三國志·文聘傳》:‘與樂進討關羽于尋口,……又攻羽輜重于漢津,燒其船于荊城?!矗簲⒋晤嵉?。文聘與樂進討關羽于尋口乃建安十七(212)年之事,而攻羽于漢津乃建安十三年(208)之事”⑤《三國地理志》,第309 頁。。荊城地望據(jù)先賢考證在今湖北鐘祥市西南,瀕臨漢水,與漢魏六朝之當陽縣境接近。謝鐘英云:“《輿地紀勝》:荊城在長壽縣南七十里,濱漢江?!兑唤y(tǒng)志》:今鐘祥縣西南?!雹蓿ㄇ澹┖榱良⒅x鐘英:《補三國疆域志補注》,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二十五史補編·三國志補編》,第555 頁?!端?jīng)注》卷28《沔水》曰:“沔水自荊城東南流,逕當陽縣之章山東。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筑也?!睏钍鼐词柙疲骸搬B氏系章山于當陽者,山周回百余里,竟陵、當陽地相接也。在今鐘祥縣西南,接荊門州界?!雹撸ū蔽海┽B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jīng)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2 頁。

      赤壁之戰(zhàn)后,江夏郡由魏、吳兩家分據(jù)。曹魏江夏郡有石陽、安陸、云杜、南新市、竟陵、鄳、平春七縣。⑧《三國地理志》,第172-174 頁。南郡東鄰江夏,往往以漢水為界,青泥、尋口、荊城均瀕臨漢江,故為雙方疆場爭奪相拒之地。關羽統(tǒng)治荊州時,需要在江北面對襄樊、江夏兩個方向的強敵。就前引《三國志》樂進、文聘兩傳的記載而言,似乎蜀漢在交戰(zhàn)中處于劣勢,且屢有敗績;但這畢竟只是曹魏史家的一面之詞。從史書的其他記載來看,從諸葛亮入川到關羽北征襄樊的數(shù)年之間,荊州戰(zhàn)區(qū)的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試述其詳如下:

      (1)曹魏荊州戰(zhàn)區(qū)主將駐所的北移。如前所述,建安十四年(209)冬曹仁撤回中原后,由原守襄陽的樂進主持這一戰(zhàn)略方向的軍務,與關羽等作戰(zhàn)。“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⑨《三國志》卷17,第521 頁。。至建安十七年(212)冬,曹操大軍經(jīng)合肥至濡須南征孫權,樂進被調離荊州,隨同作戰(zhàn),后與張遼、李典留駐合肥。在襄陽接替樂進主將職務者,據(jù)歷史記載為曹仁。他隨曹操西征關中后,再次出任行征南將軍,“假節(jié),屯樊,鎮(zhèn)荊州”⑩《三國志》卷9,第275 頁。。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仁曾離任參加南越巢湖之役,戰(zhàn)事結束后。曹仁又回到荊州復職,仍然駐扎在樊城。后年(219)關羽進攻襄樊?!皶r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shù)千人守(樊)城,城不沒者數(shù)板”?《三國志》卷32,第881 頁?!度龂尽肪?,第276 頁。。這里反映出的問題是,曹仁為什么沒有屯據(jù)襄陽,而是堅持將駐所設在漢江以北的樊城呢?這顯然是由于作戰(zhàn)計劃的需要。此時南邊關羽的勢力強盛,威脅嚴重,導致曹仁不敢像樂進那樣據(jù)守襄陽。因為襄陽在漢江以南,容易形成背水作戰(zhàn)的被動局面,一旦戰(zhàn)局不利難以向后方迅速撤離。而主將及軍隊駐在樊城則有漢水阻隔南來的勁敵,相對要安全得多。曹魏荊州戰(zhàn)區(qū)長官駐所的北移,表明該地的戰(zhàn)局發(fā)生了逆轉,蜀魏雙方攻守形勢轉換,關羽的軍事力量超過了對手,其背后反映出的是蜀漢荊州綜合實力的明顯增強。

      (2)曹魏對襄陽以南地區(qū)和漢江航道的失控。襄樊之役,蜀漢軍隊順利北上,直抵敵巢,進軍沿途沒有受到曹魏兵馬的抵抗。另外,關羽能夠分兵進攻,渡江接敵?!坝饑ú埽┤视诜?,又圍將軍呂常于襄陽”①《三國志》卷17,第529 頁。。上述情況首先說明自江陵北進的荊襄道暢通無阻,曹魏并未在襄陽以南的宜城、旌陽等地設防,所以才任由關羽軍隊進抵襄陽,渡過漢水圍攻樊城。其次,在此番戰(zhàn)斗中,蜀漢的水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關羽全殲于禁的“七軍”,主要是用戰(zhàn)船部隊。“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②《三國志》卷47,第1120 頁。,“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龐)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羰拷越怠雹邸度龂尽肪?8,第546 頁。。他在勝利之后進攻樊城,也是以水軍為主?!叭嗜笋R數(shù)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shù)板,羽乘船臨城,圍數(shù)重,外內斷絕,糧食欲盡,救兵不至”④《三國志》卷9,第276 頁。。這支規(guī)模龐大的水師能夠自江陵開赴樊城前線,走的是經(jīng)揚水入漢水北上的河道??磥恚瓉硌赝窘蚨赏褪奈很娨呀?jīng)不見蹤影,曹仁也再沒有力量于尋口、漢津、荊城等地截擊蜀漢的船隊,漢江上下數(shù)百里水道此時均在關羽的掌控之中。

      (3)樂進調離荊州后被降職使用。關于曹操撤換荊州主將的調動原因,此前未曾引起史家的關注,文獻也缺乏明確的記載。如果仔細分析某些歷史線索,則會發(fā)現(xiàn)樂進的離任很有可能與當?shù)貞?zhàn)事的進展情況具有密切聯(lián)系。三國的有關史實反映,曹魏(及后來的西晉)對待邊鎮(zhèn)守將的人選相當慎重,如果勝任職務而且戰(zhàn)績突出,往往是繼續(xù)留任,通常不會輕易撤換。例如張遼、滿寵之守合肥,郭淮屯駐隴右,司馬懿、羊祜鎮(zhèn)荊州。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留任的守將熟悉當?shù)貞?zhàn)況,屢有勝績則使敵人畏懼,故有利于邊陲形勢的穩(wěn)定。除非是其他地區(qū)戰(zhàn)況緊迫,需要調動他去救急;或是年老體衰后回朝退休致仕。而樂進調往東線后留駐合肥,明顯是降職使用。他原來統(tǒng)領一州軍務,負責重要的戰(zhàn)區(qū),帳下軍隊應有數(shù)萬。而據(jù)《三國志·魏書·張遼傳》的記載:“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余人屯合肥?!逼浔偣膊贿^數(shù)千,樂進還是擔任副職,要接受張遼的指揮。另外,曹操曾為合肥守軍留下作戰(zhàn)指令。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孫權攻合肥,諸將“乃共發(fā)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zhàn);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zhàn)?!睆堖|等人依計出戰(zhàn),挫敗敵兵。看來曹操認為樂進不擅野戰(zhàn),故命令其留守城池,這很可能是與他前一階段在荊州作戰(zhàn)的表現(xiàn)不佳有關。綜上所述,樂進調離荊州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他作戰(zhàn)失敗,致使當?shù)貞?zhàn)局發(fā)生扭轉的緣故。由于《三國志》魏國人物列傳撰寫是根據(jù)曹魏一方史書的記載,其政治傾向又是尊魏抑蜀,所以對樂進及曹仁在荊州的不利戰(zhàn)況或有所隱諱。如陳壽所言:“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雹荨度龂尽肪?7,第531 頁。

      盡管《三國志》等史籍缺少對諸葛亮、關羽統(tǒng)治荊州時期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與戰(zhàn)事推衍的記載,但是從襄樊之役前期的軍事形勢與關羽大勝、威震華夏的局面來看,蜀漢此階段對荊州的治理相當成功,故能由弱轉強,改變了這一戰(zhàn)區(qū)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并且控制了襄陽以南的地域與漢水航道,獲得了作戰(zhàn)的主動權。孫吳大鴻臚張儼評論當時戰(zhàn)局曰:“羽圍襄陽,將降曹仁,生獲于禁,當時北邊大小憂懼。孟德身出南陽,樂進、徐晃等為救,圍不即解,故蔣子通言彼時有徙許渡河之計。會國家襲取南郡,羽乃解軍?!雹蕖度龂尽肪?5,第936 頁。綜上所述,蜀漢統(tǒng)治荊州的后期,江陵附近區(qū)域曾遭戰(zhàn)亂破壞的社會經(jīng)濟已經(jīng)恢復元氣,先后為諸葛亮、張飛的入川和關羽的北攻襄樊提供了充足的兵員糧餉,成為其后方基地和荊州戰(zhàn)區(qū)的指揮中心。諸葛亮《隆中對》的戰(zhàn)略設想與周瑜生前“規(guī)定巴蜀、次取襄陽”的作戰(zhàn)計劃,劉備集團正在努力實現(xiàn),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四川和漢中都被其占領,關羽將戰(zhàn)線向前推進到襄陽,并在樊城消滅了曹魏精銳的“七軍”。江陵地區(qū)對三國戰(zhàn)爭所發(fā)生的重要影響,此時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

      二、移民南岸、孤懸江北的前線堡壘——黃初三、四年圍城之役后的江陵

      孫權襲取南郡、擒殺關羽之后,荊州在黃初三至四年(222~223)遭受到蜀漢、曹魏的兩次大規(guī)模進攻。孫吳雖然在猇亭之戰(zhàn)中大勝劉備,并挫敗了魏軍對江陵的長期圍困,鞏固了對荊州的統(tǒng)治。但是此后的嚴峻形勢卻迫使它對該地區(qū)的兵將配置和防御戰(zhàn)略作出重大調整,致使江陵的軍事地位和影響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曹真、夏侯尚圍攻江陵之役以后,南郡的江北地區(qū)生靈涂炭,田廬荒殘;又面臨著襄陽方向的沉重威脅,迫使孫吳移民南岸,僅在當?shù)乇A袅松贁?shù)城壘,作為江外疆界的前沿據(jù)點。荊州軍政長官和軍隊主力的駐地也移到旁處,不復作為戰(zhàn)區(qū)的后方基地。其中經(jīng)過和演變情況試見下文所述。

      (一)西陵軍事地位陡升并與南郡戰(zhàn)區(qū)分離

      孫吳的荊州沿江防區(qū)受云夢澤和洞庭湖的阻隔,大致以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為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為臨江的江夏、長沙兩郡,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為軍政中心。其西部為南郡、宜都兩郡,永安三年(260)分宜都之信陵等五縣置建平郡①《宋書》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領信陵、興山、秭歸、沙渠四縣?!绷涸树胝J為建平郡還包括巫縣,參見氏著:《三國地理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311 頁。。蜀漢統(tǒng)治荊州時期,宜都、南郡與南鄰的武陵、衡陽、零陵等郡同屬一個戰(zhàn)區(qū),皆由劉備或關羽一人管轄,并協(xié)同作戰(zhàn)。而猇亭之戰(zhàn)以后,孫吳荊州的作戰(zhàn)部署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就是將其西部江防分為宜都、南郡兩個戰(zhàn)區(qū),西陵都督負責宜都郡境軍務,與南郡戰(zhàn)區(qū)脫離,分別負責對外作戰(zhàn)。此項變動表明宜都郡的戰(zhàn)略地位迅速上升,因此成為一個獨立的都督轄區(qū)。

      黃初三年(222)閏六月猇亭之戰(zhàn)結束,陸遜因功升為荊州牧,此后一直駐守夷陵(后改稱西陵)。太和二年(228),曹魏揚州都督曹休入侵廬江。孫權東調陸遜領兵破敵,戰(zhàn)役結束后隨即返回原來駐地。陸遜實際軍職史無明言,猇亭戰(zhàn)前他雖被委任為大都督,但是戰(zhàn)后隨即廢除。太和三年(229)孫權稱帝,調陸遜來武昌輔佐太子孫登,派右將軍步騭接任。《三國志·吳書·步騭傳》曰: “權稱尊號,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是歲,都督西陵,代陸遜撫二境?!庇纱丝梢?,此前陸遜的軍事職務為西陵都督。嚴耕望先生曾云:“西陵都督始于陸遜,然《遜傳》不言督,步騭繼之?!雹趪栏骸吨袊胤叫姓贫仁芬也俊の簳x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9 頁?!顿Y治通鑒》卷71 胡三省注亦曰:“吳保江南,凡邊要之地皆置督,獨西陵置都督,以國之西門統(tǒng)攝要重也?!?/p>

      陸遜的大都督職銜撤銷后,即無權指揮西陵戰(zhàn)區(qū)以外的軍事活動。黃初三年九月,曹魏出動大軍三道征吳。盡管形勢危急,但在各地的激烈戰(zhàn)斗中,并未看到陸遜的身影。孫權坐鎮(zhèn)武昌指揮,分派諸將迎敵,卻沒有起用最具將才的陸遜。后來江陵戰(zhàn)況緊迫,“中外斷絕,權遣潘璋、楊粲等解圍而圍不解。時然城中兵多腫病,堪戰(zhàn)者裁五千人。(曹)真等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③《三國志》卷56,第1306 頁。。就是城陷在即的情況下,西鄰的陸遜也沒有領兵救援。這一戰(zhàn)例反映出西陵都督的職責范圍僅限于自己的戰(zhàn)區(qū)(宜都郡),如果沒有接到朝廷命令,就不能干涉南郡的戰(zhàn)事。孫權擔心駐在白帝城的劉備會乘機出川反攻,所以不敢輕易動用西陵兵馬,事實上,劉備也并非沒有這種企圖,只是力不從心罷了。《吳錄》曰:“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云:‘賊今巳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chuàng)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余,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④《三國志》卷58,第1348 頁。

      孫權將西陵附近地域另立都督轄區(qū)的原因,是荊州易主之后戰(zhàn)略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的緣故。當初關羽面臨之敵主要是北邊襄樊的魏兵,其次是東鄰陸口(今湖北嘉魚縣陸溪鎮(zhèn))的孫吳駐軍;西邊的益州方向是自家后方,不用擔心,所以夷陵的防務較為松弛,結果遭到陸遜進攻后一觸即潰。孫權占領荊州后,襄陽方向的防御態(tài)勢沒有大的變化,而西鄰的蜀漢則反目為仇,后來雖然復盟修好,暗地里仍是相互猜忌,擔心對方會發(fā)動突襲。夷陵(西陵)位處峽口,是連接荊、益二州水陸交通的咽喉要道。胡三省曰:“自三峽下夷陵,連山疊嶂,江行其中,回旋湍激。至西陵峽口,始漫為平流。夷陵正當峽口,故以為吳之關限?!雹佟顿Y治通鑒》卷69,第2202 頁?!顿Y治通鑒》卷80,第2537 頁。尤其是蜀漢位居上游,舟師順流而下可迅速開赴沿江各地,有難以勝防之虞;所以在峽口設置重兵阻擊敵軍,不讓其通過,是保障荊州安全的必要作戰(zhàn)措施。陸遜在給孫權的上疏中即論述了夷陵地位的重要:“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蓖瑫r他也談到了對敵軍水師沿江直下的顧忌?!俺汲跸又懢氵M,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愿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②《三國志》卷58,第1346 頁。。另一方面,關羽失荊州后,蜀漢駐守上庸的孟達又叛降曹魏,受到曹丕的賞識,任命他為新城太守,與夏侯尚、徐晃進攻劉封,占領了蜀漢的東三郡,將魏國勢力延伸到夷陵的北境。劉曄即言:“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tài),為國生患?!雹邸度龂尽肪?4,第445 頁。胡三省注此語曰:“蜀之漢中,吳之宜都,皆與新城接連?!雹堋顿Y治通鑒》卷69,第2180 頁。也就是說,宜都地區(qū)是西、北兩面受敵,形勢嚴峻。步騭繼任西陵都督,“代陸遜撫二境”⑤《三國志》卷52,第1237 頁。,即接替其前任穩(wěn)定吳蜀、吳魏疆界兩道邊防的任務。后來陸抗統(tǒng)轄荊州軍務,又向孫皓上疏重申其父遺教,再次強調西陵地位的重要性與對巴蜀水師東進的擔心?!拔髁辍⒔ㄆ?,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泛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懸)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雖云易守,亦復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⑥《三國志》卷58,第1359 頁。。在陸氏父子看來,西陵的戰(zhàn)略地位和影響超過了江陵。因此后來歩闡投降西晉,陸抗率軍赴西陵平叛,而后方受到敵人進犯的威脅,陸抗堅持不肯撤兵,并對諸將說:“江陵城固兵足,無所憂患。假令敵沒江陵,必不能守,所損者小。如使西陵盤結,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則所憂慮,難可而言也。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況江陵牢固乎?”⑦《三國志》卷58,第1356 頁。正是因為孫吳占領荊州后的戰(zhàn)局變化,使西陵所在的宜都地區(qū)軍事價位陡然上升,所以有必要專置軍鎮(zhèn),與原有的戰(zhàn)區(qū)分離。這一情況反映了江陵的戰(zhàn)略影響有所下降,雖然它對荊州防務仍很重要,但是在吳國將帥的心目中,其首要地位已經(jīng)讓給了西陵。

      孫權赤烏四年(241)諸葛瑾病逝,他的公安督職務與部下兵馬由諸葛融繼承。赤烏十年(247)西陵都督步騭逝世,“子協(xié)嗣,統(tǒng)騭所領,加撫軍將軍”⑧《三國志》卷52,第1240 頁。。他們先后被朝廷歸屬到樂鄉(xiāng)都督朱然的麾下?!爸T葛瑾子融,步騭子協(xié),雖各襲任,權特復使然總為大督”⑨《三國志》卷56,第1308 頁。。但在赤烏十二年(249)朱然去世,其子“績襲業(yè),拜平魏將軍,樂鄉(xiāng)督”⑩《三國志》卷56,第1308 頁。。又恢復了原先的軍事部署。建衡二年(270)陸抗出任樂鄉(xiāng)都督,兼領西陵軍務。見《三國志·吳書·陸抗傳》:“大司馬施績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治樂鄉(xiāng)?!狈从吵鑫髁?、樂鄉(xiāng)兩個都督轄區(qū)再次合并。至鳳凰三年(274)陸抗病故,“及卒,吳主使其子晏、景、玄、機、云分將其兵”?《資治通鑒》卷69,第2202 頁。《資治通鑒》卷80,第2537 頁。。而據(jù)史籍所載,此時孫皓又重設西陵都督與所統(tǒng)之獨立轄區(qū)。《晉書·武帝紀》載太康元年(280),“二月戊午,王濬、唐彬等克丹楊城。庚申,又克西陵,殺西陵都督、鎮(zhèn)軍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璩,西陵監(jiān)鄭廣”。而當時孫吳主持南郡戰(zhàn)區(qū)軍務的樂鄉(xiāng)都督則為宗室孫歆,見《晉書·杜預傳》:“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xiāng),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闭f明吳國末年的宜都、建平郡和南郡重又分裂為兩個戰(zhàn)區(qū),各自設置都督。

      (二)南郡移民江南與北邊防線的后撤

      如前所述,蜀漢荊州最為富庶的區(qū)域是南郡的江北部分,江陵則憑借位居交通樞要而成為軍事、行政和經(jīng)濟中心。但是黃初三、四年(222~223)曹魏對朱然鎮(zhèn)守的江陵圍攻長達半載,戰(zhàn)事極為慘烈,給當?shù)亟?jīng)濟帶來沉重的破壞,生靈涂炭,田野荒蕪。加上當?shù)匚烈吡餍?,“癘氣疾病,夾江涂地”①《三國志》卷2,第83 頁。。迫于北方的嚴重軍事威脅與生活環(huán)境之艱難,江陵附近的劫余百姓紛紛遷移到南岸?!度龂尽の簳は暮钌袀鳌诽岬酱藨?zhàn)之后,“荊州殘荒,外接蠻夷,而與吳阻漢水為境,舊民多居江南”。劉宋何承天《安邊論》追述道:“曹、孫之霸,才均智敵,江、淮之間,不居各數(shù)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吳城江陵,移民南涘。”②(梁)沈約:《宋書》卷64,第1707 頁。何氏之言,反映了南郡江北地區(qū)的居民除了自發(fā)逃難離境之外,還受到了孫吳政權有組織的遷徙,被轉移到南岸去居住。

      孫吳在荊州移民江南之后,實際上放棄了對江陵以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和防務。如前所述,江陵以北的臨沮、旌陽二縣原是蜀漢轄區(qū),荊州易主后歸屬孫吳,但是此后卻轉而入魏了?!度龂尽の簳っ鞯奂o》載景初元年(237)十二月,“丁巳,分襄陽臨沮、宜城、旍陽、邔四縣,置襄陽南部都尉”。宜城、邔縣兩地在襄陽之南,相距約有百里。前文已述,旍陽即旌陽,臨沮系關羽敗亡之地,當時被孫吳所控制。謝鐘英認為,臨沮、旍陽兩地應是在黃初三、四年江陵圍城之役后屬魏?!坝挚嘉菏剂⑾尻柨?,蓋無臨沮、旍陽。故《吳志》朱然、潘璋等傳皆云到臨沮禽關云長。蓋自云長敗后南郡復入?yún)?,二縣或此時隸魏也”③洪亮吉、謝鐘英:《補三國疆域志補注》,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二十五史補編·三國志補編》,第487 頁。。此戰(zhàn)之后,曹魏荊州邊境向南延伸,距離江陵僅有一二百里,而該城附近亦少有民居,因此變成了孤懸于江北岸邊的一座前線要塞。從歷史記載來看,此后孫吳南郡的對魏防御策略與關羽統(tǒng)治時期不同,在江陵外圍阻擊北方來敵主要是靠水力而非兵力;即盡量利用當?shù)厮W(wǎng)交織和地勢低平的自然條件,筑堰蓄水,待敵軍逼近時放水淹沒道路,借以阻止或遲緩其兵臨城下。例如嘉平二年(250)曹魏進攻南郡,“(王)昶詣江陵,兩岸引竹絙為橋,渡水擊之”④《三國志》卷27,第749 頁。。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75 此事曰:“絙,居登翻,大索也。吳引沮漳之水浸江陵以北之地,以限魏兵,故昶為橋以渡水?!庇治鲿x泰始八年(272)羊祜攻江陵,“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闺方甓綇埾套鞔笱叨羲?,漸漬平中,以絕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運糧,揚聲將破堰以通步軍。抗聞,使咸亟破之。諸將皆惑,屢諫不聽。祜至當陽,聞堰敗,乃改船以車運,大費損功力”⑤《三國志》卷58,第1356 頁。。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79 此事曰:“堰,于扇翻。今江陵有三海八柜,引諸湖及沮、漳之水注之,彌漫數(shù)百里,即作堰之故智也。” 按曹魏黃初三年(222)、嘉平二年(250)、泰始八年(272)、西晉太康元年(280)總共四次兵進江陵,孫吳方面都沒有出動軍隊到當陽、臨沮等外圍地帶進行阻擊,這些都是南郡北邊防線內撤,采取臨江防守的策略所致。

      在此階段,曹魏荊州主將駐扎宛城(今河南南陽市),襄陽、樊城也成為邊界要塞,戍守兵力不多。例如正始二年(241),“吳大將朱然圍樊城,(胡)質輕軍赴之。議者皆以為賊盛不可迫,質曰:‘樊城卑下,兵少,故當進軍為之外援。不然,危矣?!炖毡R圍,城中乃安”⑥《三國志》卷27,第742 頁。。所以此時曹魏襄陽南部都尉所轄臨沮、宜城、旍陽、邔四縣也少有百姓居住,故大部分屬于軍事巡邏警戒防區(qū),而并非普通郡縣。如何承天所言:“斥候之郊,非畜牧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堅壁清野,以俟其來,整甲繕兵,以乘其敝。雖時有古今,勢有強弱,保民全境,不出此涂?!雹撸海┥蚣s:《宋書》卷6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707 頁。由于魏吳雙方都在這一地區(qū)收縮兵力,后退防線,所以襄陽至江陵的中間地帶平日并無重兵把守,只有少數(shù)部隊各自在邊境巡邏警戒。從歷史記載來看,魏吳兩國若是出動大軍進攻對方,無論是水旱道路,沿途都不會受到激烈的阻擊,和關羽治荊州時與魏軍在臨沮、旌陽、尋口、青泥等地激戰(zhàn)的情況大不相同。石泉先生注意到這一時期的此種現(xiàn)象,他列舉黃初三、四年曹真、夏侯尚等進圍江陵,黃初七年諸葛瑾、張霸等攻襄陽,正始二年朱然攻襄樊,嘉平二年王昶攻江陵,太康元年杜預克江陵等戰(zhàn)例,總結道:“這些戰(zhàn)役無例外地都是:進攻的一方迅即到達對方城下,而防守的一方,無論是守江陵還是守襄陽,都是據(jù)城自固,待敵來攻,然后反擊,從無像唐宋以后那樣扼荊門之險以阻敵之事?!雹偈骸豆糯G楚地理新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48 頁。這表明黃初年間江陵之役以后,魏吳雙方都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固守荊襄之間的接壤地帶,所以在該地采取了收縮防線、伺機突襲的相同戰(zhàn)略。

      (三)南郡戰(zhàn)區(qū)主將與軍隊主力移駐南岸的樂鄉(xiāng)

      戰(zhàn)區(qū)主將平時的駐地,也就是指揮中心和軍隊主力的屯據(jù)之處,不能距離邊境太近,否則容易遭到敵人襲擊而蒙受意外的損失。由于南郡北邊防線的后撤,江陵成為臨敵的前線要塞,因此孫吳方面不能再以該城作為后方基地,故將南郡地區(qū)軍事長官的治所也遷移到了南岸。主持南郡及江陵軍務的將領初為朱然,他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就職后,在任近三十載,直到孫吳赤烏十二年(249)三月去世。在經(jīng)歷了黃初年間的江陵圍城之役以后,他的駐地移到了長江南岸的樂鄉(xiāng)(今湖北松滋縣東北),其軍職即變?yōu)闃粪l(xiāng)都督,并在當?shù)刂且员阃捅?。《水?jīng)注》卷35《江水》云:“江水又逕南平郡孱陵縣之樂鄉(xiāng)城北,吳陸抗所筑,后王濬攻之,獲吳水軍督陸景于此渚也?!睏钍鼐磩t指出樂鄉(xiāng)城始筑的時代要更早。“《通典》亦云,樂鄉(xiāng)城即抗所筑。然吳朱績已為樂鄉(xiāng)督,抗蓋改筑耳”②(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jīng)注疏》卷3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3 頁。。孫吳先后有朱然、施績父子和陸抗,孫歆出任樂鄉(xiāng)都督。嚴耕望先生指出:“按樂鄉(xiāng)都督始于朱然?!彼信e《三國志·吳書·朱然附績傳》的記載:“然卒,績襲業(yè),拜平魏將軍,樂鄉(xiāng)督”,認為“吳之督將例皆世襲。據(jù)此績繼然為樂鄉(xiāng)督,而江陵實無督,《然傳》所謂‘鎮(zhèn)江陵’者,以樂鄉(xiāng)在江陵對江不遠,屯樂鄉(xiāng),即以鎮(zhèn)江陵也”。③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 頁。嚴先生此說甚是,但略有微瑕?!度龂尽菚ぶ烊粋鳌吩唬骸懊勺洌瑱嗉偃还?jié),鎮(zhèn)江陵?!笔茄云浣犹鎱蚊陕殑罩H,當時他確在江陵。后隨陸遜拒蜀軍于夷陵,黃初三年閏六月戰(zhàn)后返回江陵駐地,故九月曹魏大軍圍攻時朱然已在城內應敵,把都督駐地移到樂鄉(xiāng)應是在此役之后。另外,江陵仍有督將鎮(zhèn)守,史載有張咸、伍延等,受樂鄉(xiāng)都督管轄。從史書記載來看,江陵遭到魏軍攻擊時,是由樂鄉(xiāng)都督作出應敵部署,并派遣兵將援助。例如嘉平二年魏征南將軍王昶率眾攻江陵城,即由施績領兵督將前來救援?!度龂尽の簳ね蹶苽鳌吩唬骸百\奔南岸,鑿七道并來攻。于是昶使積弩同時俱發(fā),賊大將施績夜遁入江陵城,追斬數(shù)百級?!彪m然施績本傳載其“拜平魏將軍,樂鄉(xiāng)督”。但是前引《王昶傳》稱其為“大將”,即大督、都督,這是因為他主持南郡地區(qū)軍事,駐守樂鄉(xiāng)對岸的江陵督亦在其麾下,故實為都督職務。

      又西晉泰始八年(272)歩闡據(jù)西陵叛降,樂鄉(xiāng)都督陸抗率眾前往平叛。并阻擊晉將羊祜、楊肇的援軍?!度龂尽菚り懣箓鳌酚涊d其應敵舉措,江陵督張咸亦聽從其調遣?!翱闺方甓綇埾套鞔笱叨羲?,漸漬平中,以絕寇叛。(羊)祜欲因所遏水,浮船運糧,揚聲將破堰以通步軍??孤劊瓜特狡浦?。又楊肇援兵至西陵后,“抗令張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孫遵巡南岸御祜;水軍督留慮、鎮(zhèn)西將軍朱琬拒胤。身率三軍,憑圍對肇”。太康元年(280)西晉滅吳之役,杜預在進攻江陵前夕曾派遣屬少數(shù)精銳部隊督將襲擾其后方,“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雹埽ㄌ疲┓啃g等:《晉書》卷34,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030 頁。這也反映了樂鄉(xiāng)都督和江陵督上下級之間通報敵情的公文來往。

      綜上所述,自朱然、施績至陸抗、孫歆出鎮(zhèn)樂鄉(xiāng)時,均將主要兵力集結在主將治所所在的樂鄉(xiāng)城。敵人來攻江陵時,守軍據(jù)城抵抗,樂鄉(xiāng)都督在外發(fā)兵援助,并給江陵守將下達各種作戰(zhàn)指令,其從屬關系由此可見。樂鄉(xiāng)都督麾下的兵力即南郡戰(zhàn)區(qū)的軍隊主力,也是在各地守城人馬之外的一支機動部隊。據(jù)史籍所載,孫吳后期樂鄉(xiāng)都督直轄的駐軍約有三萬余人。如歩闡之叛,江陵守軍留城迎敵,陸抗率領前赴西陵的軍隊就是屯駐樂鄉(xiāng)的全部主力。晉將羊祜解圍失敗后,遭到朝廷官員的彈劾?!坝兴咀啵骸锼y(tǒng)八萬余人,賊眾不過三萬。祜頓兵江陵,使賊備得設。乃遣楊肇偏軍入險,兵少糧懸,軍人挫衄?!雹荨稌x書》卷34,第1016 頁。

      (四)公安督將與軍隊直屬朝廷

      與關羽董督荊州的情況相比,孫吳的樂鄉(xiāng)都督只管南郡一郡軍務,其戰(zhàn)區(qū)的轄境減少了許多,而且不過問民政,其主將的職權明顯縮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南郡戰(zhàn)區(qū)的公安縣設有督將,孫吳任公安督者,《三國志》記載有諸葛瑾、諸葛融父子和孫遵、鐘離牧。但是在較長時間內,公安督與其統(tǒng)率的軍隊卻是直屬朝廷,不受樂鄉(xiāng)都督的指揮。如前所述,孫權取荊州后任命諸葛瑾領兵駐守公安。夷陵戰(zhàn)后,諸葛瑾的職銜有所提升。“黃武元年,遷左將軍,督公安,假節(jié),封宛陵侯”①《三國志》卷52,第1233 頁?!度龂尽肪?,第119 頁。。次年曹魏圍攻江陵時,諸葛瑾曾屢次出兵援助。據(jù)文獻記述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他手下的人馬不少。史載:“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于江陵,又分據(jù)中州,瑾以大兵為之救援。”②《三國志》卷52,第1233 頁。但是其人性情迂緩,用兵非所擅長,因此戰(zhàn)績欠佳。只是由于他頗受朝廷信任,所以被委以長期統(tǒng)率重兵、駐守要鎮(zhèn)的權力。孫權曾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③《三國志》卷52,第1233 頁。

      其二,諸葛瑾率領的公安駐軍直接聽從孫權的指揮,并非接受南郡戰(zhàn)區(qū)主將朱然的調遣。例如黃初三、四年江陵之役,“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④《三國志》卷47,第1125 頁。。黃初七年(226)八月:“吳將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討破之,斬霸。”⑤《三國志》卷3,第92 頁。其歲曹丕去世,孫權乘機進攻江夏,諸葛瑾是接受其命令出兵予以策應。青龍二年(234),孫權與諸葛亮約定共同出兵伐魏?!跋奈逶?,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⑥《三國志》卷47,第1140 頁。。從《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的記載來看,此役諸葛瑾領兵乘船沿江至沔口,與陸遜會師后駛入漢水,溯流而朝襄陽方向進軍。陸遜當時駐在武昌主持軍國事務,在這次作戰(zhàn)中的進退決策是與諸葛瑾協(xié)商后確定。此外依據(jù)前述,諸葛瑾“督公安,假節(jié)”,即被授予代表權力的節(jié)杖,可以便宜行事,甚至先斬后奏,自行懲處。漢末以來,軍隊主將與州郡長官持節(jié)殺伐決斷之例不勝枚舉。趙翼曾對此考證道:“魏晉六朝則以持節(jié)為重?!赌淆R書》:王敬則枉殺路氏,氏家訴冤,上責敬則:‘人命至重,何以不啟聞?’敬則曰:‘臣知何物科法?見背后有節(jié),便謂應得殺人?!橇泊淌烦止?jié)者亦皆得專殺?!雹撸ㄇ澹┶w翼:《陔余叢考》卷16,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 頁。由此可見,諸葛瑾的部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支直屬朝廷的機動部隊,平時并非接受受樂鄉(xiāng)都督朱然管轄。

      另外,孫權稱帝后封賞群臣,諸葛瑾“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⑧《三國志》卷52,第1235 頁。。朱然則是“拜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⑨《三國志》卷56,第1306 頁。。兩人職銜相當,諸葛瑾甚至略高一些,因為車騎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諸葛瑾參加的最后一次軍事行動是在正始二年(241),即孫吳赤烏四年四月?!败囼T將軍朱然圍樊,大將軍諸葛瑾取柤中”⑩《三國志》卷47,第1144 頁。。雖然指諸葛瑾與朱然是同一個作戰(zhàn)方向,但卻是分兵各自行動。據(jù)干寶《晉紀》所載,諸葛瑾的一路人馬中還有西陵都督步騭的部隊。“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五萬人圍樊城,諸葛瑾、步騭寇柤中;琮已破走而樊圍急”?《三國志》卷52,第1233 頁?!度龂尽肪?,第119 頁。。曹魏援軍到來后,朱然、諸葛瑾隨即各自退還駐地。

      (五)南郡太守和荊州牧治所不在江陵

      由于江北地區(qū)人煙稀少,南郡的居民大多集中在長江南岸各縣,所以該郡行政長官太守諸葛瑾的治所始終設置在江南的公安,和蜀漢統(tǒng)治時期南郡太守糜芳治江陵的情況不同。孫吳的公安也因此被民間俗稱為“南郡城”,例如諸葛瑾逝世后,其子諸葛融襲其職爵,領兵仍駐公安。此后孫峻發(fā)動政變,誅殺諸葛恪,派遣兵將包圍公安城,諸葛融自殺而亡?!督韨鳌吩唬骸跋仁?,公安有靈鼉鳴,童謠曰:‘白鼉鳴,龜背平,南郡城中可長生,守死不去義無成?!般”徽D,融果刮金印龜,服之而死?!雹佟度龂尽肪?2,第1236 頁。盧弼注:“參證史志,知吳之南郡始終治公安也。”又云:“今考《吳志》,南郡太守惟諸葛瑾住公安。旋遷左將軍,督公安。瑾以前各太守,周瑜、魯肅、程普、呂蒙皆治江陵也。”②(清)盧弼:《三國志集解》卷52,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989 頁。

      劉備在荊州任州牧時,其駐地在南岸的公安。他入蜀之后該地委任關羽掌管。建安二十年(215),“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后又“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③《三國志》卷36,第941 頁。。即任命關羽為荊州的最高軍政長官,握有先斬后奏的生殺大權;前文已述,其治所設在江陵。夷陵之戰(zhàn)后,陸遜因破蜀有功而領荊州牧。但是他本職為西陵都督,并一直駐守在該城,因此荊州牧的治所亦在西陵。太和三年(229)孫權稱帝后遷都建業(yè),調陸遜來武昌輔佐太子孫登,仍保留其荊州牧的職務,“并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④《三國志》卷58,第1349 頁。。其州牧治所移在武昌,該地即為荊州的軍政中心。赤烏八年(245)陸遜病逝,諸葛恪遷大將軍,“假節(jié),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⑤《三國志》卷64,第1433 頁。。諸葛恪被孫峻暗殺之后,永安元年(258)孫綝“以大將軍為丞相、荊州牧,食五縣”。但是他當時駐在建業(yè),其后與吳帝孫休相互猜忌,“由是愈懼,因孟宗求出屯武昌,休許焉”⑥《三國志》卷64,第1450 頁。。可見武昌仍依舊例為荊州牧治所。元興元年(264)孫晧繼位后,任命陸凱為鎮(zhèn)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⑦《三國志》卷61,第1400 頁。??梢妼O吳統(tǒng)治期間,南郡太守和荊州牧的治所先在西陵,后移至武昌,始終沒有置于江陵,與蜀漢統(tǒng)治荊州時最高軍政長官關羽和南郡太守糜芳郡均設治所于該地的情況截然不同,這也應是江陵軍事政治地位與影響明顯下降的表現(xiàn)之一。

      綜上所述,孫吳占領荊州之后,長期分置樂鄉(xiāng)、西陵兩個都督轄區(qū),把南郡的江北防線后撤并徙民南岸,戰(zhàn)區(qū)主將和軍隊主力的駐地則移至樂鄉(xiāng),江陵因此成為一座軍事化的孤城,也不再充當荊州最高軍政長官和南郡太守的治所。這一切都表明了這座城市的戰(zhàn)略地位和影響大不如前,與蜀漢統(tǒng)治時期的情況具有明顯的差別,其中原因值得我們深究。

      三、江陵軍事地位發(fā)生演變的原因

      孫權占領富饒的江陵地區(qū)之后,全據(jù)荊州南境及江北沿岸地區(qū),將其西部疆界一直推進到西陵峽口。此次戰(zhàn)役實現(xiàn)了呂蒙規(guī)劃的戰(zhàn)略目標,“全據(jù)長江,形勢益張”⑧《三國志》卷54,第1278 頁。;使東吳的領土、人口、財賦獲得了顯著的擴充,應該是增強了國力。但是此后孫吳卻在南郡撤退防線,移民江南,只留少數(shù)兵力據(jù)守江陵孤城,其防守態(tài)勢相當被動。與蜀漢統(tǒng)治期間的情況比較,江陵的軍事地位和影響明顯是下降削弱了,其具體原因究竟何在?據(jù)筆者分析,大概是由以下幾項因素所致。

      (一)未能攻奪襄陽

      若從地理角度來考察三國荊州地區(qū)雙方對峙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可以發(fā)現(xiàn)蜀、吳占領的南郡方面存在著顯著的破綻。由于重鎮(zhèn)襄陽被曹魏占領,控制了這一區(qū)域的水陸交通樞要,并使江陵以北的防線無險可據(jù),以致在防御上處于不利的局面。東漢南郡轄江陵、巫、秭歸、當陽、編、華容、襄陽、邔、鄀、宜城、臨沮、中廬、枝江、夷道、夷陵、州陵、佷山十七縣,在行政、軍事方面屬于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從山川形勢來看,這一區(qū)域的南邊是浩瀚長江,其北、東兩面有漢水環(huán)繞,西側自北而南有武當山、荊山、大巴山、巫山等山脈阻隔與巴蜀地區(qū)的交通,構成了一個利于防守的自然環(huán)境。如魯肅所言:“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雹帷度龂尽肪?4,第1269 頁。對于江陵的防務來說,其南方的武陵、零陵等地偏遠荒僻,蠻漢雜居,并非強敵的進攻方向。南郡之西萬山雄峙,只有三峽的長江與沿岸陸路通往益州,因為激流湍急,峽谷崎嶇,水旱道路皆難以通行。如陸機所稱:“重山積險,陸無長轂之徑;川厄流迅,水有驚波之艱。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軸轤千里,前驅不過百艦?!雹佟稌x書》卷54,第1471 頁。受地勢和險灘所局限,西方來敵的兵力不易展開,只要守住夷陵峽口就可以阻擋來寇。南郡之東有自襄陽南來的漢水,扼守揚口可阻擊順流而下的敵人船隊。漢水東側為大洪山脈和云夢古澤,亦不利于大軍西行;所以最緊要的防御方向是北邊的襄陽地帶。

      自襄陽北渡漢水,有白河與南襄隘道通往南陽盆地,可以分別抵達關中、伊洛與華北大平原,所以它是聯(lián)系江漢平原與中原各地的交通樞紐。就地理環(huán)境而言,襄陽位于鄂西北低山丘陵地帶,其城背依峴山,東有桐柏、大洪山脈,西有武當山余脈和荊山山脈為屏障,利于設防。城之北、東兩面又有滔滔漢江圍繞,構成了天然水利防線。早在春秋時期,《左傳·僖公四年》即載屈完之言:“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睗h水自襄陽城東向南折流,至石門(今湖北鐘祥)進入江漢平原。南方政權如果奪取了襄陽,即能利用當?shù)赜欣淖匀粭l件封鎖漢水和荊襄道,阻止敵人南下。如果北方之敵占據(jù)了襄陽,則可以通過荊襄古道驅兵直下,又能乘舟利用漢水順流而行,自漢津轉入揚水駛往江陵。而江陵附近地勢平坦開闊,無險可守。只有北邊的荊門、當陽一帶屬于江漢平原邊緣的低山丘陵,略可利用阻擊,但難以據(jù)此抵抗強敵。所以若是沒有北邊的襄陽作為有力的屏障,江陵的安全就沒有切實保證。如《南齊書·州郡志下》所云:“江陵去襄陽步道五百,勢同唇齒,無襄陽則江陵受敵?!惫蕽h末三國的有識之士都強調荊襄地區(qū)的防務有賴于襄陽的占領。如蒯越謂劉表曰:“南據(jù)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②《三國志》卷6,第212 頁。呂蒙密奏道:“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jù)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③《三國志》卷54,第1278 頁。正是因為襄陽對于江陵的防務尤為重要,古人將其比喻為鄢郢之北門,門戶洞開則難以御寇。顧祖禹曾就此詳論曰:“昔人亦言荊州不足以制襄陽,而襄陽不難于并江陵也。三國爭荊州,吳人不能得襄陽,引江陵之兵以攻魏,輒破于襄陽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陽,襄陽挾魏兵以來,而江陵之亡忽焉?!雹堋蹲x史方輿紀要》,第3486 頁。關羽之所以全力攻打襄陽,其目的就是為了爭取地利,使南郡的北部沖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保持戰(zhàn)區(qū)邊界安全的完整態(tài)勢。孫吳襲取荊州后,卻未能沿襲此前周瑜、關羽乃至呂蒙前據(jù)襄陽的作戰(zhàn)規(guī)劃,致使江陵在防務上繼續(xù)陷于被動的不利局面。

      (二)南郡戰(zhàn)區(qū)兵力有限

      孫吳在江陵一帶采取收縮兵力、沿長江北岸守備的防御態(tài)勢,與派駐當?shù)氐娜笋R不多有著重要聯(lián)系。如前所述,孫吳南郡地區(qū)的防務統(tǒng)屬樂鄉(xiāng)都督,其兵力總共不過數(shù)萬。自黃初三、四年江陵圍城之役以后,朱然、施績至陸抗、孫歆出鎮(zhèn)樂鄉(xiāng)時,均將主要兵力集結在都督治所駐地樂鄉(xiāng)城,敵人來攻江陵時,僅由督將(如張咸、伍延等)率領少數(shù)守軍據(jù)城抵抗,樂鄉(xiāng)都督在外發(fā)兵援助,其麾下直屬的兵力即南郡戰(zhàn)區(qū)的軍隊主力和機動部隊;關于其兵員數(shù)目最為詳細的資料,是有關泰始八年(272)陸抗平定西陵歩闡之叛的記載。據(jù)陸機《辨亡論》云:“陸公偏師三萬,北據(jù)東坑,深溝高壘,按甲養(yǎng)威。”又云:“分命銳師五千,西御水軍。”⑤《晉書》卷54,第1471-1472 頁。說明陸抗統(tǒng)率的步兵有三萬人,另有留慮、朱琬的舟師五千人,被派去抵抗西晉徐胤的巴東水軍。此外,還有在駐地準備迎敵的江陵督張咸、公安督孫遵率領的兩城守軍,但留守人數(shù)不會很多,估計不會超過萬人。這樣,樂鄉(xiāng)都督治下兵力總共約有四萬余至五萬左右。

      西陵守軍的兵力應在萬人以上,“抗遂陷西陵城,誅夷闡族及其大將吏。自此以下,所請赦者數(shù)萬口”。所言數(shù)萬人應當包括了軍隊的家屬,陸機《辨亡論》稱此役,“東西同捷,獻俘萬計”⑥《晉書》卷54,第1472 頁。,其中含有晉軍的俘虜。陸抗臨終前給朝廷上書中提到的是較為明確的西陵防區(qū)(包括宜都、建平二郡)兵力數(shù)目。“臣往在西陵,得涉遜跡。前乞精兵三萬,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闡以后,益更損耗”⑦《三國志》卷58,第1360 頁。。是說陸抗此前曾任西陵都督,了解其父鎮(zhèn)守該地的情景,他請求將戰(zhàn)區(qū)兵力增至三萬,但是主管部門按照以往常例未予批準,反映了西陵防區(qū)平常兵員人數(shù)低于三萬,估計至多在二萬左右,而且歩闡叛亂中死傷的兵力后來也沒有完全補充。陸抗還說:“今臣所統(tǒng)千里,受敵四處,外御強對,內懷百蠻。而上下見兵財有數(shù)萬,羸弊日久,難以待變。”他請求朝廷對南郡、西陵地區(qū)的兵力加以補充,這樣才能滿足防御的需要?!笆钩妓孔銤M八萬,省息眾務,信其賞罰,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①《三國志》卷58,第1360 頁。??梢姰敃r樂鄉(xiāng)都督治下南郡、宜都、建平三郡的兵馬可能只有五六萬,如果已有七萬人,那么與陸抗要求補充到八萬的數(shù)目相差不大,估計他的態(tài)度不會如此急切。

      南郡戰(zhàn)區(qū)這數(shù)萬人馬勉強能夠自保;若要進攻襄陽顯然不足,故必須從別處臨時借調兵力。即便如此,吳國在這一戰(zhàn)區(qū)幾次出師北征都因為兵力給養(yǎng)有限而缺乏持久作戰(zhàn)的決心,因此只是以破壞、劫掠敵區(qū)的經(jīng)濟為目的,皆為試探性的騷擾戰(zhàn)斗,從來沒有像當年關羽攻打襄樊那樣全力以赴,志在必得。例如赤烏四年(241)四月,孫權派遣朱然、諸葛瑾進攻樊城、柤中,零陵太守殷札即認為投入的兵力不足,上奏請求“授諸葛瑾、朱然大眾,指事襄陽”。并且強調如果重復以前只用少數(shù)人馬襲擾的作法,只能是空耗財賦人力?!叭舨幌ぼ妱颖姡拜p舉,則不足大用,易于屢退。民疲威消,時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②《三國志》卷47,第1145 頁。。但是未能獲得朝廷的贊同。結果曹魏派來支援的司馬懿兵馬一到前線,吳軍即不敢迎戰(zhàn)?!叭坏嚷勚艘苟?。追至三州口,大殺獲”③《三國志》卷4,第120 頁。。導致這種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與黃初年間江陵圍城之役后當?shù)亟?jīng)濟嚴重摧殘,居民人口驟減且又被孫吳移民江南有著直接聯(lián)系。江陵以北的江漢平原本來是荊襄地區(qū)最富庶的區(qū)域,此時卻成了魏吳兩國斥候往來的荒郊“隙地”,不能繼續(xù)提供充足的兵員、勞力與財賦。在這種情況下,孫吳自然無力控制江陵以北的臨沮、當陽、旌陽等地域,并與來犯之敵進行野戰(zhàn);收縮兵力,退守城壘也是其無奈之舉。

      (三)西陵多次另立戰(zhàn)區(qū),分散與削弱南郡兵力

      孫吳在南郡戰(zhàn)區(qū)兵力削弱的另一個原因,和它襲取荊州之后整個三國南北對抗軍事形勢發(fā)生的變化有關。張大可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孫權襲取江陵、擒殺關羽之役是有得有失?!盃幥G州之役,吳雖得實利,但也增強了曹魏,從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說是戰(zhàn)略失策。三國鼎立,曹魏占天下三分之二,又位處中原,天時、地利、人和都占絕對優(yōu)勢。吳蜀全力相抗,尚且不敵,而又自相殘殺,大大削弱了抗衡力量?!O如本文前述:當關羽得志于荊襄之時,若孫劉合力前進,劉備揮漢中之眾以出秦川,孫權集中兵力指向合肥、徐州,東西萬里全線進擊,彼此呼應,乘銳助勢,蠶食魏境,中原震動,人心思變,前途不可預料。孫權忌憚關羽,戰(zhàn)略轉向,雖一時得志,卻成就了曹魏篡漢,三國鼎立遂成不易之局。夷陵戰(zhàn)后,魏強,蜀弱,吳孤。此后吳蜀雖重新結好,也頻頻出擊曹魏,終因力弱又各存異心,都希望對方為自己火中取栗,所以都以失敗告終”④張大可:《論孫權》,張大可:《三國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180 頁。。其論述甚為深刻。赤壁之戰(zhàn)以后,從南北對抗的形勢來看,是進入了南方吳蜀聯(lián)盟勢力節(jié)節(jié)勝利、發(fā)展擴張的階段。孫權攻合肥,克皖城,逼迫曹操在淮南撤軍徙民。劉備取益州,得漢中,東邊占領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關羽鞏固了對南郡等地的統(tǒng)治,揮師進擊襄樊,消滅其精銳七軍,一度迫使曹魏群臣議論遷都以避其鋒。但是孫吳襲取荊州和夷陵之戰(zhàn)以后,南北交戰(zhàn)的發(fā)展態(tài)勢出現(xiàn)了逆轉。由于吳蜀反目為仇、大動干戈的內耗,明顯緩解了曹魏遭受的軍事壓力,使其擺脫了在漢中、襄樊等戰(zhàn)役中接連受挫的不利局面,穩(wěn)定了在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從此時到在蜀國滅亡前夕的數(shù)十年內,魏與吳蜀之間雖多有相互攻戰(zhàn),但彼此的疆界大致上沒有多少變化。蜀漢先后喪失了荊州和東三郡,基本上被封閉在四川盆地之中,此后的出兵秦川或隴右只是在曹魏的側翼發(fā)動攻勢,對其腹心地區(qū)威脅不大,無法再像關羽進攻襄陽那樣撼動其根本。孫權占領南郡等地后,在這一區(qū)域的兵眾不過數(shù)萬,卻要分出相當多的人馬屯駐峽口所在的西陵,以防備蜀軍出川復仇,重新奪回南郡。如前所述,孫吳長期反復地設立西陵都督轄區(qū),致使江陵所在的南郡戰(zhàn)區(qū)疆域縮小,軍隊削弱。這種在荊州西部對魏、蜀兩面?zhèn)鋺?zhàn)的構想和軍事部署,致使其有限的兵力遭到分散,既明顯降低了南郡方向對曹魏造成的威脅,又削弱了江陵對北方來敵的防御力量。孫吳荊州西線兵力部署分散薄弱的這一缺陷,在幾次江陵防御作戰(zhàn)中暴露無遺。面對夏侯尚、曹真與后來的王昶、杜預所率魏晉軍隊的南下進攻,孫吳方面無力采取過去關羽抗魏時阻敵于境外的策略,只能聽任敵兵長驅直入,進抵城下。而據(jù)守西陵的孫吳兩萬兵馬為了防備蜀郡出峽,也不敢輕舉妄動。例如前述黃初年間江陵之役,該城被圍長達數(shù)月,孫吳派遣的援軍解圍不力,城內幾至兵盡糧絕。就是在此危急時刻,近在肘腋的西陵都督陸遜仍然按兵不動,以提防蜀漢方面的突襲,不能分兵前來救援。只是由于當?shù)丶惨吡餍泻褪貙⒅烊徊怕猿霰姡琶銖姳W〗昝庥谙萋洹?/p>

      (四)限江自保,不思進取

      孫吳江陵之軍事地位和影響的下降,亦與孫權制訂的“限江自保”的基本國策具有密切關系?!跋藿员!敝f,初見于諸葛亮所語:“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雹佟度龂尽肪?5,第924 頁??酌鲗O權這一戰(zhàn)略對策的精確概括,獲得了后世史家的贊同。南宋李燾曾批評孫權:“合淝為敵有而不敢取,西蜀藉外交而不能固,是以止于自守,而不圖進取之功?!雹冢ㄋ危├顮c:《六朝通鑒博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 頁。在此戰(zhàn)略方針的指導下,吳國疆域的擴張主要是向西、南方向發(fā)展,對北方的曹魏則采取保守自固的態(tài)度。如胡阿祥先生所言:“按無論是對內地鎮(zhèn)撫山越,還是對外的南定嶺南,西取荊州,孫吳政權都表現(xiàn)出積極的、不落人后的進取姿態(tài),惟對北方的曹魏、司馬晉不然,雖也時攻江淮之間、江漢之間”③胡阿祥:《孫吳“限江自?!笔稣摗罚督鹆曷殬I(yè)大學學報》2003年第4 期。,卻只不過是襲擾示警而已,并無統(tǒng)一天下的志愿。

      關于孫吳之“限江自?!眹?,學界歷來貶多于褒,大多數(shù)人據(jù)此認為孫權志量狹小,滿足于割據(jù)江東而無心統(tǒng)一寰宇。如李燾以劉邦據(jù)漢中時與之比較,指出開國君主起初往往是以小搏大,以弱敵強,并能抓住戰(zhàn)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從而扭轉形勢。而孫權因為國土人口財力有限,并非曹魏對手,故而確定了保守江東的國策?!半m時出師,北不逾合淝,西不過襄陽,以示武警敵,無復中原之意”。這既是實力所囿,也是其胸無大志和缺乏英略才干的表現(xiàn)?!爸T葛亮謂其智力不侔,非徒失言,亦見所存之淺矣”④《六朝通鑒博議》,第173 頁。。

      孫權一生也曾多次領兵北征曹魏,據(jù)學者統(tǒng)計有11 次,戰(zhàn)績?yōu)橐粍偈當?,⑤張大可:《論孫權》,張大可:《三國史研究》,第181 頁。這反映出他不擅用兵。如其兄孫策所言:“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雹蕖度龂尽肪?6,第1109 頁。另外從史實來看,其多次出征無功的戰(zhàn)役往往是試探性的,若是師出不利隨即知難而退,并未與敵人作持久的鏖戰(zhàn),這也說明了在他“限江自?!钡膽?zhàn)略思想指導下的進攻作戰(zhàn)中,是把保存實力放在首要位置的,因此盡量避免和強敵進行決斗。如胡三省所言:“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不過時于疆埸之間,設詐用奇,以誘敵人之來而陷之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雹摺顿Y治通鑒》卷72,第2274 頁。王仲犖認為以吳郡顧、陸、朱、張四姓為代表的江東世家豪族地主志在保護他們在太湖流域的既得利益,對外拓地的要求,卻遠不及以周瑜、魯肅、呂蒙等皖北世家豪族大地主那樣來的迫切。⑧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 頁。張大可則認為孫權的國策前后有所變化,“孫權稱帝,是他一生事業(yè)的分水嶺。稱帝前叱咤風云,有圖取天下之志;稱帝后志意已足,走向限江自保。至于晚年昏聵,更不足道”⑨張大可:《論孫權》,張大可:《三國史研究》,第183 頁。。

      孫權施行的“限江自?!睉?zhàn)略方針,對其在荊襄地區(qū)的軍事部署和用兵方略起了決定性的影響。筆者按,早年周瑜提出“據(jù)襄陽以蹙操”,后來呂蒙建議“蒙為國家前據(jù)襄陽”,都曾獲得了孫權的首肯。但是他襲取江陵之后,荊襄地區(qū)在西、北兩面受到蜀、魏的嚴重威脅,形勢相當被動。在兵力不足且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孫權放棄了進取襄陽的圖謀,改而采取“限江自?!?。周瑜死后,除了在曹魏大軍壓境、危及國家存亡的情況下,孫權是不愿意傾注全力,與北方強敵進行決戰(zhàn)的。這從他在荊襄地區(qū)的軍事部署和用兵方略中能夠反映出來。即使遇到了進據(jù)襄陽的良機,他也不肯投入大量兵員財賦去和曹魏激烈爭奪,對此可以黃初元年(220)的襄陽事件為例。曹魏篡漢之后曾一度放棄襄陽的防守,將諸軍撤回宛城?!稌x書·宣帝紀》載文帝即位后,“朝議以樊、襄陽無谷,不可以御寇。時曹仁鎮(zhèn)襄陽,請召仁還宛。帝曰:‘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沖,御寇要害,不可棄也?!跃共粡?,仁遂焚棄二城”。孫權聞訊之后曾派兵北占襄陽,但因兵力微弱,且沒有后方的有力支援,所以隨即又被魏軍擊退。見《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后召還屯宛。(孫)權遣將陳邵據(jù)襄陽,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于漢北?!薄段喝唷芬嘣粚O權:“欲因大喪,寡弱王室。希托董桃傳先帝令,乘未得報許,擅取襄陽,及見驅逐,乃更折節(jié)?!雹佟度龂尽肪?7,第1126 頁。這次事件實為天賜良機,關羽費盡千辛萬苦都未能攻下襄樊,卻被曹魏因為易世之際的政治動蕩和給養(yǎng)缺乏而放棄了。如果孫權真有進取之心,就應該派遣名帥率領重兵前往駐守,與曹魏奮力相持。但是他卻指派了無名末將陳邵,所領人馬亦數(shù)量有限,所以被曹仁和徐晃輕易地驅逐出去。這說明孫權此次進軍只是投機取巧,企圖乘虛而入,試探一下魏國的態(tài)度,并非真想動用大軍占據(jù)這塊戰(zhàn)略要地與曹魏相抗,因此魏兵復來時一觸即退,其對強敵的畏懼和保守之心理,于此可見一斑。

      四、結語

      孫吳襲取荊州之后,在“限江自?!睉?zhàn)略思想的指導下于當?shù)夭扇×艘幌盗械能娛麓胧?,如在南郡江北地區(qū)后撤防線,移民南岸,并將戰(zhàn)區(qū)軍隊主力和都督治所調往江南的樂鄉(xiāng)以遠離前哨。蜀漢時期的江陵是荊州繁榮的經(jīng)濟、政治中心,此時卻郊野荒蕪,有屯兵而無居民,演變成為孤懸北岸的一座純軍事化的堡壘。由于孫吳放棄江陵以北地帶的防務,只是在城下迎敵,致使其防御態(tài)勢相當被動。曹魏與西晉如果動用大軍來侵,往往能夠長驅直入。孫吳方面由于守軍兵力不足,除了破堰放水以暫緩敵人行進之外,沒有什么辦法在外圍阻敵入寇。孫皓繼位后君昏臣庸,國勢日益衰敗。而江陵在軍事布防中的種種弱點也益發(fā)暴露突出起來,陸抗臨終前請求對荊州防區(qū)增兵至八萬人的建議,朝廷并沒有理睬;派去繼任的樂鄉(xiāng)都督孫歆為宗室紈绔,既不知兵,又無膽魄,所以在大敵當前之際舉止失措,一敗涂地。西晉進攻江陵的統(tǒng)帥是足智多謀的杜預,素有“武庫”之美譽。據(jù)《晉書·杜預傳》所載,他的用兵策略是首先攻破江陵附近的據(jù)點,隔絕其與西陵守軍的來往。又派遣少數(shù)精銳部隊渡過長江,在敵人后方制造混亂,并伺機奇襲其巢穴,俘獲吳國樂鄉(xiāng)都督孫歆,致使其指揮系統(tǒng)陷于癱瘓,無法對北岸的江陵實施救援。在掃清外圍、斷絕援兵之后,杜預才動用大軍攻城。按《資治通鑒》卷81 晉武帝太康元年二月記載,只經(jīng)過九天的圍攻,就拿下了這座設防堅固的要塞。杜預占領南郡之后,孫吳在荊州以及嶺南的統(tǒng)治隨即土崩瓦解?!凹绕缴狭?,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廣,吳之州郡皆望風歸命”②《晉書》卷34,第1030 頁。。從此,江陵與南方各地進入了一個和平安定的新階段,暫時告別了分裂割據(jù)的戰(zhàn)爭年代。

      猜你喜歡
      孫吳西陵江陵
      The River Journey from White King City
      江陵之旅
      江陵愁望寄子安
      騎風火輪的跑片員(短篇小說)
      夜郎文學(2020年4期)2020-11-22 12:05:42
      清泰陵卜建影響西陵寺廟布局考析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50
      慶奪金
      暢談(2018年5期)2018-04-14 08:57:12
      千年之戀(二十二)
      孫吳“赤烏改元”考論
      論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長江防御體系
      黑龍江史志(2014年9期)2014-11-25 16:51:28
      處理土地權屬糾紛要講『 鐵證』
      資源導刊(2011年5期)2011-08-15 00:51:44
      武汉市| 河东区| 湛江市| 响水县| 叙永县| 迁安市| 大宁县| 蛟河市| 乳山市| 尼玛县| 勐海县| 衡阳市| 弥勒县| 师宗县| 天气| 哈巴河县| 东阿县| 手游| 大关县| 永川市| 平昌县| 沐川县| 禹城市| 登封市| 驻马店市| 灵台县| 长宁区| 五指山市| 扎赉特旗| 理塘县| 马鞍山市| 松桃| 土默特左旗| 崇信县| 克什克腾旗| 苍梧县| 芜湖市| 福泉市| 定兴县| 太康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