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Visitation RCA School,Vacoas-Phoenix Mauritius 73359)
毛里求斯小學現(xiàn)代漢語教材分析及對策
楊洋
(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Visitation RCA School,Vacoas-Phoenix Mauritius 73359)
本文通過對毛里求斯小學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材《小學漢語課本》的分析,指出其優(yōu)勢與不足。優(yōu)勢包括版面活潑、插圖豐富、目標語文化導入貼切和教材內容與本國元素相融合等方面。同時也存在趣味性不足、語言技能練習失衡、詞匯注釋過于簡單、不同年級教材跳躍性較大、練習題種類單調等不足之處。針對這些不足,本文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夠為將來的教材編寫提供參考。
毛里求斯;小學漢語教材;分析;對策
毛里求斯承襲英國教育體制,中、小學學制分別為6年。實行大、中、小學免費教育,是發(fā)展中國家中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毛里求斯從上世紀70年代與中國建交后不久即將漢語列入中小學課程體系。近年來,中國逐漸加大力度派出漢語教師志愿者到毛里求斯進行漢語教學工作,并屢次派出專家組來毛里求斯考察漢語教學情況并提出建議。目前,毛里求斯小學中現(xiàn)代漢語課程使用的教材《小學漢語課本》,該教材是在2006年由國家教學計劃研究與發(fā)展中心,本著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原則,對之前使用的漢語課本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地設計后,重新編寫出的一至六年級用的一套教材。筆者目前在毛里求斯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對本套教材較為熟悉。
在全面了解與掌握本套教材的基礎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優(yōu)勢和不足兩個方面對《小學漢語課本》這套教材作出以下分析:
1.1 教材的優(yōu)勢
1.1.1 版面活潑、插圖豐富
很多文獻中都指出,對外漢語教材的版面設計是教材的物質形式、是一套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承載對外漢語教材內容的物質形式,版面設計可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加強教材實用性、有效引起學習者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提供輔助作用[1]。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認為,閱讀的過程不僅包括對文字信息的解碼,同時也包括對插圖的解讀,文字和插圖能同時對讀者的內容理解和記憶效率產(chǎn)生作用。作為漢語教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插圖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文本內容、加強學生對內容的識記、提供練習場景、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感受中國文化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
《小學生漢語課本》這套教材版面清新活潑,適合富有活力、精力旺盛的小學生這一授課目標群體。每一課標題下面、課文內容上面之間配有課文內容相關場景插圖,有效提醒了學生課文內容,使學生較快進入課文主題,起到了導入的效果。生詞部分以素雅、清新、淺色系純色作為背景,給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同時避免了頁面的單調性。練習中的相關插圖也大大增加了學生對練習題目內容的理解,減少理解困難,提高了學生在做練習時語言技能訓練的效率。
1.1.2 目標語文化導入貼切
語言與文化歷來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語言文字中包含著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其中既有歷史的文化沉淀,又是現(xiàn)實的文化鏡像[3]。WardHuntGoodenough認為,“文化是通過社會獲得的知識”[4]。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ohn Lyons認為,語言系統(tǒng)受兩種結構的制約,一種是“底層機構”(Substructure),即人類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緣由結構,這種結構使語言趨向一致;另一種結構是“超結構”或“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即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結構,它導致各民族的語言在表現(xiàn)形式上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差異[5]。由于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特殊關系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對對外漢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導入的重要性認識,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不容爭議的論題。目前,對語言教學中目標語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所達成的共識包括:(1)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語言交際能力實際上是獲得進一步的文化知識的必要前提和手段。(3)部分有明確職業(yè)選擇方向的外語學習者,為了適應學習結束后職業(yè)崗位的要求,需要把某些外族文化項目作為專門的學習內容[6]。
《小學漢語課本》這套書中對中國文化做了介紹。例如,六年級教材中,前兩課連續(xù)以中國的春節(jié)為主題,介紹了中國春節(jié)時穿新衣新鞋、發(fā)紅包、吃團圓飯、放鞭炮、拜年和看舞獅舞龍等傳統(tǒng)活動。第四課是詩歌兩首,以一首古詩“游子吟”和一首現(xiàn)代詩“媽媽的愛”在教育學生學會愛媽媽的同時,了解了中國的詩歌。第七課“去中國”中提到了中國的長城、故宮、天安門等中國符號文化元素。本冊教材除去復習課共八課,其中中國文化相關內容課程占了全部課程的一半。其他年級的教材中也都有中國文化相關內容的課程,例如五年級教材中中秋節(jié)、筷子等的相關課程和四年級教材中“亡羊補牢”、“坐井觀天”等中國寓言故事的介紹。這些中國文化相關課程在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展示中國文化的良好契機,通過文化有效促進語言的學習,提高學生漢語學習的興趣。這些課程的設置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增進了師生之間的友好關系。同時,這些課程也促進了師生課堂互動、加強了交流、脫離了單方面的教學模式、使語言教學不再枯燥乏味。
1.1.3 教材內容與本國元素融合
對于大部分毛里求斯本地學生而言、漢語是一門陌生而又復雜的語言。英語和法語是毛里求斯的官方語。而克里奧爾語是毛里求斯的通用語。由于毛里求斯克里奧爾語的大多數(shù)詞匯源自法語,所以語言學家將其分類為“以法語為基本的克里奧爾語言”。法語屬于印歐語系羅曼語族、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無論哪種語言都和屬于漢藏語系的漢語有著較大的語言距離(Languagedistance)。語言距離是影響語言學習者對目標語主觀認知的重要因素。RodEllis提出它既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又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前者是指兩種語言實際存在的差異程度,后者是指外語學習者所認為的母語和目標語的差異程度[7]。如果對語言距離處理不當,可能會加重外語學習者的外語學習焦慮(Foreignlanguage learninganxiety)。外語學習焦慮是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產(chǎn)生的擔心或恐懼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另外毛里求斯學生對漢語的心理語言距離(Psychologicallanguage distance)較高。心理語言距離是指母語認知心理造成的外語學習和客觀外語實在之間的差距,集中反映了毛里求斯小學生對漢語這一外來語言體例的心理警覺、對抗與防御機制。
而在《小學漢語課本》這套教材中,課程內容較好地融合了本國元素。例如四年級教材中第三課“國慶”,課文講述了毛里求斯國慶節(jié)時,學校升國旗、唱國歌、吃蛋糕、喝汽水等內容。講授時間和毛里求斯國慶節(jié)三月十二日相當。五年級教材中第二課“颶風”對毛里求斯夏季多發(fā)的颶風做了介紹。本科講授時間也和本國颶風多發(fā)時間相當。另外,在課文和練習中多次提到海灘、芒果、菜市等本國元素。教材將漢語語言知識與本國元素相融合,以本國元素為載體學習漢語,大大縮小了毛里求斯小學生學習漢語時的心理語言距離,有效促進了漢語的教學。
1.2 教材的不足
1.2.1 趣味性不足
趣味性原則作為對外漢語教材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教材編寫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同時,教材作為學科建設的突破口,其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8]。本教材趣味性不足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課文題目設計平淡無味、缺乏懸念;課文形式單一、缺少對話形式內容,而對話形式能給學生較強的親切感,方便學生分角色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課文篇幅不合理,例如三年級教材中課文篇幅過短,過分強調課文的易背誦性,導致文中句子銜接性較差,語言生硬,缺乏交際性。
1.2.2 語言技能練習失衡
毛里求斯小學生學習漢語多以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motivation)為主、鮮有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motivation)。因教材中嚴重缺乏對話形式的課文內容,學生交際能力得不到充分練習,惡化了“重讀寫、輕聽說”的現(xiàn)狀,導致“啞巴漢語”的問題嚴重。練習中的大部分題型,例如根據(jù)課文回答問題、肯定句否定句轉換、“把”字句改寫、排順句子等都是對讀寫和語法的練習,以聽說為目的的交際性練習不足。
1.2.3 詞匯注釋過于簡單
萬藝玲認為:“詞在課文中往往以某個義項的身份出現(xiàn),下次又可能以另一個義項的身份出現(xiàn),對于學生來說,每個義項與這個詞的形式的聯(lián)系,都是一次新的聯(lián)系,都需要重新學習,雖不是生字但都是生詞”。[9]英語和法語以及以法語為基礎的毛里求斯克里奧爾語都屬于形合(Hypotaxis)的語言,而漢語屬于意合(Parataxis)的語言,往往相同的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Context)下有不同的意義。另外,僅給出英文釋義會給生詞的語義、語法和語用方面帶來問題,由此也會產(chǎn)生偏誤。所以,《小學漢語課本》這套教材中,對課文生詞僅僅注釋一個單一的英文解釋的現(xiàn)象是嚴重不科學的。另外,生詞在課文和練習以及以后的課文中的復現(xiàn)率(Recurrencerate)偏低。根據(jù)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遺忘曲線可知,生詞復現(xiàn)率偏低不利于學生對詞匯的學習和復習。
1.2.4 三、四年級跳躍性過大
本套教材總體上來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材前言),但三年級和四年級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跳躍性明顯、過大。在內容上,三年級課文內容存在篇幅過短、文字生硬的問題,從四年級開始,課文變成大段文字。在形式上,一年級到三年級課文全部有拼音注音,從四年級開始課文全部內容取消拼音注音。這難免會給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帶來不適應性。
1.2.5 練習題種類單調
教材的效果可以通過課后的練習來得到檢驗與反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練習的重要性日益為人們所重視。
本套教材中,從四年級教材開始至六年級教材,課后練習題反復出現(xiàn)肯定句否定句轉換、改寫疑問詞、句子排序等題型練習。這與小學升初中的考試(TheCertificateofPrimary EducationExamination)題型基本一致。不管是以考試為目的的練習設計,還是為考試而設置的考試題型,都嚴重制約了學生全面的漢語技能學習。無論是在練習題中,還是在考試中,都缺少了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考察,不利于學生全面地學習一門語言。
2.1 增強內容趣味性
提高教材趣味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8]。筆者通過文獻研究認為,小學對外漢語教材趣味性課文的編寫,可以把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文題目設計簡潔、富有懸念;合理控制課文篇幅;豐富課文形式;場景設計、主題設計貼近日常生活;內容設計體現(xiàn)人類共通文化;語句設計運用修辭手法和語句寄托情感。例如,在場景設計上,可以設置幾個固定的人物角色貫穿于整套教材。使設計的角色和毛里求斯小學生情況類似,拉近他們和教材的距離。在設置人物角色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對話形式的課文內容。此外,“提高故事性是解決趣味性這一棘手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10]。
2.2 強化任務,注重交際
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習,尤其是外語學習的四個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教材設計應體現(xiàn)這一理念,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適應毛里求斯小學生學習漢語的工具型動機,可在課后練習中增加對話練習,亦可考慮編制多媒體教材,在教材附帶的光盤(或其他媒體介質)中加入課文內容的相關音頻、視頻來豐富教學形式和語言學習形式。
2.3 詞匯編寫注重用法、提高復現(xiàn)率
當前學界對第二語言教學教材編寫原則已形成共識:束定芳等確定了教材編寫的系統(tǒng)、交際認知、文化、情感的“五大原則”[11];趙金銘認為教材編寫要符合真實性、實用性、時代性、趣味性、文化性、針對性等六大原則[12];劉詢認為,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和系統(tǒng)性是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原則,也是評估的標準[13]。
由于教材在每課生詞表和最后總生詞表中對生詞的解釋僅有英文釋義一項,難以給出一個生詞的精確含義,同時也缺乏對用法的解釋。建議加大生詞解釋篇幅,采用多元化生詞注釋模式。多元化生詞注釋模式主張不拘泥于單一的“語言——語言”的注釋模式,而是使用圖片、符號、語言等多種方式進行注釋。這些不僅是對外漢語教材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能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另外建議從語義、語法和語用方面給出解釋,同時給出搭配、例句和練習。增加后續(xù)的復現(xiàn)率,使生詞得到鞏固。
2.4 難度循序漸進、增加銜接性
鑒于上文提到的三、四年級教材跳躍性過大的問題,建議適度增加三年級課文內容,取消部分簡單漢字的注音。而對于四年級教材,可以對課文及練習中部分難度較大的詞語,給出拼音注音。
2.5 豐富練習題類型、增加背誦
結合《實用漢語課本》的編寫實踐,劉詢提出“練習應該成為語言教材的主體,而不是每課后面附帶的尾巴”[14]。趙金銘也認為練習編寫的質量可以作為評估對外漢語教材的重要內容[15]。鑒于上文提到的關于練習題類型的問題,筆者認為,《小學生漢語課本》這套叢書應該增加組詞、判斷正誤、完成句子、修改病句等來豐富練習題題型。更應增加聽寫、對話等,增強學生聽說能力的練習,以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此外,趙金銘認為:“教材中必須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可背誦材料”[12]。胡明楊在1996年5月10日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演講《我的治學之路》中也提到:“學語言要背誦。要大量閱讀,從所讀材料中,可以了解語言習慣?!痴b過程中,很多次的用法和語法現(xiàn)象都在其中了”。鑒于此,建議在課后練習中增加背誦的要求。
筆者在分析毛里求斯小學現(xiàn)代漢語教材的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的基礎上,對其不足之處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能夠為將來的教材編寫提供參考。無論教材如何創(chuàng)新,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都不能脫離針對性、實踐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等教材編寫基本原則。其次,還要注意合理的編排和合用的編排。合理是指符合內在的系統(tǒng)邏輯,要合理安排話題、功能項目、文化背景知識、分享技能訓練等。合用是指要符合學習者不同的認知特征和學習需求。再次,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教材,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教材,每一套優(yōu)秀的教材都是經(jīng)過編者多次的修訂和不懈的努力得來的。
[1]張夢媛.論對外漢語教材的圖書板式設計[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孫靜.對外漢語教材插圖的有效性檢測與評價[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3]張汝德.語言-文字-文化漫談[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05)
[4]GOODENOUGH WH.Culture,languageandsociety[M].Benjamin -Cummings Pub Co,1981
[5]LYONS 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6]束定芳,莊象智.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7]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79-481
[8]孫正堯.對外漢語長期進修綜合教材趣味性研究——以《發(fā)展?jié)h語》綜合教材為例[D].蘇州:揚州大學,2014
[9]萬藝玲.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兩個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7(03)
[10]陳鷗.對外漢語教材故事性初探[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2007
[11]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01)
[12]趙金銘.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 (03)
[13]劉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14]劉詢.《實用漢語課本》編寫原則的再思考——兼談“Proficiency-orientation”的爭論[J].JCLTA,1995(03)
[15]趙金銘.對外漢語教材創(chuàng)新略論[J].世界漢語教學,1997 (02)
G623.3
A
JL01-0229(2015)02-0042-04
2015-04-22
責任編輯:劉才
校對:徐素峰
楊洋(1990-),男,漢族,山東曹縣人,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生、毛里求斯Visitation RCA School漢語教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