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杰
2011年,當官辦慈善組織在公眾輿論場中折戟沉沙之時,中國民間公益如雨后春筍悄然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發(fā)起的隨手公益,便是其中之一。
從“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到“隨手解救流浪人群”,再到“隨手關愛鄉(xiāng)村教師”開啟“涼山支教計劃”,“隨手”始終傳播這樣一種觀念:沒有負擔,快樂公益;隨心而為,手留余香。
進入2015年,隨手公益福建地區(qū)負責人林斌很忙。他設想的白血病患者公益求助體系建設邁出了令人欣喜的第一步,許多愛心人士慷慨解囊。
而從2014年12月起,隨手公益長沙站志愿者與當地救助站工作人員一起走上街頭,為流浪人員提供礦泉水、方便面、衣被等物資,緩解他們的生存困境。
隨手公益發(fā)起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2011年,他發(fā)起“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影響巨大,位列當年度兒童權利十大事件之首。當選詞如此評價道:“一個或許在學術上依然值得商榷的行動,帶來的卻是新媒體運動的一次異軍突起??谔柡喢鞫笠呗员阌诖蟊妳⑴c,方式新穎透明,一觸即牽動公眾、媒體、學術界和公益界神經,將行動迅速推向高潮……”
隨手公益讓于建嶸成為《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中國創(chuàng)新人物獎”慈善類獲獎人。他也對自己發(fā)明的隨手公益概念十分得意。他說,“中國人從不缺乏愛心,問題是如何為這些愛心提供平臺?!?/p>
在于建嶸看來,他創(chuàng)建的正是這樣一個平臺。
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
“網絡人群就是這樣的,他們有善念,樂意去做一些善事,但并不一定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和物質去做。這些力量看似很微弱,但如果通過微博傳播的力量把他們組織起來,就能形成一股很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微力量?!?/p>
—于建嶸
見到乞討兒童,網友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機、相機或攝像機,隨手拍照,并寫清楚時間、省市、街道等詳細信息,發(fā)到自己的微博上并“@”到“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
2011年1月25日,于建嶸在微博發(fā)起了這樣的活動,建立了“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官方微博,并呼吁網民“見到街頭乞討兒童就拍照或錄像”。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活動發(fā)起14天里,共收到1700張網友拍攝的照片,關注人數超過10萬,解救6名被拐賣乞討兒童。正如閭丘露薇說,“一個微博建議,最終變成了一種社會運動?!?/p>
然而,這個倡議引發(fā)了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隨手拍照將孩子的照片上傳至網絡,侵犯了他人肖像權和隱私權。有律師反駁道:公共場所拍攝正常照片,若不以盈利為目的,則不存在侵犯隱私問題。即使極端條件下存在,和解救被拐兒童利益來說,權衡隱私權和人身權,顯然后者更重要。
但也有人說“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打拐成效甚微,乃無用之舉。數據也顯示,乞討兒童當中由父母等親屬攜帶乞討的,以及被以外出學藝等名義騙出乞討的占大多數,被拐賣的是少數。
于建嶸回應,“隨手拍照”并非僅限于“打拐”,而在于“解救”。街上乞討的兒童,不管是被拐來乞討的,還是主動自愿乞討,都嚴重影響、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城市應許可成年乞討者存在,但不應有未成年乞討者存在。對未成年乞討者,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門都應救助。”
在全民注目下,解救乞討兒童終于成為了國家行動。2011年8月18日,國務院下發(f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對流浪乞討未成年人予以救助。12月4日,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宣布,民政部、公安部等部門將很快部署開展接送流浪兒童回家行動,2012年年底前將消除城市街頭兒童流浪乞討現象,切實保障這些兒童權益。
至此,“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基本完成使命。于建嶸自己招募的志愿者繼續(xù)進行微博轉發(fā)工作。
2011年12月11日,“責任中國2011公益盛典”在廣州舉辦,“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獲得年度公益行動獎。頒獎詞說:“坐而論道易,知而行之難?!S手拍照匯聚人心,叩問真相,求解新藥方?!?/p>
隨手送書下鄉(xiāng)
“當下社會的對立情緒比較嚴重,公益心中國人都有,但是缺乏合適的渠道。所以我想通過一些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很簡單的公益活動,化解人們的對立情緒。”
—于建嶸
在“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風頭正勁的時候,于建嶸又有了新的想法。
2011年5月2日,正在湖南省衡陽縣調研的于建嶸發(fā)了一條微博:“鑒于農村文化設施欠缺,村民平時就是打牌賭博,網友提議為岳村農民建一圖書室。我本人決定捐出《岳村政治》再版的稿費。如網友有意捐贈多余圖書請與我聯系?!?/p>
翌日,“隨手送書下鄉(xiāng)”微博開通,通過多次在微博上征集建議、商討方案,逐漸形成了成熟的運行模式:在城鎮(zhèn)設立收書點、在鄉(xiāng)村設立借閱點,收書點負責收集網民捐贈的圖書,進行登記、整理、分類、分包,然后通過物流、郵寄、運輸等方式將書送到借閱點,借閱點負責提供場地,讓周圍的農民來借閱。
“隨手送書下鄉(xiāng)”收到了熱情的回饋。半年時間,全國設立了上百個收書點,流轉圖書達幾十萬冊,遍及國內大多數省市,邊遠地區(qū)也同樣受益。而于建嶸自己卻說,他并沒有操太多的心,并且一直強調這是“網友的活動”,公開、平等、自由參與。
于建嶸堅持“隨手送書下鄉(xiāng)”是民間的活動,不需要任何中間環(huán)節(jié)和慈善機構,借閱點也要設在農民志愿者家中,而不設立在村委會或農村學校。因為據他調查,農村的閱覽室往往大門緊鎖,只有直接把書送到農民手上,書才可以流轉起來。
志愿者也往往樂在其中。他們會通過微博發(fā)布消息說明哪里需要整理倉庫、幾點幾分在哪里見面送書下鄉(xiāng)。也沒有人打電話動員,第二天就會有許多人集中在這里。他們經常駕駛著自己的車輛,三五一群,十幾人一伙,親自將書送到農村借閱點。有的全家出行,既做了公益,又搞了“自駕游”??雌饋磔p松又自在。
這也貫徹了于建嶸一直強調的“可參與性以及退出機制”,因此不會成為民眾的負擔,讓快樂公益成為習慣。
隨手解救流浪人群
“公益能夠挖掘什么?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對有宗教信仰的人,心中的那種愛通過教義能夠挖掘出來,我認為公益可能能把中國人內心那最善的一面挖掘出來。這種力量可以超出政治理想,也可以超出意識形態(tài),我們要尋找的是人性最重要的一面。這是我一再強調為什么要開展公益的原因?!?/p>
—于建嶸
提起關注信訪制度和農民維權抗爭的學者,于建嶸一定是第一個。多年以來,于建嶸一直在家中接待上訪者,盡可能給予他們一些幫助。
2011年12月2日,于建嶸看到了流浪街頭饑寒困頓的訪民,于是發(fā)了一條微博:“難道要讓訪民凍死在首都的街頭?今天是北京第一場雪,天剛亮就有十多位訪民來家哭訴。與他們一起來到北京南站的上訪村,看到了大量露宿在街頭或橋洞的訪民,我難過萬分。我請求民政部門和紅十字會及其他慈善機構,幫幫這些饑寒交迫的訪民吧。這無關他們上訪的對錯,也無關你們的政治理念,僅僅以人道的名義!”
很快,他又發(fā)了一條微博,呼吁大家捐衣捐食捐款幫助露宿街頭的訪民,給他們最為基本的人道主義關懷。
當晚,“隨手街頭救助”微博開通,發(fā)布收款收物信息。于建嶸的倡議很快收到回應,當天到賬善款5萬多元,短短30個小時就收到30多萬元。
同年12月5日,是“隨手解救流浪人群”的第一次活動。志愿者梁艷一行九人,帶著雞蛋、方便面、衣物,救助北京南站地下通道樓梯間等地方的流浪者。一位老北京大姐說:不管事情是怎樣,人要做善事。
“隨手解救流浪人群”通過微博募捐物資,在工作點接收全國各地朋友們捐助的衣物、書籍、家電等,把捐助品再轉運到需要它們的地方。
他們還設置了專門的物資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能夠實現接收列表微博、短信自動通知捐贈人、出庫掃碼、庫存報表、各地募集點網絡標記等功能。募集來的物資和資金,每周都會在微博上公示,做到全程公開透明。
救助點每天都會收到各種物資包裹,也會有熱心人親自來捐衣物,志愿者也會主動來到倉庫分揀整理物資。
“街頭救助”志愿者隊伍還有一個特色—被救助者本身常常參與救助活動,他們不僅在助人,也在自助。
活動開展至今已有三年多,推廣到十多個城市,每年有近百萬件物資送到貧困地區(qū)和街頭流浪者手中。
隨手關愛鄉(xiāng)村教師
“公益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核心是對人性之愛的挖掘和弘揚互助互愛思想,它對社會文化的改造作用遠遠大于其他形式的活動?!?/p>
—于建嶸
2012年1月28日,于建嶸發(fā)起了“隨手關愛鄉(xiāng)村教師”活動,主要目的是為鄉(xiāng)村教師建立基金和志愿者團隊,為鄉(xiāng)村教師提供各種進修學習機會,還提供特別生活困難救濟、大病特別救濟、合法權益維護等幫助。
隨后,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了一個公益賬號,可以進行公募。2012年2月19日,于建嶸帶著近百位志愿者們來到了河北黃驊大郭莊鄉(xiāng),對鄉(xiāng)村教師進行了關愛捐助,正式拉開了“隨手關愛鄉(xiāng)村教師”活動的序幕。
2012年4月17日,“隨手關愛鄉(xiāng)村教師”基金正式更名為“中國?;鶗S手公益基金”。5月5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隨手公益基金在北京通州正式掛牌。
緊接著,“隨手公益基金”便啟動了“關愛鄉(xiāng)村教育”項目,并啟動了“涼山支教計劃”。建立百名支教志愿者團隊,一年6000元,支持一個鄉(xiāng)村支教教師,點亮100個鄉(xiāng)村孩子的希望人生。
涼山支教的條件極其惡劣,很多學校的校舍都是開裂的泥草墻,一些孩子的宿舍甚至連門都沒有。很多孩子一日三餐基本上只有土豆。而志愿者和孩子們一樣艱苦,沒有單獨的宿舍,一些人住在廚房或者教室里,沒有廁所,沒有浴室,有些地方沒有電。然而,越是艱苦,越能體現出人性之愛。志愿者們把知識和關愛帶進大山,也在大山中洗滌了自己的身心。
2013年7月,隨手公益結束了在涼山的支教項目,繼續(xù)珍惜小善,積累人們的舉手之勞。如今,隨手公益又發(fā)展成為中國最大的舊衣物等物資捐贈平臺。
于建嶸說,當時提出隨手理念時,是認為底層的民眾可以進行公益。比起大額的金錢,他更看重隨手捐助的毛衣、鞋子。他認為這是挖掘底層民眾對這個社會對這種觀念最高的認同,是調動所有人的平民公益,是一種快樂的公益。而通過舉手之勞做公益,也灌輸了一種社會理念:每個人都可以改造這個社會,在改造社會過程中同樣改造我們自己。
隨手—隨心而為,手留余香。隨手做公益,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