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傳統村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寄托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xiāng)愁。山西是傳統村落大省,目前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的有一百二十九個,位于全國第四位,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型廣、分布集中,形態(tài)美、特色鮮明,價值高、文化深厚,是北方歷史文化的濃縮和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分布呈現“三河一關” 區(qū)域格局。文化、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的融合,造就了三晉大地璀璨多姿而又滄桑落寂的古村古堡,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人文歷史財富。隨著現代化和城鎮(zhèn)化建設的推進,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的狀況日益嚴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二○一四年,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李悅娥、張友君率領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開展了傳統村落保護情況調研活動, 推動了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為了使廣大讀者感受山西歷史村落之韻味,同時引起社會各界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高度重視,山西省政協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山西省住建廳和我刊聯合開辦“鄉(xiāng)愁記憶”欄目,逐一介紹山西省國家級傳統村落。搶救好、保護好、傳承好這些寶貴財富,給后人留住中華民族的文化情緣和鄉(xiāng)愁記憶,是我們當代人的一份歷史責任。
店頭村位于太原市晉源區(qū)風峪溝口,距晉陽古城5公里,太山龍泉寺1公里,背依蒙山山麓,南鄰龍山、天龍山景區(qū),風峪河從古堡中流過,依山傍水,歷史文化底蘊厚重,集晉陽歷史、軍事、宗教、建筑、祭祀、農耕、民俗等文化的載體,是晉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千多年前,建古晉陽城時,店頭古堡作為古晉陽城的西大門、軍事咽喉要地而建;隋唐時,曾作為李淵、李世民父子的屯兵之地。到宋朝979年,隨著古晉陽城的毀滅,這里的軍事意義失去作用,隨之演變成村落。2001年店頭村整體搬遷,至舊晉祠路亂石灘處建立風峪新村。2010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確定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店頭古堡里的老房子都是用石頭壘起的窯洞,依山就勢,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史料上記載的“龍尾道”、“卻敵樓”、“塞向瑾戶”在堡內都可看到。窯洞建筑的石料均為當地不規(guī)則的河砲石,被外界稱為“石頭城堡”。古堡內窯洞串窯洞、大洞套小洞,上下層窯洞、主院與別院,村里寺廟、村口戲臺都有暗道迂回貫通的精巧布局,這與店頭村當年地處交通咽喉要道,古人考慮戰(zhàn)備和生意安全有關。當年獨具匠心的暗道設計,除了可用于躲避戰(zhàn)亂,還有密藏財產和互通信息等作用。在古村中心位置,有一處700余平方米、小巧玲瓏、結構緊湊的底層為石碹窯洞,上層為殿堂的坐東向西的紫竹林寺。寺的山門對面70米處,有一處農村少有的燈山和古戲臺、看臺遺存。這些建筑承載了晉陽農耕文化、生活文化以及歷史文化、軍事文化的信息。
(山西省政協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