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瑾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究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問題意識 學生 自主探究
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石,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之一,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起點。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問題的參與,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它能驅使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是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營造“問”的氛圍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習的關鍵乃是教師和學生個人之間關系的某些態(tài)度和品質”,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yōu)表現(xiàn)和發(fā)展。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教師首先從根本上要轉變“中心”“權威”觀念,轉變角色,放下架子,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樹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觀念,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在學生中樹立好“問”的良好風尚,對于大膽敢于提問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對于提出啟發(fā)思維、適于探究的問題,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適時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對于超出所學知識范圍或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要實事求是,講明原因,能在課后解決的必須及時予以解答,增強學生的自信。同時要打破傳統(tǒng)的學生座位與講臺對峙的布局,教師要融入學生,扮演學生合作學習參與者的身份,創(chuàng)設出多樣的合作探究模式,師生平等對話,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無所顧忌參與爭辯,參與討論,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
二、激發(fā)“問”的思維
問題設計應有思維含量,難易程度適中,讓學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切忌照本宣科,“對不對”“好不好”“會不會”這些看似活躍課堂氣氛,實則無任何意義的問題以及學生能齊聲回答的問題,都不是好問題,學生的思維效率極低。問題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貼近生活,符合實際,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進行設計。設計思路要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去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笆鞘裁础眰戎赜趩栴}的表述和現(xiàn)狀;“為什么”側重于造成問題的原因和由于問題可能帶來的后果;“怎么辦”重在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和策略,使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進而有話敢說,有話能說。
三、教給“問”的方法
1.教會學生提出問題
首先,學生的問題來自于學生親歷的事物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方法。問題始于觀察,沒有對事物的觀察,就不可能對事物提出問題。教師要隨時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針對觀察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想、思考,促使學生深入提出問題,這樣才會使問題的提出層出不窮。如在觀察生物結構時引導學生思考這個結構有什么生理作用,引導學生聯(lián)想這個結構有沒有可能損壞,損壞后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科學的語言將問題表述出來,不僅對后面內(nèi)容的學習打下了知識基礎和思維基礎,而且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
2.教會學生分析問題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币囵B(yǎng)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首先要教給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從已學過的知識上找問題,也就是要在實現(xiàn)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遷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在知識的“結合點”找問題,也就是要在新舊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認識不清楚的地方找問題。其次,教給學生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從結論出發(fā),追溯到必須知道的條件,或從條件出發(fā),逐步推導出結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徹底更新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尊重學生對各種知識的個性化認知,鼓勵學生多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特別要表揚那些有獨到見解,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隨時提問,因為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來的見解,往往是智慧火花的閃現(xiàn)。即便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甚重要,教師也要給予鼓勵,贊揚他們提問題的勇氣。
3.教會學生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地、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fā)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大膽地猜想、推測、探究,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首先,對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嘗試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運用到一定量的知識經(jīng)驗,離開這些知識基礎,解決問題將無從入手。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是學生展開思路的基本條件。學生面對新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庫中提取相關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篩選,經(jīng)過有有條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為下一步學生動手驗證奠定基礎。
其次,運用不同方法驗證猜想。任何一種猜想都要通過“驗證”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驗證猜想時,學生應該運用觀察、實驗、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輔以畫圖、計算、拼搭等操作方式來進行驗證。以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想、看、操作、爭論、概括等形式,找到問題本質,滲透解決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形成積極主動的探究氛圍。
在課堂活動中,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教師則是“旁觀指導者”。有時教師可能會提出或回答一些問題,使學生反思過程。如果學生在此活動中被導向錯誤的方向,教師可暫不作干預,因為失策恰恰代表著學習的機會,而且會對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具有積極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提供便于學生進行探索、思考和討論的題材,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主動生成,獲得從事研究所必須的探究能力。
四、養(yǎng)成“問”的習慣
葉圣陶說過: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生養(yǎng)成“問”的習慣,就是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遇事問,時時問,在問中求證,問中提高,在問中更好的的發(fā)展和成長。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永葆質疑、求證、探索的強烈欲望,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把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化為主動的探索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