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爽 楊丹丹 胡博 于淼
近年來,冠心病心絞痛發(fā)病率增速明顯。據(jù)權威資料顯示,北京市心絞痛發(fā)病率居全國首位,20世紀70年代病死率為2.17/10000,80年代為 6.2/10000,目前仍呈上升趨勢,已接近歐美國家水平。心絞痛患者的活動受限是普通人群的2~3倍,嚴重影響了生活工作,給患者家庭帶來很多不良影響。目前藥物治療是該病主要治療途徑,了解相關藥物的發(fā)展,對正確選用藥物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心絞痛的發(fā)病機制主要來自兩方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使冠狀動脈的管腔狹窄或閉塞;冠狀動脈發(fā)生痙攣。這兩種發(fā)病機制可分別存在,也可同時存在,可在一定條件下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發(fā)病。心絞痛的藥物治療也正是根據(jù)這兩種機制,通過藥物作用達到相對或絕對減輕心肌缺血之目的,一是擴張全身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減慢心率和減弱心收縮力,使心肌耗氧量降低;二是擴張冠狀動脈,解除冠狀動脈痙攣,促進側支循環(huán),增加冠脈血流量而增加心肌供血、供氧量。
公認的抗心絞痛藥物的基本作用模式為提高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及增加冠脈流量或降低心肌機能或兩者兼有??剐慕g痛治療藥物主要以經典治療藥物硝酸制劑、新型的β受體阻斷劑及鈣離子拮抗劑為代表。而隨著抗心絞痛藥物在臨床應用上發(fā)現(xiàn)的各類問題,新型抗心絞痛藥物也應運而生。
抗心絞痛藥物的發(fā)展始于19世紀50年代的亞硝酸異戊酯,硝酸甘油作為硝酸酯類抗心絞痛藥的代表,至今仍是防治心絞痛的最常用藥,也是治療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首選藥,它可以用于預防疾病發(fā)作,控制急性發(fā)作,發(fā)作頻繁的重癥心絞痛患者使用具有起效快、療效確實、經濟和方便等特點。但長期或大量使用硝酸甘油后驟然減量或停藥可引起血流動力學的“反跳”現(xiàn)象,誘發(fā)心肌缺血而致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發(fā)生的原因可能是血管平滑肌對硝酸甘油產生了耐受性,使其不能有效擴張血管和解除痙攣,而冠脈持續(xù)狹窄或痙攣又可加重心絞痛。臨床使用硝酸酯類藥物時,常面臨有自身耐受和交叉耐受,無法24小時持續(xù)給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頭痛)高,且人體無法耐受;僅能改善癥狀,無法改善預后等問題。
β受體阻斷藥于20世紀60年代應用于心絞痛的治療。主要用于對硝酸酯類不敏感或療效差的穩(wěn)定型心絞痛,可使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程度減輕,提高運動耐量,改善生活質量。它能減少心絞痛的發(fā)作次數(shù),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區(qū)代謝,縮小心肌梗死范圍。對伴有心率快及高血壓者尤為適用。臨床常用 β受體阻斷藥有十余種,包括普萘洛爾、吲哚洛爾、氧烯洛爾等,其機理是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在沒有禁忌癥時效果較好,因其發(fā)病機制為冠脈的器質性狹窄和痙攣,使用該類藥物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冠脈血流量,增加缺血心肌供血。聯(lián)合用藥可提高療效。對冠狀動脈痙攣誘發(fā)的變異型心絞痛不宜應用,因為β受體被阻斷,α受體相對占優(yōu)勢,易導致冠狀動脈收縮。對心肌梗死也有效,能縮小梗死區(qū),但因其會抑制心肌收縮力,故不宜常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鈣通道阻滯藥成為防治心絞痛的主要藥物。這種藥物可單獨使用,也可與硝酸酯類或β受體拮抗劑合用,其種類很多,常用于抗心絞痛的藥物有硝苯地平(心痛定)、維拉帕米(異博定)、地爾硫卓等。此類藥物相對安全,但因其作用廣泛,選擇性相對較低。
三種支柱藥物都是通過減慢心率、降低血壓或削弱心臟泵血功能,從而使心臟做功減少以緩解心絞痛癥狀,但都會對衰弱的心臟功能產生進一步的損害。于是,抗心絞痛藥物的研究探索逐漸向保護心臟方面展開。1983年Noma發(fā)現(xiàn)ATP敏感性鉀離子通道;1984年,新型擴血管藥——尼可地爾在日本上市,1994年尼克地爾進入歐美市場,其作用機制是在細胞膜和線粒體水平選擇性激活K+ATP通道,促使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擴張,隨后還原前、后負荷,臨床用于緩解冠脈痙攣所致心絞痛。該藥不易產生耐受性,具有雙重性質。由于K+ATP通道在缺血性預處理的作用,尼可地爾也被認為具有心臟保護作用。
抗心絞痛藥物的研究與發(fā)展任重而道遠。筆者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形成一個完整全面的抗心絞痛的藥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