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博
有報道稱,因為“疫苗事件”,乙肝疫苗的接種率下降了30%,有些家長拒絕給孩子接種乙肝疫苗……這樣做后果很嚴重——未接種乙肝疫苗的新生兒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而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約90%以上將發(fā)展成慢性乙肝。如患乙肝后不進行抗病毒治療,其中1/4最終將發(fā)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事實上,乙肝疫苗在我國預防乙肝方面居功甚偉。1992年,原衛(wèi)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guī)劃管理,并對所有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通過接種乙肝疫苗,我國約9200萬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攜帶者減少了約3000萬例。在我國,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感染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目前,我國育齡期婦女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率約為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的母親,主要是在分娩過程中,通過其血液、羊水和陰道分泌物等將乙肝病毒傳染給其嬰兒。為了阻斷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新生兒出生后應立即接種乙肝疫苗,且越早接種效果越好,最好在24小時內接種。
現在因為“疫苗事件”,一些人擔心乙肝疫苗的安全問題。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首先,乙肝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之一。自1982年至2012年,全世界約1.8億名新生兒和1.5億名一般人群接種了乙肝疫苗,未發(fā)現因接種乙肝疫苗而出現新生兒和一般人群死亡率升高的現象。另據研究,乙肝疫苗接種后的一般反應,如注射部位短暫疼痛紅腫、短暫發(fā)熱不適、惡心嘔吐等,遠低于其他免疫規(guī)劃疫苗。
關心疫苗安全問題者,應該知道“偶合反應”“偶合疾病”或“偶合死亡”的概念,即如果不接種疫苗,也會發(fā)生此種癥;吠、疾病甚至死亡,而不是由接種疫苗引起。例如早產兒、低體重兒、難產兒,以及母親是高危妊娠的新生兒,出現發(fā)熱、不適、嚴重疾病甚至死亡并非罕見。無論接種乙肝疫苗與否,均不能避免這些情況發(fā)生。
當然,為了減少疫苗的偶合事件,應嚴格掌握乙肝疫苗的禁忌證。比如,對酵母或疫苗的其他成分有過敏史者,有中度或重度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發(fā)作、格林—巴綜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有危急癥狀或有各種潛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兒,以及母親是高危妊娠的新生兒,建議暫時不要接種乙肝疫苗。需要說明的是,對母親是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高危新生兒,應作個案處理,分析其利弊,在獲得母親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決定是否接種乙肝疫苗。
事實上,給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根據2013年的統(tǒng)計,世界衛(wèi)生組織190多個國家中,有181個國家已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guī)劃,其中107個國家要求新生兒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接種乙肝疫苗,不僅是我國的乙肝免疫策略,也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免疫策略,家長萬不能因為錯誤地擔心其安全性而放棄給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那樣肯定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