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洋,許端平,肖平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2.中國石油撫順潤滑油廠,遼寧 撫順 113004)
在20 世紀50 年代,有機高分子絮凝劑被研發(fā),該絮凝劑得到迅速發(fā)展且被廣泛應用。目前,在給水處理、含油廢水處理、廢水資源化應用和污泥脫水等領域,均都有深刻的研究[1]。
腐殖酸是一種天然高分子絮凝劑,含有多種活性基團,其化學性質(zhì)活潑。腐殖酸分子在酸性條件下分子收縮形成絮體沉淀,在堿性條件下伸展并且處于溶解狀態(tài)[2]。通過將酸加入溶液中,促使腐殖酸分子本身收縮沉淀,在產(chǎn)生吸附的同時,也產(chǎn)生架橋和網(wǎng)捕等作用,從而提高染料廢水的去除[3-4];此外,經(jīng)過腐殖酸提取后的褐煤,孔隙率增大,因此增大了比表面積,使其對染料廢水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褐煤是有機物,根據(jù)分配率的原則,褐煤對有機屬性的染料組分的分配起到較強的作用;經(jīng)過褐煤的吸附絮凝作用,染料廢水顏色變淺甚至消失,說明廢水中的染料組分已經(jīng)去除。同時降低溶液中的COD 和吸光度[5-6]。
實踐表明,由于腐殖酸價格低廉,對廢水中有機物具有很好的絮凝和去除效果,同時使殘留金屬離子濃度降低,減少二次污染,對高低濃度廢水、有色廢水等多種工業(yè)廢水處理效果好,所以絮凝劑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7-8]。因此,腐殖酸應用于染料廢水的處理有著很廣泛的發(fā)展前景。本文分別采用褐煤和腐殖酸作為吸附劑,對含染料廢水進行絮凝處理,對實驗中涉及到的關鍵參數(shù)(包括反應時間、pH、投加量和離子濃度)和反應機理進行了初步研究[9]。
氫氧化鈉、鹽酸、酸性紅G 等均為分析純。
TU-1810PC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BS-S 搖床;pHS-29A 數(shù) 顯 pH 計;AL204 型 電 子 天 平;DHG29245A 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80-2 電動離心機。
準確稱取1 g 干燥的酸性紅G 至1 L 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使儲備液濃度為1 g/L。稀釋該溶液到實驗所需的濃度。
分別取含酸性紅G 溶液50 mL,量取50 mL 的吸附劑一同投放到250 mL 的三角瓶中,密封后,取濃度為1 mol/L 的氫氧化鈉溶液,投入到該溶液中,直至pH 顯堿性。調(diào)至30 ℃條件下,將配制好的溶液放置在BS-S 搖床,以150 r/min 規(guī)格振蕩。振蕩一段時間后,在3 800 r/min 條件下,進行10 min 離心反應,選用0.45 μm 微孔濾膜對上清液進行過濾,置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中,對過濾后的溶液濾液測量其吸光度,計算溶液的色度去除率。將濾液10 mL 置于1 000 mL 容量瓶中使其溶液濃度稀釋100 倍后,用于測定其COD 的值。
分別取含酸性紅G 溶液50 mL,量取50 mL 的吸附劑一同投放到250 mL 的三角瓶中,密封后,用2 mol/L HCl 將溶液調(diào)至酸性。在同等條件、同樣試驗方法進行操作,最終計算出溶液的色度去除率和COD 的值。
在其他實驗參數(shù)固定條件下,研究某種參數(shù)的影響,為了消除容器可能對染料吸附造成的誤差,每次實驗全都配制無吸附劑的酸性紅G 溶液,在同等條件下進行對比性計算。每組均做3 個平行樣品實驗,吸光度、COD 取平均值。
廢水COD 的測定采用重鉻酸鉀法,為計算COD的去除率,分別對染料廢水吸附前后的COD 進行測定,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COD0——染料廢水的初始COD;
COD1——吸附后染料廢水的COD。
對溶液測量其色度實驗,選用分光光度法,在511 nm 波長條件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監(jiān)測,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A0——未處理染料的吸光度;
A1——經(jīng)處理后染料的吸光度。
分別將5 g/L 褐煤,0.1 g/L 腐殖酸投入溶液中,后采用濃度為1 mol/L 的氫氧化鈉將含有酸性紅G 溶液的pH 調(diào)至堿性。不同溶解時間0.2,0.5,1,2,2.5,3,4,5,6 h 下的測量結果見圖1。
圖1 COD 去除率、脫色率與溶解時間的關系Fig.1 Relation of dissolving stage and COD removal rate
由圖1 可知,褐煤和腐殖酸對染料廢水的COD去除率和脫色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緩慢上升,其中溶解時間超過4 h 時,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變化很小。
加入NaOH,溶解腐殖酸分子,導致染料分子通過氫鍵、范德華力等物理化學作用力與溶解的腐殖酸大分子結合。實驗開始時,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不斷在增加,是因為已經(jīng)溶解腐殖酸與染料分子作用點位較多,因此促進其相互吸引;隨著作用時間的推移,吸附反應導致作用點位被大量占用,所以吸附正反應方向的速度將不斷減緩,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也隨之降低,當反應結束時,反應達到平衡。
溶解階段的實驗表明,當平衡時間為4 h,褐煤和腐殖酸的去除率均達到最大,因此該點為最佳時間。此時含酸性紅G 的溶液中褐煤對其COD 去除率提高到20.7;脫色率提高到26.4%;而腐殖酸對其和COD 去除率達15.5%,脫色率達15.7%。
在溶解樣品4 h 之后,采用1 mol/L HCl,將溶液pH 調(diào)節(jié)至酸性,之后置于搖床中振蕩。不同絮凝時間0.5,1,2,4,6,8,10,12,14,18,21,24 h 時測量結果見圖2。
圖2 去除率與絮凝時間關系Fig.2 Relation of flocculation time and removal rate
由圖2 可知,隨著時間的延長,褐煤和腐殖酸對染料溶液中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也隨之提高,當絮凝時間到達21 h 之后,COD 和脫色率去除速度趨于平穩(wěn)。褐煤的處理效果不明顯,COD 去除率達22.0%,脫色率達28.2%。與此同時,腐殖酸的絮凝效果明顯好于褐煤,其COD 最大去除率達56.2%,脫色率達到58.7%。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由于腐殖酸是高分子有機物同時也是高聚合物,因此腐殖酸具有化學基團,而這些化學基團能與膠粒表面某些部位起吸附作用,且其具有線性結構,增加其去除效果。腐殖酸與溶液中膠粒產(chǎn)生吸附反應:在溶解階段中腐殖酸得到部分伸展,每一份空位將吸附溶液中膠體顆粒,最終導致絮凝體體積增大,重力增大,致使絮凝體豎直方向速度增大。由于腐殖酸分子不溶于酸,將溶液調(diào)整成酸性時,有腐殖酸產(chǎn)生的絮體,在沉淀過程中會產(chǎn)生收縮反應,沉淀物在沉淀過程中形成網(wǎng)狀體沉降,網(wǎng)捕染料分子使其一同加速沉降。架橋和網(wǎng)捕作用隨著時間的增加,由于吸附點位的不斷減少而逐漸變?nèi)?,直至吸附反應的正反方向反應速度相同。該時間點為24 h,被稱為最佳時間點。
圖3、圖4 研究了pH 值分別對褐煤和腐殖酸在溶解和絮凝兩個階段,對含有酸性紅G 廢水的COD去除率和脫色率的影響。
由圖3 可知,在實驗所取的pH 范圍內(nèi),染料廢水的脫色率和COD 去除率隨著pH 值的升高而增加。當溶液中pH =14,吸附劑對染料的脫色率和COD 去除率均達到最高。褐煤對燃料廢水的COD去除率達20.9%,脫色率達27.6%;腐殖酸對燃料廢水COD 去除率達15.2%,脫色率達17.9%。為保持實驗嚴謹性,保持pH 為14 條件不變,對溶解段進行其它影響因素的實驗。
圖3 pH 值與溶解階段實驗的關系Fig.3 Relation of pH and dissolving stage
圖4 pH 值對絮凝階段實驗的影響Fig.4 Relation of pH and flocculation stage
由圖4 可知,當溶液在pH =0.5 ~6 中,染料脫色率及COD 去除率與pH 值成反比。通過實驗得到兩種吸附劑對酸性紅G 的去除率達最大時,此時溶液的pH=0.5。分別得出褐煤作為吸附劑使溶液中COD 去除率提升到28.6%,脫色率提升到40.2%,腐殖酸作為吸附劑使溶液中COD 去除率達73.4%,脫色率達80.2%。進行其它影響因素的實驗時,溶解段應選擇pH=0.5。分析其因素,在溶解實驗階段,可能是褐煤顆粒中腐殖酸的溶解量與溶液的堿性成正比,在該條件下,褐煤中腐殖酸的溶解到溶液中,致使褐煤顆粒中的微孔結構大量產(chǎn)生,比表面積的增大,提高了吸附劑的吸附能力,而且堿性溶液提高了腐殖酸的伸展性,提高了其對溶液中染料的結合作用。在實驗的絮凝階段,廢水染料的去除率隨著溶液的pH 變低而增加。分析其原因為:由于褐煤顆粒表面存在酸性條件下會通過質(zhì)子化而呈現(xiàn)帶正電的羧基等基團,其與染料中帶負電磺酸鈉基團產(chǎn)生靜電吸附,且溶液中質(zhì)子化作用與酸性濃度成正比[10]。因此增加廢水中燃料物質(zhì)的大量去除。
向含有酸性紅G 的溶液中投加不同量的褐煤和腐殖酸,實驗結果見圖5、圖6。
圖5 腐殖酸投加量與吸附實驗的關系Fig.5 Relation of dosage and removal of dyes by HA
圖6 褐煤投加量與吸附實驗的關系Fig.6 Relation of dosage and removal of dyes by lignite
由圖5、圖6 可知,染料廢水中的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與褐煤和腐殖酸投加量成正比。當褐煤投加量控制在0.5 ~10 mg/L 時,同時腐殖酸投加量控制在0.05 ~0.4 mg/L 時,去除效率分別達到最大,褐煤可以使燃料廢水的脫色率提高15%;COD 去除率提高12%。而腐殖酸可以使燃料廢水的脫色率提高20%;COD 去除率提高13%。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其一是增加了吸附劑的量,其二是吸附表面積增大了,此外由于官能團數(shù)目增加了,因此實驗的效果均有提高。但是,當實驗達到平衡時,繼續(xù)增大褐煤的投加量,染料的去除率并沒有明顯變化,再增加吸附劑量吸附率也沒有明顯的變化。腐殖酸最佳投加量為0.4 mg/L,褐煤最佳投加量為10 mg/L。
當氯化鈉的濃度在染料溶液中控制在0 ~0.8 mol/L 時,進行實驗結果見圖7。
由圖7 可知,褐煤和腐殖酸對廢水中染料的脫色率都隨著離子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溶液中NaCl 的濃度范圍在0 ~0.8 mol/L 時,褐煤對染料廢水的脫色率從21.8%提高到50.0%,腐殖酸對染料廢水的脫色率從63.3%上升到了77.9%。這可能是因為,褐煤表面負電荷中和溶液中帶正電鈉離子,褐煤表面又被帶正電的鈉離子實施雙電層壓縮,使褐煤與酸性紅G 之間的靜電斥力大幅度降低。此外,在高鹽度條件下,再增加離子濃度時,導致染料分子產(chǎn)生二聚作用,形成了二聚體。該產(chǎn)生情況已經(jīng)被研究證實。但染料廢水中出現(xiàn)COD 去除率隨著離子濃度的增加反而降低,分析可能是Cl-對重鉻酸鉀法測定COD 有一定的干擾作用。當濃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時,離子濃度起到的吸附作用比干擾作用增大時,COD 去除率又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
圖7 離子濃度與絮凝實驗的關系Fig.7 Relation of ion strength and removal of dyes by lignite and HA
將褐煤及其提取腐殖酸分別作為吸附劑,投放到染料廢水中,起到明顯的絮凝效果。對含有酸性紅G 的染料廢水來說,腐殖酸體現(xiàn)出較強的去除能力。影響兩種混凝劑的因素有:反應時間、pH、吸附劑的投加量以及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影響。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溶解時間超過4 h,絮凝沉降時間超過24 h 時兩種吸附劑絮凝效果最好。在溶解過程中,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去除率隨著pH 值升高而提高,而絮凝過程中染料中的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隨著pH值降低而提高。COD 去除率和脫色率去除率隨著試劑投加量增加而提高,當褐煤和腐殖酸投加量分別達到10 mg/L 和0.4 mg/L 時,廢水中染料的COD和色度去除率均達到最大。高褐煤對染料的去除率與離子濃度成正比。作為吸附劑,腐殖酸對含有酸性紅G 染料廢水處理效果比褐煤好很多。
[1] 甘光奉,甘莉.高分子絮凝劑研究的進展[J].工業(yè)水處理,1999,19(2):6-7.
[2] 馬克,陳寅生,李茜.含酚廢水治理技術現(xiàn)狀及進展[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技術,2009,30(6):21-25.
[3] Aksu Z.Biosorption of reactive dyes by dried activated sludge:equilibrium and kinetic modeling[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1,7(1):79-84.
[4] Li Y H.Characteristics of humic acid binder in powder coal forming[J].Nitrogen Fertilizer Technology,2006,27(6):23-24.
[5] 顧夏聲,黃銘榮,王占生,等.水處理工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5:53-80.
[6] 汪大翚,徐新華,宋爽.工業(yè)廢水中專項污染物處理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326-333.
[7] Al-Degs Y S,El-Barghouthi M I,El-Sheikh A H,et al.Effect of solution pH,ionic strength,and temperature on adsorption behavior of reactive dyes on activated carbon[J].Dyes and Pigments,2008,77(1):16-23.
[8] Thielemann T,Schmidt S,Gerling J P.Lignite and hard coal:Energy suppliers for world needs until the year 2100-an outloo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7,72(1):1-14.
[9] Liu X D,Hu G L,Xie Y L,et al.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extile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modified fly ash[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4(9):17-19.
[10]Zhang H,Chen C,Liang X F,et al.Adsorption kinetics of methyl orange in solution on to activated carbon/PAN fibers[J].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8,2(3):3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