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有著很大的差別,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學習普通話時遇到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為地域文化的差異、歷史文化的差異、宗教信仰的差異和審美觀念的差異。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普通話學習;文化差異;探析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087-03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具有儲存文化信息的功能。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語言自身必然不斷地積淀文化,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反映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而我們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習得這一民族的文化。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普通話,就必須學習普通話所承載的漢族文化。由于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宗教信仰等的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這決定了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語言和文化有著很大的差別。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遇到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地域文化的差異,二是歷史文化的差異,三是宗教信仰的差異,四是審美評價的差異。
一、地域文化的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同該民族生存的特定地域環(huán)境密切相關,該民族的語言必然表現(xiàn)出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地域環(huán)境所獨有的山川、交通、氣候、特產(chǎn)等方面的特色。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會有所不同。如漢族居住的北方地區(qū),四季分明,冬季有些地區(qū)常出現(xiàn)冰天雪地的現(xiàn)象,那里的人對雪的認識要比別的地區(qū)深刻得多。漢語里有關雪的稱謂及描寫雪的詞匯很多,而對于居住在南方無雪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來說,語言中少有關于雪的詞匯,因而無法想象“鵝毛大雪”的樣子,也很難感受到“風雪交加”、“冰天雪地”的寒冷,更不易體會到“瑞雪兆豐年”所蘊含的喜悅。這些文化上的差異都是由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與自然生態(tài)條件所造成的。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鐵樹,也叫蘇鐵,熱帶一種的常綠喬木,不常開花,移植北方,生長則非常緩慢,開花變得更加稀少,故“鐵樹開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愿望極難實現(xiàn)。相同意義的詞語在維吾爾語里則用“沙子開花”來表達,這同維吾爾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密切相關。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氣候干燥,沙漠占全區(qū)面積的22%,因此維族語言里也就含有這方面的強烈色彩。再如“風平浪靜”、“無風不起浪”這些與海有關的詞語的產(chǎn)生與漢族居住地東臨大海關系密切,而許多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地方?jīng)]有海,在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里就鮮有由海產(chǎn)生的詞匯。與“無風不起浪”意思相對應的詞語,維語則為“無風樹不會晃動”,這個短語的產(chǎn)生直接來源于維吾爾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漢語中的“殺雞用牛刀”,傣語中用“大斧砍芭蕉樹”來表達;漢語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傣語中則成了“一朝被象逼,十年害怕?!?。漢語中的“不毛之地”,在壯語中成了“光禿得像猴子屁股”;漢語中的“鶴立雞群”與維語的“駱駝進了山羊群”同出一轍。這說明各民族語言的產(chǎn)生與其所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系,反映了該民族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特色,折射出的是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歷史文化的差異
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chǎn)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歷史和社會遺產(chǎn),因而也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體現(xiàn)為民族歷史背景、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典籍,它們具有深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個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最能體現(xiàn)不同文化的特點。漢語中有大量的與漢族文化淵源相關的詞匯。一是與漢族歷史背景相關的,如“破釜沉舟”、“臥薪嘗膽”、“夜郎自大”、“完璧歸趙”、“樂不思蜀”、“毛遂自薦”、“中原逐鹿”等。這些詞匯是漢族歷史在漢語言中的留存,如果不熟悉這些相關的歷史,就難以理解這些詞匯表面意義背后的深層含義。二是與漢族文化傳統(tǒng)相關的,如“鵲橋”、“沖喜”、“不倒翁”、“跑龍?zhí)住薄ⅰ皵[龍門陣”、“月下老人”等。這些因文化遺存積淀而來的獨特詞匯,多涉及到傳說故事與民族習俗,必須結(jié)合漢族特有的文化生活傳統(tǒng),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些詞匯。三是與漢族文化典籍相關的,如“空城計”、“高山流水”、“天衣無縫”、“愚公移山”、“莊生夢蝶”、“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等。這些語匯在漢族語言中,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沾粘著漢族特有的文化氣息,是漢族文化個性的集中體現(xiàn)。它結(jié)構(gòu)雖然簡單,但在字表意義下往往隱含著“言外之義”,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如“長城”,本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抵御外來侵略的產(chǎn)物,由于它的特殊性和唯一性,現(xiàn)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成為不可摧毀的力量的象征。雖說可以將之翻譯成少數(shù)民族語言,但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來說,恐怕是無法與漢語中的“長城”在漢族人民心目中觸發(fā)的感慨與聯(lián)想相提并論的。又如“粽子”,沒見過粽子的少數(shù)民族,很難體味到這樣一種普通的民間食品,竟寄托了千百年來漢族人民對一位憂國憂民的先賢哲人的深情厚意和無盡哀思。這些詞語所反映的背景文化知識是漢族特有的,不了解漢族歷史文化的人恐怕很難讀懂這些詞語里蘊含著的深層文化意義。此外,親屬稱謂也體現(xiàn)出不同民族歷史文化的差異。漢語的親屬稱謂是一個非常豐富龐雜的系統(tǒng),《爾雅·釋親》當中,以本人為中心,上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其兄弟姐妹、子、孫、曾孫、玄孫、來孫、弟孫、仍孫、云孫等十三代直系親屬稱謂,據(jù)統(tǒng)計古往今來有記載的漢族稱謂詞有1700多個。漢族親屬稱謂最大的特點是:稱謂復雜,注重親疏、尊卑、長幼、宗法等級秩序與封建倫理道德。如此復雜多樣的親屬稱謂,很難在其他民族的稱謂體系中找到一一對應。如“弟弟”的漢語意義可以概括為“同父母而年紀比自己小的男子”;壯語中與之有對應關系的是“儂”,指同一輩分之年幼者,對“弟、嫡弟、堂弟、表弟、嫡妹、堂妹”都稱“儂”,壯語里,同輩之間不分年齡,不分嫡旁,都是兄弟姐妹;維語中的“uka”,除了稱呼“弟弟”外,還可指“妹妹”;藏語中的“yine”,則指稱所有比自己年幼的同輩男性親屬和輩份比自己低的男性親屬,包括血親和姻親、直系和旁系,也可以稱輩份比自己低的所有男性;“弟弟、堂弟、表弟、妻弟、妹夫”等在納西語言里都屬于“ggee ss”這個詞的范疇。苗族親屬稱謂不僅世系交叉、性別交叉、姻親非姻親交叉,甚至還有輩分交叉,存在兩代共同一個稱謂的現(xiàn)象,如“hlangb”指稱“孫子”和“孫女”,“niagb”指稱“嫂嫂”和“兒媳”,“ghettat”指稱“祖父”、“岳父”和“外祖父”,“wuk”則包括“祖母”、“姑祖母”、“舅奶”、“外祖母”和“岳母”。由此可見,一些少數(shù)民族親屬稱謂中的共用稱謂比漢族多,要區(qū)分漢族的這些親屬稱謂并弄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來說并非易事。這正是不同民族親屬稱謂的文化意義的不同所在,它體現(xiàn)著語言間歷史文化的差異。
三、宗教文化的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現(xiàn)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宗教信仰不同,語言的象征意義有時相距甚遠。佛教和道教對漢族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他們心目中“佛祖”、“玉帝”是萬物之主;而伊斯蘭教認為胡達是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主宰一切的唯一真神??梢姡鳛槲幕d體的語言,必然反映著使用該語言民族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意識的特殊色彩。自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后,佛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并對漢語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據(jù)統(tǒng)計,佛教中各種術語、名詞、典故、人名、物名、儀式名稱、比喻詞等不下萬條。趙樸初先生的《俗語佛源》一書僅僅摘錄來源于佛教的民間通俗詞語,亦多達五百條。佛教典籍中的許多形象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極大地充實了漢語語匯寶庫,成為漢語語匯寶庫中的珍貴部分,如“現(xiàn)在”、“世界”、“平等”、“一剎那”、“開眼界”、“三生有幸”、“走火入魔”、“頂禮膜拜”、“不可思議”、“吉祥如意”、“八字沒見一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點石成金”、“脫胎換骨”、“雞犬升天”等,則與道教的神仙人物及神仙故事在民間流傳有密切關系。這些語匯,具有濃郁的佛教、道教的文化色彩,蘊含著佛家、道家文化豐富深刻的內(nèi)涵。蓮花,是一種吉祥清凈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有香、凈、柔軟、可愛四德,這一品格、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故蓮花成為佛教的象征,吉祥、清凈的標志。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數(shù)不勝數(shù),佛教中關于“蓮”的詞語多為褒義,佛座稱“蓮花座”,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為“蓮邦”,佛教廟宇稱“蓮剎”,佛國稱為“蓮花國”,佛陀被稱為“人中蓮花”,善于說法者稱為“舌上生蓮”。而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保安族和信奉原始宗教的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等,由于缺乏佛教的信仰背景,因此無法想象“火中生蓮”那種解脫的稀有與難得,也無法理解“步步生蓮”的輕盈與多姿,也難以體會到“口吐蓮花”的妙語連珠。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不同的語言中同一概念所蘊含的宗教文化信息會有所不同。如“蛙”在漢語中為普通的動物,與“蛙”有關的詞語多表達“目光短淺”、“見識淺薄”等貶義。而“蛙”是壯族先民甌部落的圖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西甌人中已占據(jù)保護神的地位。直到近現(xiàn)代,一些地方的壯族人對蛙仍然敬若神明,認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為天使派到人間來的,所以壯族先民鑄造的銅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體雕塑,壯族聚居區(qū)還保留有祀蛙的“螞節(jié)”。
四、審美觀念的差異
審美觀念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進行感受、體驗、評判和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過程。不同的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都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審美觀念。如漢族常以松、竹、梅作為人品堅強高潔的象征,以蘭作為高雅、脫俗的象征,以紅豆作為相思、愛情的象征,這些是在歷史和文化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它蘊含著漢族豐富而濃厚的文化風情,體現(xiàn)的是漢族的審美觀念。對此其他少數(shù)民族并不一定有此同感,他們有著與漢族不同的審美觀念。由于審美觀念的差異,對同一事物,不同民族雖有著相似的審美訴求,但也存在著差異,他們有著各自的視角和感受方式?!鞍凫`鳥”因其聲音優(yōu)美動聽,常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悅耳的歌喉,如漢語中說“她的聲音像百靈鳥一樣動聽”,“百靈鳥”在漢語中多指女生;維吾爾語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但“百靈鳥”在維語里還用于男生對女生的喜愛程度,不僅用于女生,也用于男生。有學者指出,狩獵民族在把握事物的動態(tài)和動感上,較農(nóng)業(yè)民族來說,就一般情況而言,更敏感和細膩。蒙古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對馬的審美與漢族有著較大的差異。漢族文學作品中對駿馬的贊美,多呈靜態(tài)和間接的描述:“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竹劈雙耳俊,風入四蹄輕”之類,最高的贊美是“真堪托死生”;而蒙古人則將馬視為“比懷中的嬌妻還珍愛”,“掖起袍子前襟的功夫,飛過九十九座山,掖上袍子后襟的一瞬,馳過七十七條河流”極言馬飛奔速度之快,但這種審美卻是“內(nèi)感”式的。由于審美觀念的差異,對同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不同民族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傍x鴦”因為成雙成對地生活在水中,永不分離,漢族人常用鴛鴦象征忠貞的愛情和恩愛夫妻;在維語中“鴛鴦”卻是個普普通通的動物,不會帶來什么聯(lián)想,維吾爾族人倒是用“布谷鳥和再乃甫”作為忠貞愛情的象征。漢族人用“杏核眼”比喻姑娘的漂亮眼睛;維吾爾族人則用“駝羔眼”、“瞪羚眼”來形容姑娘俊美的黑眼睛,“駝羔的眼睛”還被視為美女的代名詞。
總之,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傳統(tǒng)文化、宗教信仰、哲學觀和倫理道德觀等,直接影響到民族審美觀念的形成,影響著不同民族的審美取向。不同民族間的審美觀念的差異既客觀存在又難以把握,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須加以細心體會。由此可見,不同民族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審美觀念等必然反映在其語言中,使不同的語言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差異。因此,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觀照本族語與漢語的文化差異,需根據(jù)漢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心理積淀來理解和把握漢語。
參考文獻:
[1]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趙樸初.俗語佛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鄒中正.漢族和藏族親屬稱謂的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4]代新華.淺談維.漢成語的民族特色[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S1).
[5]李素秋.漢、維語中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與差異[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4,(5).
[6]曾毅平.傣族諺語與傣族文化[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4).
[7]賀又寧.漢、苗族親屬稱謂文化特征之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01,(2).
[8]韋達.壯語稱謂與壯族精神文明[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
[9]張曉宏.比喻中的民族文化色彩[J].語文學刊,1999,(2).
[10]朝戈金.民族文學中的審美意識問題[J].民族文學研究,1994,(2).
作者簡介:梁春蓮,廣西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