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林 贛州市地質隊
本區(qū)位于新華夏系武夷山隆起帶北段的東側。北東向斷裂和基底褶皺構造發(fā)育。區(qū)內(nèi)地層分布較單一,主要有前震旦系、侏羅系及零星分布的三疊系地層。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早期白云母化中細粒二長花崗巖、燕山晚期花崗斑巖和中酸性脈巖。
①.前震旦系(AnZ)
分布于西部和東南部,由西向東自下而上為龍北溪組(AnZl),由云母石英片巖、角閃片巖、石英巖組成;大嶺組(AnZdl),主要巖性為云母石英片巖、石英云母片巖,夾黑云變粒巖;麻潭組(AnZm),主要巖性為變粒巖、黑云石英片巖。上述地層常呈不同程度的混合巖化。地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或北西,傾角一般30~70°。部份巖層呈捕擄體或殘留頂垂體在巖漿巖中零星分布。各組地層均呈整合接觸。
②.三疊系(T)
上三疊統(tǒng)焦坑組(T3j),零星分布在南西角和北面,多呈斷塊產(chǎn)出。主要巖性為炭質泥巖、粉砂巖、砂巖,夾煤線。
③.侏羅系(J)
分布于東部和北部邊緣。下統(tǒng)梨山組(J1l),由炭質泥巖、粉砂巖、砂巖、砂礫巖組成,夾煤線,與焦坑組為不整合接觸;上統(tǒng)長林組(J3c),主要巖性為凝灰質砂巖、粉砂巖,礫巖和凝灰?guī)r;上統(tǒng)南園組(J3n),巖性為中酸性熔巖夾火山碎屑巖,與長林組為噴發(fā)不整合接觸。地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或北西,傾角15~35°。
以上中生代地層與前震旦系地層均呈不整合接觸。
本區(qū)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褶皺構造主要發(fā)育在基底變質巖中,常形成北東走向的線形褶皺,呈緊密的復式向斜、背斜。中生代地層一般呈北東走向的、寬展的單斜或開闊的向斜、背斜,在斷裂帶附近,局部產(chǎn)生較強烈的褶皺。主要斷裂有縱貫全區(qū)的呈北東30~45°走向的五夫——興田和大將——崇雒壓扭性斷裂,以及與它們配套的北西走向的張性斷裂。它們切穿了燕山期巖漿巖和中生代以前的所有地層。北東向斷裂在走向上呈舒緩波狀,傾向南東,傾角40~60°,寬數(shù)米至200余米,沿斷裂帶的巖石受強烈擠壓破碎,形成破碎巖、碎粉巖、碎斑巖和構造角礫巖、構造壓扁角礫巖等各種構造巖。斷裂帶中常有石英脈充填,并普遍具強烈硅化和綠泥石化。斷裂面上常見擦痕和階步,據(jù)此判斷斷裂上盤曾相對向北東方向斜沖。由于斷裂具多次活動特點,除具壓扭性特征外,還經(jīng)常顯示疊加的張性破裂面特征。興田——五夫斷裂是本區(qū)的控礦構造。
區(qū)內(nèi)燕山期巖漿侵入活動比較強烈,酸性巖體和中酸性巖廣泛分布。主要有燕山早期白云母化中細粒二長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和燕山晚期石英閃長巖、花崗斑巖以及安山玢巖、細晶巖、偉晶巖、正長斑巖、石英斑巖、石英脈、霏細斑巖等。
白云母化中細粒二長花崗巖(γ52(2)),即回潭巖體,呈北東向脈狀分布,長22公里,寬5公里。巖石呈灰白至淡紅色,中細粒結構,分相不明顯,主要礦物為石英、微斜長石、更長石、少量黑云母,副礦物有少量磷灰石、鋯石。巖體普遍受不太強烈的白云母化。
黑云母花崗巖(γ52(3)C)、石英閃長巖(δο53(1)2)僅在西部變質巖中零星出露。
花崗斑巖(γπ53(1)d),多呈小巖脈和巖株產(chǎn)出,規(guī)模最大的長3.5公里、寬1公里,侵入于回潭巖體中。
本礦區(qū)位于閩西北隆起帶北段東側,建陽竹洲—寧化下伊斷裂帶的北端。
礦區(qū)地層較單一,除第四系殘坡積、沖洪積層外,僅見前震旦系大嶺組(AnZdl)地層。大嶺組巖性主要為富黑云變粒巖,次為黑云石英片巖。主要分布于礦區(qū)的南東部,均為捕擄體或殘留頂垂體,呈北東45-50°分布于花崗巖中,厚度不詳。其片理產(chǎn)狀:40-50°,傾向南東、局部北西,傾角30-70°。在構造破碎帶中或近側的巖石裂隙發(fā)育,局部見螢石脈充填,但未具工業(yè)價值。
巖石中裂隙發(fā)育,且多具不同程度的混合巖化作用。
區(qū)內(nèi)構造主要為斷裂構造,以北東向斷裂為主,其次為北東東向壓扭性斷裂、近南北向的裂隙及規(guī)模極小的斷裂。
北東向壓扭性控礦斷裂屬區(qū)域構造——五夫-興田斷裂的一部分。斷裂在走向、傾向上略呈舒緩波狀,走向上總體表現(xiàn)為一長透鏡狀的構造破碎帶,上寬下窄,橫剖面上似長楔形,總體產(chǎn)狀:走向為北東45-55°、傾向南東、傾角55-60°。該斷裂縱貫全區(qū),地表長1000余米,最寬達87米,最窄7.5米,一般寬45-65米。深部已控制的最大斜深390米,標高-18米。北東向斷裂經(jīng)多次活動,形成了寬大的構造破碎帶,螢石礦體即充填其中。礦體的形態(tài)和產(chǎn)狀受斷裂性質、方向的制約,為礦區(qū)的控礦構造。
另外北東東向壓扭性斷裂也屬于五夫-興田斷裂的組成部分,斷裂產(chǎn)狀:55-65°/SE∠60-70°。破碎帶寬5-8米,走向上呈舒緩波狀,向南西延伸較遠,推測長度達3000米。近南北向的斷裂主要分布在分布在礦區(qū)中南部,以裂隙為主,局部見張、張扭性小斷裂。這兩組方向的斷裂對礦體的完整性無明顯的破壞作用。
區(qū)內(nèi)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早期白云母化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屬回潭巖體的一部分 ,位于該巖體的南西段。巖石呈灰白色,風化后呈黃白色,多已絹云母化、葉臘石化、綠泥石化。
其次為燕山晚期花崗斑巖,呈巖株狀侵入于花崗巖中。巖石為灰白色,近破碎帶具絹云母化、葉臘石化、綠泥石化。在礦體底板的構造角礫巖中見其角礫,說明花崗斑巖屬成礦前侵入。
礦區(qū)內(nèi)石英脈分布廣泛,期次頻繁,尤其在礦體或構造巖中極為發(fā)育。石英脈對礦體品位有直接的影響,脈多的地方,礦石品位下明顯降低。
區(qū)內(nèi)另有少量中、酸性巖脈。主要有閃長玢巖、安山玢巖、花崗偉晶及霏細巖。脈巖產(chǎn)狀受北東向構造控制,多沿北東30-50°方向展布。
礦區(qū)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動力變質。原巖在多次的動力作用下,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破碎、形變和重結晶,形成了一套在成份、結構構造上相似,但又不盡相同的構造巖組合。早期形成的構造巖經(jīng)多次的動力疊加作用,其裂隙發(fā)育,局部生成角礫,被再次膠結形成新的構造巖。一般情況下,區(qū)域變質巖(大嶺組地層)受擠壓后多產(chǎn)生柔性變形和流劈理構造,新生的應力礦物具明顯的定向排列。巖漿巖及螢石受力后常形成碎斑或角礫。受動力變質作用的巖石的破碎程度,隨著遠離構造破碎帶的中心部位而逐漸消失。動力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巖石主要有:碎裂巖、碎斑巖、花崗質碎斑巖、花崗質構造角礫巖、構造角礫巖、糜棱巖化構造角礫巖。
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碳酸鹽化,它與成礦關系密切。其次為絹云母化、葉臘石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主要發(fā)生在成礦前,與成礦關系不大。
回潭螢石礦屬單脈型的大型螢石礦床。主要礦體I號礦體,在地表出露最高標高為291米,最低標高-18米,,推測最低延深標高-40米。東溪以西,主礦體大片裸露于地表。東溪以東,地表只微弱礦化,礦體見于深部50米標高平巷。
在I號礦體旁側見四個從屬礦體(編號為 I1、I2、I3、I4),規(guī)模和厚度都較小,在此不作進一步說明。
①、I號礦體的形態(tài)和產(chǎn)狀
本礦區(qū)主礦體形態(tài)簡單,頂?shù)捉缑嫜刈?、傾向上呈舒緩波狀,總體形態(tài)為一長的透鏡體。其長軸為北東向,三軸的比例約為30∶10∶1(長∶寬∶厚)。
在188米露采底盤,僅在2-4線、7線見透鏡狀夾石;在140米中段采空區(qū)中,僅在4線見夾石;在100米中段生探巷道及采空區(qū)中,在8-10線見石英脈貫入,使礦體走向上發(fā)生分叉,分成二層。近底盤一層在8-10線間尖滅,另一層過10線后尖滅;50米中段生探巷道中,6線以北礦體尖滅,10線以南尖滅。
傾向上,礦體的形態(tài)主體上呈長楔形,局部為透鏡狀。在3、4、6、7線礦體具分叉現(xiàn)象,8線深部略膨大。傾角在地表和深部(140米標高以下)較陡,一般在60-70°左右。礦體的底界線似“W”形,其凹處位于4線(標高120米),凸處位于2線、8線(標高為78米、-40米)。
主礦體總體產(chǎn)狀:在140米、100米、50米中段,礦體走向為北東41-55°、傾向南東、傾角57-67°。自8線往南西,礦體走向向南偏轉20-30°,呈北東15-30°。礦體南西端收斂角約為60°、北東端的收斂角約為30°。
②、I號礦體的長度與延深
主礦體走向上在140米中段長度約848米,實際控制長度約520米,分布于106線東50米到10線西35米;在100米中段上長度約827米,實際控制礦體長度約500米,分布于1線到10線西5米;在50米中段上長度約160米,實際控制礦體長度約160米,分布于6線到10線。礦體往兩端收斂,趨于尖滅。
礦體的延深,總體上北東淺、南西深,其中6-8線延深較大?,F(xiàn)已控制最大延深333米、標高為-18米(ZK803孔),下推最大斜深358米、標高-40米(8線);下推最小斜深25米、標高105米(102線)。
③、I號礦體厚度及其變化
礦體厚度走向上:在140米中段,最大9.53米(5線),最小4.36米(10線),一般5-9米,平均厚度約8.34米,厚度變化系數(shù)51.67%;在100米中段,最大10.60米(7線),最小2.24(2線),一般5-8米,平均厚度約6.23米,厚度變化系數(shù)67.42%;在50米中段,最大5.66米(9線),最小2.85(7線),一般3-5米,平均厚度約4.64米,厚度變化系數(shù)50.24%。礦體厚度從地表往深部由厚變薄。屬中等變化類型。
礦體厚度傾向上:基本是中部厚,地表略薄,往深部變薄至尖滅。中部較厚地段主要分布在250-100米之間,其厚度一般為10-26米。厚度變化系數(shù)最大為58.56%,最小為30.67%,一般為30-40%。
礦石物質組成主要為螢石(主要呈翠綠色、淺綠色,其次為淺紫色、淡白色)、石英,少量方解石、蛋白石、黃鐵礦,微量的絹云母、鉀長石及鈉長石。礦石結構主要有它形板狀結構、角礫狀結構,次為半自形粒狀結構、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偶見自形晶結構、放射狀結構。構造主要為塊狀,其次為角礫狀、網(wǎng)脈狀、條帶狀、斑團狀構造,偶見腦紋狀、晶簇狀構造。
礦石的有益組分為CaF2。全區(qū)單樣含量:最高94.41%(CaF2含量,下同),最低20.05%,一般50-60%。單工程含量:最高79.54%,最低29.43%,一般45-65%。礦床平均品位37.76%。礦石的有害組分:有害組分主要為SiO2,主要來自石英和蛋白石礦物。
組成礦石的主要礦物成份為螢石和石英,二礦物在礦石中含量一般都在80%以上。根據(jù)二者在礦石中的含量多少,礦區(qū)內(nèi)礦石類型分為螢石—石英型和石英—螢石型,其中以螢石—石英型礦石為主要類型。
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葉蠟石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等。硅化、碳酸鹽化與成礦關系密切。
回潭螢石礦是受斷裂構造控制的脈狀礦體。礦體圍巖為花崗巖,近礦蝕變?yōu)橹小蜏責嵋何g變。礦脈沿構造破碎帶的裂隙充填,與圍巖的接觸界線清楚,具有充填式特征。根據(jù)礦床地質特征,成礦作用,礦物組合及測溫結果,回潭螢石礦床的成因類型屬:巖漿期后氣化——熱液的中——低溫熱液充填礦床。工業(yè)類型屬:硅酸鹽巖石中的螢石礦床。本礦床有兩次成礦期,共劃分4個成礦階段。第一期為主要的成礦期,有3個成礦階段,其第二、四次成礦階段規(guī)模最大。第二期較微弱,已趨于成礦的尾聲。據(jù)各期的礦物共生組合特點,本礦床的礦石建造有三種:第一期①螢石單礦物建造;②螢石——石英建造;第二期③螢石——方解石建造。
斷裂構造是本礦床形成的主要控礦因素。五夫——興田斷裂通過花崗巖類等剛性巖石分布地段時,產(chǎn)生規(guī)模較大的強烈構造破碎帶,在斷裂作用多次活動和應力不斷轉換的條件下,導致深部成礦熱液不斷上升沉淀形成礦床。斷裂構造的主結構面既是導礦構造又是貯礦構造。構造作用與成礦作用在時間上密切相關,一脈相承。
呈舒緩波狀的斷裂面的兩盤凹面接觸處往往產(chǎn)生寬厚的構造巖和空間,有利于礦液上升、沉淀;而先于氟化鈣沉淀的強烈硅化作用造成良好的封閉條件,因而礦體的規(guī)模和富集一般與構造巖的規(guī)模和硅化強度成正比關系。反之,則礦體規(guī)模小、品位低。
礦區(qū)的控礦構造特征是主要的找礦標志,低溫圍巖蝕變中的硅化是良好標志。此外,在硅化強烈及構造巖發(fā)育地段多形成正地形也是找礦的輔助標志。在區(qū)域上可根據(jù)以上標志進行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