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連莉,談春艷
(湖南科技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當代大學生被害事件時有發(fā)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近年來發(fā)生的一些惡性大學生被害事件中,有的大學生甚至失去生命,給身邊的學生、朋友、親人等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恐慌。大學生作為一個典型社會群體,社會閱歷淺、防范意識弱等特點使其容易遭受侵害,如何采取對策預防大學生被害,是現(xiàn)今各大高校乃至全社會關注的話題。
所謂大學生被害,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讀學生因犯罪、一般違法行為的侵害而導致的情感痛苦、經(jīng)濟損失、身心損傷或基本權利的重大損害[1]?,F(xiàn)階段,大學生被害現(xiàn)象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社會閱歷淺。大學生實踐經(jīng)驗少,較少接觸社會,所遇到的人與事都比較單純與簡單,對危害的防范意識弱,甚至無法意識到某些危險的存在,容易輕信他人。學校作為其主要活動場所,范圍有限,致使大學生不能完全了解整個社會情況,對一些社會問題思考不夠成熟,考慮問題過于簡單,且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蝕,進而在思想和行動上偏離正軌,出現(xiàn)偏差。
第二,獨立性較差。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受到過多的關懷,往往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獨立性不強,在生活和心理上,過分依賴他人。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剛從家來到陌生的地方上大學,心理上急需找到一個朋友,找到依靠,找到認同感,所以在選擇朋友時往往缺少理性,會對身邊的人產(chǎn)生強烈的信任和依賴感,因而也極易上當。
第三,心理承受能力弱。部分大學生由于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過分呵護,經(jīng)歷的挫折較少,遇到問題往往依賴家長和老師,自己無法獨擋一面,心理素質(zhì)差。在大學生活中,他們往往不能承受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不能合理解決矛盾。一些大學生在受到打擊后,往往不能適當?shù)嘏沤獠涣记榫w,甚至產(chǎn)生一些偏執(zhí)或極端的想法,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第四,自我意識強。大學生是一個能較快接受新事物、喜歡挑戰(zhàn)、追求個性、崇尚自尊自強的群體,他們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不愿被別人的想法所左右,不愿意他人過多干涉。但與之伴隨的是他們的責任意識弱,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集體的利益,過分追求自我。這導致在生活和學習中,容易與他人產(chǎn)生矛盾,讓自己處于十分不利的人際關系中。
第一,暴力被害型。在大學生被害案件中,占有較大比重的是暴力型犯罪,比如故意傷害或故意殺害,可能是因打架斗毆引起,也可能是蓄謀已久等。在暴力型犯罪中,其中又以激情導致的犯罪為主。激情是一種爆發(fā)性的、短時間的、比較猛烈的情緒狀態(tài),其行為特征表現(xiàn)為傷害、殺人、破壞物品、爆炸等。據(jù)最近的一些調(diào)查資料顯示,女性與男性成為暴力犯罪被害人的機率一樣。
第二,財產(chǎn)被害型。部分大學生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可移動財產(chǎn),但他們中大多缺乏財產(chǎn)保護意識,而這也成為大學生財產(chǎn)頻繁被盜的原因之一,因而,在大學校園里,盜竊案件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盜竊案件外,詐騙發(fā)生率也比較高,新生和女生更容易成為被詐騙的對象。另外,搶劫案件也時有發(fā)生,大學生被搶的地點多發(fā)生在學校樹木較多而行人和路燈較少的監(jiān)控盲區(qū),時間多在午休、深夜等行人稀少的時段,作案人員多為校外暫住的不務正業(yè)人員,被搶的學生多為在外租住的大學生、情侶或單獨行動的女生等。
第三,性犯罪被害型。一般來說,女大學生更容易遭受性侵害。女大學生遭受的性受害包括強奸型受害和性騷擾型受害。部分女生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性騷擾,比如在公交汽車上、隱蔽的樹林、外出兼職的過程中、夜間單獨出行的情況下等。當前,女大學生性受害的現(xiàn)象較嚴重,這類案件的犯罪分子主要利用女大學生缺少自我防護意識而實施犯罪,而極少數(shù)女大學生在自身修養(yǎng)方面做得不夠好,她們追求潮流,衣著暴露、交友不慎,這些因素往往被犯罪人當做一種暗示,使其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性侵害對象。
大學生被害案件所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大,尤其是一些惡性被害案件。如20世紀90年代轟動全國的至今未破案的清華女大學生朱令被投毒案,她在校期間突然出現(xiàn)鉈中毒癥狀,致使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此案幾經(jīng)調(diào)查與申訴,尚未偵破,兇手至今仍逍遙法外。還有云南大學馬加爵殺害室友案,由于馬加爵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和室友相處不融洽,因細微瑣事與同學結怨,先后在宿舍將4名同學殘忍地殺害,這一案件從發(fā)生到追緝、抓捕、庭審、判決,無不成為關注的焦點。高校大學生被害,給高校乃至社會帶來了恐慌,也給受害者家人帶來了無盡的傷痛。
整個社會中,不止是大學生被害人的被害預防理念缺失,而是大多數(shù)公民都沒有樹立正確的被害預防理念。一直以來,受傳統(tǒng)犯罪學理論的影響,在強調(diào)犯罪預防時,公民被視為潛在的犯罪分子,是被管制的對象,在預防犯罪的過程中,過分強調(diào)公民應該服從義務,不要犯罪。然而公民并非預防犯罪的主體,而是客體。這種預防犯罪主體地位的錯亂導致公民被害預防理念普遍缺失,在預防被害過程中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達到預防被害的效果。
從現(xiàn)實來看,大學生群體被害在我國相關法律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特殊的保護,當前被害大學生的權利救濟存在缺憾。比如財產(chǎn)侵害案件大部分投訴無門,無法偵破;人民法院不受理被害人因不法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的精神賠償無法獲得實現(xiàn)等等。究其原因,法律法規(guī)與實際情況的不確定性、復雜性不相適應以及相關的配套制度不完善,使得絕大多數(shù)被害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得不到應有的賠償,大學生的維權面臨巨大困境。
除了大學生自身要樹立被害預防意識外,家庭和高校對大學生的被害預防教育也至關重要[2]。從頻繁發(fā)生的大學生被害案件來看,大學生被害預防教育不到位,且教育措施、內(nèi)容單一。家長望子成龍,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被害預防教育。對于在外求學的大學生來說,高校在被害預防教育活動中應占據(jù)重要位置,而現(xiàn)今高校在大學生被害預防教育方面往往持消極被動態(tài)度,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對這一方面關注極少,只有在某些轟動全國的大學生被害惡性事件發(fā)生后,才會開展一定的課堂教育等。
現(xiàn)今許多高校都實行開放式管理,有的學校面積較大,有的校區(qū)分散;很多高校東西南北均有出口,很難實現(xiàn)封閉管理,校外人士和汽車能隨便出入,校內(nèi)有許多監(jiān)控盲區(qū),如樹林、未開發(fā)地段,這些都是犯罪高發(fā)地段。就現(xiàn)今所發(fā)生的校園被害案件來看,許多都是由于校園管理疏忽造成的,校外人士的隨意出入造成盜竊和搶劫案件頻發(fā),隱蔽的樹林更是許多大學生被害的場所。除了這些較普遍的問題外,高校對危險物品管理的疏忽也引發(fā)許多問題,如20世紀90年代轟動全國的朱令案和近年發(fā)生的復旦大學投毒案,都值得各高校反思。
許多被害案件發(fā)生后,大學生本人乃至社會均普遍認為是犯罪人和學校的責任,不會反省自身的行為,而學校也無法明確辨明孰是孰非,最后往往造成諸多糾紛。學生在學校隱蔽的樹林被害,學校固然有責任,但是學生自身也有責任,學生可以在易被害時間回避危險空間。預防責任不明確致使相似的案件反復發(fā)生,即使預防的手段再多,也會無功而返。
對于犯罪行為,大學生的防范意識較弱,沒有正確意識到犯罪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缺少警惕性和辨別犯罪的能力,存在僥幸心理;沒有意識到自身行為對預防犯罪的重要性,不能正確認識到擁有良好的個性心理、行為習慣等對預防被害極其重要。另外,大學生自身的不良行為與不得體的舉止往往誘使犯罪人犯罪。除了大學生本身外,高校乃至其他具有防范責任的主體對犯罪行為缺少防范意識,往往只有在被害行為發(fā)生后才會采取適當?shù)拇胧?/p>
犯罪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改變被害人或潛在被害人的行為比改變犯罪人或潛在犯罪人的行為要容易得多”[3]。因此,有必要調(diào)動包括大學生在內(nèi)的多方力量,采取各種手段,預防大學生被害。
被害預防其實是為了預防潛在的被害對象,因此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公民認識潛在的易導致被害的因素,使公民主動參與被害預防,而不是試圖強制或控制公民去履行某項義務。國家應推動被害預防理念在全社會的樹立,在推行過程中應加強與公民之間的信任,實現(xiàn)從單純的強調(diào)犯罪預防到重視被害預防的轉(zhuǎn)變,把公民看成是極有可能受到不法侵害的潛在被害人,強調(diào)公民從自我做起,幫助公民樹立基本的預防意識,并有意識地為公民開展具體的被害預防教育。通過預防犯罪被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犯罪的發(fā)生。
國家應充分保障大學生能通過非訴訟方式和訴訟方式來維護自身權利。非訴訟方式指通過協(xié)商、調(diào)解、私力救濟等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從近年來發(fā)生的一些大學生案件來看,非訴訟方式只適用一小部分犯罪情節(jié)輕微、影響不大的案件。大學生的刑事被害主要依靠訴訟活動維權,這也是最有權威、最終極的維權方式。國家應加強刑事被害維權方面的立法,落實被害人在訴訟中的當事人地位,確立刑事案件中對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設立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建立健全刑事和解制度。
應在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各環(huán)節(jié)中加入被害預防教育內(nèi)容,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被害預防教育。如通過課堂教學來開展被害預防,增設關于安全教育的課程,使大學生了解犯罪發(fā)生的基本規(guī)律和預防知識,幫助大學生樹立被害預防理念,讓其正視遭受被害的可能性,提高大學生被害預防技能;利用校園網(wǎng)絡、宣傳欄、廣播、校報、講座等形式將有關法律法規(guī)、被害防范方法、自救手段、被害信息進行宣傳,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及潛在的被害因素,以減少被害的可能性;開展被害預防情境模擬等實踐活動,將預防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
加強校園管理首先應增加校園安保力量,加強校園巡邏,這可以對潛在犯罪分子起到警示作用。其次,學校應采取一定防衛(wèi)措施盡可能發(fā)現(xiàn)并阻止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學??梢栽趯W生出入頻繁地段和校園偏僻的角落安裝監(jiān)控設備,盡可能地采取陌生人來訪登記制度。再次,校園建設應嚴格執(zhí)行國家相關法律的安全規(guī)定,防止因設計和建設的疏漏所帶來的管理和治安上的死角,盡可能減少出入通道,改善校區(qū)照明環(huán)境,減少黑暗區(qū)域等。
提高大學生的被害預防意識是減少被害可能性以及降低被害危害結果的前提。通過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以及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讓大學生認識到犯罪的客觀性。大學生應自覺克服僥幸心理,對犯罪保持警惕性,在待人接物上謹言慎行,為人處事善用理性,注意避免自己處于被害的時空中,盡可能減少、消除身邊存在的被害條件。大學生還應了解當前我國犯罪的特點、現(xiàn)狀、社會治安情況,注意辨別各種類型的犯罪,提高犯罪辨別能力,盡可能地減少因犯罪侵害所帶來的生命財產(chǎn)方面的損失。
大學生應理性對待學習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沖突,切忌沖動行事激化矛盾或使沖突升級,避免用過激的言行刺激犯罪人實施犯罪侵害。女大學生的行為舉止應該大方得體,穿著要整潔端莊,與異性保持適當?shù)木嚯x,對其糾纏、騷擾要堅決拒絕,必要時要向周圍的親朋好友求救。大學生應克制貪念,不貪慕虛榮,不貪占小便宜,謹慎行事,不盲目輕信他人,避免上當受騙。在校內(nèi)外一些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大學生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克服僥幸心理,注意妥善保管好個人貴重財物;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不隨意向他人透漏有關財產(chǎn)、隱私等信息,自覺尊重和保守他人隱私。
總之,大學生被害預防工作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通過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提高大學生被害預防意識和生存技能,減少大學生被害,促進大學生成人與成才。
[1]李娜娜.大學生被害現(xiàn)象與對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
[2]喻軍,敬玉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生活化路徑初探[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47-51.
[3]趙國玲.被害預防之我見[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