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職業(yè)大學 王振文
交往共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天津職業(yè)大學 王振文
交往作為社會生活中最普遍,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人的存在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交往共識德育通過對話和理解不斷提升道德教育活動質量,和傳統(tǒng)的簡單灌輸德育理念不同,是對灌輸德育的超越。本文簡述馬克思和哈貝馬斯兩人的交往理論,闡述交往共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意義。
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自從人類產生,交往作為社會存在的最重要特征就同時產生了。可以說,人通過交往而連接成各種關系進而形成團體。最開始由于生產力低下,工具簡陋,沒有什么知識積累,人類的力量薄弱,于是就自然地聚集在一起生活勞作,抵御侵害。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大,聚集的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逐漸形成氏族、部落,各個氏族部落之間又結成更大規(guī)模的組織,社會、國家應運而生。早在 19世紀初,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就高度評價了交往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他看來,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會實踐就是交往活動,反過來說亦可。
隨著生產力的日益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fā)達,全球范圍內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廣泛,再加上便捷的通信技術和交通工具,人類的交往活動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實踐方式的轉變和主體間性在哲學研究領域內的凸現(xiàn),交往理論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一門顯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以塑造人格、促進人的精神生產與精神交往,從而促進人的普遍交往和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特殊社會實踐活動,理應順應全球化交往趨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注重交往共識,以獲得與時代脈動相吻合的意蘊和品格。
彭未名在他的著作《交往德育論》中對傳統(tǒng)的灌輸德育進行了揚棄與超越,并以交往理論為規(guī)范基礎,提出了“交往德育”這個德育新理念,為以強迫和控制為特征的灌輸德育產生的弊端的提供了一種解決途徑。作者是在批判灌輸德育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理論的。占主導地位的灌輸性德育,突出的一點就是霸權話語,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壓迫,對任何一個問題提出異議都會被看作是錯誤的,不應該的。我們很多人都體驗過這種學習生活,而今天的灌輸德育仍影響成百上千萬的學生。他們不是被鼓勵或訓練認識和應對具體的現(xiàn)實,而是被“湮沒”在一種實際上不可能出現(xiàn)批判性反思意識和自我覺解反應的“沉默”或“休眠”狀態(tài)之中。在作者的交往德育理論中,主體間交往是一個對話、理解、生成和共享的過程。以生活世界為背景和中介,其間人作為不完善的存在,意識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試圖在主體間性交往中使自己不斷完善,同時也使生活變得真誠而美好。它是師生共處主體間的意義關系情境通過對話、理解和生成,以不斷覺解與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動。它是一種與灌輸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在這里,彭未名的交往理念和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在很多地方非常相似,真誠平等的對話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以生活世界為背景,這都是兩者的共同之處。
作者指出,交往德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更好地理解知識和世界客體的理念,指向的是一種美好而真誠的生活,是一種德育理念,而不是德育方法。而本文認為,它不僅是德育理念同時也是德育方法。理念與方法并不是對立的,更不是隔絕的,方法是以理念為指導的。交往德育的目的是通過交往達到共識合作,是實踐性的,我們用這種德育理念指導實踐,就形成了德育方法。
既然交往德育既是理念又是德育方法,那么我們通過怎樣的交往共識才能達到一種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呢?在對交往理論的研究方面,馬克思和當代的哈貝馬斯都有相當全面的論述。
1.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交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范疇。對于交往,馬克思有過深入分析,他的交往理論源于他的實踐哲學。馬克思認為,人是借助于兩種東西作為“鏡子”認識自己、反映自己的:一是“交往”,人最初是以別人來反映自己的;二是“生產”,我們的生產同樣是反映我們本質的鏡子。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交往雙方從他人身上折射出自我,以自我為尺度看待別人,從而形成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語言和意識都是交往的產物?!罢Z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
馬克思交往理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野。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發(fā)生在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活動。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僅僅是達成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而是具有本體論意義。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滲透于人的交往之中,才可能實現(xiàn)對人而言的教育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鑒于此,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視界不應僅僅止于社會所期待的各種品質, 而應將人的品質培育始終置于人的交往中,置于社會世界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的品質都成為活生生的人的交往品質,成為人的真實的交往智慧與交往精神,增進人的活力,完善人的生活狀態(tài)。 “人交往故人在?!彼枷胝谓逃仨毶茖松?,善導人的交往,引領人建立與世界豐富而深刻的關系,時刻把人引向與世界的交往,不斷拓展交往的深度與廣度,提高交往的品質,在交往中實踐人與世界的關系。人經由交往不斷地“在世界中”生活。 這樣,交往就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精魂, 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為了人與世界去交往,去打交道。
2.當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哈貝馬斯探討了實現(xiàn)交往行為合理化的基本途徑。首先,選擇恰當的語言進行對話,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主體,通過語言交流達成相互理解和共同合作的行為。在交往行為中,行動者使用語言作為理解其相互狀態(tài)和各自行動計劃的工具,以期在行動上達成一致。其次,承認和遵循共同的規(guī)范標準。哈貝馬斯認為,要建立起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秩序,必須承認和重視社會中存在的共同的規(guī)范標準。承認和尊重一定的規(guī)范標準是實現(xiàn)交往行為合理化的基本前提。再次,要建立話語民主的社會。哈貝馬斯認為,消除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現(xiàn)象,實現(xiàn)社會的合理化,必須充分發(fā)揮公共領域的作用,恢復其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所具有的功能,保持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之間的必要張力,使它們處于一種相對緊張的關系。這樣,作為國家公民的個人能以公共領域為媒介,形成一種真正代表民眾的意志的獨立的合理的社會輿論,并以此對國家進行干預,將生活世界中的言語交往的合理化模式移植到政治生活之中。
交往是現(xiàn)實中的人與人之間的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提高,現(xiàn)在的社會更關注單個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走到今天,應該從根本上改變以往那種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體關系的眼光和方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交往實踐關系的錯誤做法。
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及由此建立的生產關系決定了我們強調集體利益,淡漠個人的思維方式,這是符合當時的實踐情況的,有其客觀性。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生產關系不斷復雜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日趨復雜多樣,交往途徑與方式極其豐富多樣。個人主體意識不斷覺醒,在不排斥集體的前提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自身的感受,思想意識更加要求自由理性,更希望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和獲得體驗,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現(xiàn)成知識,也就是更具有懷疑和批判精神。在當前這種客觀情況下,如果還是死守傳統(tǒng)的德育理念,不與時俱進,最終會對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活動造成阻礙。我們應該用“人”的方式研究人、認識人、理解人,將“交往”理論應用到現(xiàn)實的德育活動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成為一種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成為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才能真正成為一種“人對人的教育”,而不是人對“物”的訓練和塑造。
[1]哈貝馬斯.社會交往行動理論: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苑玉紅.淺析馬克思與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J].法制與社會,2009.05
[4]李佃來.哈貝馬斯與交往理性[J].哲學研究,2002
ISSN2095-6711/Z01-2015-08-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