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中醫(yī)學院 鄭旭銳 周永學 楊景鋒 惠 毅 王禮鳳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fā)展,高等醫(yī)學教育思想和觀念也發(fā)生了轉變,高等中醫(yī)院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復合型高級中醫(yī)藥學人才。我們嘗試在本科學生中實施論文研究型下的《溫病學》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溫病學》課程是中醫(yī)的主干課程,它主要研究的是溫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預防和診治方法,屬于中醫(yī)臨床基礎學科,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診治溫病的能力,從而有效地保護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
目前對于本科生的溫病學教學方法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存在很多的弊端,如這種教學模式只是以單純的“滿堂灌”教學,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只是單純地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消化,至于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否進一步提高對溫病的認識,以后自己遇到疾病能否正確辨證用藥,課堂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的不是很好?!稖夭W》因其屬于中醫(yī)經典課程,所以其課堂教學往往缺乏形象、直觀和生動的教學圖片,所以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可能存在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對其學習興趣不高,阻滯了中醫(yī)臨床人才的培養(yǎng),在本門課程的授課中有很少一部分是能夠提高中醫(yī)溫病臨床實踐能力的見習課程,盡管我們也安排了專職教師進行臨床帶教,但是由于部分溫病病種的特殊性,見習課時安排較少等諸多因素也會影響到《溫病學》教學效果。
所謂論文研究型教學模式是融合學習與研究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其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理論學習與研究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二是研究為本的學習模式為基礎的教學過程。溫病學主要是以溫病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清代的溫病學家們所創(chuàng)建的溫病學說為基礎,結合歷代溫病學家的學術經驗,并吸取現在溫病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而構成的學科體系。其內容主要包括溫病的發(fā)病特點、病因和發(fā)病、溫病的衛(wèi)氣營血、三焦辯證理論、溫病特色診斷方法、常用的治法、預防護理以及每種溫病的診治等,這些內容既包括基本理論,也有臨床診療手段的研討。我們在實施論文研究型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著重啟發(fā)學生學習解決溫病臨床實際問題,要求他們在溫病學課堂之外必須查閱大量相關的溫病學資料,同時寫出對溫病學學習的心得體會(即論文)。課堂講授力求突出重點、難點內容;同時也從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釋溫??;另外我們還通過提問題和典型案例來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理論學習與探究臨床疾病相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為撰寫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針對教學內容采取多樣授課方式。①針對某一方面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方案。比如在講“風溫”時,中醫(yī)認為風溫是指多發(fā)于春冬兩季因感受風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以肺經為病變中心,初起以肺衛(wèi)證候為主要表現,中期多表現為邪熱犯肺,后期多見肺胃陰傷。風溫的病理變化多變,易內陷心包,正確辨證尤為重要。我們針對其易內陷心包的特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就本內容的各方面研究進展、臨證用藥特點等深入研究本病,最終完成論文報告;②實行“誘導式病案論文教學。我們提前讓班上的班委將典型的醫(yī)案通知給每一組,一組可由5 ~6 人組成,先由小組討論設計并撰寫出一個較為規(guī)范的中醫(yī)溫病診療方案。如講授“濕溫”時,設計一個“濕溫”病案。在這個病案中患者被診斷為典型的“濕溫”疾病,此時病機關鍵認為是濕熱郁遏氣分,阻滯中焦,濕重于熱。治法應該芳化宣中、淡滲利濕,用雷氏芳香化濁法。這種教學方法由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并且有準備小組論文,可以使他們對進一步深化思考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③讓學生自行選題,選題的內容包括撰寫古今溫病研究進展綜述,如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大頭瘟、病毒性肝炎、腎綜合征出血熱、艾滋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另外還可以寫隨師門診體會、見習體會等諸多方面。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語言表達和應變能力。
綜上所述,論文研究下的溫病學教學模式的實行,增強了學生對《溫病學》課程的興趣,從單一的死記硬背發(fā)展到深入的理解疾病內涵,甚至提高了溫病臨床技能;增加了他們學習溫病學的積極主動性;同時通過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學校圖書館,使得他們的課外生活變得充實豐富;有助于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提高了《溫病學》教學質量,這種溫病學教學模式值得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