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學院 熊國芳
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十九世紀偉大的女詩人,她的一生短暫而神奇,創(chuàng)造大量的優(yōu)美詩歌。在其六百多首以“死亡”為主題的詩歌中,狄金森通過她獨特的視角,展開豐富的想象,對于死亡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在她的死亡詩歌,我們看不到死亡的陰森與恐怖,看不到作者面對死亡的恐懼,卻能體現(xiàn)一種獨特的“美”——作者面對死亡的坦然心態(tài)。從狄金森的生活經(jīng)歷,解讀她鐘情于“死亡”詩歌的原因,可以領略詩歌中的獨特魅力。
詩人鐘愛死亡主題的詩歌,除了作者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她的孤獨與對現(xiàn)實的絕望之外,另一個原因與她親眼目睹和經(jīng)歷太多生離死別有著密切的關系。在19 世紀中葉,美國因霍亂、傷寒、結核病的廣泛傳播,死亡人數(shù)與日俱增。加之當?shù)氐哪沟鼐驮诘辖鹕⑺母浇?,使她一次次親眼目睹令人難過的葬禮。此外,親人好友的相繼離世也使她的身心備受折磨。姨媽、侄子的去世,她喜愛的詩人、牧師、導師、朋友也相繼辭世等??傊?,在1860 至1874 這幾年間,父母、親友等的離世,使她身心備受打擊,她也對基督教的萬能作用產(chǎn)生懷疑。由于她斷然放棄宗教信仰, 她因此失去了的心靈慰藉, 加之接二連三的死亡打擊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掙扎,對于孤獨一生的狄金森來說, 心無所依,死亡無疑是最令她心靈震撼的主旋律。同時, 悲痛也促使她對“ 死亡” 與“ 永生” 作更深入的探索,對死亡這個哲學命題進行深刻而不倦的探索。
縱觀中外古今的文學, 死亡是其永恒主題之一。死亡, 預示著生命的終結,自然界中的萬事都有生命終結的一天,而我們?nèi)巳硕家鎸λ蛟缁蛲?。對于死? 人們心中往往籠罩著一絲恐怖的神秘。古今中外的文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著死亡,或神秘、或悲傷、或恐怖。人們恐懼死亡,歌頌生命。而在狄金森的詩歌中,她給我們展示了面對死亡的坦然,平靜。她認為死亡就是去天堂感受美好,是人最后的歸宿,是歸途。在她的詩歌“Going to Heaven!”(去天堂),她寫道:
去天堂!
……
可是必將做到
就象羊群夜晚一定回家
給牧羊人來關照!……
在狄金森看來,人,遲早都會去世。死亡是通往天堂的必經(jīng)之路,天堂里雖然也會陰冷和悲涼,但是她認為,去天堂就像是羊兒夜晚一定要回到羊圈一樣,人死后去天堂就是歸宿,是回家,是必然要做的事,是回到“牧羊人”“溫暖懷抱”的必由之路,體現(xiàn)了作者面對死亡的坦然態(tài)度。
在另一首詩歌Ashes (灰燼)里,詩人把人生的過程描述成火焰燃燒一般,“灰燼代表有過火……”在這首詩里,作者認為人生就如火焰一般,會經(jīng)歷燦爛的輝煌(旺火強焰),最終化為灰燼,然后讓后人(化學家)去評判你的功過得失(變成什么碳酸鹽)。詩中流露出詩人的對待死亡(化為灰燼)的平和心態(tài),視死亡為人生必由之路,出生,經(jīng)歷人生的盛期,到最終熄滅,化為灰燼,都是正常的人生旅途,可見作者面對死亡是多么的坦然和平靜。
在“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 ”(我為美而死,對墳墓)這首詩歌中,作者認為, “我”是“為美而死”,而“我的近鄰”則是“一個殉真理的烈士”,他是“為真理”而死,美和真理一家人,是兄弟。在這首詩歌中,詩人用委婉的筆觸、質樸的語言、意義深邃的意象,表現(xiàn)出自己面對死亡的平靜,展示出一幅靜態(tài)的畫面。為美和真理而獻身,死得其所。在這里,狄金森把死亡看作是對美與真理在地下相遇,而美與真理是人類畢生所追求的,在她的詩中,生命的追求得以延續(xù)。
在另一首詩“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因為我不能夠停下等死),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其真正的內(nèi)涵:死亡并非毀滅,而是生的延續(xù);死亡是通往永恒的必經(jīng)之路, 死亡之路是美好的,充滿歡樂和浪漫。她的這種思維也符合自然宇宙觀的哲學思想,即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遵循著從出生、成長、成熟到衰亡的規(guī)律。在1886 年,狄金森臨終前幾天寫了一張字條,上面只有兩個英語單詞“Called back”(歸)。在作者看來,死亡即“回歸”,回歸到人應該去的地方?!皻w”字,契合了詩人的生死意識,表現(xiàn)出作者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表達出作者視死如歸的平靜和坦然之美。
狄金森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造就了她的人生,成就了她的“死亡”主題詩歌。但是,在她的“死亡”主題詩歌中,我們看不到陰森恐怖,而是一種藝術的美感。再苦再難的人生,連死亡都可以坦然面對,還有什么可怕的。她的死亡詩歌,不僅描繪出了作者對待死亡的坦然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于死亡的獨特詮釋。死亡在詩人眼里不再是陰冷、黑暗、魔鬼、恐懼, 而是將它視為通往永生的捷徑。對永生的期待,使人們相信,生命雖然短暫,但經(jīng)過死亡,就可走向永生,延續(xù)到無限。在詩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意境層面:人不再被死亡所征服,坦然面對死亡,就是最美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