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河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7)
1979年中美邦交正?;?,之后兩年多兩國在經貿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迅猛的交流與合作發(fā)展勢頭,效果異常顯著。這對于當時中國剛開啟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xiàn)代化建設無疑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為剛建立的兩國正常關系鞏固了基礎與根基,增添了經濟文化利益層面上互利互惠的減震劑。那么,1979—1981年美國在經貿文化領域對中國大陸積極推進交流與合作,還有沒有隱性的、深層的戰(zhàn)略性目標與追求,是如其所宣稱的真心實意、公平對等、大公無私,還是本身暗含著不可告人的巨大陰謀,學界同仁針對此具體問題的實證探究的成果,截至目前筆者還沒有看到,相關的美國對華經貿文化外交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對1979~1981年經貿文化領域美國對華合作與交流進行梳理和考察,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剖析與解讀,得出相對客觀與準確的結論,以求教于方家。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20多年時間里中美兩國不論是官方層面還是民間私人層面幾乎都處于完全隔絕的狀態(tài),經貿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不例外。正如哈里·哈丁所說:“1969年4月以前,美國登月的人數和得到美國政府允許到中國大陸訪問的人數相比都要多。”[1]33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在對中國大陸持續(xù)施加巨大壓力,實行異常嚴厲的禁運與封鎖政策。同時,又想抓住有利機會,利用經濟手段對中國大陸施加政治影響。比如20世紀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就曾設想過,通過向中國大陸出售其剩余農產品的途徑與手段,企圖影響中國大陸的政治和社會發(fā)展方向。另外,還始終不忘對中國大陸大肆進行以反共為主旨的思想宣傳攻勢和政治滲透活動?!懊绹簟本褪钱敃r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心理宣傳戰(zhàn)的得力工具之一。還通過香港這個中介地將大量的《時代》《生活》以及《新聞周刊》等美國社會上的主流雜志和刊物想方設法投送到中國大陸地區(qū)(《讀者文摘》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被送到蘇州大學、南京大學以及圣約翰大學)。此種文化滲透行徑,是一種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民眾進行“洗腦子”和奪人心的文化攻勢戰(zhàn)略。應當強調的是,美國在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同時,并沒有完全放棄武力征服和恐嚇、經濟封鎖和制裁、地緣威懾和施壓等暴力性手段,而是根據不同的對象、環(huán)境、時機,相互配合交替使用。
直到尼克松政府時期中美關系才出現(xiàn)了初步解凍的新氣象,對中國大陸貿易嚴厲禁運與封鎖的政策才得以部分解除,雙邊經貿關系出現(xiàn)了發(fā)展的新勢頭。中美雙邊貿易額1971至1974年從490萬美元迅猛增加到9.34億美元,增長了18倍。1973年兩國探討共同開發(fā)中國石油,開始向中國大陸出口高技術項目。同年5月,中國大陸決定從美國大量購買棉花,7月決定購買黃豆和煙草,11月簽署興建5座化肥廠的協(xié)議。稍后由于各種原因,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5年的4.62億美元下降到1976年的3.36億美元,但是從1978年開始了新一輪的大幅度快速發(fā)展,當年雙邊貿易額就突破10億美元大關,和1977年相比翻了1番[2]。換言之,中美經貿關系在1972年以前幾乎完全中斷,在兩國建交后的7年時間里,經貿關系發(fā)展波動起伏較大,步子邁不開,1978年之前雙邊貿易總額還不到10億美元[3]。另外,在中國大陸美國沒有任何投資。從1972年開始,信守國際主義觀念的美國自由派人士和與中國大陸有商貿關系的保守派人士均贊成對中國大陸進行接觸和交往。前者試圖通過和中國大陸在經貿文化領域交流與合作,以使中國在價值觀、社會與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領域靠攏美國,降低中國大陸將來強大后和美國對抗的可能性;還想把中國大陸融入美國主導下的現(xiàn)行國際體系,讓中國大陸逐步接受現(xiàn)行國際政治游戲規(guī)則。后者相信雙邊經濟貿易發(fā)展最終會使中國大陸在政治、文化上投向西方的懷抱??梢哉f尼克松政府對中國大陸就是有意放松對中國大陸的嚴厲封鎖,推動和促進雙邊人員往來、接觸、交流與合作。
在人文文化交流合作領域,1972到1976年大約有1.2萬名美國人到中國大陸地區(qū)訪問,其中大部分是科技界人士,如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等;同時段有700多名中國科學家、教育界人士訪問美國,如社會學家費孝通等[4]。1977年卡特政府上臺后,在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層面和尼克松政府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1978年成立了由國安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負責和領導的協(xié)調委員會(主要是協(xié)調“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自由電臺和中情局之間的行動),還成立了國際交流署(后改名為新聞署),其實施“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有:第一,富布萊特獎學金計劃(每年派遣一定數量的美國專家、學者到其他國家或地區(qū)講學或做研究,并資助外國留學生、學者到美國進行學習或做研究,費用由美國承擔)。第二,國際訪問者計劃(邀請由美國駐各國使館文化處推薦的社會各界有影響的或處在上升階段的人物到美國作為期1月左右的訪問)。第三,選派美國政府官員、學者及各界代表人物去各國講演(宣傳、介紹美國政策及其他有關美國的情況,并同相關的專家、學者交流看法)。第四,利用美國在華的部分商人、記者、留學生等的合法身份,從事西方價值觀念和思想的宣傳活動;歡迎大批中國學者、留學生到美國進修學習,使其將來成為西方社會政治制度及核心價值觀的解釋者和傳播者[5]141-142。
邦交正?;昂笾忻劳ㄟ^談判,在經貿領域解決了嚴重妨礙雙邊經貿關系平穩(wěn)發(fā)展的資產債務賠償、貿易關系協(xié)定、紡織品協(xié)議三大難題。特別是1980年2月中美《貿易關系協(xié)定》正式生效的影響較大(兩國均同意給對方以貿易最惠國地位)。以外,卡特政府批準了中國大陸接受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的資格;美國于1980年通過新法律,明確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該公司具有官方性質,主要是為美國人在海外的各項投資活動或項目提供保險服務。由于中國大陸政權具有社會主義性質,依據1961年的美國《外援法》,禁止為在中國大陸進行投資的美國人提供保險服務)在中國大陸開展起正常的業(yè)務活動是法律所允許的。與經貿關系相關的重要雙邊協(xié)定還有中美“民航協(xié)定”“海運協(xié)定”及“領事條約”。這就為雙邊經貿關系的發(fā)展進入快車道造就了良好的大環(huán)境。1979年當年雙邊貿易就以明顯有利于美方的形式出現(xiàn),美方出口額大約是17億美元,同時期中方的出口額大約只有5.94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還是紡織品和其他輕工業(yè)產品[6]。兩國的統(tǒng)計數字均顯示1980年的雙邊貿易額和1979年相比翻了1番。據美國海關統(tǒng)計,1980年雙邊貿易額是49.1億美元,1979年為23.7億美元,增幅超過了100%。中國海關統(tǒng)計,1979年雙邊貿易額是24.5億美元,1980年為48億美元,和1979年相比也增長1倍[7]。另有數據顯示,美中貿易額從1978年的12億美元猛增到1980年的約40億美元[6]。雙邊經貿關系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之一,就是美國開始對中國大陸進行投資,美國銀行也開始在中國大陸設立辦事處。美國對中國大陸投資正式開始于1980年,當年4月雙方合資建造北京長城飯店。此后逐年增加,1980至1982年美國在中國大陸直接投資金額達到3.83億美元,1984年是8.61億美元[8]315。隨著經貿關系的密切,1978年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成為與中國大陸金融機構建立起全面金融業(yè)務代理關系的首家美國銀行(1980年10月率先在中國大陸地區(qū)設立辦事處)。美國大通銀行駐中國大陸辦事處也于1981年6月正式開業(yè)。到1980年美國銀行已有超過50多家和中國大陸銀行建立起通訊關系。
在教育領域,中美雙邊人員往來雖然從1972年開始逐步增加,但是增幅很小,頻率很低。到1978年底兩國之間還不存在學生交換項目。但到1980年10月,約有4000名中國人在美國學習以及100名美國人在中國大陸學習或從事教學工作。同時每月大約有100個中國代表團訪美。美方預計將有7萬多名美國人在1980年到中國(大陸)進行訪問[9]。1978年10月中美草簽《教育交流諒解備忘錄》,該協(xié)議隨后被被納入鄧小平1979年與卡特簽署的《科技合作協(xié)定》之中,而且很快就表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成長極為迅猛。1978年12月來自中國大陸的首批52名訪問學者到達美國的喬治城大學和美利堅大學補習英語,然后分別到有關學校進修和開展科研[10]?!俺钟薪逃涣魈厥夂炞C到達美國的中國大陸學生1979年是1330名,1980年為4324名,1983年就迅猛增加到1.9萬名”[11]。1979年后中美雙邊人員往來更是增加迅速,美國教育發(fā)達,科技領先,成為中國大陸地區(qū)留學生出國深造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中國(大陸)在海外的留學生的50%以上都集中在美國。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64所大學的物理系于1980年10月聯(lián)合在中國大陸招收物理研究生127名。中國大陸6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的學生與其他研究人員參加了相關的選拔考試[8]323。在更深層次上說,美國是把接受和培養(yǎng)中國大陸地區(qū)的留美學生,特別是其中有影響、有才干、有前途、年富力強的精英分子作為一項長期性、戰(zhàn)略性投資來看待的。其主要做法:第一,想辦法讓留美學生中的真正尖端人才,學成后直接為美國服務。第二,對留美學生想方設法灌輸美國人信奉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將來作為內應為美國對中國大陸長期推行“和平演變”大戰(zhàn)略服務。
在文化與體育方面,從中美1979年簽署文化協(xié)定開始,在文學藝術、電影廣播、新聞圖書、體育、園林等諸多領域都進行廣泛的合作與交流。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和中國百科全書出版社的代表于1980年8月在華盛頓宣布,不列顛百科全書(簡編)的中譯本將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陸續(xù)出版。美國戲劇《推銷員之死》《嘩變》等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廣泛上演。大批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大陸廣為傳播。美國國會圖書館與中國國家圖書館于1980年正式建立起館藏資料相互交流關系。“1981年5月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美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美國學術理事會和美國政府印刷署聯(lián)合在中國大陸六大城市展出1.8萬冊圖書?!保?2]截至1980年底,共有15個中國省市與美國相應的州市建立起交流計劃,16家美國新聞機構在中國大陸設立了辦事處,80家美國公司在中國大陸開辦了代表處[1]127。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處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編輯出版中文的《交流》季刊。另外,通過以亞洲基金會等為代表的美國民間組織機構間接地向中國高校贈送美國圖書[13]。1980年前半年已經有來自中國大陸地區(qū)的25個文化和體育代表團到美國進行過訪問,同期美國相互對等也對中國大陸地區(qū)進行了文化團體或組織的訪問活動。只要有人員層面的接觸和交流,思想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就是存在的。
在人文教育合作與交流領域,美國的基金會組織所發(fā)揮的作用特別值得注意。首推美中富布萊特教育交流項目(該項目是美國政府在1946年創(chuàng)建的具有官方基金會性質的組織)。1979年富布萊特項目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美國專家到中國講學和中國學者及學生到美國進修。該項目開始執(zhí)行后的最初幾年,美方專家到中國講學的重點是以北京、上海、天津的四所高等院校為基地講授英語、美國文學和歷史等。中方派學者和研究生到美國大學進修或學習。1983年按照中國學術界所定義的學科,美國講學項目和中國研究學者項目正式確定為致力于美國研究[14]。1980到1984年共有73位美國富布萊特學者來華講學,同期有18名中國富布萊特學者到美國講學[15]。從這個側面不難看出兩國在交流與合作中的影響力是不對等的,更多的是美國在影響和輻射中國大陸。即美國事實上是在進行文化輸出與擴張。比較重要的還有:第一,洛克菲勒基金會,1979年后開始恢復與中國大陸在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第二,亨利·魯斯基金會,從1979年開始每年資助中國(大陸)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到美國的17所中國研究成果突出的大學里進行學習和深造。第三,福特基金會,1980年劃撥???0萬美元用來啟動執(zhí)行與中國社科院聯(lián)合簽署的有關經濟管理、法律、國際關系三個項目的合作協(xié)議;在國際關系研究領域開始資助在中國大陸召開國際問題研討會,從事國際關系教學和研究的中國大陸學者及學生到美國進行訪學或者攻讀學位,支持中國大陸的國際關系學科建設。第四,亞洲基金會(由美國會資助創(chuàng)建),1979年開始和中國大陸建立聯(lián)系,以美中交流、高等教育、資助中國人到美國進行學習或研究等為重點[16]。
在科技領域,1978年7月總統(tǒng)科技顧問普雷斯率團訪華帶來關于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建議。1978至1980年兩國簽訂了13個有關科技領域的合作協(xié)議,合作與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互派專家訪問和指導、一般性考察、聯(lián)合舉辦學術會議與實地調查、合辦培訓中心和合作研究與生產等。這13個科技領域的工作協(xié)議,不僅能給美國帶來眼前的政治和商業(yè)利益,而且還使得美國的科學家、技術人員有可能和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同行共同在醫(yī)藥衛(wèi)生、地震預測、農業(yè)領域等進行合作研究[9]。截止1981年1月,兩國已經簽訂了35項有關科技合作、文化交流、郵政通訊等內容的雙邊協(xié)議。同時期,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關的民間團體也開始進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合作與交流。
1979~1981年人文教育科技領域的雙邊交流與合作呈現(xiàn)出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明顯特點。起點低、發(fā)展快、勢頭猛,政府與官方力量的強力助推作用也是很明顯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歷屆政府在制訂和實施對華政策時,均沒有忘記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美國國安會于1953年制訂的148號文件,認為美國在遠東地區(qū)對付中國(大陸)政權最聰明的辦法和手段就是,持續(xù)增加對中國大陸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等領域的巨大壓力。同年11月建議,應尋求除戰(zhàn)爭以外的所有手段去削弱中國(大陸)在亞洲相對強大的地位和影響。時任國務卿的杜勒斯在舊金山于1957年6月發(fā)表對華政策演說,“美國應絕對避免任何從道義上、政治上、事實上有利于中國大陸的言行”[17]。宣稱美國的使命和任務就是,通過從外部對中國(大陸)持續(xù)施加高壓,促使中國內部發(fā)生變化。希爾斯曼(時任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于1963年底強調,美國愿意打開和中國(大陸)交往的大門,并且長時間保持開放,以等待中國內部可能的變化,進而謀求美國的自身利益[18]。約翰遜政府宣稱美國要堅持和中國(大陸)進行人員上的往來和交流。另外,二戰(zhàn)后美國有關對外經貿文化交往政策的重要文件部分內容的曝光,可以管窺其真實動機、目的與實質。比如1960年初由美國參院外委會發(fā)表《意識形態(tài)和外交事務》研究報告,提到對共產黨國家進行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多種“有效方法”,主要包括:通過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持續(xù)壓力來腐蝕和瓦解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體系;通過廣播制造矛盾,煽動、挑唆、促使其內部局勢緊張、相互傾軋;通過文藝、體育、科技的廣泛接觸和交流,削弱或改變其民眾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通過大量灌輸西方的生活方式,影響其內部的和平方式演變等[5]96。上述主張和實質內容可謂是一脈相傳的??ㄌ卣趯θA政策上的實際做法上也不例外。比如1978年11月關于美中民用科技關系的指令中,卡特就強調在規(guī)劃和設置相關的交流與合作項目時,除了突出在技術轉讓和外交政策上要求盡量不敏感、每個項目都要追求合理的利益和好處之外,還要特別重視和鼓勵像教育、空間合作、能源發(fā)展等具有長期性質和內涵的交流與合作項目[19]。試圖延續(xù)以經濟和技術援助為誘餌和手段對中國大陸進行經濟滲透和技術控制的做法,進而對中國大陸潛移默化地施加各種影響。
在緊張的冷戰(zhàn)特定時期,除了明顯的對抗和遏制外,美國還對中國大陸一貫就試圖借助經濟援助、思想文化滲透的形式和手段,企圖使中國大陸從內部和平轉變?yōu)橘Y本主義,打一場持久的“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這是一種典型的是讓對手“自我窒息”的狠毒戰(zhàn)略,其隱藏得更深,誘惑力更強,危害更深、更大、更遠。1979年美中建交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除了共同對抗和遏制蘇聯(lián)的迫切戰(zhàn)略利益需求之外,也有中國政府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新政策因素的刺激和推動。因為這對美國來說無疑增加了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中國大陸的機會和可能性。通過1979~1981年中美經貿人文交流與合作,可以生動直觀地向中國人展現(xiàn)美國文化思想、社會政治制度及生活方式的所謂“優(yōu)越性”,可以潛移默化地推動中國大陸部分人傾向于贊同雙邊關系的穩(wěn)定、密切和深化,可以通過培訓與教育中國大陸的親美知識和政治精英分子而在未來大獲其利。征服和改造中國大陸不一定要靠力戰(zhàn),有時智取可能更勝一籌,效果更佳。比如有意識地把中國留美學生中的高干子弟和最有資質、發(fā)展?jié)摿Φ膶W生確定為重點教化和培育的對象,建立起“友好”且密切的私人關系網,為將來潛移默化地引領和改造中國大陸鋪路架橋。
和中國大陸相比,當時的美國在經濟、科技等諸多領域處于明顯優(yōu)勢地位,在雙邊經貿人文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實施過程中,必然會是美國處于主動性輸出地位,而中方則處于被動性輸入地位。即更多的是美國在影響和誘導中國大陸。此外,美國當時的流行文化、生活方式等通過各種主流傳媒,在不間斷地掌控和引領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民眾們所談論的話題、認知理解及教育培養(yǎng)。
綜而言之,卡特政府對中國大陸積極推行經貿文化外交,客觀上無疑增進了兩國民眾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鞏固、拓寬了長期進行戰(zhàn)略合作的基礎,有利于中方當時正在推進的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但是美國也獲利甚豐,首先且最直接的眼前利益就是,獲得豐厚的經濟與商業(yè)利潤回報。其次,試圖逐步把中國大陸拉進美國主導下的現(xiàn)有國際關系體系之中,接受美國主導下的相關政治游戲規(guī)則的約束。再次,通過和中國大陸推行“和平演變”戰(zhàn)略,對美國在東亞地區(qū)國益的維護和拓展也是不容忽視的。
[1]Harry Harding.A Fragile Relationship:The US and China since1972[M].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2.
[2]Tan Qing-shan.The Making of U.S.China Policy[M].Boulder:Lynner Rienner,1992:60-61.
[3]熊志勇.美國與中國:邁向新世紀的回顧[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294.
[4]顧寧.評冷戰(zhàn)的文化遺產: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史學月刊[J].2005(12).
[5]李振.和平演變的夢幻[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0.
[6]FRUS 1977—1980,Volume XIII,China,Document 324.Washington,D.C.:USGPO,2013.
[7]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440.
[8]熊志勇.百年中美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9]FRUS 1977—1980,Volume XIII,China,Document 322.Washington,D.C.:USGPO,2013.
[10]謝希德,倪世雄.曲折的歷程:中美建交20年[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1.
[11]Robert S.Ross.Negotiating Cooperation: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969—1989)[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59.
[12]胡文濤.美國對華文化外交的歷史軌跡與個案分析——宗教與國家的二元使命[D].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66.
[13]檀有志.美國對華公共外交戰(zhàn)略[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128.
[14]美國駐華使館新聞文化處.富布萊特中國項目[J].交流,2004.
[15]David M.Lampton,A Relationship Restored:Trends in U.S.—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s,1978—1984[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6:191.
[16]張小明.美國與東亞關系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6—148.
[17]Roger Hilsman.To Move a Nation:the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ohn F.Kennedy [M].New York:Delta Book edition,1967:301.
[18]余堅.中美外交關系之研究[M].臺北:正中書局,1973:163.
[19]FRUS 1977—1980,Volume XIII,China,Document 150.Washington,D.C.:USGPO,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