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中的休閑美學思想

    2015-03-28 19:19:56王東昌
    關(guān)鍵詞:林語堂美學哲學

    王東昌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論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中的休閑美學思想

    王東昌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勃興的生活美學的視野中,文章選取作為生活美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休閑美學這一視角,重新審視了林語堂和他的名著《生活的藝術(shù)》,進而通過中西文化對比,凸顯了休閑美學的豐富內(nèi)涵:親近自然,樂生達觀,熱愛世俗生活,追求緩慢閑雅的生活情致,提倡中庸和諧的精神。在當今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并時時對社會和個體的生命造成傷害的時代背景下,林語堂的休閑美學思想順應(yīng)了新的時代潮流,有利于維護人們的身心健康,顯示出重大意義。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休閑美學

    隨著國內(nèi)學術(shù)界關(guān)于“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的日常生活化”論爭的深入,“日常生活”和“美學”之間融合互滲的趨勢日益明顯,在這樣一種學術(shù)思潮的推動下,國內(nèi)學者在借鑒西方“日常生活美學”理論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生活美學”理論,中國的“生活美學”研究表現(xiàn)出了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研究者們?nèi)找鎸⒚缹W研究的重心從文學藝術(shù)的小圈子轉(zhuǎn)向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呈現(xiàn)出的閑情逸致。美學和日常生活、閑情逸致的結(jié)合,自然地成了休閑美學中所包含的日常生活層面和精神超逸層面的重要內(nèi)涵。休閑美學把日常生活中的閑情逸致所呈現(xiàn)出的美作為研究對象,很顯然,它是生活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休閑美學研究中,林語堂先生的名作《生活的藝術(shù)》悄然躍入我們的視野,這部著作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重要的探討對象,特別關(guān)注那些以往很少為人們注意到的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jié)中,獨具慧眼的林語堂先生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優(yōu)雅情致,并充分意識到這些優(yōu)雅情致對現(xiàn)代人內(nèi)在精神的和諧和生命的健康所具有的非同尋常的意義。

    林語堂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人認為他是一個貪圖享樂的個人主義者,一個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他在我們中華民族處于危難之時,卻和家人跑到資本主義花花世界享清福去了,流露出比較純粹的資產(chǎn)階級生活情調(diào)。如我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專家林非就認為:“當整個民族面對災(zāi)難和痛苦的時候,林語堂卻過多地強調(diào)著人生應(yīng)該歡快、瀟灑和享受,他的幽默觀也常趨于插科打諢似的油滑,與自己所處的時代氛圍顯得極不協(xié)調(diào)?!盵1]這樣的評價抓住了林語堂某些方面的特征,但卻偏離了他的精神實質(zhì),因而是不準確的。作為林語堂的朋友和論敵,還是魯迅先生對他的把握更準確一點,魯迅在《與斯諾談話》中指出:“即便是林語堂,也不能劃歸為資產(chǎn)階級作家,他更多的是屬于舊式經(jīng)院派的文學傳統(tǒng),而不是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的觀念,前者產(chǎn)生于封建主義的背景之下,而后者實際上是他冷嘲熱諷的對象?!盵2]魯迅認為,林語堂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文人,他“更多的是屬于舊式經(jīng)院派的文學傳統(tǒng)”,而不屬于“資產(chǎn)階級作家”,資產(chǎn)階級文化反倒是他“冷嘲熱諷的對象”。魯迅對林語堂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做出了較為公允的界定。但是,世易時移,從今天已經(jīng)變化了的時代背景看來,在這一界定中,也似乎流露出了魯迅在對待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時代局限性。他從自己生活的時代潮流出發(f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都歸結(jié)為封建的、落后的因素,試圖一并推進歷史的“垃圾堆”,這種與傳統(tǒng)決絕的勇氣固然可嘉,但客觀地講則有些激進,實施起來也未必恰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魯迅先生,受西方現(xiàn)代文化深刻的影響,對有幾千年傳統(tǒng)的封建“舊文化”深惡痛絕,這其中就包括因自身經(jīng)驗的局限而產(chǎn)生的對中醫(yī)的成見,這都有其時代的必然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了其時代的局限性。

    特別是當歷史的發(fā)展進入到21世紀,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全球化浪潮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開始暴露出一些負面影響時,人們又開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希望從中發(fā)掘出一些有益的東西來作為救世的良藥。在這種嶄新的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再次受到人們的重視,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國學熱”正是這種受重視狀況的最好證明,它甚至被一些西方學者不無夸張地推崇為21世紀的“救世之學”。在這一嶄新的語境下審視林語堂,我們發(fā)現(xiàn),他雖然在他的時代顯示出了如人們評價的諸多局限,但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者,卻順應(yīng)了當今時代的總體發(fā)展趨勢,表現(xiàn)出了某種高瞻遠矚的預(yù)見性,這也是他在現(xiàn)代社會(包括中國和外國)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歡迎的重要原因,這是時代背景的轉(zhuǎn)換造成的神奇效果。

    嚴格地講,說林語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者,似乎是不確切的。他主要倡導的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他對看破人生的釋家文化也是敬而遠之,他更傾向于處于非主流地位的道家文化。這種文化倡導的悠閑、自在、灑脫、逍遙,似乎更加切合了林語堂的人生追求,因此,說林語堂是中國傳統(tǒng)的休閑文化的倡導者之一,似乎更切合他的思想實際。作為現(xiàn)代中產(chǎn)階級的林語堂,他并不局限于儒、釋、道某一家的觀點,而是希望以悠閑、自在、灑脫、逍遙的休閑生活為標準,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重新進行審視,或予以摒棄,或加以闡釋、發(fā)揚,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對儒、釋、道的超越與融通。這種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使他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歸結(jié)為悠閑自在地樂享人生的文化,他認為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足以自傲于世的最偉大的地方。在他看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十分重視世俗生活的文化,它有著十分豐富的關(guān)于日常生活的常識,包括閑談、藝術(shù)等等,都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這和西方充滿理性精神的嚴密的邏輯、深奧的哲學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作為中國傳統(tǒng)休閑文化的倡導者,他對現(xiàn)實的世俗生活有著真摯的熱愛,甚至達到了癡迷的地步,認為它的逍遙自在、從容灑脫的境界是高深莫測的、難以超越的,而西方主流文化固然也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好處與實惠,但它并不比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明多少。從這樣的觀點出發(fā),他無情地揶揄嘲諷了這種西方文化,認為它的弊端必須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補救。對這種文化切身的體驗也并不能增進他對這種文化的親近,反而使他產(chǎn)生了本能的反感,他在這種文化的發(fā)源地真實地看到了它所謂的“自由、民主、平等”背后的內(nèi)在實質(zhì),他說:“可是現(xiàn)在在西洋文明的發(fā)祥地,我居然也看到人權(quán)、個人自由,甚至個人的信仰自由權(quán)(這自由權(quán)在中國過去和現(xiàn)在都享有著)都可以被蹂躪,看到西洋人不再視立憲政府為最高的政府,看見尤里披第型的奴隸在中歐比在封建時代的中國還要多,看到一些西方國家比我們中國只有更多的邏輯而缺少常識,這真使我暗中覺得欣慰,覺得中國是足以自傲的。”[3]62-63在他看來,無論是西方的理性思維和邏輯,還是基督教的彼岸天國,都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遠離了現(xiàn)實的世俗人生,甚至還反過來對人們鮮活的生命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壓抑或傷害。從今天的觀點看來,他的這些看法都是十分中肯,甚至是具有先見之明的。

    作為中國傳統(tǒng)休閑文化的現(xiàn)代傳人,林語堂常年生活在國外,對西方文化有著切身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他于是在有意無意中對兩者進行了具體而深入的比較。比較的結(jié)果,他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優(yōu)越于西方文化,這種優(yōu)越之處在于它接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切近了現(xiàn)實的人生,有利于普通人的精神生態(tài)、身心和諧和生命健康。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現(xiàn)代西方文化遠離了大自然,遠離了人們賴以為生的根基和源頭。這種文化更像一個富于理智的成年人,往往根據(jù)理性和邏輯行事,造成了人們靈和肉的分裂與破碎;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不然,它更加親近大自然,更加熱愛兒童時代的生活,更加順從人們的本性,更加尊重人們的感情,從而有利于人們身心的和諧。進一步講,它更合于情理,更追求真樸,也更顯得自然,更符合藝術(shù)的精神;現(xiàn)代西方文明則不然,它背離了情理,缺少了人情味,趨向于復(fù)雜,因而也違背了藝術(shù)的精神。林語堂的這些思想中實際上包含著濃厚的休閑色彩,他認為,人離不開大自然的懷抱,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人的神經(jīng)才能得到徹底的放松,也才能真正地享受舒服、悠閑與快樂,他說:“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yōu)閑陶醉于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松,好象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3]1林語堂的這些思想,實際上是他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結(jié)果。這一思想認為,人和自然是統(tǒng)一的,人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應(yīng)該順應(yīng)并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而休養(yǎng)生息,這樣才能做到身心健康、精神飽滿,從而實現(xiàn)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協(xié)調(diào)共存。個體如果逆自然規(guī)律而動,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使自身的生命健康受到傷害。

    第二,在林語堂看來,西方主流哲學是一種痛苦哲學、死亡哲學,而中國傳統(tǒng)的休閑哲學,作為生活哲學的一部分,則是一種樂生、達觀的哲學,一種有利于養(yǎng)護人生的哲學。這一觀點和中國當代著名學者辜正坤的看法是一致的,辜正坤認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是快樂的哲學,而西方哲學是痛苦的哲學。”[4]中國傳統(tǒng)哲學更追求人生中的“閑適”、“輕逸”,享受生活中的閑情逸致。林語堂先生認為,中國的達觀哲學,既看透了生活,也看透了人生,因而極富現(xiàn)實感,它既不抱過高的希望,又不徹底的失望,而是既糊涂又清醒,充滿了超越世俗功利的灑脫,他說:“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于明慧悟性上的達觀者。這種達觀產(chǎn)生寬宏的懷抱,能使人帶著溫和的譏評心理度過一生,丟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過生活。這種達觀也產(chǎn)生了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傲骨和漠然的態(tài)度。一個人有了這種自由的意識及淡漠的態(tài)度,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快樂的人生?!盵3]2這種有關(guān)生活藝術(shù)的哲學,對于過于嚴肅的社會和人生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調(diào)節(jié),它對推動我們的社會走向和平、穩(wěn)定、安寧,推動我們的人生走向生態(tài)與健康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我以為這個世界太嚴肅了,因為太嚴肅,所以必須有一種智慧和歡樂的哲學以為調(diào)劑。如果世間有東西可以用尼采所謂愉快哲學((Gay Science)這個名稱的話,那么中國人生活藝術(shù)的哲學確實可以稱為名符其實了。只有快樂的哲學,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學;西方那些嚴肅的哲學理論,我想還不曾開始了解人生的真意義哩?!?“只有當人類渲染了這種輕快的精神時,世界上才會變成更和平、更合理,而可以使人類居住生活?,F(xiàn)代的人們對人生過于嚴肅了,因為過于嚴肅,所以充滿著煩擾和糾紛?!盵3]16在林語堂看來,幽默是出于對生命的達觀態(tài)度,富于幽默感對一個民族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而缺乏幽默感的民族往往由于對生命的過于執(zhí)著而產(chǎn)生一定的痛苦,林語堂指出:“美國人的幽默感比之歐洲大陸民族的幽默感也有些不同,可是我的確覺得這種幽默感(愛好玩意兒和原有廣博的常識),是美國民族最大的資產(chǎn)。”[3]10而像日本和德國這樣的民族,就缺乏這樣的財富,從而造成了民族性格方面的明顯缺陷。笑話和幽默作為愉快哲學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它們往往在更深層守護了人們生命的健康,它們是曲折的含蓄,它們是緩慢閑散中的清醒,是閑極無聊中的真實,它們真實地告訴人們生活的曲折與無奈,以此來“緩和暴躁激烈分子的緊張心情”。但是,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是,隨著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中國受到西方痛苦哲學、死亡哲學越來越深刻的影響,產(chǎn)生輕生、厭世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是近年來中國人自殺率日益升高,甚至超過了日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西方文化固然有深奧的哲學和嚴密的邏輯,大多都充滿了理性精神,但它們在指導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方面也仍然顯露出了諸多的局限,也不能總是給人們的世俗的生活帶來幸福和歡樂。林語堂對這種文化有清醒的認識,他說:“今天我們所有的哲學是一種遠離人生的哲學,它差不多已經(jīng)自認沒有教導我們?nèi)松囊饬x和生活的智慧的意旨,這種哲學實在早已喪失了我們所認為是哲學的精英的對人生的切己感覺對生活的知悉?!盵3]224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不然,它看似缺乏深奧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但卻更加接近我們的生活,更加切近我們的人生,更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幸福和歡樂。這種文化教導著中國人更善于生活,更善于從生活中衍生出知識;而一些西方人遠離了現(xiàn)實生活而趨向于玄而又玄的抽象哲思,這實際上走上了一條缺乏生機的僵化之路。而正是這樣一條朝著僵化之路邁進的文化,卻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而日益膨脹開來,向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廣泛滲透,并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yīng)該把中國傳統(tǒng)的休閑文化更加鮮明地突顯出來。中國傳統(tǒng)的休閑文化有著鮮明的近情精神,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筆可貴的精神遺產(chǎn)。林語堂說,近情精神不僅可以使個人生活得到快樂和趣味,也能使國家、社會處于和平與安寧之中:“我以為近情精神實是人類文化最高的、最合理的理想,而近人情的人實在就是最高形式的有教養(yǎng)的人?!榈膰覍⑸钣诤推街校榈姆蚱弈苌钣诳鞓分?。”[3]226-227中華民族由于對人性化和人情味的重視,使它少的是棱角分明的狂熱和武斷,多的是對各種矛盾因素的調(diào)和,這在國家生活和個人生活中都表現(xiàn)了出來,這是我們民族的幸事,也是我們的民族能給世界以重要啟示的寶貴財富。他說:“近情精神是中國所能貢獻給西方的一件最好的物事。……近情精神乃是中國文明的精華和她的最好的方面。”[3]227

    林語堂認為,就西方文化而言,生活的復(fù)雜、學問的嚴肅、思想的紛亂、哲學的深沉,造成了一個毫無生機的世界。有鑒于此,我們需要一種簡樸的思想、一種輕逸的哲學、一定的幽默感、一些微妙的常識,這將有利于我們這個世界的和諧與安寧。林語堂反對習俗和世故,主張回到天真純樸的境界中去,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有生機與活力,他說:“我們現(xiàn)在必須承認:生活及思想的簡樸性是文明與文化的最崇高最健全的理想,同時也必須承認,當一種文明失掉了它的簡樸性而浸染習俗,熟悉世故的人們不再回到天真純樸的境地時,文明就會到處充滿困擾,日益退化下去?!盵3]59“以中國人的立場來說,我認為文化須先由巧辯矯飾進步到天真純樸,有意識地進步到簡樸的思想和生活里去,才可稱為完全的文化;我以為人類必須從智識的智慧,進步到無智的智慧 ?!盵3]15他說,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應(yīng)該憑借自己的天真、稚氣的自信心,來判斷是非善惡,這樣,才會產(chǎn)生優(yōu)雅的情致。

    第四,西方現(xiàn)代文化更多的是一種講求效率的“快文化”,這很容易對整個社會和個體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傷害。林語堂指出:“一個民族經(jīng)過了四千年專講效率生活的高血壓,那是早已不能繼續(xù)生存了。四千年專重效能的生活能毀滅任何一個民族。”[3]4林語堂指出,美國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典型代表,是一個“快文化”得到充分實現(xiàn)的國家,它講求高效率、快節(jié)奏,繁忙勞碌的狀態(tài)是較為普遍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他對這種現(xiàn)狀非常不滿,他說,美國人也有享受緩慢悠閑生活的需要,“我相信在美國的煩忙生活中,他們也一定有一種企望,想躺在一片綠草地上,在美麗的樹蔭下什么事也不做,只想悠閑自在地去享受一個下午。”[3]2“我確切知道,一如知道他們也是動物一樣,他們有時也喜歡松松肌肉,在沙灘上伸伸懶腰,或是靜靜地躺著,把一條腿舒服地蹺起來,把手臂擱在頭下當枕頭?!盵3]3這實際上也是繁忙勞碌的現(xiàn)代人的一種生理本能需要,而中國傳統(tǒng)的休閑文化正是順從了人的這種本能需要,它講求慢慢地品嘗生活的滋味,享受人生中的樂趣。這種追求閑情逸致的“慢文化”,對維持中國人身心的和諧,對養(yǎng)護我們這個民族的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也是補救西方“快文化”弊病的靈丹妙藥。林語堂非常欣賞在短暫而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地享受生命的滋味與樂趣,通過這樣的方式使生命在無形中得到延長。

    第五,西方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著傾向于極端的因素,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很少出現(xiàn),這種有時傾向于極端的因素往往給人留下了不平衡、不穩(wěn)定的印象,也容易對西方人的身心和諧和生命健康造成危害。而包括儒、釋、道在內(nèi)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不然,它往往倡導一種介于兩個極端之間的中庸精神,過猶不及,不偏不倚。林語堂對此高度推崇,他認為包括現(xiàn)實與理想、動作和靜止等諸方面,都應(yīng)該在平衡中達到中庸,富于中庸精神的人生也是最為完美的人生、最為快樂的人生。他說:“但是最快樂的人還是那個中等階級者,所賺的錢足以維持獨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過一點點事情,可是不多;在社會上稍具名譽,可是不太顯著。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名字半隱半顯,經(jīng)濟適度寬裕,生活逍遙自在,而不完全無憂無慮的那個時候,人類的精神才是最為快樂的,才是最成功的?!盵3]92“這兩種不同觀念相混合后,和諧的人格也隨之產(chǎn)生;這種和諧的人格也就是那一切文化和教育所欲達到的目的,我們即從這種和諧的人格中看見人生的歡樂和愛好?!盵3]93在他看來,中國歷史上最能完美地體現(xiàn)這種中庸精神的和諧人格的是陶淵明。他說:“陶淵明也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他是“和諧的人格”的化身,“他沒有做過大官,很少權(quán)力,也沒有什么勛績,除了本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零星的散文外,在文學遺產(chǎn)上也不曾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至今還是照徹古今的炬火,在那些較渺小的詩人和作家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自然敬畏,會使那些較聰明與熟識世故的人自慚形穢。他是今日真正愛好人生者的模范,因為他心中雖有反抗塵世的欲望,但并不淪于徹底逃避人世,而反使他和七情生活洽調(diào)起來”[3]93。有鑒于此,林語堂把他奉為自己靈魂上的導師。

    總之,從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來看,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樂觀的民族,它的人民有著熱愛生活、看重世俗的現(xiàn)實人生,享受悠閑生活,追求生活中的情趣、滋味以及詩意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無論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還是底層的勞動人民,都受到這一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深刻濡染,其原因正如林語堂在《悠閑生活之崇拜》中所說的:“中國人對于悠閑的愛好,有著很多的原因。它是產(chǎn)生自一種經(jīng)過了文學的熏陶和哲學的認可的氣質(zhì)。它是由于酷愛人生而產(chǎn)生,并受了歷代浪漫文學潛流的激蕩,最后又由一種人生哲學——可稱它為道家哲學——承認它為合情理的態(tài)度,中國人能普遍地接受這種道家的人生觀,可見他們氣質(zhì)原有著道家哲學的血統(tǒng)。”[5]正是人們對現(xiàn)實人生的這種深切的熱愛,往往使他們能夠以樂觀、灑脫的姿態(tài)來面對一切,以此來消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悲觀、失望、痛苦、不幸,這是這個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這樣一種生活態(tài)度甚至已經(jīng)滲透在包括儒、釋、道在內(nèi)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內(nèi)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道家文化,林語堂則給予了特別的偏愛,認為它包含著更高的境界和生存智慧,這種文化對樂享人生的大力倡導,有利于人們張揚自己的個性,培養(yǎng)自己的生活情趣,這是一種對自我的尊重與愛惜,有利于人生的保健。從這樣一種道家的觀念出發(fā),林語堂似乎非常欣賞那些處在儒家文化邊緣地位的人物,他們過著悠閑、自在、灑脫的生活,享受生活的滋味與情趣,這些人物包括白居易、蘇東坡、屠赤水、袁中郎、李卓吾、張潮、李笠翁、袁子才、金圣嘆等。他認為自己在靈魂上和他們有共通之處,他更把精神上簡樸、純正而又清朗的莊子和陶淵明奉為自己靈魂上的導師。在他看來,道家思想中往往包含著深沉的智慧,在他們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中實際上包含著十分高雅的情致,正所謂“緩者有雅致”。他認為,陶淵明順遂著自己的本性,熱愛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那優(yōu)美和諧的田園風光、給他帶來無限歡樂的妻子兒女,這些都包含了回味無窮的生之樂趣。林語堂認為,陶淵明雖然遠離了政治,但卻切近了人生,他說:“可是陶淵明不愿完全逃避人生,他是愛好人生的。在他的眼中,他的妻子是太真實了,他的花園,那伸到他庭院里的樹丫枝,他所撫摸的孤松,這許多太可愛了?!盵3]97

    作為一個中產(chǎn)階級的知識分子,林語堂先生繼承了中國古人的休閑文化傳統(tǒng),他身上具有一種超越世俗功利的達觀精神,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態(tài)度。他對這一切都十分看重,有時甚至把它放在了民族和國家之上,因為在他看來,個人生活的幸福才是文明的最終目的。在個人生活的享受中,他發(fā)現(xiàn)了無窮的樂趣,無論是大自然的優(yōu)美,親情、友情、愛情的溫馨,還是沉思、寫作中的自由等等,無不使他沉醉其中,樂而忘返。在他看來,無論是睡眠、飲食、喝酒、吸煙、品茶,還是穿衣、閑談、居處……,都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都包含著詩意、情趣與滋味,都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歡樂,都是一種閑情逸致狀態(tài)的完美呈現(xiàn),他的這些有關(guān)生活的感受和體悟無疑是獨特而深刻的。今天,生活美學的研究正日新月異,林語堂在這一嶄新的時代語境下,悄然走進了人們的研究視域,他的休閑美學思想,必然由于對人生的滋養(yǎng)、保健與維護,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歡迎。

    [1]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

    [2] 林語堂.中國人(全譯本)[M].郝志東, 沈益洪,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3]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

    [4]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6.

    [5] 楊紅.休閑四韻——逍遙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26.

    (責任編輯 陳詠梅)

    On the Idea of Leisure Aesthetic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WANGDongcha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This paper rereads Lin Yutang and his masterpieceTheImportanceofLiv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isure aesthetics which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thriving"Life Aesthetics". In addi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is mad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abundance of leisure aesthetics which includes intimacy with nature, optimism, love of secular life, pursuit of ease and elegance and enjoyments, and the spirit of moderation and harmony. As a prevailing trend in the west, it conforms to the times and often brings traumas to the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people's health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

    LIN Yutang;TheImportanceofLiving;leisure aesthetics

    2014-09-10

    王東昌(1980— ),男,博士生,主要從事休閑美學、文藝學等研究。

    10.3969/j.ISSN.2095-4662.2015.01.008

    G112

    A

    2095-4662(2015)01-0034-06

    猜你喜歡
    林語堂美學哲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林語堂:幽默藝術(shù)與快樂人生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8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探訪林語堂故里
    海峽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6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1940年林語堂短暫的重慶之行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7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漢語世界(2015年1期)2015-12-28 11:05:24
    佛山市| 太谷县| 宁强县| 山西省| 普安县| 芮城县| 浮梁县| 友谊县| 德庆县| 新河县| 新野县| 札达县| 军事| 清水河县| 铁岭县| 南通市| 泰州市| 漠河县| 高邮市| 温州市| 江山市| 南汇区| 浦城县| 闸北区| 化德县| 神农架林区| 甘德县| 庐江县| 依安县| 凤山市| 忻城县| 信宜市| 崇州市| 东丰县| 麻栗坡县| 灌阳县| 平邑县| 四平市| 永泰县| 肇庆市|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