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厚
(桂林旅游學院 教務(wù)處, 廣西 桂林 541006)
【書 評】
一部研究中國宗教村民眾生活的樣本之作
——讀荊世杰《百年胡莊——一個村落社區(qū)的信仰與生活變遷》
周其厚
(桂林旅游學院 教務(wù)處, 廣西 桂林 541006)
荊世杰博士《百年胡莊——一個村落社區(qū)的信仰與生活變遷》一書,以胡莊宗教村民眾生活為研究對象,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全面深刻地論證了村落社區(qū)信仰與生活變遷的關(guān)系。本書以其選題的問題意識,闡述的多維視角,資料的扎實可靠,文字的生動活潑,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范式,堪稱是一部中國宗教村民眾生活研究的樣本之作。
胡莊;宗教村;信仰;生活
宗教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中國向來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但并不缺少宗教生活。當外來宗教傳播進來以后,經(jīng)過長期“本土化”過程,構(gòu)成了中國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重要成分,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對這一客觀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做出符合生活本真的看法,仍然是擺在學術(shù)界面前的重大課題。令人欣喜的是,荊世杰博士的新著《百年胡莊——一個村落社區(qū)的信仰與生活變遷》[1](下稱《百年胡莊》,以下引文,凡未注明者,皆引自本書),是在這方面不可多得的重大成果,堪稱一部中國宗教村民眾生活研究的樣本之作。
本書是作者在博士論文的基礎(chǔ)上修訂出版的,屬于“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中的一種,60多萬字。我在拿到本書以后,一下子被吸引了,幾乎是一口氣讀完。對我來說,閱讀本書的過程,就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是那樣虔誠樸實,一件件真實的事件,是那樣地活靈活現(xiàn)。作為一部學術(shù)著作,能吸引人到這個份上,我覺得這是作者的成功,更是學術(shù)的成功。
博士論文的選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身與其中的人,基本上都會認同,選擇一個好的論文題目,等于成功了一半。找到可以做,又值得去做的題目,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樣選題,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李良玉老師說:“選題是關(guān)系到博士論文質(zhì)量的關(guān)鍵。”“不同的選題,做出來論文質(zhì)量不同?!痹谒磥?,確定一個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種情況,一是先有選題后有資料。即先把選題定下來,然后根據(jù)選題到相應(yīng)的范圍去找資料。二是先有資料后有選題。三是選題與資料互動發(fā)展。[2]真正好的博士論文選題,就是選有意義的問題,不作無病之呻吟,不去炒冷飯。
《百年胡莊》的選題,可謂意味深長,看似偶然,而又實屬必然。李老師說,這個課題是一個“靈感式的意圖和計劃”。2005年9月,他外出時看到鄉(xiāng)下一個教堂,立刻引起了注意:進進出出教堂的是一些什么人,在做什么、想什么,教堂給了他們什么,他們?yōu)槭裁匆獊?。這一連串的問題,馬上讓李老師感到,這是一個博士論文選題,當即考慮由荊世杰來做。因為當時荊世杰年近不惑,在大學教書多年,完成這樣的課題,有利于他接受高強度的學術(shù)訓練,獲得比較扎實的成就,同時通過艱苦的勞動,培養(yǎng)更加敦實、細致、沉穩(wěn)的思想作風。[1]選題的方向確定下來以后,困惑還是不少。教堂中信教的,男女老少都有,有各種身份、各種職業(yè)、各種想法的人,怎樣深入他們的內(nèi)心,從哪一個角度切入進去,同樣不是一個輕松的問題。這種壓力,這種煩惱,非親歷者是難以體會的。直到2005年5月,作者帶著老師的問題,到山東省檔案館查閱宗教檔案,發(fā)現(xiàn)了濟南市平陰縣胡莊村的“村民幾乎全體信奉天主教”。他把摸到的情況對導師匯報后,老師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樣本,值得深入考察。作者到了平陰,到了胡莊,參觀了教堂,采訪了村民,隨即產(chǎn)生了很多問題,在這樣的一個村子里,“天主教為何能夠一脈相傳?外來宗教與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經(jīng)過了怎樣的沖突與融合?新的民俗與群體認同是怎樣的,宗教社區(qū)獨特的生存與運作機制是什么?在這里政治與宗教的制衡與博弈,國家與社會是如何互動進退的?這個現(xiàn)在仍是縣宗教工作重點村的宗教管理工作經(jīng)驗教訓是什么?還有,這個村子是不是表里如一的光鮮,有沒有什么缺憾或不足呢?”把這些問題解決了,不但是一個重大的學術(shù)貢獻,而且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百年胡莊》課題的選定,非一個“獨特新穎”所能言了,而是知識的積累,理論的啟迪,史識的素養(yǎng),現(xiàn)實的關(guān)懷,問題與思考,信仰與生活等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老師的一連串問題,作者的一連串問題,強烈的思想共鳴,引出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學術(shù)佳話,一份難以忘懷的學習記憶,一頁刻骨銘心的人生記錄”。這是老師的肺腑之言,我們看到了,這一個由問題意識而選題的歷程,其學術(shù)啟示意義,自是非同尋常。
《百年胡莊》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胡莊的宗教史,或胡莊的宗教生活史。但只要仔細閱讀完畢,就會感到,這只是望文生義。作者論證視角的切入,多種資料的駕馭,深入淺出的解讀,非一般學術(shù)著作所能相比??梢哉f,作者從多維視角的切入,讓人感到既一氣呵成,不曾間斷,又個性突出,事件、人物活靈活現(xiàn)。讓人產(chǎn)生一種縱橫交錯、相互輝映的感覺,是村落宗教史但又超越了歷史,是信仰又是生活,是宗教又是文化。這一切,都緣于作者多維視角的剖析和論證。
第一,廣闊的歷史背景。作者以“百年”胡莊命題,落腳點在于胡莊建村以來的400年,村落因天主教傳播而興,胡莊村史就是一部村民信仰天主教的歷史。就是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作者向我們展開了一幅胡莊天主教歷史的畫面,讓人深刻感受到了創(chuàng)村者的苦衷,天主教與世俗觀念的沖突。特別是義和團運動、建國后的“四清”“社教”“文革”,直到改革開放、如今的困局,等等,在這一個歷史過程中,觀念的沖突,文化的碰撞,政治的干預,政策的變化等,胡莊村民對天主教的信仰,貫穿在整個村落的歷史進程中。不平凡的、一刻就沒有平靜過的生活常態(tài),貫穿在整個村落的歷史進程中。透過歷史的跌宕起伏,作為中國社會最基層的一個社區(qū)組織,一個宗教村充滿了艱辛與曲折,“新式宗教的進入必然地會和原有的習俗與信仰發(fā)生沖突,打破村落社區(qū)固有平衡”。如明末清初的“禮儀之爭”、教案與義和團運動,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后,“為了達到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教徒村一度成為受極‘左’政策傷害最厲害的地方之一。這種情況直到改革開放后社會轉(zhuǎn)軌、集體化瓦解,才有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我想,正是在這種宏大歷史背景下,作者才得出了這樣堅實的結(jié)論。
第二,不同的信仰個體。在宏大的歷史場景中,作者描繪了一個個鮮活的個人,一個個生動的事件,揭示了胡莊民眾信仰的真實狀況。(一)胡莊的神父,包括早期的神父、“文革”中和新時期的神父,外國的神父、中國的神父。他們在胡莊宗教信仰中,無疑是天主、圣母的象征,他們代表天主行使著權(quán)力,處于主導信仰的地位。所以,在歷次的政治運動中,神父的遭遇,也反映了胡莊天主教的遭遇。他們的修養(yǎng)與能力如何,直接影響到胡莊教會的作用大小。(二)胡莊的教民,包括司鐸、修女、貞女,還有“老奉教的”,新奉教的,受家族的遺傳、親戚、婚姻影響的教徒等。他們對于天主教的認識,是出于一種內(nèi)心的真誠,內(nèi)心的自愿,為了自己的信仰,“救靈魂是主題,念經(jīng)是做好事,這就是救靈魂”。他們同樣都信仰天主教,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有所敬,有所畏,以求得內(nèi)心的寧靜、踏實。(三)宗教管理工作具有特殊性。與普通村落的干部不一樣,胡莊的村干部處在政府與教民之間,“有些黨員干部自身還要完成信仰的轉(zhuǎn)變,這對他們并非易事”。而在他們不再當干部后,又入了教。這確實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只有置于胡莊這個大的氛圍中,才能夠深入地理解他們。從他們在不同運動與事件中的表現(xiàn),可以看到他們對信仰的堅守,以及堅守中的曲折。他們的信仰歷盡苦難、迭經(jīng)打磨,一部分堅定的認知者堅守住了世代相傳的信仰。
第三,濃厚的生活氛圍。作者寫胡莊的教民,立足于宗教而又不唯宗教。在這里,宗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宗教。以生活史的角度,來透視教民的日常生活,讓人感到了學術(shù)滲透力,不像以前有的論者那樣,是“先入為主”地立論,空洞地下幾個結(jié)論而了事。我們看到,《百年胡莊》專辟第三章“教堂變遷”,這是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凹馍浇烫迷缇褪呛f的一個象征”,“在胡莊,教堂是舉行禮儀、恭敬天主的地方,是教徒日常生活的中心”?!昂f教徒歷史上不斷修建教堂。教堂的修與建凝聚著教徒的情感參與,是宗教社區(qū)的歷史及居民生活與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彼?,作者從“從教堂變遷”入手,由物而人,鋪開了胡莊村民的生活場景,沒有這個場景,就沒有教民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宗教有胡莊,有胡莊有教堂,有教堂有宗教,有宗教有生活。正是在這樣一個思路下,《百年胡莊》第十二章“人生禮儀”,即論述了胡莊人的生、老、病、死、婚姻,都與宗教休戚相關(guān),須臾不可離。凡是生活的,都是真實的。宗教的生命力,就在于人們的生活,翻閱百年胡莊的宗教歷史,無疑就是一部胡莊人的生活史。所以,作者得出“宗教是一個信仰與實踐的體系”的結(jié)論,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第四,多元的文化融合。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以敬天法祖為理念,宗族家庭相聚而居,構(gòu)成了村落的基本社會結(jié)構(gòu),適應(yīng)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沒有統(tǒng)一的信仰。有土生土長的道教,有外來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甚至“玉皇大帝”、關(guān)公、媽祖以及各路神仙等,顯示出了“多而雜”的特點。不可避免地,外來宗教的傳入,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傳統(tǒng)文化與習俗面前,經(jīng)歷了一個被改造即“本土化”的過程。胡莊也不例外。作者沒有回避這一點,而是直面以對。其實,胡莊之所以建村,就是宗教與世俗沖突的產(chǎn)物。即使建立了幾乎無人不信教的宗教村,也不可能成為世外桃源,也要經(jīng)受中國傳統(tǒng)的洗禮。諸如義和團時期的“民教沖突”,燒堂、砸堂、扒堂和重修教堂,工作組進胡莊、“四清”運動、“文革”中的胡莊、從撥亂反正到“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yīng)”等,處處顯示了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于胡莊的這種沖突與融合,作者在論述中用墨甚多,但沒有流于俗套的、表面的而又草率的斷語,而是深入到具體人物與具體事件中,做出了客觀的、符合實事求是的解讀。
比如,作者以一個按照宗教儀式舉行的葬禮為例,指出胡莊人“在一些風俗性的環(huán)節(jié)上,又保留了不少中國特色。如親人披麻戴孝、磕頭。其他如停棺三日,服三與三七、五七及百日、周年等也是對傳統(tǒng)的保留”。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這屬于“大教”范疇。但是,如果以此得出仍然是被傳統(tǒng)文化“化”了的結(jié)論,勢必流于簡單化。恰恰相反,作者認為:“胡莊教友在葬禮上與大教的相同之處,恰好是些無關(guān)緊要的環(huán)節(jié)。而一涉鬼神觀念、死后的去處、復活及靈魂的得救,都與大教人形成根本的區(qū)隔。因此,很難想象一個天主教徒會選擇一個大教的喪儀。同樣,一個人排斥天主教信仰的時候,他也會針鋒相對地選擇與天主教不同的葬儀。”作者斷言:“胡莊村雖然也有村規(guī)民約,但重要的還是天主十誡與圣教四規(guī),以及幾乎每家都有的《天主家訓》,這寓意著他們有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與價值標準。胡莊村民的信仰傳統(tǒng)、禮儀文化與村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結(jié)合,形成不同的民風民俗。村民跟外教的有來往,但是決不在關(guān)乎信仰方面的民俗上隨大流?!睉?yīng)當說,通過胡莊宗教與世俗的交融,我們可以看到異質(zhì)文化的關(guān)系,不是誰戰(zhàn)勝誰、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而走向融合的過程,是“中國特色”但又兼具“外國特色”,這才是我們對待不同文化與觀念,應(yīng)當擁有的正確態(tài)度,抑或說,一種文化上的自覺。
比如,從胡莊遭遇到的一系列運動來看,胡莊天主教的命運,注定既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又受到民間習俗的紛擾。這里的“民間”,當然包括外地人與鄰村人的另眼相看,似乎胡莊人是“另類”。單就國家政策來看,從“打倒”、“清除”到“引導”“相適應(yīng)”,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文化沖突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融合的趨勢??磥?,由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進而要求信仰上的“大一統(tǒng)”,原本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轉(zhuǎn)變,宗教事務(wù)的恢復,愛國教會的成立,胡莊宗教信仰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作者以胡莊為個案,讓我們一窺見豹,解剖麻雀,對于信仰問題,文化問題,價值觀問題,強調(diào)“相適應(yīng)”是很有必要的。誠如作者所說:“在社會變遷之際,各種制度性權(quán)威要想平滑地進入社區(qū)基層,取得合法的公信地位,借重宗教力量或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若解構(gòu)過快,或有意忽視,都會造成社區(qū)的茫然與成本的反身遞增。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劇烈變換與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改造空前繁重的情勢下,宗教村尤其是際遇了異于平常村子的政治不適、文化沖突的坎坷與曲折?!币舱\如李良玉老師針對本書的內(nèi)在學術(shù)價值所說:“指出了中外宗教雖然有諸多不同點,但是內(nèi)在精神價值上具有許多共通點;中外宗教的文化異同,決定了它們的融合必然是一個長期的曲折過程;中外宗教文化的融合,從根本上說,證實了宗教必須與中國社會相適應(yīng)這個基本法則;宗教與中國社會相適應(yīng),既包括接受中國本土社會的合理秩序、文化傳統(tǒng)、倫理觀念和生活習俗,也包括接受外來宗教文化的合理的精神價值、文化禮儀與形式;宗教對于群眾的心靈世界與社會生活具有調(diào)諧與潤滑的功能,但是,宗教又不是萬能的,它只有在國家法治力量的主導作用下,才能真正有效地發(fā)揮安寧人心,安寧群體,安寧生活的效益?!逼鋵?,在中國,何止對待外來宗教的態(tài)度,對其他外來價值觀,也應(yīng)當如此。
歷史學研究全憑資料說話,得出觀點、結(jié)論很重要,但必須建立在扎實可靠的資料基礎(chǔ)上。傅斯年早就說過,史學就是史料學。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不出貨。同樣,李老師也強調(diào):“材料是史學著作科學價值的基礎(chǔ)?!薄耙獔猿植徽莆詹牧暇蜎]有發(fā)言權(quán);要根據(jù)材料歸納事實,不能偏離材料說話;要經(jīng)得起推敲,經(jīng)得起考證,經(jīng)得起別人拿材料來反駁?!盵3]以這兩個標準來衡量,說《百年胡莊》一書出自于“材料”,一點都不過分;說《百年胡莊》具有“發(fā)言權(quán)”,能承受三個“經(jīng)得起”,殆非虛言。作者在研究這個課題時,首先從檔案入手,然后閱讀了大量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著作,建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chǔ)。通過搜集前人研究的現(xiàn)狀、外文資料等,作者付出了大量心血,確實是超乎局外人所能想象。
但是,我這里要說的是,不是一般搜集資料的功夫,而是作者于搜集材料過程中,于運用材料和完成著述的過程中,開拓了一個歷史問題研究的新思路,或說是一個新范式。在確定選題的同時,李老師明確告訴作者:“不要指望檔案,百分之八十的資料要到下面去調(diào)查,你是先有思路后有資料。我們經(jīng)常討論什么叫開拓,做這樣的論文,用這樣的方法,就是一種開拓。大家不要墨守成規(guī),認為都要先搞一大堆檔案才能做論文,不完全這樣?!盵2]作者認真地執(zhí)行了老師的意見,經(jīng)過查閱檔案和實地考察,確定把胡莊作為研究對象。然后,“一頭扎進胡莊,參與觀察、學習體驗,進行田野調(diào)查”。歷時一年半,他吃住在村里,與村民交朋友,儼然成為村里的一員。他接觸到了宗教局的人、愛國會及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修女、貞女,來胡莊的外地教徒和參觀者。他與教民一道進教堂,“跟教友一起望彌撒,學習念經(jīng),聽他們講傳奇般的神跡;到他們家里吃飯串門,參加他們的紅白喜事,生日宴會??梢哉f,我進入了他們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作者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留下了大量的親身體會。可以說,這本書是作者在胡莊“蹲”出來的,調(diào)查出來的,訪問出來的,更確切地說,是他感受出來的。他到處采訪,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以作者的日記為證,他在第十三章“胡莊的圣母月”中寫道:2006年5月4日,“圣母月里的胡莊委實熱鬧,各地的親友都趁著這個機會來朝拜圣母,兼走親戚,街上擺攤賣菜的小攤與各個小商店都紅火起來。圣物組里也一派繁忙,濟南教區(qū)禹城堂區(qū)的修女在柜臺里服務(wù)。這些年輕的修女雖然沒有穿衣(制)服,但是一望而知不是一般的婦女,她們面容紅潤慈愛,充滿了活力。圣母月之前她們就過來了,住在堂里一個專門的院子里”?!笆ノ锝M里有不少教友買了圣物后,還讓神父給祝圣一下。我也湊了下熱鬧,買了幾個圣母掛飾,并請在堂里實習的王執(zhí)事給祝圣。王執(zhí)事囑咐我要珍惜,并一定要我答應(yīng),才予以祝圣?!?006年5月6日,“前天晚上大雨,昨日陰天,今天總算迎來了一個晴天。一大早來自河北的300多名教友就上山去了。上午9點多又有河南南陽的教友到來,共有8個大客車,在路上跑了5個多小時。200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上了山,一路上拜著苦像,我也跟著上了山,拍了幾張照片”。劉神父首先歡迎大家,他說:“胡莊教堂是濟南教區(qū)和山東天主教的一個窗口,是全國有名的朝圣地。好多弟兄姊妹有身體上的問題、家庭上的問題,還有更多的問題,借著圣母瑪利亞的轉(zhuǎn)禱都得到了天主的恩典。”“今天堂里來參觀的人們很多,負責講解的老高忙著給每一拔來的人進行講解,聲音洪亮,不厭其煩。對老高的表現(xiàn),我和一起來此調(diào)查的周博士對此嘆為觀止?!辈挥迷俪浟耍瑳]有親身的感受,沒有融入教徒的一員,怎么會寫出這樣的文字?作者之所以寫出如此扎實、生動而令人信服的著作,不是偶然的,更不是輕松的事。我也去過那里,作者筆下的“周博士”正是我。當時,我們倆是接了一個宗教類的課題,是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要搞一個宗教對人民群眾影響的研究,我和荊博士負責山東地區(qū)的??上易〉臅r間不長,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但就這一個星期,讓我覺得,原來搞學問,研究學術(shù),可以這樣子的。真正的智慧在民間,真正的學問在民間。所以,作者完成了這部巨著,是感受出來,是親歷親為的產(chǎn)物。雖然如此,但我們必須明確,作者不是宗教中人,他以客觀而又冷靜的眼光,來看待宗教,看待宗教村民眾的信仰。正如李老師所教導的那樣:“第一要搞清楚當?shù)氐纳鐣M織網(wǎng)絡(luò),注意政府與教會的關(guān)系,還要爭取宗教局的支持,要說明我們不是站在宗教立場上,我們是一個客觀的立場。第二,要爭取教堂的支持,與他們的交流要采用與政府交流不同的方式,通過接觸,搞清楚宗教的作用、意義。第三,搞清楚村里的組織,包括鄉(xiāng)里的。第四,搞清楚誰是有威望的教民?!弊髡卟徽鄄豢鄣刎瀼亓死蠋煹倪@個思路,深入宗教而能跳出宗教,深入胡莊而能跳出胡莊,站在一個比較高的高度,來審視宗教村的社會生活。作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毫無疑問,為學術(shù)研究開拓了一個樣本范式。
古人講,寫文章要講究義理、考據(jù)與辭章。這里的“辭章”,就是指語言文字的運用。李老師強調(diào)選題,強調(diào)理論,強調(diào)資料,但并沒放松對文字的要求。在指導學生的論文時,他說:“有些地方文句有不通的地方,有的是語義有問題,有的是語用有問題,有的是語法有問題,應(yīng)下功夫使文句流暢、優(yōu)美而又生動?!薄皻v史學的敘事風格可能與小說有相近的地方,有的作家很容易就轉(zhuǎn)成了傳記文學作家或傳記作家,但似乎與文學評論的風格有異?!薄拔淖譃閷W問之工具、人生之臺階,不可等閑視之?!盵2]對照一下《百年胡莊》的語言風格,作者創(chuàng)新了一種“學術(shù)語言”,同樣具有“樣本性”作用。
比如,作者講到義和團,平陰縣有個山頭村,出了一個甲士衛(wèi),“甲士衛(wèi)家原住平陰城西三廟街,街上多富戶,甲家算得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甲士衛(wèi)的父親名叫甲令芝,在城里任過錢糧師爺,有四子,無女,甲士衛(wèi)是老二,其大哥是士英,三弟士漢,四弟士文”。“山頭村還有個張洛昌也是神拳之一,人也稱之為先生,僅次于甲士衛(wèi)的地位。他是村莊獸醫(yī),會閹豬治牛,家門口掛著招牌上寫‘跑閹騾子走閹馬,半天空里閹鵝鴨’。村里人都說他和甲士衛(wèi)是‘跑得了大刀會,跑不了甲士衛(wèi);跑得了山頭村,跑不了張洛昌’。”
比如,作者寫教堂,鋪墊胡莊的生活場景時,說:“到胡莊的人,無論從哪個方向,總是遠遠就可看到圓錐式的尖山上的教堂?!薄吧较碌拇筇煤陚邀?,雄居村落中心,早晚之間,鐘聲悠揚?!薄凹馍缴系穆兜率ツ柑煤蜕较碌氖ツ笩o染原罪堂都是山東省著名的教堂?!?/p>
比如,作者在寫采訪時,說“2005年11月4日一早,我又一次敲開了住在堂前第二排房子的守貞女劉金榮老人的房門。房子在路東邊,臨街一間在拓寬南北路時已經(jīng)拆除,露出的墻參差不齊。老人一個人過,住的是剩下的兩間老式平房。房門是老式的木門,進門一片漆黑,讓人好長時間不能適應(yīng)。兩間屋通著,沒有間壁,幾塊排在一起的隔板上堆著十多袋子面粉。后來,才知道這是村里發(fā)給五保戶的每年300斤面,她吃不了,就囤在那里。一個爐灶安在西墻邊,煙筒是那種白鐵敲成的那種,早已失卻本色,有的地方已經(jīng)爛出連片的大洞。老人一天兩頓粥,屋里生冷生冷的,唯一的亮點是墻上迎門處貼著的幾幅圣像?!逼鋵?,讀到這些文字,我們啥都明白了。作者通過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已經(jīng)深入到信徒的內(nèi)心世界,深入到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并且深深地理解了他們。對此,我覺得,“此時無聲勝有聲”,再怎么著評價,都是多余的了。
在作者的筆下,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向我們走來,正直、沉穩(wěn)、聰明、仗義的胡明啟,熱情、豪爽、健談、好客的高慶廣,賢慧、明理、寬容、實在的劉愛蓮,敬業(yè)、嚴謹、盡責、本分的劉學兵,還有趙路加、王富泉、胡文灝、張文麗、高玉英、胡文東……,他們是真實的人物,教民、神父、曾經(jīng)的村干部,他們成長與生活在胡莊,在天主教信仰中,有他們的喜怒哀樂,奉獻、團結(jié)、利益、沖突,這就是生活,宗教村民眾的現(xiàn)實生活,一群共同信仰天主教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
其實,本書的特點還遠不止這些。書中配有很多的照片,是作者親自感受、采訪、看到、接觸的人或物,更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咀嚼回味。還是看一下諸位專家的評價,足以驗證我的體味。蘇州大學朱從兵教授:“論文征引的胡莊大隊檔案是特色檔案,這是論文的一大亮點。論文緊緊抓住胡莊這一宗教村的特點,揭示了該宗教村的形成、發(fā)展過程,探討了宗教信仰對村落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影響。其最富學術(shù)創(chuàng)意的是展現(xiàn)了宗教村落的各個元素在政治形勢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調(diào)適現(xiàn)象。論文的學術(shù)貢獻在于從方法論上展示了胡莊宗教村這一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的原生態(tài)的歷史演進過程、宗教及社會雙向互動的主題場景,使人既感受到胡莊的獨特宗教氛圍,又使人感受到時代變革的氣息?!蹦暇┐髮W張海林教授:“作者把普通的鄉(xiāng)村人物和具體事件放到百年來中西文化沖突與交融的宏大背景中考察,以小見大,夾敘夾議,內(nèi)外關(guān)照,觀察到小人物和日常事件背后隱藏的政教互動格局和僧俗利害平衡。論文選題頗有前沿性和挑戰(zhàn)性,自下而上,厚今薄古的視角有助于深化文化史、宗教史和社會史的研究。而大量鄉(xiāng)村材料和田野調(diào)查也拓展了歷史研究的空間。論文行文平實流暢,資料詳實可靠,所作結(jié)論客觀中肯?!?/p>
《百年胡莊》所揭示的真理,說起來其實是簡單的,這就是:文化是可以包容的,信仰是可以多元的,生活是可以多彩的,只有這樣的社會,才有生機;只有這樣的群體,才有活力。
[1] 荊世杰.百年胡莊——一個村落社區(qū)的信仰與生活變遷·序[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
[2] 李良玉.李良玉歷史研究與教育文選[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06:293-294.
[3] 李良玉.柳葉集·續(xù)編——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錄[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4:20.
責任編輯:仇海燕
C912.82
A
1007-8444(2015)02-0263-06
2015-01-30
周其厚(1963-),教授,南京大學博士后,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近代文化、高等旅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