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杰,許悅萌
(首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100089)
語言是一切文本的“載體”,因此,分析語言的特征和功能及其在各類文本中的表現(xiàn)形式是進行客觀翻譯的基礎。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不同類型的文本時應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這里,我們就要對文本的類型進行一下界定。從根本上說,文本的不同源于語言功能的不同,而文本類型翻譯理論就是在語言功能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語言功能理論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應屬德國心理學家布勒(Bühler)提出的語言符號三分法。[1]1934年,布勒在《語言學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語言功能工具模式,并指出了該理論模式中的四個要素,即說話人、聽話人、環(huán)境和符號。布勒認為人們可以將符號看作語言,而符號與其他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則構成符號的功能,即語言的功能。因此,布勒指出語言應具有三個功能,即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在布勒的語言功能基礎上,賴斯(Reiss)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一書中提出了文本類型翻譯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將語言功能、文本功能與文本類型聯(lián)系起來[2],同時,賴斯將文本劃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即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3]。本文將著重探討這三種文本類型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信息型文本是一種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的文本,此類文本包含大量信息,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這類文本通常包括科技文獻、教材、論文、技術報告、報紙期刊、科學著作等。信息型文本通常是用不帶個人特色的現(xiàn)代語言寫成,如普通的搭配、正常的句型、傳統(tǒng)的習語和比喻等[4]。因此信息型文本具有語言簡潔、客觀、樸實等特點。由于信息型文本注重其文本信息傳遞的內容與效果,所以其譯文應注重準確性與可讀性。正如賈文波所說,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傳遞文本信息和感化受眾,所以信息傳達的真實性和讀者效應是這類文本翻譯的核心。[5]同時,紐馬克提出的交際翻譯策略也強調“譯文對譯語讀者產生的效果應與原文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一致”,即譯者在準確傳達原文信息的基礎上,應選擇目的語讀者習慣的、能接受的語言進行翻譯,因而譯文不必完全拘泥于原文的語言形式。[6]這樣目的語的語言優(yōu)勢則可以得以體現(xiàn),而且譯文也會更加簡潔流暢。但是,文本類型在同一文本中往往交織存在,因此,在具體的翻譯實踐當中,譯者應首先判斷文章的主要文本類型,并選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如果文本的主要類型為信息型文本,則譯者在翻譯時應將真實性放在第一位,即完整地再現(xiàn)原文的內容,而不應受到原文語言特征的限制。
信息型文本注重內容的客觀性的特性決定了在翻譯本類文本的過程中,譯者需要遵循準確性、規(guī)范性、可讀性的基本原則。例1 取自本文作者參與翻譯的《導演講故事:精通影視導演藝術》(Directors Tell the Story:Master the Craft of Television and Film Directing)[7][8],本書是一本影視導演、特別是電視導演領域的教材,屬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因此具有信息型文本的一般性特點。在翻譯過程中,本文作者通過查找影視領域相關文獻及咨詢相關專家,確定了術語的最終譯文,即“攝影指導(DP)”、“單向拍攝(directionally)”和“掉轉鏡頭(turn around)”,因而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同時,本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協(xié)商體”,以確保譯文的流暢性與可讀性。
例1:
Your DP will generally prefer to light the widest shot first and condense the scope of the lighting as you go on.So in your shot list,go from wide to tight.The DP will also want to light directionally,that is,to shoot everything in one direction,using the same group of lights,before you turn around to have the camera look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通常情況下,攝影指導會傾向于先對最遠的鏡頭進行布光,然后隨著拍攝的進行逐漸縮小燈光范圍。所以,在制作分鏡頭劇本時,應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排列鏡頭。攝影指導也喜歡單向拍攝(directionally),也就是說,在掉轉鏡頭(turn around)拍攝反方向之前,先用同一組燈光拍完一個角度的所有鏡頭。
賴斯指出,表情型文本用于表達信息發(fā)送者對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其語言具有美學特征,側重信息發(fā)送者及其發(fā)送的形式。表情型文本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
譯者在翻譯表情型文本時需要注意忠實原文的風格特點、修辭、意境和創(chuàng)造性[9],因此,信息型文本的翻譯應采用仿效法,以使譯文忠實于原作或原文。但是,不同的文類(text variety)可歸屬于同一文本類型(text type),而同一文類又可體現(xiàn)不同的文本類型,如詩歌和小說都同屬于表情型文本;同樣是書信,私人信件屬于信息型文本,書信體小說屬于表情型文本,而請求信件則屬于操作型文本。這種情況致使某些屬于表情型文本的文類不可譯,如詩歌、歌曲和雙關語等,因為它們包含的聲音、節(jié)奏或雙重意義難以在譯語文本中重現(xiàn)。[10]雅各布森(Jakobson)也說過只有“詩歌是不可譯的”,因為詩歌的形式對其意義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些譯者嘗試翻譯此類文本,并指出譯者可以通過改寫(adaptation)來傳遞原文的意義,翻譯時應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文本形式、美學形式及作者的個人風格。許淵沖在將《詩經·采薇》翻譯成法語時,把“楊柳依依”譯為“楊柳依依不舍地留下了眼淚(Le saule en pleurs)”,利用岑參《白雪歌》中“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形象,把原文“雨雪霏霏”改譯為“白雪在枝頭開花(La neige en fleurs)”,兩句中的“流淚(en pleurs)”和“開花(en fleurs)”雖然押韻,原詩的意義也大致得以保留,但卻依舊與原詩的情致相去甚遠。因此,對于表情型文本,如果追求其意義的傳遞,那么原文本的美學形式則難以保留;若追求藝術形式的再現(xiàn),其原文的意義則不免有所損失。因此,想要再現(xiàn)原文之美而又不失其義,實屬不易。
文本類型理論將用以感染讀者并使其獲得信息的文本歸為操作(或感染)功能文本,具體包括廣告、宣傳、辯論、流行文學、說明、規(guī)章制度等旨在說服或引導讀者的文本,這類文本的最終目的是要贏得受眾的注意,獲取最佳社會效應,所以此類文本的核心是讀者。
這種以讀者為核心的翻譯目的決定著譯者在翻譯實踐中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和語言特征的選擇,同時也要求譯者使譯文和原文在語言功能上實現(xiàn)對等、使譯文文本在目的語讀者中獲得的效果與原文文本在源語讀者中獲得的效果一致或相似。也可以說,此類實用文本的翻譯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文能否再造“直接引發(fā)所期待的反應的文本形式”[11]。這種以翻譯目的為導向的翻譯實踐正是“功能目的翻譯理論模式”精髓的體現(xiàn),該理論模式由德國功能派理論家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和賴斯提出。這種翻譯功能目的論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因而它不僅突破了原有對等理論的限制,并為應用類文本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為原有的對等翻譯理論在指導這種應用型文本時顯得有些蒼白無力,而且主張對等的翻譯家在翻譯此類文本時所劃定的標準往往很模糊,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而功能目的論的翻譯策略則是使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預期的交際功能,成功傳遞原文的信息。
功能目的論對廣告、宣傳等操作型文本的翻譯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以廣告為例,如果廣告的主要功能就是刺激消費者從而使其購買產品,那么商業(yè)廣告翻譯的現(xiàn)實目的就是讓譯文被目的語消費者認可和接受,并最終付錢購買這一商品。例2 采用了仿擬翻譯(parody translation),模仿的是英國詩人George Orwell 的詩句“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這種模仿目的語中廣為流傳的詩句或諺語的方式,可以借助該名言佳句的語言特色、藝術效果和深刻哲理激起目的語讀者的美好聯(lián)想,以達到傳遞產品信息的效果。在例2 中,我們可以看到原文采用了押韻的修辭手法,且廣告語通俗易懂,因此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譯文中同樣保有押尾韻這一修辭手法,同時準確地傳遞了原文的意思,因此具有非常有效的宣傳效果。
例2:
廣告: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
譯文:East or west,Zhanggong is the best.
可以說,賴斯的文本分類方法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她首先將語言功能與翻譯結合起來,并且她的文本功能分類為功能翻譯理論奠定了基礎;同時,賴斯提出的文本分類方法對于建立文本類型與翻譯方法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首先,文本類型與它對譯者的要求密切相關。其次,源語文本的主要功能必須在譯語文本中予以保留。因此,譯者在翻譯信息型文本時,首先要保證譯文與原文的語義對等,在譯文中盡量傳遞與原文相同的概念與信息,然后再考慮如何傳遞原文的隱含意義和美學價值。對于表情型文本,譯者應在保證原文意義的基礎上,使譯文具有與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操作型文本的翻譯是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因為這類文本旨在獲得非語言結果,所以在翻譯時,保留能喚起聽者或讀者采取行動的信息就尤為重要。簡言之,不同文本類型構成其不同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包括用詞特點、行文格式與規(guī)范、修辭手法等,也形成了不同的語言功能、文本側重、譯文目的及翻譯策略與方法。
[1]Bühler,K.Theory of Language: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00.
[2]孫露.淺談文本類型理論框架下的翻譯策略[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 (2):89 -90.
[3]Reiss,K.M?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übersetungskritik[M].München:Hüber.Translated by E.F.Rhodes as 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Manchester:St Jerome and American Bible Society,1971/2000.
[4]辛獻云.從紐馬克的文本范疇理論看翻譯標準的相對性和多重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74 -76.
[5]賈文波.文本功能對應用翻譯的策略主導[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3):377 -380.
[6]New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1988.
[7]Rooney,B.,& Belli,M.Directors Tell the Story:Master the Craft of Television and Film Directing[M].New York and London:Focal Press,2011.
[8]貝瑟妮·魯尼,瑪麗·盧·貝利.導演講故事:影視導演藝術與創(chuàng)作[M].高劍嫵,譯,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4.
[9]謝蕓.從賴斯的文本類型學看翻譯策略的選擇[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9):146.
[10]Hatim,B.,& Munday,J.Transla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11]Reiss,K.“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Translated by A.Chesterman.In A.Chesterman(Ed.),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M].Finland:Oy Finn Lextura Ab,198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