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李 玫
(1.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7;2.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
言語行為理論視角下俄語稱呼語語用功能分析
李丹1,李玫2
(1.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130017;2.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86)
[摘要]稱呼語是人們進行言語交際的橋梁,是開啟人們彼此心扉的鑰匙,稱呼語選擇的適當與否直接關系著言語交際能否順利進行。文章以言語行為理論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歸納出俄語稱呼語特定的語用功能,揭示俄語稱呼語對實現交際意圖的重要性,以此來提高人們對稱呼語選擇的重視度,增強人們對目的語國家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俄語稱呼語;語用功能
一、引言
《80年語法》和《語言學百科辭典》一致認為:“人是稱呼語的言語指稱對象,除了言語受話人,物也可能是稱呼語的言語指稱對象。稱呼語有自己的語法形式和獨立的語調?!睔v來語言學家們習慣把稱呼語看作是相對自由并且相對獨立的最小的語法單位,對稱呼語的研究一直處于低迷狀態(tài)。人文中心論思潮興起之后,現代語言學開始轉向研究“人的因素”,尤其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社會語言學和80年代語用學的興起和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轉而從語用學的視角來關注和研究稱呼語的使用現象,語言學家們發(fā)現,稱呼語不是最小的語法單位,而是人們交往中最小的交際單位。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要想進行交際,就必須先打招呼,打招呼,就必須使用稱呼語,然而稱呼語的使用不能隨心所欲,再發(fā)話之前,還要看看稱呼語的選擇是否適當,稱呼語選擇的適當與否直接決定了說話人給受話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決定了交談是否能成功,是否能達到交際目的。由此可見,稱呼語的研究是很有意義,不僅能豐富我們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能了解稱呼語的使用規(guī)則,為我們與俄羅斯人順利交際提供一定的保障,從而提高我們的語用能力和語言的綜合水平。本文在言語行為理論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的支撐下,主要探討俄語稱呼語的語用功能。
二、理論綜述
美國語言學家奧斯汀提出了一個十分有價值并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的觀點,即“當說出什么就意味著做什么,或在借助詞語或在說話過程中,實現什么行為”。根據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學說的核心思想,奧斯汀認為,話語內容層的多相性分別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實際上,這三種行為概念我們并不陌生,我們日常交際中稱呼受話人,這其中就包含了這三種行為,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例如:Паша!言內行為是稱呼語使用的言語手段,是Павел的小名;言外行為是說話人的意圖,就這個例子而言,說話人在非正式的場合,指稱熟悉的或者親近的受話者,希望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交談;言后行為是話語實施后,聽話人的反應,簡言之,言內行為、言外行為所致力于達到的結果、所產生的效應而言是言后行為。美國語言學家奧斯汀的學生塞爾繼承和發(fā)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塞爾認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是言語行為,因此,語言交際過程實際上就是由一個接一個的言語行為構成的。每一個言語行為都體現了說話人的意圖。不可否認,稱呼語也屬于言語行為之列。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話語交談者、甚至是不同的話題都會使說話人選用不同的稱呼語,以期待實現說話者的交際意圖,達到言語交際的目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指導我們,對同一個交際對象,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稱呼語,同一個稱呼語,因其使用場合的不同,也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甚至有些時候,說話主體出于不同的主觀動機,故意使用非常規(guī)的稱呼語,有意違反言語行為規(guī)范,使其呈現出跳躍性、不穩(wěn)定性;或出于委婉傳達說話人的真實意圖,而有意違反言語行為規(guī)范,使其表達與字面意思完全相反的信息。
三、俄語稱呼語的語用功能
語碼是指人們用以進行交際的符號系統,可以是一種語言,也可以是一種方言或其他語言變體,甚至可以指一種語體,如正式語體或非正式語體。稱呼語是日常交際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語碼,稱呼語是動態(tài)言語體系,受社會、文化、心理、語言等因素共同影響和制約。不同語碼的選擇反映了說話人心理的變化,傳達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恰恰是語用學研究的課題。為此,我們從語用學的角度對稱呼語的語用功能進行剖析。這無疑為我們研究稱呼語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1.稱呼語的以言行事功能
美國語言學家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語言不僅可以描述事物、陳述事實,還可以督促談話對方去完成一個行為,無所謂事實或謬論,如何使“言”成功地實施某一行為,稱呼語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稱呼語是言語交際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適當得體的稱呼語是使“言”有所為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任何言語行為都有一定的言語動機,在一些語言手段的輔助下產生相應的言外之力。以言行事功能是稱呼語語用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說話人實施稱呼言語行為,以此來實施某種施事行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稱呼言語行為又具有施事功能,也就是祈使功能。在日常言語交際中,通常稱呼言語行為與主句共同組成一個言語行為,也可以獨立作為言語行為,以此來表達命令、陳述、疑問等意義。例如:幾個好朋友在聚餐,此時Лена對Вася說:“Вася,мог ли передать мне тетрадь?”
在這一具體語境中,說話人的真實用意是想請求Вася把練習本遞給他,但是說話人沒有使用命令式,而是使用疑問句的形式來實現自己的交際意圖。在這個例子中,呼語言語行為與主句構成一個用疑問句表達請求的言語行為,受話人會覺得說話人很禮貌,從而樂意去完成說話人的請求,使交際得以完成,實現言外之力。
再如:Вася,мог ли передать мне соль?在這一具體語境中,說話人的真實用意是想請求Вася把鹽遞給他,但是說話人使用疑問句的形式來實現自己的交際意圖。受話人會覺得說話人很禮貌,從而非常高興地去完成說話人的請求。
2.稱呼語的情感指示功能
稱呼語的語用功能遠遠不止以言行事功能。稱呼語還可以借助本身的詞匯意義,借助相應的語調,以此來表達說話人本身的主觀情感,這些情感包括“欣喜、生氣、苛責、害怕、贊賞、調笑、愛慕、親昵、蔑視”等。如:
例1Я тебя насковозь вижу,паразит!(В.М.Шукшин)
說話人稱呼受話人паразит,言外之意是看不起對方,還流露出憎恨之意。
例2Эх,ты,ворона,не заметил,как кошелёк украсили.
說話人稱呼對方為ворона,ворона是指馬大哈,表示受話人是一個漫不經心、粗心大意的人,話語中流露出指責、責備之意。
例3-Куда ты делся,наконец?
Иди обедать,сорванец!
-Кричит сердито тетка.(Володя…Вовка…Вова…).
在例3中,說話人稱呼受話人“сорванец”,“сорванец”是指淘氣鬼,言外之意表示受話人是一個愛玩的人,話語中流露出責備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稱呼語承載了說話人的思想感情,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的、動態(tài)的聚合體,不再是僵硬的、無生命特征的符號。
3.稱呼語的修辭功能
借代稱呼語是指以受話人的身體的某一部位或身著服飾以及與受話人密切關系的事物來作為稱呼語,如борода,усы,очки等。如:
例4Куда лезешь,борода?
用說話人的身體部位——大胡子來代指受話人,可以引入聯想,使受話人的形象特點突出、特點鮮明、效果具體生動。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賦予語言變化和幽默感。
在日常交際中,在一定的語境下,說話人偏愛隱喻稱呼語,主要目的是為了指出受話人的個性化特征。如:сыч(梟——表示惆悵,憂愁的人);змея(蛇——表示陰險狡詐、陰毒、狠毒的人);лиса(狐貍——表示狡猾的人);собака(狗——表示忠誠的人),等。
綜上所述,稱呼語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說話人的主觀思想和情感,反映了交際雙方職業(yè)、職務、年齡、他與說話人的相互關系(固定關系以及交際時形成的臨時關系)、交際環(huán)境、交際雙方關系的親密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語用功能。雖然稱呼言語行為的語用功能比較豐富,但它們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交際對象等因素共同決定同一個稱呼言語行為表達何種語用功能,并且,同一個稱呼言語行為也可以表達多種語用功能,它們相互融合,相互制約,保障言語交際順利進行,實現交談者的目的和意圖。
[參考文獻]
[1]Шведова Н.Ю.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80.-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1980.
[2]Остин Дж.Л.,Слово как действие,В сб.:Новое в зарубеж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вып.XVII.M.,1986.
[3]陳松岑.禮貌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汪吉.現代俄語稱呼語的結構——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
[6]楊衍春.從語用角度談俄語稱呼語的特點[J].俄羅斯文藝,2003,(10).
[7]王瑞敏.稱呼語及其語用功能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0).
責任編輯:李新紅
Pragmatic Functions of Russian Address Forms:
A Speech Act Perspective
LI Dan1,LI Mei2
(1.Jilin Huaqiao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Changchun 130017,China;
2.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Forms of address are the bridge of verbal communication,as well as the key to people heart. Whether people are appropriately addressed may decide communicating result. With speech act theory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as theoretical base,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Russian forms of address are summarized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salutations for communicative purpose realization. It is expected to draw more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and hence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arget culture.
Key words:the speech act theory;Russian address forms;pragmatic functions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12.017
[文章編號]1004—5856(2015)12—0086—03
[作者簡介]李丹(1982-),女,黑龍江富錦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俄語語言文學研究;李 玫(1984-),女,黑龍江饒河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俄語語言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