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尚未消失的風景——論黃禮孩詩歌中的自然描寫

    2015-03-28 07:51:44李俏梅
    關鍵詞:詩歌

    尚未消失的風景——論黃禮孩詩歌中的自然描寫

    李俏梅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摘要:自然風景的書寫已經構成當代詩人黃禮孩詩歌的一個顯著特征。他筆下的風景既有其獨立的美,同時又是抵達人的內心風景的橋梁和中介。透過自然這一中介,他非常優(yōu)美、輕盈地表達了獨具一格的愛和深邃的思,表達了內心深處的自我以及越來越復雜的人生體驗,并在美學上取得了輕與重、小與大、感性與理性的多樣平衡。

    關鍵詞:黃禮孩;詩歌;自然風景;愛;思

    收稿日期:2014-11-08

    作者簡介:李俏梅(1968-),女,湖南漣源人,文學博士,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2文獻標識碼:A

    已有不少人寫過黃禮孩的詩論,奇怪的是黃禮孩詩歌的一個明顯特征尚未被人討論過,那就是非常多的對自然景物的書寫。眾所周知,對自然景物的書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輝煌成就之一,或者說古典詩歌的成就是建立在景物描寫的基礎之上——不少詩論、詞論幾乎只論“情”與“景”的關系,如王夫之《姜齋詩話》、王國維《人間詞話》;而進入現代以后,景物在詩中的地位已經不再,景物描寫則呈現明顯的“衰變”趨勢,有研究者這樣描述:“從古代詩歌進入現代詩歌,一個奇特的現象是成功的山水詩大大減少了,尤其是,摹寫景物的名句大大減少了,幾近無有?!盵1]但是,的確還存在一片“尚未消失的風景”——黃禮孩的詩就是其中醒目的存在。他的詩,無論是早期的,還是最近的,我們都能找得到極其優(yōu)美、細膩的自然描寫。自然景物在他的詩中的位置完全不亞于在中國古詩中的位置,他的絕大部分的詩作都是以景物的書寫起頭或整個就是對自然的描繪,這也使得黃禮孩的詩幾乎可以進入當代最美詩歌之列。從某種意義上講,黃禮孩可能以他的天性和審美的直覺接續(xù)了一個傳統(tǒng),他使“自然”重新成為“詩意的”,并且從他所獲得的評價和聲譽上講,他的這一詩寫方式也是成功的,那么就有一個問題:他如何使“自然的”重新成為“詩意的”?他在接續(xù)傳統(tǒng)的同時如何變革傳統(tǒng),使一個重要的詩思領域重新充滿魅力和未知?

    一、黃禮孩筆下的風景和自然

    現代詩歌中的景物書寫為什么總的來說呈現“衰變”的趨勢?綜合起來,有這么幾種看法:第一,今天的詩人已經不再擁有古人面對的那么美的山水;第二,即使我們還局部地擁有一些美景,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古人題詩在上頭”,過于強大的傳統(tǒng)會使人產生“影響的焦慮”,不敢寫。第三,是研究者楊志提出的,是語言工具的問題,即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區(qū)別。他認為作為詩歌語言的現代漢語,由于單音節(jié)詞的消失,連接詞作用的強化,邏輯性變強了,但“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的表現力減弱了。這個觀點可能會讓在寫景方面有抱負的現代詩人喪氣,因為這是基本工具的問題。

    以上在分析詩歌寫作的一個總體趨勢時可能是成立的,但是對于一個個體的詩人,這一切寫作障礙可能又是荒謬的,或者可以不加理會的。一個現代詩人,只要他心中有風景,就可以放膽去寫風景,他不必總是考慮與古人競賽的問題,因為一個真正的詩人,總是為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寫,不是為了競賽輸贏而寫。況且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而時代與時代之間的差異足可以讓今天的詩人在面對一片風景時形成與古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方式和表達方式,新的美、新的詩意隨時在生成之中。至于語言工具的問題,白話文初起的時候,就有“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論調,而朱自清、冰心等人就以他們的優(yōu)美散文打破了這一論調。詩人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發(fā)展語言,使語言不斷增強表現力。在優(yōu)秀的詩人那里,“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應該不是太難的任務,只要他給自己提出了這一任務。關鍵的關鍵在于,在這么強大的傳統(tǒng)之后,現代詩人僅僅完成“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似乎已經不夠了,他們必須另辟蹊徑——比如描寫更具個人性和包容性的風景。

    黃禮孩筆下的自然風景其個性色彩是非常鮮明的。這首先表現在對于風景的捕捉表現了某種纖細敏銳的感覺,它們是一個心細如發(fā)的詩人從自然中采擷回來的美,比如“晨風吹著蘆花上的蛛絲/蛛絲上的光多么細膩”(《我們不比它們更懂得去生活》),“枝條的陰影/落在地上/劃傷大地的皮膚”(《壞消息》),“我看見海風停留在木麻黃樹上/那些細小的葉尖涌出的液/混合著大海的腥味”(《回憶不過是植物的淚水》),“兩只蜻蜓在五月摩擦陽光,在空中嬉戲”(《曼谷》)。有人說,詩人必須渾身長滿了感官,他是一個感官和超感官的結合體,禮孩就是這樣的詩人。自然之中那些難以被人覺察的細微之美總是在詩中得到極好的傳達,這當然也可以說是現代詩人比之于古典詩人的長處,而禮孩很好地發(fā)展了這些長處。第二,黃禮孩筆下的風景不完全是觀察所致,它們往往是記憶的、想象的、帶點幻想色彩的,也可以說它們是內心的風景。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讀黃禮孩的詩,我們很難想象他生活在喧囂而有些混亂的廣州沙河頂,總以為他生活在某個世外桃源式的花園深處呢。而非常有意思的是,黃禮孩近期寫了一組詩,其中不少是“國際題材”的,包括《曼谷》《托斯卡納》《挪威森林》《阿爾卑斯山》《哥特蘭島》等,我曾經半開玩笑跟禮孩說,我看不出它們跟“沙河頂”風光有什么不同。當然不同是有一點的,某種程度的異域色彩是存在的,但是禮孩的詩的確不是為了客觀表現他所看到的風景。我認為他無論寫什么地方的風景,那風景里似乎都有童年記憶的影子。一個人的童年生活會影響他的一生,尤其是對于搞藝術的人來說,由于他們會自覺地去挖掘記憶,利用記憶,童年記憶的影響痕跡就會更加明顯。黃禮孩的童年是在他常常說的“大陸最南端的”徐聞縣小蘇村度過的。那是一個有著豐富的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的安靜小村,從文化元素的角度來說,它既是鄉(xiāng)土的、儒家的又是基督教的,當然還有時代文化的影響;從自然元素的角度講,它既是海邊的,有著壯麗的日出日落等海邊景觀,又是農業(yè)的。在《大地上的事情——收割香茅》*收入《小蘇:大陸最南端的村莊》,徐聞縣旅游局編,2014年。一文中他談到因為家里勞動力不夠,所以早早學會了干所有的農活,包括“插秧、割稻、種菜、種甘蔗、澆水、砍柴、做飯什么的”,也正是在干農活的過程中,他領略了自然的無限美麗。比如他說到割香茅必須凌晨四點起床,四點的野地里有霧氣、有露珠、有香茅的香味、有螢火蟲“最小的燈光”、有蟋蟀的“小樂隊”、有村莊的狗吠、有月亮、有漸漸散去的霧和漸漸升起的太陽等等,僅僅是童年的這一項勞作,就使禮孩對于自然美的浸潤高出許多人,尤其是城里人。所以在這篇文章的開頭,他是這樣寫的:“我對世界最初的認識始于凌晨,凌晨的隱秘,凌晨的輕盈,凌晨的勞作?!笔煜S禮孩詩歌的人,會知道黃禮孩的詩中最常出現的意象有這些:霧、月光、小獸、花朵、飛鳥、彩虹、各種樹、夜雨、清晨、陽光、果實……還有大海等等,它們看起來帶有某種夢幻和童話色彩,但其實是有詩人深刻的童年記憶在里面的,這種記憶甚至成為他使用意象、構筑情境的原型,可以稱之為“原型風景”。當然“現時風景”會對原型風景進行修改、補充,但“原型風景”往往決定了詩人能夠看見的、愿意看見的是什么,可以說他總是越過時空,一眼看到了記憶的深處。我們看他近期寫的《挪威森林》:

    黑色的虹跨越叢林,它沒有驚醒小動物的睡眠

    一場夜雨之后,清晨埋伏在一場薄霧里

    枝條的露水映照禮拜一干凈的街景。避開浮華

    我的空虛呼吸藍天的洗練,靈魂順從了靜謐

    我不屬于這里的塵世,腹內卻無端飛起一對白鳥

    為了一千次的燃燒,我追隨一群磷光閃爍的魚去

    旅行。它們不曾對世界說話,卻為自然勞作

    挪威的肖像,藏在森林野花的謎語里

    它把自由分成碎片,安放在每一瓣花朵之上

    從這首詩所用的意象和所構筑的整體風景之中,我們的確看不出多少“挪威”特色,如果把“挪威”兩個字去掉,換成“小蘇”也剛剛好。我們發(fā)現能夠印象主義式地描摹自然的人,往往有深刻的童年經驗作為基礎,小說家里面如沈從文、莫言都是如此,童年培養(yǎng)了他們對自然的感情,培養(yǎng)了那種敏銳的感知能力,甚至那種“童眼看自然”的方式也一直保留著。在此,我們再錄兩段禮孩的詩作為例證:

    林中豹子踏著積水,

    從花的腰間穿過

    ——《未眠的眼睛》

    銀色的葉片,一下子散開的是熱帶魚

    在虛無之上,花朵抬頭,騎著白馬

    走向遠處,藍白相間的蝴蝶消失在視線外

    我試著測量月亮與大海之間的遠近

    它們之間沒有距離

    一灣海水站起來,放蕩的心應了天穹的藍

    ——《放蕩的心應了天穹的藍》

    自然風景的書寫有它獨立的價值,但是作為一個現代詩人,黃禮孩往往也并不滿足于單純展示自然本身的美,或者說它本身就是某種文化理想的不落痕跡的表達。在對自然的精細描寫和細細體悟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一種不易察覺的鄉(xiāng)愁,一種總是把“眼前景”喚回“童年物”的小小執(zhí)拗。與大多數猛烈抨擊現代都市文明的人不一樣,黃禮孩從不劍拔弩張,他采取的方式是尋找、發(fā)現、拾取。而在城市生活中、在短暫的回鄉(xiāng)和旅程中,在記憶和夢中,他總能找到令人心儀的“小自然”,他將它們輕輕擷取,藏在詩中,僅此而已。除此之外,自我的、情愛的、宗教的、哲思的等等,一切宏大嚴肅的事物也穿過風景悄悄到來。

    二、以自然為中介的“愛”

    對于黃禮孩來說,自然是來到一個鄉(xiāng)村孩子眼中最初的美,以后它成為他所要創(chuàng)造的美的底色。哪怕他書寫愛情,他也很少直抒胸臆,愛情必須首先通過景物的鋪墊最后才來到他的筆下。這一點倒是和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景物描寫相通的。古典詩歌講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禮孩似乎也遵循了這樣的古訓。

    一場雨把我們遺落在海島,遇見你

    遇見飛魚在海的身上親吻出微光

    一切在灰色的天空下閃亮,我們在

    細細作響的楸樹下交談,我愛上這平凡的一刻

    雨過天晴,蜜蜂迷失在彩虹的弧度里

    小教堂的鐘聲灌滿歧路,年輕的牧師帶來新詞

    鳥巢里的光景多么寂寞,天空如銀鏡

    ……

    一縷緋紅浸入黃昏的哥特蘭島,越金黃,越動人

    目遇成情的人,她偏信來日方長

    ——《哥特蘭島》

    遍讀黃禮孩的詩,非常驚異地發(fā)現,原來他寫了很多愛情詩。由于有景物的參與,他的愛情詩在當代同題材詩歌中可謂獨標一格:細膩,潔凈,優(yōu)美,非常富有古典的含蓄氣質。他似乎更注重作為背景的景物,把感情發(fā)生的空間、氣氛描摹得很足,然后再輕輕帶上一筆愛情,就像《哥特蘭島》,盡管“遇見你/遇見飛魚在海的身上親吻出微光”已經透露了愛的信息,但中間幾乎都是景物的細描,到最后一句“目遇成情的人,她偏信來日方長”壓軸。這類的詩還有《回憶不過是植物的淚水》《南方的禮物》《像天空一樣遼闊》《快起來,小懶蟲》《給飛鳥喂食內心的彩虹》等等。景物的潔凈給了人物以潔凈,景物的空靈給了人物以空靈,景物的和諧給了人物以和諧??傊旤S禮孩以景物為中介為背景傳遞愛的信息,景物的品質也轉移到人物的身上。

    如果說在上述詩歌里景物往往還是作為一個外部環(huán)境在產生意義的話,那么黃禮孩有幾首詩想象力非常奇詭,景物變成了人的內部品質:

    她取下鉆石,從身上掏出一條湄南河,安靜如歸家

    六月就要換季了,銀色的器皿盛著風

    ——《曼谷》

    “從身上掏出一條湄南河”,寫的是女性生命的博大氣質,奇詭的在于“從身上”,外表纖弱的女子身上藏了這么博大的能量,這里面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作為唯美主義極致的有這樣一首詩:

    一只小獸從草叢穿過

    我與它隔著一米月光的距離

    草色晃動

    淹沒了夜晚的尾巴

    像傳說中的女神

    把夢鋪開

    柔軟地晾在大地上

    一個干凈的人

    福音要降臨到她的身上

    我低下頭來

    凝視裸露的腳

    大地已安息

    我依然感受到你身體內

    流動的月光

    ——《小獸》

    這首詩的前面部分,是童話和神話一般的美景,僅僅是從最后一節(jié)的“你”“我”之同在,我們感覺到這是一首非常含蓄的愛情詩?!澳恪被颉八笔鞘裁礃拥娜耍姏]有具體去寫,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她里里外外的干凈澄澈,月光使“她”,使“她”與“我”同在的畫面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美,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末句:“我依然感受到/你身體內流動的月光”?!疤烊撕弦弧薄鹿庥森h(huán)境、由外在的存在變成了身體內的存在。

    這使我們意識到黃禮孩品評人物或者說品評愛的對象的眼光發(fā)生了變化:他詩中的愛戀對象都有某種“自然氣質”——我們可以再拿他的《橄欖香》做個印證?!堕蠙煜恪肥嵌Y孩少有的長詩之一,他一般寫很精短的詩,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禮孩的自我突破。這首詩帶有相當程度的敘事性,語氣里有日??谡Z的自然節(jié)奏,但混合了很多的元素,比如敘事、抒情以及對于愛情的哲學思考等。與禮孩很多的愛情詩一樣,他擅長于寫一種留下輕微痕跡的愛情詩,或者說僅僅在內心留下痕跡的愛情詩,這首詩也一樣:

    我不知道是什么滋養(yǎng)了我對她的熱情,這份熱忱似乎由來已久。

    我面對的不是愛情,而是這個夏天明朗的飛翔,虛無的飛翔。

    為什么偏偏記得她,一個流水帶走的人。

    我不知道她更多的身份,只是她坐在人群之間。她是一種素質。

    她帶著橄欖般的香味,坐在那里。是的,她是一株橄欖,她成為夢想的事物。

    我承認,我有世俗之愛。也許,因為缺少想象力,她成為世界。

    她如此隱秘。時光把更多的事物打發(fā)走。我以為我已忘記她。

    直至二月,在異鄉(xiāng)的早晨,我重新遇見她。我的驚訝,和她的美如百合盛開。

    ……

    六月。一場音樂會。她坐到我身旁。美是親近所得。音樂是神秘的,離心靈不遠。愛也一樣。

    每一個人都有一份不曾說出的愛。

    在橄欖般的呼吸里,除了她我什么也不想。

    用橄欖香來寫一個女人,并且說這是“一種素質”,禮孩對于女性美的這一描寫是非常有新意的,“橄欖”讓人想到青澀、清香、讓人回味等等品質,她是有個性的,不隨俗的。橄欖之外,黃禮孩又用“百合”等來強化她的美。所以黃禮孩的情詩從某種意義上說寫的就是“攜帶自然之美的愛”。當代詩歌進入90年代之后,我們已經很少看到真正的“情詩”,而都是欲望以及對欲望生活的反思的詩,正面?zhèn)鬟f愛情的美感和神圣的很少,而黃禮孩借助自然意象完成了對于愛的美化、凈化和圣化,獨樹一幟。

    當然,禮孩關于愛的書寫不僅僅是對于情愛的,禮孩的詩中被人談得更多的是一種宗教的博愛精神,這的確也是禮孩詩歌情感表達中的大部分。幾乎已經被經典化的一首詩是《窗下》:“這里剛下過一場雪/仿佛人間的愛都落到低處//你坐在窗下/窗子被陽光突然撞響/多么干脆的陽光呀/仿佛你一生不可多得的喜悅//光線在你思想中/越來越稀薄/越來越/安靜 你像一個孩子/一無所知地被人深深愛著”。在禮孩的詩中,愛和感恩是基本的情愫,而這種情愫往往也是通過風景得到抒發(fā)的。他的詩常常書寫那些“在低處”的事物和被人遺忘的事物,如苔蘚、灌木、小昆蟲、轉角處的一朵花、看螞蟻的勞動者等,正如在《細小的事物》一詩里所寫:“我珍藏細小的事物”,“它們生活在一個被遺忘的小世界/我想贊美它們,我準備著/在這里向它們靠近/刪去了一些高大的詞”。當他寫下這些,我們可以發(fā)現作為詩人的黃禮孩一直在堅持和踐行一些真正的價值,那些在我們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被忽略、被壓抑、被低估甚至被迫正在逐漸消失的事物,他總是堅信它們在永恒高度的真正價值,比如愛,比如鄉(xiāng)土,比如舞蹈,比如詩歌本身,它們就是他所熱愛的本應在高處卻被迫處于低處的一些事物。

    三、以“自然”托舉“輕盈的思”

    現代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它不能離開“思”。當代哲學家趙汀陽曾經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今天的藝術家所面對的問題比過去要復雜得多,對于實驗藝術來說(商業(yè)作品當然是另外一回事),藝術已經不僅僅是感覺表達,而且同時是思想研究,幾乎要求具有哲學思想水平,它需要嚴肅的思,而不能是那些流俗觀念的簡單表達。”[2]黃禮孩對于詩歌需要具有的哲學精神有非常自覺的意識,他多次撰文談到詩歌的“思想力”的問題,說詩歌的現代性不在別處,而在思想力那里?!拔ㄓ兴枷氩豢筛F盡,就像水中的花朵總是躍然而生,或者如翅膀給出更多的天空?!盵3]“在詩歌里,有一種動人的品質來自別處。哲學精神就是此時的別處……它提供了不可思議的力量,提供了突然的轉向和令人顫栗的揭示?!盵4]

    但是,詩歌如何表現哲學精神卻是一個大的問題。比較簡單的一種,類似宋代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彼八肌弊兂梢粋€結論,這就是所謂的“理趣”詩,說理詩。但是現代詩歌不喜歡給人一個固定僵死的結論,它希望給人一個思想的過程,思想“含”在一個情境里,它“恍兮惚兮,其中若有光”,但無論我們怎樣去抽象,那抽象對于詩意都是一種損傷,抽象不能完美地還原詩意。在這樣的意義上,詩大于哲學。也只有這樣,詩才能不被哲學所取代和損傷,相反,為詩歌提供“不可思議的力量”。

    黃禮孩在這個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日子如影子,難以把握

    下午的光線充滿細小的倦意

    沒人知道,傘形花朵阻擋過多少風雨

    抬頭看云,低頭尋找被遺忘的路

    穿越恐懼是生活最后的激情

    就像芬芳散盡,才是花朵的命運

    ——《來年的花朵》

    風中談話,岸邊看水

    兩個界限,靜謐帶來冷的記憶

    去愛這黑暗和死亡,又穿過它們

    把不安而閃爍的對稱

    帶到塵埃之上。這一定就是那個

    被叫做命運的詞,糾集一群暴動的文字

    將歲月戳穿

    ——《風中談話》

    黃禮孩的詩,有的我們能清晰地概括出它的含義——抽象出它的“哲理意義”,而有的詩相對含混,《來年的花朵》和《風中談話》都是這樣的詩?!秮砟甑幕ǘ洹方杌ǘ鋵懭松母形颉;ǘ涫侨崛醯氖挛铮裁凶⒍ㄐ枰挚购统袚?,“穿越恐懼是生活最后的激情”這樣重大莊嚴的人生命題落在“花朵”這樣細小的事物身上,令人驚訝。但反過來一想,每個人不都是這樣柔弱的存在者嗎?當然它看起來更像禮孩的自喻——“花朵”有自己的心意,它“低頭尋找被遺忘的路”——比如詩歌之路,走這條路是需要勇氣的?!讹L中談話》看起來是更加幽深的詩,它是關于生與死,關于語言對于生與死的穿越這樣的思考的詩。這樣的解讀也許不一定符合黃禮孩寫作的原意,但是通過一種情境去顯示某種啟悟的力量,透過細小的事物去思考一些大的東西,諸如 “恐懼”“激情”“黑暗”“死亡”“命運”“歲月”等生存本質的東西的確是禮孩近期詩歌的一個特點。而在美學上,這些大的存在也與他常用的自然意象如花朵、小鳥、塵埃等細小存在取得了一種絕妙的美學對稱。

    黃禮孩在詩中非常靈巧地安置他的“思”,在一首詩的片段,甚至在一個富有張力的句子中,我們隨時看到“思”的存在。比如一首整體上來說是表達思念之情的愛情詩《讓飛鳥吸食內心的彩虹》,它的開頭部分是這樣的:“水知道水的深淵,在高處也在低處。/記憶與現實交錯。一條演奏的水路/它的寬,它的無眠,琴鍵也難預測?!倍Y孩在這里寫地中海的美是非常簡潔傳神的,“一條演奏的水路”,“它的寬,它的無眠”,大海那種音樂性的美,人和風景之間的那種知音般的關系寫得很好,但是不止于此?!八浪纳顪Y,在高處也在低處。”這就是對于存在的領悟,對于人生的領悟。這些都使黃禮孩的詩顯示出越來越豐富的層次和含義,也使我們這些一直追蹤禮孩詩歌的“老讀者”明顯地感覺到禮孩看世界的“童眼”里有了經驗,有了滄桑有了智慧有時也有了喟嘆和自我激勵的勇氣??傊?,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禮孩也在追求現代詩歌非常期許的“最大量的意識狀態(tài)”,經驗、人生和世界的混溶。但如何混溶可以使詩依然保持它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一個從禮孩那里常見的技巧是:借助自然情境作為中介或容器,它使詩歌“輕巧地負重”。

    卡爾維諾在《新千年文學備忘錄》里首先贊美的文學品質就是“輕”。而詩歌尤其講究“輕”,因為詩歌是“用最小的翅膀飛翔”的文體??柧S諾認為“輕”里面也是可以有一種深度和重量的,或者說“輕是為了對生存之重做出反應”。他表揚了兩位詩人——意大利現代詩人、諾貝爾獎得主蒙塔萊和古羅馬詩人、哲學家盧克萊修。他說蒙塔萊“堅信那看似最易凋謝的事物的永久性,堅信蘊含于最微弱的痕跡中的道德價值”[5]5,盧克萊修能夠描寫“射進暗室里的一道陽光中的微塵”[5]8,而這就是“輕”的表現。而這樣的特征在黃禮孩身上也是有顯現的,他借助于自然意象和情境,非常輕巧地托起了“思”,托起了那些宏大嚴肅的事物,而這也是自然意象和景物書寫在現代詩歌中的一種新功能。

    結語

    總的來說,盡管與古代詩歌相比,現代詩歌中的自然景物書寫在減少或寫得不盡如人意,但現代詩人中也有特別鐘情于景物書寫的詩人,黃禮孩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作為一個鄉(xiāng)下孩子,自然曾經作為“最初的美”來到他的眼中,然后又來到他的筆下,成為他文字中極為靈動、優(yōu)美、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自然的中介,他非常優(yōu)美、輕盈地表達了獨具一格的愛和深邃的思,表達了內心深處的自我以及越來越復雜的人生體驗,并在美學上取得了輕與重、小與大、感性與理性的多樣平衡。他在接續(xù)一個偉大詩歌傳統(tǒng)的同時做出了自己的新探索。

    參考文獻:

    [1] 楊志.論古今山水詩的衰變[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10).

    [2] 趙汀陽.揮霍或者拯救感覺[J].花城,2000(3).

    [3] 黃禮孩.如此,如此[J].中西詩歌,2013(2):卷首語.

    [4] 黃禮孩.詩歌,一種哲學精神的躍動[J].中西詩歌,2013(3):卷首語.

    [5] ﹝意﹞卡爾維諾.新千年文學備忘錄[M].黃燦然,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畢光明)

    On Nature Description in Huang Lihai’s Poems

    LI Qiao-mei

    (SchoolofHumanities,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The descrip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s has become on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poems by Huang Lihai, a contemporary poet, for in his poems the landscape not only has its independent beauty but also serves as a bridge and medium for an access to the inner heart of a person. By way of nature, the poet has splendidly and gracefully expressed the unique love, the profound reminiscence, the ego deep inside the heart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life experience, thereby having made the diversified balance between lightness and weight, smallness and hugeness, and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aesthetically.

    Key words: Huang Lihai; poetry; natural landscape; love; reminiscence

    猜你喜歡
    詩歌
    詩歌不除外
    馬元詩歌10首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0:50
    詩歌寫作怎樣學?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52
    詩歌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詩歌是光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每一個“遠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詩歌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2
    跟著詩歌暢游道里
    金橋(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2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詩歌論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2
    尼木县| 庆元县| 绵竹市| 突泉县| 牡丹江市| 沂源县| 会东县| 商南县| 唐山市| 齐齐哈尔市| 尚义县| 松原市| 济南市| 陵水| 安西县| 香港| 晴隆县| 陇南市| 比如县| 留坝县| 昌宁县| 蒙山县| 上饶县| 扶绥县| 营口市| 聂拉木县| 察雅县| 莱芜市| 菏泽市| 柘荣县| 嘉义市| 蓝山县| 海南省| 鹿邑县| 克拉玛依市| 华阴市| 济源市| 利津县| 郯城县| 承德市|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