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春,王文遠(湖州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路徑研究*
蔡振春,王文遠
(湖州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中國夢”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價值,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作用,將"中國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相結合,是一種時代的呼喚與現實的需求。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一定的原則性,積極探索其實現路徑,有利于高校更好地開展"中國夢"教育,更好地促進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為"中國夢"的最終實現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中國夢;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改革發(fā)展前進道路上一面重要的精神旗幟,也是一種重要的理想信念。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中國夢”以來,在社會各個層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當前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反響更是非同一般。大學生是宣傳與實踐“中國夢”的主要群體之一,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開展“中國夢”教育的重要載體與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這一重要元素,對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引導其積極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力量,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堅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必須要弘揚中國自己的精神,必須要凝聚中國自己的力量?!爸袊鴫簟笔侵袊约喝说氖?要靠中國自己人來實現?!爸袊鴫簟庇兄鴺O為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三個方面。[1]“中國夢”是國家、民族和人民三層價值維度的和諧統一,符合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爸袊鴫簟笔菑V大中國人民的一個“夢”,也是中國每一個人都應該追逐的“夢”。中國的每一個群體與每一個個體都應該成為“中國夢”的建設者與踐行者,同時中國的每一個群體與每一個個體也都是“中國夢”的分享者與受益者?!爸袊鴫簟彪m然是一個比較遠大的目標,但它可以轉化為每個人自己為之努力和追求的奮斗目標,從自己身邊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勇于貢獻個人力量。只有所有中國人都參與到“中國夢”的建設中來,“中國夢”這一偉大的“夢想”才能夠得以實現。
“中國夢”的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的相統一。在理論價值方面,“中國夢”并不僅僅是一時的理論成果與政治宣言,而是經過了歷史見證、時間考驗,符合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國強與民富的共同期望。它從中國精神、中國道路和中國發(fā)展的主體作用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價值論和主體論進行了深入的闡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補充與完善。在實踐價值方面,“中國夢”可以讓每一個中國人腳踏實地地加入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中來,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轉化為一種實踐成果,信心百倍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讓中國精神得到了傳承與發(fā)揚,讓中國的整體力量得到了凝聚與提升。
人才培養(yǎng)是高校所肩負的一項重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僅僅關系著學校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也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平安建設,同時對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理想信念教育對于成長期的大學生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否樹立正確的三觀,關系著大學生是否可以順利成長成才,關系著大學生是否可以成長為一個有用之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大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堅定正確的立場,在是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第二,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溺愛導致其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且一遇困難,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差。甚至有些大學生還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受挫能力差、責任感弱、急功近利等各種人格缺失現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這方面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可以幫助學生糾正不良心理,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終達到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第三,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教會大學生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引導大學生更準確地定位自己的目標,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競爭力,這些都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應有的職業(yè)素養(yǎng),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方面恰好就是一個有力的手段。
“中國夢”的順利實現,主要是靠青年一代的努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也要依靠青年的力量。同時,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實現成長成才的過程。當今社會信息資源繁雜,國際形勢存在一定的不穩(wěn)定,社會思潮多元化,不同意識形態(tài)斗爭激烈,西方價值主義思潮不斷充斥中國,負面事件頻繁發(fā)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時常面臨傳統教育與現實情境相沖突的價值困惑:“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工作難尋與就業(yè)誠信,網絡言論不以訛傳訛......”[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當前改革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與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基本國情,充分發(fā)揮“中國夢”的核心價值,客觀公正對待當前社會不良現象,及時糾正“崇洋媚外”的錯誤思想,幫助大學生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樹立人生目標,提高道德修養(yǎng),做出正確選擇,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投身于“中國夢”的建設中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的新元素,既符合當前的時代主題,也讓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成分與內容,同時也讓當代大學生承擔起了新的使命與責任?!爸袊鴫簟笔钱斍八枷胝谓逃闹匾獌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傳與弘揚“中國夢”的重要載體。二者在激勵、引導大學生的精神層面都起著重要作用?!爸袊鴫簟眲?chuàng)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并為其提供了新的機遇,對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的必要。
將“中國夢”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必須結合當前高校大學生的特點、成長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進行。開展過程中也要考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以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為根本出發(fā)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重要目標,深入徹底地將“中國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
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茖W發(fā)展觀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具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就是要做到“以生為本”,把學生當作是一切工作開展的中心與重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成長規(guī)律,在充分尊重大學生個人理想追求的同時,引導其將個人抱負與國家大計相結合,將“中國夢”內化到每個學生心靈深處。[3]
其次,要堅持整體性的原則。“中國夢”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既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繼承與發(fā)揚,也是對當代中國發(fā)展歷程的一次深度總結,有著一定的整體性。“中國夢”既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既有其短暫性的一面,又有其長久性的一面;既有其整體性的一面,又有其局部性的一面。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要注意把握“中國夢”的整體性,從整體層面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只有這樣,才有希望取得實質性的教育效果。
再次,要堅持氛圍培育的原則?!爸袊鴫簟钡男麄髋c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圍,在開展過程中要注意以個體帶整體、以典型帶一般,從氛圍營造方面為“中國夢”培育良好的風尚。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利用微信、微博、校園新聞、講座、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為“中國夢”的普及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使“中國夢”成為大學生實現理想抱負的正能量。
最后,要堅持方法創(chuàng)新的原則。高?!爸袊鴫簟钡钠占敖逃c實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普及與實踐的方法一定要及時創(chuàng)新,緊跟時代步伐,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新媒體,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夢”教育的載體、途徑和形式,多渠道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夢”,并使其牢固樹立為之奮斗終生的信念。方法的適時創(chuàng)新,可以有效提高“中國夢”教育的廣度與力度。
將“中國夢”順利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讓“中國夢”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認可和深入踐行,同時在推行這一教育時也要做到科學化和常態(tài)化,讓“中國夢”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規(guī)組成部分,讓學生切身體驗到“中國夢”的真實存在。積極探索“中國夢”的實現路徑,搭建其實現平臺,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著新的方向前進,引領當代大學生為“中國夢”而奮斗的新思潮,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其一,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將“中國夢”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很多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正確的認識,覺得學了也沒什么作用,他們比較注重的是專業(yè)課的學習,從心理上輕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再加上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單純地采用傳統的教授方式,講授內容很多都是比較陳舊的知識,這往往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反感,課堂也難以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4]在新形勢下將“中國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不但可以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時代性,提高課程吸引力與感染力,而且還可以將“中國夢”的教育實現了常態(tài)化與規(guī)范化,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與科學性。
其二,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與實踐活動,為“中國夢”的教育積極搭建宣傳平臺。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高水平的大學都有著較為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既要體現校園的發(fā)展歷史、辦學方針,同時也要結合時代精神、國家需要。高校社會實踐是鍛煉大學生能力、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平臺,同時也要有一定的導向性,與國家大政方針相結合,與時代需求相聯系。而“中國夢”就是當前的時代主題與時代呼喚,高??梢岳眯@文化與校內各種實踐活動,將“中國夢”教育納入到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各個層面,使大學生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中國夢”的存在與影響,并積極為之貢獻個人力量。
其三,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培養(yǎng)機制,將大學生個人的“成才夢”與國家民族的“中國夢”進行有機結合。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高校所培養(yǎng)的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健全的優(yōu)秀大學生,高校人才培養(yǎng)機制與高校培養(yǎng)出的大學生素質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也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與國家建設、民族需求相結合,在當今社會,“中國夢”理應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新成分。[5]“中國夢”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青年、每一個中國人民的“夢”,只有將自己的“個人夢”與國家的“中國夢”相結合,最后才可能取得一番成就。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不單單要解決好大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與職業(yè)發(fā)展,更要培養(yǎng)好大學生的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做到“成才夢”與“中國夢”的統一。
總之,將“中國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將“中國夢”進行實際化與具體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既要學會準確把握“中國夢”的內涵與價值,又要為“中國夢”的教育積極搭建新的平臺,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為“中國夢”的最終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芳,邢亮.把“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
[2]劉穎.中國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
[3]徐湘蓉.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1).
[4]肖通,占奕瑜.“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5]劉瑞軍,劉文叢.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探究[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China Dream"and Researches on the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I Zhen-chun,WANG Wen y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China Dream”,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is of rich connotation and value.The combination of China Dream and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research is the demand of both the time and reality.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we need to adhere to certain principles,and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China Dream”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nd ultimately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China Dream”.
Key words:China Drea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簡介:蔡振春,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國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2014SCG424)、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YB201419)的研究成果和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青年課題“新媒體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14624215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 10- 2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1734(2015)06- 009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