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習得中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啟示
陳琳
(閩江學院愛恩國際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中介語石化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是學習者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針對導致石化現(xiàn)象的因素,在高職高專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如下途徑防止石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優(yōu)化二語輸入、正確對待學習者的錯誤、充分利用外教資源、多樣化的課堂活動等。從而激發(fā)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動機,提高外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介語;石化;英語教學
外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大多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外語學習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似乎處于一種停滯不前的階段,很難體會到學習初期穩(wěn)步提升的成就感,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學習退步了,這種現(xiàn)象是外語學習中的石化現(xiàn)象。本文針對石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內因與外因,闡述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防止石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以利于外語教師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質量。
中介語(interlanguage)又稱過渡語,是由美國語言學家Selinker在1969年劍橋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他認為中介語是一個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立語言系統(tǒng),它既有母語的特征,也包含第二語言的特征。
石化(fossilization)一詞是Selinker在《中介語》一文中首次使用。語言石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語言學習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它可以出現(xiàn)在二語學習者學習的任何階段。石化現(xiàn)象有兩個特征,即永久性和反復性。永久性是指二語習得者在掌握目標語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語言形式不僅是持久的,而且還是不可消除的;反復性是指二語習得者在掌握目標語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的語言形式是有規(guī)律重復出現(xiàn)的,而這種重復出現(xiàn)的錯誤形式是可以消除的。
(一)內因
1.年齡因素:當學習者達到一定的年齡關鍵期,他們的大腦失去了可塑性,因而無法掌握某些語言特征。
2.缺乏與目的語的社會文化融合和交際的欲望:由于各種不同的社會和心理因素,學習者對接受目的語文化標準不做出努力。
(二)外因
1.語言輸入量不夠:因為學習者與目的語國家的人接觸較少,甚至沒有,所以學到一定階段時,學習者無法接受更廣泛的知識,這個是高原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最明顯的原因。
2.語言輸入質量不恰當:語言輸入量可能是足夠的,但是形式是錯誤的,沒有含有i+1。
3.目的語錯誤形式的習得:由于第二語言教師所說的目的語有誤,或者形式錯誤,學生不斷聽,他的習得機制就會認為這些語言是正確的,進而習得成為自己的語言。
4.交際壓力:持續(xù)不斷的交流壓力要求學習者使用的目的語超出了其語言能力范圍,進而導致石化的發(fā)生。
5.反饋性質對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的影響:肯定的認識反饋(表示“我明白你的話”)導致石化的發(fā)生;否定的反饋(表示“我聽不懂你的話”)有助于消除石化。
基于以上石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中外合作辦學中的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避免學生石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一)增加二語的輸入量,鼓勵學生輸出
1.二語的輸入既要重視數(shù)量又要重視質量。用于課堂的教學材料需要多樣化。中教可以以原版教材為基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同時可以自編一些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學習材料,如:學生喜歡話題的報刊、海報、廣告、電影片段。讓學生盡可能地通過聽、說、讀、寫增加二語輸入量,實現(xiàn)“i+1”過程的自動實現(xiàn)。
由于高職高專學生英語程度普遍不好,因此教師要確保輸入的語言難易程度要適合學生。如果難易程度適中,學生就會在學習中理解語言,掌握語言,在體會成就感的同時,想要繼續(xù)接受挑戰(zhàn),這樣就會不斷促進理解性輸入的發(fā)生。
2.在重視輸入的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有效地輸出,只有語言的產(chǎn)出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因為學生必須要對表達的形式加工。因此教師要不斷給學生創(chuàng)造教學語境,給予學生練習的機會。
3.第二語言的輸入還包括很重要的詞匯的輸入。詞匯是理解、掌握語言的基礎。很多學生害怕英語,主要障礙就在于詞匯量的匱乏,無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詞匯的輸入可以從多方面著手:鼓勵學生多讀些英語文章,國外網(wǎng)站;要求學生平時進行精聽與泛聽相結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累一定的詞匯量;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以上所說的不論是閱讀還是聽力練習,都要確保材料是學生感興趣的。
4.外教也是學生二語輸入的重要資源。外教純正的口語以及地道的英語表達法都是學生可以效仿習得的。在與外教的交流中,學生首先可以消除學習英語的恐懼心理,進而產(chǎn)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俚語、諺語、生活用語等在課本上是比較難學到的。同時外教的教學與思維方式可引導學生盡量減少用母語幫助學習、理解英語,慢慢培養(yǎng)按照英語本身規(guī)律學習英語的習慣。
(二)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犯錯,對于學生的錯誤,很多教師認為要以鼓勵為主,即使學生使用的英語有誤,老師也會說:“做的很好!”久而久之,會給學生錯誤的引導,認為自己使用的語言肯定是正確的,并就此成為固定的語言形式,進而造成石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在對待學生的錯誤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肯定的情感反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對錯誤給予否定的認知反饋,以促進學生正確語言形式的習得。如:對于寫作練習中的語法錯誤,教師可告訴學生寫作的內容很不錯,但是有些語法錯誤需要改正,以此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三)利用外教,加大英語文化方面的教學
文化是滲入語言的精髓,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Schuman認為學習者對目的語群體的文化適應程度將決定其習得目的語的水平。外教介紹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特點、生活習慣、常用語等,會使學生對英語文化產(chǎn)生較強的興趣和好奇心,縮小對英語文化的心理距離,增強與英語國家文化融合與交際的欲望,從而產(chǎn)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積極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石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四)充分利用情感因素
教師需善于鼓勵學生,消除學生由自卑、怯懦、不善表達等消極情感形成的學習障礙。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受到挫折之后,普遍狀況是內心痛苦,情緒波動,經(jīng)常想要放棄學習英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并在平時的教學以及和學生的交流中想辦法取得他們的信任。一旦學生有厭學、怕學的心理時,先讓學生愿意宣泄自己的情緒,再疏導,鼓勵學生;尤其應避免對學生說風涼話。
教師應讓學生明白石化現(xiàn)象——“高原期”是新飛躍的準備期,幫助學生對自身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有清醒的、客觀的認識;使他們不但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及各方面條件,而且還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審度自己的目標,如果是正確的,應該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時,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方法,實現(xiàn)學習上的突破。
(五)英漢對比學習
有些教師擔心母語的負遷移,要求學生學習英語時要完全撇開漢語。但是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如果不依靠母語,無法完成理解性輸入。教師有時應指導學生有意識地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尤其是不同點。在對比學習中,找到英語語言的一些規(guī)律和特點,進而促進英語學習的提升。
(六)多樣化的課堂活動
背單詞、講解單詞、語法、中英文句子翻譯、小測所構成的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容易使學生陷入“機械式”的學習模式,忽略對語言的理解與應用,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增強英語實際應用的能力,教師可通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加以設計合理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融入英語學習中。如:小組競賽、雙人合作、情景對話、復述課文、專題討論、小組演講、小組報告等。通過這些活動,促進學生動腦想、動口講、動筆寫、邊學邊練、邊練邊比較,在不斷的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
(七)教師自身的學習
為了盡量避免輸入錯誤的英語形式,中教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平常多與外教溝通,探討英語詞匯的正確使用等,以此優(yōu)化自身在課堂上的英語輸入。外教也需加強對中國文化、學生學習特點的了解,以此結合中西方的教學理念更好地實施教學。
二語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是二語習得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教師做為學習者的引導者、監(jiān)督者,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擴大、優(yōu)化教學輸入,鼓勵學生輸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所處的學習階段,推動學生學習新的飛躍。
(注:本論文為2011年閩江學院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下“教育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SY1116)
參考文獻:
[1]Ellis,R.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王麗萍.中介語石化的成因及其解決策略[J].學術交流,2011,(10).
[3]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4]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xiàn)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3).
[5]吳丁娥.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過渡語及其僵化研究[J].外語教學,2001,(3).
[6]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Selinker L. Fossilization: What We Think We Know [M].1996.
[8]Schumann, J. Second Language Acuquisition: the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Language Learning,197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