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萍++++沈麗
[摘要] 目的 探討高危型HPV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第二代雜交捕獲法(HC2)及薄層液基細胞檢測(TCT)對該所門診2013年1—12月共990名婦女進行宮頸癌篩查,其中有159例同時行陰道鏡活檢,以病理結果為判定宮頸病變的標準。 結果 在990例受檢者中,HR-HPV陽性者為234例,陽性檢出率為23.64%。159例行陰道鏡活檢婦女中,TCT檢測的靈敏度60.98%,特異度92.37%,漏診率39.02%;HPV檢測的靈敏度87.80%,特異度34.75%,漏診率12.2%;二者聯合檢測的靈敏度95.12%,特異度97.46%,陰性預測值94.59%,漏診率4.88%。 結論 HR-HPV檢測用于宮頸癌篩查能提高診斷符合率,及早發(fā)現宮頸病變,以指導臨床及早治療。
[關鍵詞] 高危型HPV;第二代雜交捕獲法(HC2);宮頸病變
[中圖分類號] R73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c)-0032-02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能在早期達到臨床治愈的腫瘤,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著廣大婦女的健康。而宮頸癌及宮頸病變早期常沒有明顯癥狀,易被患者忽視,必須進行定期篩查才能做到早診早治,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合理有效的篩查方法顯得尤為重要。以前常采用單純的細胞學篩查,但其敏感度較差,易漏診。目前研究表明宮頸癌的發(fā)生與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關,可通過高危型HPV檢測提高篩查敏感性和準確性,減少漏檢率。該研究采用HC2法對該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患者,檢測高危HPV,探討其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及其在篩查中的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在該所門診行宮頸癌篩查者共990例,年齡20~65歲,平均40.82歲,所有進行篩查的婦女均有性生活史,無宮頸病變手術史及子宮全切除手術史,對所有人員進行TCT檢查和HR-HPV檢測,且取樣前三天內禁止使用陰道用藥和沖洗。其中有159例進行陰道鏡活檢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收集檢測結果,就兩種檢測方法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學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R-HPV檢測 用專用采樣刷從宮頸管外口逆時針方向旋轉三周,刷取一定數量的宮頸脫落細胞,置于固定的緩沖保存液中。采用美國Digene公司的第二代基因雜交捕獲信號放大檢測系統和高危型HPV-DNA試劑盒,同時檢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共13種HPV亞型。結果判斷:熒光讀數與陰性測定值比值 (RLU/CO)≥1.0為陽性,<1.0陰性。
1.2.2 液基細胞學檢查(TCT) 將特定的樣本采集刷輕輕插入宮頸管內,在宮頸口及移行帶處順時針旋轉3~5圈,將采集的樣本放入裝有細胞保存液的小瓶中保存,經一系列處理后進行觀察診斷。采用TBS分級系統進行細胞學診斷,TBS報告ASCUS以上為TCT(+)。
1.2.3 陰道鏡下活組織檢查 由??漆t(yī)師進行規(guī)范操作,在異常部位或可疑異常位置取多點活檢;如未發(fā)現病變,則取3、6、9、12點處標本送病理檢查。所有標本均由經驗豐富的病理醫(yī)師閱片,根據病變程度,將組織病理分為慢性炎癥、CINⅠ級、CINⅡ級、CINⅢ級和原位癌、浸潤癌。以組織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CINⅠ級以上者為宮頸病理陽性。
1.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種檢測方法陽性率比較
990名受檢者中,TCT陽性檢出率為3.43%(34/990);HR-HPV陽性者234例,陽性檢出率為23.64 %。兩種檢測方法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TCT用于宮頸病變的篩查評價
159例婦女聯合篩查后進一步行陰道鏡下宮頸活組織檢查,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得出TCT檢測的靈敏度60.98%(25/41),特異度92.37% (109/118),陰性預測值87.2%(109/125),漏診率39.02%(14/41)。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TCT與病理結果統計(例)
2.3 高危型HPV用于宮頸病變的篩查評價
由表2可得出HPV檢測的靈敏度87.80%(36/41),特異度34.75%(41/118),陰性預測值89.13%(41/46),漏診率12.2%(5/41)。
表2 HPV與病理結果統計(例)
2.4 高危型HPV和TCT聯合檢測用于宮頸病變的篩查評價
由表3可得出聯合檢測的靈敏度95.12%(39/41),特異度97.46%(115/118),陰性預測值94.59%(35/37),漏診率4.88%(2/41)。
表3 聯合檢測病理結果統計(例)
3 討論
目前已有足夠研究表明,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R-HPV)的持續(xù)性感染,是導致宮頸上皮內瘤變及宮頸癌的主要因素[1]。女性感染HPV后,絕大多數(80%以上)靠機體免疫力在1~2年內可自動清除,只有極少數婦女最終會發(fā)展為子宮頸癌。由感染HR-HPV發(fā)展到子宮頸浸潤癌,通常需要8~15年時間,期間要經過漫長的癌前病變過程[2],完全可以通過篩查來早期發(fā)現和診治宮頸癌。
中國癌癥基金會發(fā)布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國漢族婦女高危型HPV感染率約為15%。該研究中HR-HPV陽性檢出率為23.64 %,高于我國流行病報道,可能由于該研究為機會性篩查,與婦女病普查結果有一定差異性。endprint
目前,TCT檢查作為宮頸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主要方法,已普遍用于臨床[3],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取材和形態(tài)學觀察等原因,不可避免會出現誤診,而且因為采集方法不當或病變細胞數量過少等原因也可出現假陰性[4],即漏診,從而導致病變持續(xù)發(fā)展。雜交捕獲二代法( HC2) 最早獲得美國FDA批準用于檢測HR-HPV,對30歲以上婦女進行宮頸癌篩查,其陰性預測值高,敏感性高,但其特異性較低[5],如單獨行HR-HPV檢測容易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甚至造成過度治療。該研究中顯示TCT檢測的靈敏度60.98%,特異度92.37%,陰性預測值87.2%,漏診率39.02%;HPV檢測的靈敏度87.80%,特異度34.75%,陰性預測值89.13%,漏診率12.2%。由此可以看出,HPV檢測的靈敏度及漏診率明顯優(yōu)于TCT檢查,但特異度34.75%較低。陰性預測值與TCT檢查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還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收集探究。
許多研究發(fā)現,將HPV檢測結合細胞學篩查,可明顯提高靈敏度和特異度,減少漏診率,并幾乎可達到100%的陰性預測值,從而適當延長兩次篩查的間隔時間,節(jié)省費用。早期推薦的每年一次篩查是過度的且會增加危害[6]。資料顯示,二者聯合檢測靈敏度95.12%、特異度97.46%、漏診率4.88%、陰性預測值94.59%,均優(yōu)于任何一種檢測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病變的檢出率,盡可能減少漏診、誤診,使宮頸癌的篩查和早診早治更加合理化。
隨著研究的深入,已有學者發(fā)現HPV病毒載量與宮頸癌的發(fā)生及宮頸病變的演進過程密切相關[7],但目前病毒負荷與宮頸病變進展的正相關性仍有爭議,還有待于通過大樣本進行中心研究。另外,HPV分型檢測對CIN篩查、宮頸細胞學的評估和管理、病程的進展、CIN治療后的隨訪以及流行病學狀態(tài)和疫苗的研制都有重要意義[8],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從容. HPV感染的宮頸病理學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1,20(5):337-339.
[2] 魏麗惠.重視子宮頸病變中HPV的篩查[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 4(5):403-404.
[3] 張蕾,趙計端.液基薄層細胞學結合TBS系統對宮頸癌篩查的臨床意義[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3,40(1):35-37.
[4] 丁環(huán)宇,李志勤.液基薄層細胞聯合人乳頭狀病毒檢測在宮頸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7):633-634.
[5] 張友忠.HPV的檢測方法及利弊[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1,20(5):339-341.
[6] 錢敏,尤志學. ACS/ASCCP/ASCP宮頸癌預防及早期診斷篩查[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3,22(7) :521-522.
[7] 馬曉星,李亞里.HR-HPV載量與宮頸病變的相關性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2,37(5):477.
[8] 張雅麗,岑堯. 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1) :5228-5230.
(收稿日期:2014-09-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