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是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首要挑戰(zhàn),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整體道德水平下滑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要解決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高校需要提升道德認知水平,培育道德情感;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融合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建立道德檔案,完善道德評價體系。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15)08-0189-03
作者簡介:杜艾紅(1963—),女,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人文部高級講師。王湘林(1968—),男,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人文部講師。
隨著工業(yè)文明的推進,人類的幸福感與物質(zhì)的豐富程度并沒呈正比例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迷茫、輕飄與浮躁。美國著名思想家丹尼爾·貝爾明確指出:“現(xiàn)代主義的真正問題是道德信仰問題”。道德信仰缺失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精英群體,在多元文化與思潮的背景下,道德失范與道德自律能力的弱化等各種行為屢見不鮮,如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漠、價值取向扭曲等,追根溯源還是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高校以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為己任,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道德信仰教育的重要陣地和主要渠道?!洞髮W》首篇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它告訴我們大學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善”,它是人的內(nèi)心對最完美、最高尚道德的終極追求。而道德信仰是道德形成的前提與基礎,更是道德的最高目標和最終向往。因此,大學生道德信仰的建塑就成了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課題。
一、道德信仰的內(nèi)涵及功能
(一)道德信仰的內(nèi)涵。
關于道德的概念,學界較為認同的是: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俗和內(nèi)心信念來維系的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1](p90)信仰是“人們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的篤信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活動指南”, [2]它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tài)度。因此,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種具體形式,它是以“道德為基礎”的信仰,它是信仰的最高層次。具體是指人們對崇高的道德理念及其價值依據(jù)的篤信和尊崇,并以其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jù)和指南。需要說明的是,道德信仰并非“道德”與“信仰”的簡單拼湊,而是人們根據(jù)道德對自身生存發(fā)展價值的認識而對道德產(chǎn)生的“信仰”,信仰是道德的根本,失去信仰的道德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法上升為道德主體自覺的價值追求。
(二)道德信仰的功能。
1.道德信仰有“定向器”的功能。道德信仰是人們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基礎上的有機整合。道德信仰一旦確立,就意味著道德導向的形成。當人們在現(xiàn)實道德生活中面臨許多道德沖突,需要做出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時,僅僅依賴一般的行為規(guī)范是不夠的,它需要根植于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信仰來指明方向,告訴人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道德信仰有“發(fā)動機”的功能。道德認識能否向道德行為進行有效轉(zhuǎn)化,關鍵在于道德信仰??档略?jīng)指出:“對于道德法則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時無可置疑的道德動機,并且這種情感除了僅僅出于這個根據(jù)的客體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體。”當?shù)赖轮黧w在面臨道德誘導時,由于道德信仰在人的價值觀念中處于支配、統(tǒng)攝的地位,它的掌舵、過濾、篩選的功能就開始顯現(xiàn)出來,使道德主體可以排除障礙,并遵從自己內(nèi)心而做出正確的行動。可見,一個具有道德信仰的人,不論處于何種境遇,都會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善,道德信仰在“知善”向“行善”的轉(zhuǎn)化過程中,起到推動與促進的作用。
3.道德信仰有“提升機”的功能。道德人格是道德主體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與原則內(nèi)化為自身的道德觀念,并以此作為道德行為的動力。也就是說道德主體在參與道德生活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當?shù)赖鲁蔀橐环N需要時,道德主體就會選擇自己做人的原則與方式,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操守,使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因此,道德信仰可為個體道德人格的完善創(chuàng)造條件,使個體道德從自發(fā)提升為對道德的高度自覺成為可能。
二、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現(xiàn)象
大學生的道德信仰缺失是大學生對自己原來所持有的道德觀念、道德原則以及整個道德體系的懷疑甚至拋棄,但同時尚未建立新的道德信仰來代替原有的,而處于新舊交替的一種虛無精神狀態(tài)。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在大學生群體中屢屢出現(xiàn)了多種違背道德規(guī)范的現(xiàn)象。
(一)道德認同感缺失。
隨著物質(zhì)利益世俗化正在擴張與蔓延到大學校園,大學生們開始變得功利、輕飄與淺薄,“以自我為中心”、“有權就有一切”等價值觀念正在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價值模式,個人的“小我”逐漸膨脹,并博弈著社會“大我”價值觀念,“個人至上,唯我獨尊”成為大學生最根本的信條。自我意識和權力意識充斥著大學生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原有的“誠實”、“敬業(yè)”、“助人為樂”等道德價值觀不被認同。
(二)道德情感缺失。
大學生們時常感到困惑、迷茫與焦慮,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喪失了對原有的道德價值體系的敬畏感和神圣感,崇高的道德品性不再被奉為楷模。一些大學生將做“有德”之事變成了得到“優(yōu)秀”、“拿獎學金”等功利成績的砝碼;不再正義地去揭露違法亂紀之事,更不會與之勇敢斗爭,而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自己做了違德之事,也不會感到內(nèi)疚。所有這些表現(xiàn)都是對“善”的漠視,對“惡”的縱容。
(三)道德行為失范。道德行為失范,實質(zhì)上是道德信仰缺失的外在體現(xiàn)?,F(xiàn)在的大學生都是出生在經(jīng)濟騰飛的20世紀90年代,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也伴隨著他們的成長。部分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卻堪憂,表現(xiàn)出與身份不相符的各種道德失范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生活作風失范。大學生不顧家庭經(jīng)濟的承受能力,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現(xiàn)象嚴重;其二是社會公德失范。部分大學生在公共場所不注重自身的言行,缺乏公共意識,隨意扔垃圾、課桌涂畫、課堂手機聲此起彼伏等現(xiàn)象屢禁不止;其三是學習行為失范。部分大學生學習目標模糊,態(tài)度不端正,整日上課打瞌睡,課余玩游戲,浪費青春。
三、大學生道德信仰的建塑
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已成為高校的精神危機,缺失道德信仰的大學生就會喪失靈魂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園,道德的“知行合一”也就難以實現(xiàn)。大學生道德信仰的建塑關乎高校的命運,關乎未來社會的道德風尚水準。高校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大學生道德信仰的建塑。
(一)提升道德認知水平,培育道德情感是建塑大學生道德信仰的根本措施。
道德認知,是指建立在道德知識基礎上的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的理解和掌握。它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前提,是好壞美丑標準的形成過程,它告訴我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 [3](p15)道德主體在確立了道德認識體系之后,知與行之間還存在著一條鴻溝,即“道德缺口”,它需要道德主體所具備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仰來充實和填平。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這就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的心臟,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只能養(yǎng)成偽君子的枯燥無味的語言。 [5](p80)道德情感表現(xiàn)是一種精神力量,它不僅讓道德規(guī)范得以存在,而且讓道德意識得以傳播,它是道德品性形成的關鍵階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信仰三者共同作用于道德認知體系,使之轉(zhuǎn)化為道德主體內(nèi)在的心理傾向和內(nèi)在信念,道德規(guī)范向道德行為的轉(zhuǎn)化才有可能實現(xiàn)。因此,大學生僅僅做到“明是非、知善惡、辨美丑”并不等于建塑了良好的道德信仰,還需要提升道德認知水平,培育道德情感。如高??梢愿淖兘逃虒W觀念,重新定位德育課程,開設更多的通識教育課程,開拓德育視野,樹立大德育觀念;另外,還可建立通過制作展板、校園廣播和校園網(wǎng)絡等方式來宣傳和傳播道德標兵事跡。 [6]
(二)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融合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關鍵措施。
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領域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其顯性教育是指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等有的目、有計劃地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它是高校進行道德信仰教育的主渠道。而隱性教育是指那些不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隨機出現(xiàn)的,對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起“潤物細無聲”作用的教學形式,通過間接、內(nèi)隱的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的道德信仰教育??梢姡[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內(nèi)容不同,表現(xiàn)方式也有所區(qū)分,但為了達到對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最大效率化,不妨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進行有機地結合,在顯性教育中融入隱性教育,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大量引入道德模范、職業(yè)明星以及引領社會良好風尚的優(yōu)秀分子的案例,讓大學生在被他人成功故事感動的同時,不斷拷問自身靈魂深處的“善”,反思自身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逐步糾正自身不道德行為。另一方面,也可在隱性教育中融入顯性教育。借助社團平臺,多舉辦有益的活動,如“幫助他人,成就自己”、“愛心獻血”、“關注貧困留守兒童”等實踐活動,讓活動成為大學生成長的精神后臺,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了解道德意識和道德信仰對自己心靈的震撼與激勵作用。與此同時,輔導員以及專業(yè)教師不僅要以身作則,做學生道德的標桿榜樣,還要適時地將道德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等融進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接受道德的洗禮與感召,接受道德信仰理念,從而規(guī)范自身的道德行為。
(三)建立道德檔案,完善道德評價體系是建塑大學生道德信仰的重要措施。
道德評價是指人們依據(jù)一定的道德準則,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或良心,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做出的善惡、正邪的價值判斷?!坝猩撇毁p,君子必稀;有惡不懲,小人必猖。”合理的道德獎懲猶如一種酵素,催化人們按照社會所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嚴格要求自己,并由此推動社會道德風氣欣欣向榮。大學生道德失范行為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違反道德行為的成本太低。因此,在大學校園里要營造一種揚善抑惡的道德環(huán)境,改變道德義務和道德權利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如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絡、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宣傳載體,廣泛宣傳各類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等先進事跡,讓美好道德占領心靈高地,從而激發(fā)大學生主動學做好事、爭做好人的熱情。其次要建立大學生個人道德榮譽檔案,鼓勵道德先進分子與落后分子結對子幫扶。將全校學生個人道德狀況建檔并聯(lián)網(wǎng),對先進分子進行獎勵與鼓勵,對失德學生進行警示與批評。道德狀況不僅要與評優(yōu)評獎緊密結合,還可與學生今后的就業(yè)、信貸及其他社會生活相掛鉤,從而提高失德成本,增加從德行為的收益,在學生內(nèi)心也可產(chǎn)生對道德的敬畏感,讓大學生時刻保持道德信仰的底線。